-
1 # 歷史神秘人
-
2 # 花貓劉雨昊
秦國建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要知道那個時候沒有科舉,普通人想要上升只有這一條道路,而只要你殺敵多,積累夠軍功,不但可以獲得爵位,甚至可以一躍成為貴族。而宗室如果沒有軍功,那麼宗室的身份也會不保。在加上軍功是按斬首來算的,這又無疑使秦軍更加具有血性。
-
3 # 士兵FF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秦國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連山東六國都聞之色變的虎狼之師,其源動力就是施行的“二十等爵制”。而其中關於爵位獲取的條件,不少人都產生了誤解。
秦國商鞅變法,首創軍功爵制度,由低到高設定20等爵位。
分別是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一稱少良造)、大上造(一稱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二十級爵位。
與戰績相掛鉤的拔升制度,給底層計程車兵帶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堅信仗是給自己打的,於是無不用命作戰。這提升的是軍隊計程車氣,秦朝軍隊經過改革,人人求戰、渴戰,這在戰場上無疑是十分恐怖的。
對於二十等爵位的獲取方式有很大的誤解,主要在於“敵首級”一詞的理解上。一為“敵之首級”,二為“敵首之級”。很多人都草率的將其理解為第一種,以為只要斬殺敵人一個,就能獲得爵位,這顯然是錯誤的。
幾萬人級別的戰爭在戰國時期是很常見的,試想長此以往,豈不人人都有了爵位?需要點明的是,即使是最低的爵位公士也是有宅邸和一頃田地的。
一個之前普普通通的民眾,只因為殺了一個敵人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小財主麼,這是不可能的。而關於爵位獲取的要求,是以“敵首之級”為基本單位的,也就是說,獲取一個敵軍軍官首級才能獲得第一等爵位。
軍功爵制度在給了士兵奮力作戰動力的同時,也給秦朝軍隊帶來了蓬勃生機。軍隊中有能力和本事的人展露,地位提升,從個體層面促進了秦朝軍隊戰鬥力的質變,虎狼之師最終形成。
-
4 # 西山秀才
在筆者看來,中國古代能稱為虎狼之師的唯有秦軍,秦國地處西部邊陲,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生活條件差,再加上不斷的與周圍少數民族進行戰爭。在這樣的環境下,秦人養成了彪悍兇狠、尚武好鬥的風格。這就構成了秦軍勇敢善戰、不怕死的基礎。
從秦孝公時期開始進行的商鞅變法,首創軍功爵制度,把爵位與戰績掛鉤的拔升制度,給底層計程車兵帶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堅信仗是給自己打的,於是無不用命作戰,人人求戰、渴望戰爭,這在戰場上無疑是十分恐怖的。
當時的各國士兵上戰場殺敵,他們殺了人之後要把被殺敵人的左耳割下來,這是用來記功用的。但是秦軍不一樣,秦軍是直接把敵人的腦袋割下來掛在馬上的,和秦軍士兵打仗的其他士兵都能看見這麼一個景象,對面的秦軍馬上綁著血淋淋的腦袋就衝了上來和他們廝殺,他們的膽氣先捱了三分,畢竟那麼多血淋淋的腦袋呢,試下一下這種場景,估計是人都會害怕吧。
軍功爵制度在給了士兵拼死作戰動力的同時,也給秦國軍隊帶來了蓬勃生機。軍中有能力和本事的人得到展露才能的機會,地位也得到提升,從個體層面促進了秦朝軍隊戰鬥力的質變,虎狼之師最終形成。
秦始皇之所以能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除了有王翦,蒙恬等名將外,還有就是有這樣一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
-
5 # 心靈雞湯小哥哥
第一次殺人怎麼可能沒有心裡壓力,但是殺多了也就克服了,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什麼樣的人,假如你生活在抗日戰爭時期,第一次殺人必定也是膽戰心驚,但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自己要守護的利益,有的人守護的是個人利益,有的人守護的是偉大大眾利益,無論守護的是什麼。關鍵時候都能戰勝一切心裡障礙,這也就是我們華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能絕地求生,每一次絕境都是新盛世的序曲。
-
6 # 尋痴
秦國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但是在戰國初期,秦國國力衰弱,經常收到鄰國魏國的欺壓,魏國在當時是霸主,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也敢與之一戰,河西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時秦國軍事裝置老舊,有的秦人甚至拿著鐵鍬,鋤頭,菜刀上戰場,但他們從來沒有退縮過,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為了保家衛國,是每個人的責任,沒有先進的軍事裝置,沒有多餘的援軍,更加沒有多餘的糧草,他們甚至食草也要與外敵拼死一戰;在秦孝公繼位後,重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政治制度嚴格劃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獎勵農耕,獎勵戰功,這更加讓秦華人不畏生死,敢於作戰,後來收復河西,秦國銳士聞名天下,被稱為虎狼之師,秦國也被稱為虎狼之國,後來在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執掌邦交,為秦國開疆拓土,秦國虎狼之名更加坐實,使得秦國得到了巴蜀之地為秦國提供了豐富的糧食,為秦國在後來統一天下,消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國軍人透過殺敵建功,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秦華人都敢於作戰,既可以強大自己的國家,又可以建功立業,但心裡壓力還是有一些的。
