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綰綰行者
-
2 # 全民大健康踐行者
嶺南,泛指廣東廣西海南全境,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近代相繼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實證了嶺南在秦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嶺南文化是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北方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
3 # 青椒旅行視界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疆域,所以對於古代對戴罪之人發配的地方也會不同,且各朝代因時而異,一般是在勢力範圍之內的偏遠地區。
而古時的中央政權和政治文化中心一般在北方富饒地區,很少有在南方的,甚至將西南的一些地區稱為“蠻夷之地”等。
另外關於嶺南的劃分也比較模糊,通俗來說,嶺南可以指某個山脈的南面。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解釋是,嶺南只是一種統稱,指一些荒涼的邊疆地帶。
而對於問題中所提到的嶺南惡州,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地方。
其一,廣東一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其創作的一首七律《左遷至藍關示至孫湘》中有寫,“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其中,瘴江邊指的是今廣東潮州潮安區。另外,古時嶺南處於人少、荒蕪的時期,當時常說嶺南地區瘴氣多,所以發配犯人來此。
所以我認為嶺南之一的指的是廣東一帶。
其二,廣西一帶。
宋代大詞人蘇軾在《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中寫道:“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一篇詞寫的是其好友王鞏因“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嶺南偏僻地區賓州。而文章中的賓州指的是現今賓州古城,現位於廣西賓陽縣境內。
賓陽古城開始修建於宋朝開寶六年(即公元973年),是古代賓州,也是嶺南地區古代重要地區。
所以,嶺南也可以指廣西一帶。
其三,海南。蘇軾在被貶謫海南之後,在《惠州一絕 ·食荔枝》中有寫,“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其中文章中的惠州指的是今廣東惠州一帶。在古代,“嶺南”既包括了廣東一帶,也包括了海南。而在詞中主要指海南,所以嶺南也可以指海南。
其四,五嶺之南。據記載,五嶺只要是指越城嶺、都龐嶺(或為揭陽嶺)、 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
在地域分佈上,一般為現在的廣西一帶至廣東一帶,湖南、江西等五省區的交界處。因南嶺山脈的阻隔,所以在古代稱為被“蠻夷之地”。
-
4 # 我沒忘記home
嶺南,廣義指的是中國在五嶺之南的地區和越南北部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港澳、湖南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以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以北地區;狹義則是單指中國南方五嶺山脈以南的地區。
嶺南(嶺外、嶺表,“表”也即“外”)是相對於中原地區的地理位置來說的,在古代是百越之地。秦以前對嶺南一帶有多種稱謂,如《元和郡縣誌》“嶺南道”記載:“廣州,春秋百越之地。”,《史記·南越列傳》記載:“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
附圖,漢朝前期的南越國疆域
秦朝滅亡後趙佗建立南越國,漢武帝年間,漢朝將此地重新納入版圖,在其地設定南海、蒼梧、鬱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以及日南九郡。唐朝時在這裡設定嶺南道(包括今福建省全境以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開元年間,原屬嶺南道的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劃予江南東道,福建地區自此被排除在嶺南的定義之外。宋代時,越南北部從中國王朝的統治下才分離,嶺南概念也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
早自商周以後,嶺南與中原以及長江流域已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來。戰國時期,中原人因經商、逃亡或征戰等原因逐漸到達南方,但大規模的人員南去則是在秦統一嶺南後才開始的。但直到南宋以前,嶺南仍然是落後荒蠻之地,因此這裡成為流人貶官的一大去向。唐代流貶廣東有記錄者將近300人,降官近200;北宋“新舊黨爭”期間,先後有大批大臣貶至嶺南,如蔡確、蘇軾等。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就是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以南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北部的這一大塊地方。
發配是古代一種比較重的刑罰刑罰,在笞、杖、徒、流、死五刑中僅次於死刑,常適用於死刑減等的罪犯,也就是所謂的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這個活罪說來簡單,就是把犯人押解到邊遠的地方服勞役。根據距離、目的地、時間的不同進行劃分,最嚴厲的莫過於永久發配極邊,永久表示世代發配,不遇到赦免就等於移民了,極邊則是環境最惡劣的發配目的地,如清朝的寧古塔,天寒地凍的。
嶺南是僅次於極邊的發配目的地,為煙瘴之地,這跟嶺南的氣候有很大關係。
嶺南全境都是溼熱氣候,又多山林地帶,蚊蟲肆虐,隨之而來的就是瘧疾的頻繁光顧。時至今日,瘧疾仍然是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之一,以古代的醫療條件,絕大部分醫生碰到瘧疾,也只能跟你說一聲“我盡力了,告辭”,病人只能聽天由命。
先不說嶺南地區長期處於王朝疆域南端,從京城出發到嶺南山高水長,就說好不容易到了嶺南,一個外地人發生水土不服而致身體虛弱的機率有多高恐怕不用多說,結合嶺南的氣候,得病的機率更是大漲,一旦得病,很可能就要面對死亡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是把發配嶺南當作生死離別的,韓愈被貶潮州時就囑託族孫“好收吾骨瘴江邊”,他還是去當官的,想想那些被髮配的,只會更慘。
發配這個刑罰是很早就有的,《尚書·虞書·舜典》有載:“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到秦始皇南收百越,嶺南地區被納入中原王朝統治範圍,這片氣候惡劣的土地很快就被視作發配目的地之一。秦始皇本人就“謫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一南一北,去幹苦力。
發配是一種以苦力贖罪的刑罰,這就決定了發配目的地不取決於哪裡辛苦,而取決於哪裡缺苦力。哪裡最缺苦力?無疑是幹工程的地方,比如修長城、屯田、大面積開墾荒地等等。
大部分大一統王朝,都是北部邊境最需要戍卒苦力,南方比較穩定,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屢屢入侵,修長城、修堡壘、補充戍卒等等,都是要人的,這些罪犯就多往北邊塞。
反觀嶺南地區,除了秦漢時期剛剛佔領時遷入大量人口穩固統治以外,大多數時間並不是發配常見地,因為這裡軍事壓力較小,不需要修太多堅城堡壘,對苦力的需求也沒有北方迫切。
經常被派往嶺南的,是類似於韓愈這種被貶的官員,被貶官員都是得罪人被整的,既然要整,自然是哪裡辛苦往哪裡派,可人家大小也還是官員(只是降職),你派人去修城牆不行,那就派去煙瘴之地。
尤其在唐宋時期,嶺南作為官員貶謫首選地,接待了柳宗元、韓愈、寇準、蘇軾等一大批被貶官員,他們不是犯人,卻享受到了跟犯人相同的氣候待遇。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嶺南,指的是一般是廣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由東到西“五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原是古越族居住的“百越之地”。參考嶺南文化關注韶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