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白羊
-
2 # 科學無處不在
第一部分@現象篇:
眾所周知,人類進入太空以來一共失去了18人,當然其中包括了不幸遇難的宇航員們!現如今我們對太空環境以及狀態相對了解,所以死亡率也會下降很多,但是對於前往火星這樣的遠距離,而且環境非常惡劣的任務而言,那麼所導致的種種不幸,就只能夠讓宇航員自求多福了!
第二部分@科學疑惑篇:前往火星的路上,萬一有宇航員死亡了怎麼辦?屍體要處理嗎?怎麼去處理呢?直接放在太空中還是另有辦法?
第三部分@科學解疑篇:目前美國已經計劃了2040年前往火星的準備,而據悉此處往返火星時間長達3年之久!可以說複雜多變的環境狀況所引起的種種可能讓人不可忽視!對於死亡的說法,美國方面專家在處理屍體方面也給出了答案:
1.會將屍體放在太空艙的氣閘艙內,然後將他們密封在增壓服中,實際上在太空服中的屍體會腐化得更快,但是又怕散播腐臭的氣味而不得已這麼做!最後將其放在較為冷的地方進行儲存安放!
2.凍幹葬禮,將屍體用機器臂漂浮在太空船外面的密封袋裡,屍體在外太空凍結一小時左右,直到屍體變脆為止,然後機械臂將大幅度擺動,將屍體變成骨灰般的冰骸!也就是說將屍體縮水,然後在太空船中儲存多年!
3.火星葬禮,專家們稱如果宇航員死在了火星,那麼很可能會直接埋葬於火星上,不帶回地球!
這些都是目前的主流做法,當然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我們只能夠拭目以待!
第四部分@科學科普篇: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佈火星存在流動水! -
3 # 自然知道
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目前的飛行技術到火星需要精確的軌道設計,飛行時間6個月左右,萬一有宇航員死亡,不能讓他和其他人待在一起,在常溫的艙室中屍體會腐爛。所以要麼丟擲飛船,要麼儲存在冷凍環境。
飛向火星的旅途漫長而危險,漫長是因為飛行動力不足,只能靠地火轉移軌道一圈圈地接近火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這就需要計算地球和火星的相對位置,在合適的時機發射火箭,大約2年多一個合適的發射視窗,所以美國上次發射洞察者號是2018年5月,而今年7月美國又發射了新的探測器,希望在火星表面釋放無人機。當然這也導致飛船飛行距離遠遠超過火星和地球的直線距離,我國8月份發射的天問一號,目前已經飛行了3億公里,可是還沒有到達火星,它還需要透過多次的機動變軌,慢慢進入火星軌道,然後選擇合適的時機降落。由於那時候火星到地球的通訊訊號數分鐘才到達,所以降落也是一個高難度的過程。
飛到火星最快也6個月左右,無人探測器沒什麼所謂,載人探測就不行了,它需要足夠大,儲存著足夠的物資,還需要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允許宇航員在其中活動,允許宇航員有一定的社交或者運動健身的空間,據悉美國NASA還曾發出號召,希望一些幽默感強的人報名宇航員,在漫長、封閉的飛行中,宇航員也需要找樂子排憂解悶,要不然漫長的孤獨旅行,人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其他方面的問題可能主要是飛船自身出問題,宇航員都是經過精挑細選,身體素質一般是沒問題的,在茫茫太空飛船出問題就很可能是致命的。
萬一真的宇航員在飛船中死亡,當然不能讓他和其它宇航員再待在一起,飛船中為了適宜宇航員生存,有氧氣供應和二氧化碳處理設施,內部的大氣壓力保持在一個大氣壓左右,這個氣壓環境最適合人類活動,當然也適宜地球表面的微生物的活動。人體是個複雜的綜合體,全身的細胞總數在50萬億左右,而人體內的微生物數量甚至是這個數字的10倍,人活著的時候在免疫等系統的調節下微生物保持著活性的同時人的生理還不受影響,可是在人死亡後,這些微生物就可能“造反”,人死後遺體腐爛就和體內外的微生物活動有關。