-
7 # Chonphy
秦軍以敵首為評判軍工的基準,利益面前,又處於當時那個人命不值錢的時代,沒有殘不殘忍,那只是一個評判標準而已,真相有時就是直接和殘酷的。
-
8 # 嚴家慶
軍國主義者就利用人性這個弱點,一步一步地建立法西斯統治,近現代的德國是這樣,史前的馬其頓,秦國也是這樣。但中國史學界不重視這種曲扭的人性研究,總認為“勝者為王”,再加上文革中為秦始皇翻案,助長了一些地域的人以秦始皇暴虐為榮,以無辜殺戳為武的錯誤認識。從而無端攻擊《史記》,否認歷史,否認中國傳統文化。
其實,人性奴性弱點是有“藥”可治的。關健是轉移環境。比如秦國著名將領司馬錯,打下蜀渝後偷偷將兩個兒子送回魏國老家外婆撫養。當時中原諸國仍遵崇《周禮》,不如秦般虎狼。他說:“吾罪深命淺,乞留煙火。”他被綁上秦軍國主義戰車,殺人無數,欲罷不能,只能戰場還命。結果在湘西楚人所殺,亨年僅40餘歲。可笑的是,司馬錯的兩個兒子長大後卻參加了反秦大軍。
-
9 # 虎妞羊羊得意
一個人頭就可以獲得土地爵位所以秦軍將士看到敵人不會有任何憐憫之心那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還有沉甸甸的爵位加官進爵誰不拼命這才是關鍵把整個國家變成一個瘋狂的機器並且全民皆兵想想就知道是多麼可怕強大的力量⊙∀⊙!
-
10 # 兔爺歷史
秦國佔有雍州之地,地廣人稀,民風彪悍,又緊鄰北方西戎等少數民族,秦國世代攻伐西戎,戰鬥力自然很強大。後又遇到晉、魏等中原強國的壓迫,直到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孝公勵志變法的想法不謀而合。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鐵血變法。
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措施。不僅增強了經濟實力,也打擊宗法制,提高政治中央集權,顯著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這樣的辦法有效的提高了秦軍的立功決心,使秦軍有虎狼之師的美譽,被列國所懼怕。而秦國計程車兵大多是從庶民從軍,要想有所改變,就只有戰場立功受爵最為快捷。
秦軍之所以強大歸結為以下幾點:
1、民風彪悍,秦人好戰。
2、商鞅變法全面提高秦軍綜合實力。
3、秦人團結一致,共御外敵。
-
11 # 夏陽太史
秦國軍隊為什麼能夠成為虎狼之師?他們殺人沒心理壓力嗎?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冷兵器時代,殺人刀刀見血,戰場上常常是白骨堆積,流血漂櫓,如果讓今天的普通人去古代戰場上看一看,難保不會吐上十天半個月,可能還會整宿整宿做噩夢,我們摘錄一段唐人李華的《弔古戰場文》,來看看當時古戰場的情形: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可見,古代戰爭是相當殘酷滴!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使得秦國將士無懼戰場的壓力,成為虎狼之師,並且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呢?
答案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使民務農 以法弱民商鞅是一位崇尚實力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改革指導思想就是削弱人民的力量,並將國內的力量與權勢一致對外,將國力全部用於對外擴張的需要,而弱民之術的要點就在於使民務農。
首先,務農可以增加國家的物質財富。在戰國時代,農業可以說是當時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一國的農業發展起來了,那麼這國就有了立國強國的物質基礎。其次,商鞅認為,農民樸實,窮困,易於管理,從而能夠整合起國家的力量。
使民務農應該怎麼做呢:
一,“劫以刑”,務農不是很苦嗎,人們不想務農該怎麼辦呢?好,那就用嚴刑峻法使你不務農比務農更苦,相比之下,務農顯得更輕鬆;
二,“驅以賞”,你務農,我就給你官爵和賞賜,從而使民務農;
三,嚴密的戶籍管理,嚴禁農民遷徙,從而抑制商業的發展,推行愚民政策,從而將農民牢牢地拴在了土地上。
正是因為這些措施,秦國的農業生產發展了起來,農業強,則國家強,從而為秦國對外擴張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天下的農民又便於管理和統治,這為大規模的戰爭動員準備了條件,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一戰!
賞罰兼用 使民勇戰僅僅發展農業是不夠的,還必須將農民轉化為強大的戰士。商鞅曾經說過:“民之外事,莫難於戰”,對農民來說,出了務農之外,最苦的就是戰爭了,商鞅深知農民的心理,他的勇戰之術也順勢而出:
一,軍功等爵制。"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斬首一級,便獲得一級官爵,以此類推,官爵與你斬殺的人頭直接掛鉤,殺人越多,軍功越多,爵祿越豐厚。和平時期只能靠務農度日的農民們,一旦上到戰場上,他們的心裡哪裡還有對殺人的恐懼,哪裡還有所謂的心理壓力?他們只在乎殺人!
