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揮淚斬馬謖是冤案

    讀過三國演義小說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裡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情節,那麼這段故事到底是真還是假的呢?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家喻戶曉。其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真的斬過馬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實是一起“冤案”。

    在《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這起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在第四次北伐過程中,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馬謖在防守軍事重要據點街亭過程中,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導致蜀軍街亭慘敗,諸葛亮精心策劃的第四次北伐也只好匆匆收場。諸葛亮為嚴明軍紀,故忍痛將“才氣過人”的馬謖軍法處死。這段“失街亭”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寫得搖曳多姿、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不過,那只是“演義”罷了,而並非史實。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侍中馬良之弟。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跟隨劉備取蜀入川后,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馬謖“好論軍計”,因此頗得諸葛亮的賞識,“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提拔為參軍,“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諸葛亮並未聽取。結果街亭一戰,馬謖一意孤行,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導致蜀軍敗退漢中。

    據《三國志》《向朗傳》等典籍記述,後謖兵敗街亭並未“自縛帳前”,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謖逃亡,朗(向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據《馬謖傳》記載,馬謖最終還是被緝拿歸案了,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在獄中病故了,“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由此可見,諸葛亮並未“揮淚斬馬謖”,馬謖只是自己病死獄中——大概是因為兵敗、潛逃、抓捕、入獄,從帳前將帥轉眼間淪為獄囚,這一系列變故使得“才氣過人”的馬謖恍然如夢、自慚形穢、心情鬱悶、急火攻心,所以,得病似在情理之中了。

  • 2 # 丨為天地立心丨

    馬謖剛愎自用,自以為熟讀兵書,卻也像那趙括一樣紙上談兵,慘失街亭,導致整個蜀國陷入被動局面,諸葛亮不得不退守停止北伐,從此北伐更加困難。

    按照軍法,馬謖的的確確是犯了他不應該犯的錯,所以他必須被斬。 因為他立了軍令狀,敗了就得死。 諸葛亮哭是因為他不想殺他,但軍令如山。而且,諸葛亮明明給了他作戰計劃,他不服從,也不聽諸葛亮特地為他安排的副將 王平的勸告。 還有,劉備死前就跟諸葛亮說了馬謖言過其實,但諸葛亮卻不以為然。最終揮淚斬馬謖。
  • 3 # 三國逐夢

    揮淚斬馬謖,自然是因為馬謖犯了錯,而且是大錯,這個錯誤還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馬謖,字幼常,襄陽人氏,白眉馬良的幼弟,劉備佔據荊州後,兄弟二人都從屬劉備。劉備入益州時,馬良隨諸葛亮留守,後來劉備徵辟其為左將軍府掾,曾入吳為使,受到孫權的敬重。劉備稱帝后,以其為侍中,夷陵之戰,馬良派人召武陵蠻助戰,劉備兵敗時,馬良也在戰場遇害(不知道是不戰死)。

    馬謖則是隨劉備入蜀,在益州相繼擔任縣令、太守,“才氣過人,好論軍計”,受到諸葛亮的看重(大概也有馬良的關係在內)。但劉備不以為然,臨終時還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不聽,還是用馬謖為參軍,謀劃軍事。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孟獲,馬謖獻上“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計策,深得諸葛亮之心,由是對馬謖更加信任。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開始十分順利,奪取涼州三郡之地,人民歸附,但他不聽眾人的建議,以馬謖為先鋒,不料馬謖是趙括般紙上談兵之輩,沒有行軍作戰經驗,還不聽諸葛亮的囑咐,自以為是不切合實際的安營紮寨,以致被張郃擊敗,損失慘重,諸葛亮的後路受到威脅,不得已只能撤軍,第一次北伐大業就此夭折。

    所以返回後,諸葛亮斬殺馬謖,因為馬謖造成的損失太大,直接影響了天下格局。而馬謖是又諸葛亮十分看重的人才,所以含淚而斬,因為不殺不足以服眾。想起劉備的囑託,諸葛亮這才恍然,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於是自貶以謝罪。

    個人認為,馬謖的失敗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蜀漢的實力不足以支撐諸葛亮北伐,即便沒有馬謖之敗,後面的戰鬥也會更加艱難,失敗也是必然。而馬謖,只是將這個結果提前了一段時間,或者早點失敗還給蜀漢減少了損失。

  • 4 # 減水書生

    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馬謖失街亭,而最實際的原因是諸葛亮得找一個人為第一次北伐失利背鍋。