宇航員在太空死亡,那麼處理方式只有兩種,要麼拋入茫茫太空,要麼藏在另外的艙室中。拋入太空可能也需要選擇較合適時機,在火星軌道上可能不能這樣做,因為怕人類屍體墜入火星,最終向火星引入了一些生物碎片,可能影響更遙遠的火星觀測活動,不過影響也比較小,已知火星的環境不適應生命生存,因為沒有環境的支撐,人帶去的微生物也只能在周圍不遠造成汙染;另一種就是將宇航員藏入一個特殊的艙室,比如用裹屍袋放在出艙時的中間艙室,一般不出艙時那裡真空、不需要溫度調節,在裡邊宇航員的遺體會失水變成幹,不利於微生物活動,最後可能還能帶回地球。
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拋入太空,那樣宇航員不用天天看到死亡的同事,心理壓力能小些。當年美國登月就遇到過數次危險,首次登月的阿波羅11號差點著陸失敗,阿波羅13號更是在軌道上就炸了,3名宇航員差點回不來,火星距離更遙遠,降落更難,所以有任何影響宇航員的因素可能都會被排除,去的宇航員估計也會做好所有的覺悟。地球引力大,在能源沒有突破性變革的情況下,載人出地球可太難了。
回覆列表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一次迴應《大眾科學》雜誌的訪問時透露,NASA並沒有專門應對這種極端事件的應急預案。萬一發生了,需要空間站、地面指揮中心,以及相關合作夥伴實時連線,商量應對方案。NASA的航天員Terry Virts也曾在採訪中說,儘管他已經在太空中累積執行了213天的任務,也接受了大量的醫療急救訓練,但是從來沒有準備過“該如何處理同伴遺體”的訓練。自從掌握了進入太空的能力,共有18名人類宇航員因為各種事故在太空中遇難。在這些事故中,沒人能夠倖免,甚至也無法找到遺體進行安葬。所以,其實到目前為止,“在外太空該如何處理屍體”似乎並不是一個問題。但是,隨著登陸火星步伐的加快,如果有一天終於踏上了飛向火星的旅程,在將近1年的漫長旅途中,真有人不幸去世了,屍體該怎麼辦?像電影裡一樣把屍體“葬”在太空裡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假如落在其他星球上,人類的屍體可能就意味著一場生物災害;如果就在軌道附近飄著,等有了地球到火星的常規航班……不和諧。存放在太空艙或者空間站裡問題更多,比如,味道……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2005年的時候與一家瑞典生態殯葬公司合作,設計了一套叫做“The Body Back”的系統。這套系統的核心,是瑞典這家公司的生態殯葬技術——promession。這個技術在地球上是這樣操作的:先把屍體冷卻到 -18℃,再放進液氮裡,繼續降溫到 -196℃。這個時候,屍體會變得非常……“酥脆”,抖一抖就會碎掉。然後利用冷凍乾燥技術除去水份,把剩下的“骨灰”放進特製的可降解小盒子裡,迴歸大自然。經過這樣處理的屍體,在地下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就會完全降解,變成肥沃的土壤。
給NASA設計的太空版本並不需要液氮。取而代之的,是一隻懸在太空艙外面的機械臂。在太空裡,太陽曬不到的地方溫度夠低了。如果發生了意外,這隻機械臂會“提著”裝有屍體的特殊袋子,在適當的時候懸在冰冷的太空裡,直到屍體變得“酥脆”。然後,機械臂會“抖一抖”袋子,再把碎掉的“骨灰”提回太空艙。據說這個方案可以透過冷凍乾燥,把200斤重的人“壓縮”成大約50斤的一小箱“骨灰”。清潔無味,可以存在太空艙裡,直到旅行結束。不知道真的火星之旅會不會採用這個方案。不過,promession這種“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殯葬方式倒是很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