二,有功者賞 無功者罰 賞罰分明。一個秦國的農民,在國內要忍受輕罪重罰的嚴苛待遇,還必須以務農為生,窮困潦倒;在戰場上怯懦不前還會受到更嚴重的刑罰,與其受罰,不如豁出命去戰場上拼殺一把,或許還能撿到幾個人頭,獲得重賞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不得不勇敢戰鬥,他們不是不怕,而是不能怕,一旦退縮,就會受罰,而勇敢前進,反而有很大可能受賞,因此,“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所謂心理負擔,都是浮雲,唯有殺人立功才是正道,這便是秦軍“虎狼之師”的根本原因。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是秦國一統天下的讚歌,也是秦軍勇戰不退的頌禮,更是對商鞅這位偉大奠基者的緬懷!
我聽說,殺人可是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的。即使是什麼劊子手,狙擊手這些殺人的職業,也承受不了這樣的心理壓力。
還聽說美國士兵退伍後也得接受心理治療。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秦國軍隊殺人,就沒心裡壓力,砍人頭就像砍瓜切菜那樣嗎?
回覆列表
秦始皇橫掃六國多麼的霸氣,秦國能統一六國靠的就是手下那些英勇善戰不怕死的秦國士兵,都說秦國士兵是虎狼之師,那是環境和獎賞制度給練出來的!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自然環境惡劣,周邊還加上游牧民族的騷擾,生存環境可謂真的困苦啊!在這樣的環境下秦國人養成了好勇鬥狠,不怕死的精神,如果不去拼命,自己就會完蛋,所以必須要英勇善戰。秦國打仗真的是家常便飯,所以秦國士兵也就練出了膽量練出了武藝!秦國一代代君王都想出關滅掉六國,把六國肥沃的土地搶過來!都是諸侯王,憑什麼其餘六國佔據肥沃的土地,我秦國是貧瘠的土地,不公平啊,你吃香喝辣的,我就應該吃糠咽菜嗎?大家都是周天子封的,為什麼我要去到不好的地方,現在周天子不行了,誰有實力誰就可以搶你的東西!對於秦國來說生存壓力逼著秦國向擴張,只要奪取六國的土地,我們就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個信念一直留在秦國人的心中,大家都差不過,你要勝過別人,就必須比別人英勇不怕死,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贏了就賺到了!秦國士兵通常都是輕裝上陣盔甲都是輕盔甲,當時魏國的魏武卒全身重灌甲很牛,可秦國在裝甲佔據劣勢時,依然不畏戰,直接衝上去拼殺,就是這種不怕死英勇的精神讓秦國士兵變成了虎狼之師,最後滅掉了六國!
秦國士兵的利益和國家利益捆綁在了一起,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利益驅動往往讓人激發潛能和力量!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整個國家都變強大了,商鞅變法最重要的就是對軍隊的改革,創立了軍工爵的制度,只要士兵多殺敵人,就有土地金錢獎賞,殺敵積累多了,還有爵位給你,普通士兵都可以當官了!這個制度對每個普通士兵來說都是福音啊,讓每個士兵都可以出人頭地,既然有獎賞又可以做官,當然拼命的去殺敵了,就算不為自己,也為自己的親人和後代著想啊,哪怕戰死了家裡的親人也能得到獎賞過上好日子,當然要拼命呢,有了奮鬥的目標,也有獎賞,所以每個秦國士兵都渴望戰鬥,不怯戰奮勇殺敵,都拼命多殺幾個人,因為多殺幾個人就更多獎勵,誰都樂意啊!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國的竹簡,其中就有兩封秦國士兵的家書,在信裡面,士兵就告訴家人戰鬥慘烈,可自己不怕,為的就是能多殺敵人為家裡賺更多的獎賞,還千叮萬囑度,家裡的獎賞到了沒有,一定記得去拿獎賞啊!可見秦國士兵是那麼的無畏,英勇善戰,因為拼命了家裡人就能過上好生活,自己也能出人頭地,還怕什麼呢,所以個個悍不畏死,和六國士兵高下立見啊,六國遇上這樣的對手輸了真的不奇怪了,秦國能統一六國靠的就是那不怕死計程車兵!
至於秦國士兵殺人有沒有心理壓力,也許有一點吧,可是殺著殺著就習慣了,誰去管什麼心理壓力呢,再說在秦國士兵眼裡,獎賞和為家裡過上好日子的渴望已經蓋過了殺人的負罪感,哪還有什麼心思管什麼心理壓力啊,個個想的是如何殺多幾個人,為家裡賺一份產業呢。再說古代士兵普遍識字本來就不多,根本不懂什麼心理壓力,上司告訴他們,戰場上殺人是為了生存,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哪有什麼心理壓力啊,死了就死了,不死就賺到了,心裡還開心呢,不僅活下來,還有獎賞的,哪有什麼壓力呢,現在計程車兵那是過得好,文化程度高,所以有心理問題,古代環境和現在不一樣,所以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