    1.必須得有人為第一次北伐失敗負責

    這個人應該是誰?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諸葛亮有言在前,“不效,則治臣之罪”。

    所以,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自貶三級,任右將軍領丞相事。

    但是,蜀漢是興舉國之兵、出去打得曹魏,一個沒打好,然後就回來了。這是在說不過去。

    所以,諸葛亮自貶三級還不夠,於是趙雲等部將也降級貶官,但還不夠,必須得給出解釋來。

    所以,諸葛亮就是想替馬謖遮掩都遮掩不過了,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將領集團得出一顆人頭來謝罪。

    2.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的

    馬謖守街亭沒守住,趙雲和鄧芝出斜谷也沒打好,憑啥馬謖就得死、趙雲他們就寫檢查了事。

    馬謖之罪,不在於沒守住街亭,而在於守街亭的時間太短。

    蜀漢全國也就十幾萬軍隊,諸葛亮北伐可謂是賭了國運,竟帶出了10萬大軍,此戰目的就是要一戰定乾坤、興復漢室嗎?

    諸葛亮沒那麼大的胃口,甚至都沒想著佔領關東之地。

    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是隴右地區,只要能拿下隴右,就能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絡。蜀漢也就由一州之國變成兩州之國。

    所以,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奇謀,從子午道出兵到了長安城下,你不見得能打下長安;即便打下了長安,也不見得能守住長安。原因就是實力不允許,蜀漢太弱,所以只能玩偷襲,從曹魏切下一塊土地是一塊土地。

    而且,隴西地區以西的涼州就是河西走廊,是魏國重要的養馬基地,所以地方雖然偏僻、當卻極為重要,經濟上、軍事上都很重要。

    3.馬謖何罪、罪當至死嗎

    趙雲那一路就是疑兵,諸葛亮根本就沒指望趙雲能勝,因為趙雲打勝了,也不可能指望他兵出斜谷、攻佔長安?

    趙雲的任務就是牽制,能牽制住多少魏軍就牽制多少,能拖多久時間就多久時間。

    但是,馬謖一路卻極為重要,原因是馬謖帶著三萬大軍,得死命地在街亭跟張郃耗時間。

    要耗多久?

    用不了多久。

    因為隴右的南安、天水以及安定三郡均已投降,諸葛亮馬上就能拿下整個隴右地區。

    但是,馬謖卻失了街亭,而且三萬大軍被打的就剩下千把人回來,這個打擊實在太大。

    蜀漢沒有實力與曹魏在隴右地區打持久戰,原因是:兵不人家多、糧不如人家多,而且還在人家地盤上。所以第一次北伐只能曹操收場。

    所以,馬謖之罪不在失街亭,而在舉措混亂,被張郃一戰打殘,這才是馬謖的罪過。

    罪當之死嗎?

    說實話,不冤枉。

    原因是馬謖之敗,打亂了諸葛亮的北伐規劃。

    沒有金剛鑽就被攬瓷器活,要是換魏延或趙雲等究竟戰陣的老將,蜀軍不至於被張郃打得這麼慘。

  • 5 # 妞貝依瑪

    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話不該重用馬謖,感覺對不起他老人家。而且馬謖這人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接班人,哪知道此人紙上談兵,過於自負,想想自己多年的心血化為泡影,心裡難過,這都是自己造的孽,對不起別人,更對不起自己……

  • 6 # 完顏佚名

    對於一個人的認識和評價首先透過親自觀察從而有了自己的判斷。劉備病危之時,馬謖探望過。劉備曾言於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當時沒往心裡去,這畢竟是他人的評價。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為了完成先主"興復漢室"的大業,首先要有個穩定的後方,因為蜀國後院的蠻夷之地有不服王化的"不穩定因素"。於是,他親統三軍前往征討,如果釆取單一的武力鎮壓手段往往達不到長治久安的效果,於是諸葛亮有意採用剛柔並濟的策略。這時,馬謖率"中央代表團"前來犒軍。諸葛亮便問計於馬謖,馬謖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心中讚歎:"幼常深知吾肺府也。″英雄所見相同,諸葛亮無比欣賞,於是留在軍中做參軍,可見諸葛亮對馬謖何等器重。接下來便是"七擒七縱孟獲"平定了南蠻,於是騰出手來北伐中原。一出祁山時"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魏主即刻換掉黃口孺子統帥夏侯懋,換上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諸葛亮的真正的對手來了。在守衛街亭這一戰略要地時馬謖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軍令狀"可是"生死合同",失了街亭就掉腦袋,絕不是兒戲。怎奈街亭一戰,馬謖犯了"教條主義″錯誤,關鍵時刻掉了鏈子失了街亭。在情與法面前,諸葛亮無奈選擇了後者。以此觀之,諸葛亮斬馬謖怎能不揮淚?

  • 7 # 劉坤忠120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對曹魏的兵力估計不足。曹真為大都督率二十萬大軍從斜谷取漢中,司馬懿為副都督率二十萬大軍救隴西,以名將張郃為先鋒,魏主曹睿自提十萬大軍坐鎮長安。諸葛亮派趙雲鄧芝以疑兵拒曹真,派魏延等將領攻取隴西各地,兵力過於分散。司馬懿率大軍長驅直入,搶戰戰略要地街亭,以斷蜀軍歸路,直接威脅諸葛亮指揮中樞。。。。。。諸葛亮忙調兵遣將防守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前住,當時諸葛亮身邊也沒幾個將領,馬謖在軍政方面很有見地,為自己提供不少有效見議,與自己在成都促心長談,也算是知己之人。與其兄馬良很有才氣,有心提攜重用,但還是謹慎為妥,馬謖情急立下軍令狀。初次做為獨擋一面的大將,諸葛亮以謹慎老成的王平副之,細心囑託如何安營紮寨,如何堅守拒敵。馬謖一到街亭不按諸葛亮囑咐當道安營,將部隊於街亭之旁土山上紮寨,被魏先鋒張郃率五萬人馬將土山團團圍住,斷其水源,馬謖想居高臨下,以一當百,大破魏軍。將士無水斷其生命之源,不戰下山向魏軍投降。

    街亭失守,馬謖罪莫大焉,諸葛亮不得不含淚將馬謖軍法從事。一嘆悔不聽先帝之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二嘆蜀中人才希缺,馬謖是可朔造之才,有負好友馬良囑託,自己也失去藍顏知己。三嘆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不聽安排,軍令如山,不得不斬。隨著街亭失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流產。諸葛亮上表後主,請求貶官三級,屬下將士各有貶級,痛定思痛,以圖再進。

  • 8 # 明德儒商書院

    生平

    早年

    馬謖出生於190年。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馬謖和馬良曾同為荊州從事,劉備入川時,馬謖跟隨大軍同行。

    丞相賞識

    馬謖歷任綿竹令、成都令、越雋太守,由於才華橫溢得到諸葛亮的賞識,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三國志》多次提到,蜀漢丞相諸葛亮向來對他倍加器重。

    言過其實

    劉備臨終前,因見諸葛亮器重馬謖,曾令馬謖退下並告誡諸葛亮:“馬謖此人雖然聰明而有才氣,但為人言過其實、好浮誇,不可以委以重任,請丞相務必好好觀察他。”但諸葛亮不認同此看法,任命馬謖為參軍,經常和他日夜談論軍議。

    南征方針

    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曾於出兵前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而諸葛亮也採用了,最後南疆直到蜀漢滅亡未再有大型戰事。

    失街亭

    228年諸葛亮出祁山,獨排眾議不用宿將魏延、吳懿,反而提拔參軍馬謖為主帥。其後馬謖在街亭佈陣時違背諸葛亮交代,且不聽副將王平諫言,自認居高臨下可勢如破竹,便舍水上山佈陣。魏軍大將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命令軍隊乘勢進攻,蜀軍大敗。蜀軍進退無據,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三國志‧向朗傳》則提到馬謖棄軍而逃,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向朗向來與馬謖友好,知情不報。事發後,馬謖被捕入監。諸葛亮以自失律而敗喪其師,遂上表自貶三級、斬馬謖以及將軍張休、李盛以謝眾人,剝奪將軍黃襲等兵權,《三國志》作者陳壽父親為馬謖參軍,遭到髡刑處罰[7]。同時諸葛亮憎恨向朗包庇馬謖之行為,免向朗官職還歸成都(《馬良傳附馬謖》則記載馬謖下獄後病故。)

    刑前遺書及死後

    據《三國志‧馬謖傳》中注《襄陽記》載,馬謖臨死前寫信給諸葛亮道:“您視馬謖如同自己的孩子,馬謖亦視您為父親。希望您能仿效堯誅鯀而用禹之義,也不枉我們平日的交情,馬謖雖死也無恨於黃泉。”

    馬謖死後,軍中十萬人為其落淚,諸葛亮亦痛哭,並親自為其祭祀,也照顧馬謖遺孤一生。

  • 9 # 歷史隨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以說既是對馬謖的懲罰,也是對諸葛亮自己的懲罰。

    諸葛亮和馬謖是何關係?

    劉備大概也是看出了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臨終前曾經囑咐: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大意是說此人就跟紙上談兵的趙括是一類貨色,但諸葛亮不以為然,堅持認為自己看人很準。

    馬謖犯了何罪?

    在第一次北伐中放著魏延,趙雲等大將不用,而把最重要的守街亭任務交給了馬謖,可能他太想要讓馬謖立功了,居然忘了劉備的囑託,忘了這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意義,可以說這是一次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敗的戰役,所以本應當尋求穩妥少做冒險的 嘗試,但他偏偏就啟用了馬謖這個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傢伙。

    作戰之初,諸葛亮本已經安排好讓他把軍隊駐紮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但馬謖認為駐紮在山頂可以更好的俯瞰魏軍,這直接導致了後面士兵因為缺水喪失戰鬥力,司馬懿當時一聽蜀軍打算佔據街亭,本已經覺得頭疼不已,可當他知道守街亭的居然是馬謖頓時覺得希望來了,老天給他們留了活路哇!可見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是多麼的蠢,連敵軍都知道馬謖不可用。

    最後的結局,由於街停失守,前面已經拿下的南安、天水以及安定也都付之一炬,從而失去了對整個隴右的控制。此一敗,可謂是打亂了整個北伐大計的規劃,若這一仗順利,後面真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就是蜀漢了。那既然失敗了能否再攻一次街亭呢?肯定不能啊,此一戰已經暴露了戰略部署,魏國定會加強防範,後面必然沒有機會再像這次一樣突襲去打街亭了,街亭是老天留給蜀漢的機會,一次錯過便再難遇上。

    不僅如此,第一次北伐,意義重大,蜀國可謂是傾全國之力,這一敗,多少將士白白犧牲,多少軍資白白消耗,蜀國國力因此倒退好幾年,馬謖之罪當然當誅!

    諸葛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失街亭一戰,斬馬謖既是對馬謖的懲罰,也是對諸葛亮自己的懲罰,絕不僅僅是為了給三軍給人民一個交代!諸葛亮在那一刻想必是悔青了腸子,他揮淚斬馬謖更準確說是斬掉他對馬謖的感情,看錯了此人!

  • 10 # 芳姐論三國

    諸葛亮為何斬馬謖?因為馬謖犯錯了,失了街亭。

    諸葛亮為何又是揮淚斬的馬謖?因為諸葛亮於心不忍,恨鐵不成鋼。

    歷史究竟如何,且看下面分解。

    司馬懿、張郃來犯,諸葛亮商討誰守街亭

    228年春,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

    "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戰略非常成功,很快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頃刻間投降了西蜀。

    這都是由於魏國事先毫無防備,沒想到比自己弱的蜀國膽子倒不小,竟敢興師伐魏。

    魏明帝曹睿剛上任不久,於是找大臣商議,最後官復司馬懿的原職,並令司馬懿率大軍破蜀。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徵進。

    曹睿親自坐鎮長安,以振軍心,勢必破蜀。

    諸葛亮聽聞是司馬懿率軍,拿出五根手指算了算。

    料定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蜀軍的咽喉之路。

    於是諸葛亮在祁山寨中召集眾將商量派誰鎮守街亭。

    馬謖自告奮勇守街亭

    諸葛亮深知街亭之重要性,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

    話還沒說完,參軍馬謖曰:“某願往。”

    諸葛亮又說:街亭雖小,卻極其重要,我知道你精通軍事,但守之極難。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諸葛亮還是有點不相信馬謖。

    謖又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願立軍令狀。”

    諸葛亮拿著馬謖的軍令狀:“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於是馬謖率二萬五精兵鎮守街亭。

    馬謖失街亭

    話說馬謖率二萬五精兵鎮守街亭。

    大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自信心滿滿。

    馬謖仔細觀察街亭地勢,得出結論:可就山上屯軍。

    無論王平怎麼相勸,都用自己的滿腹經綸拒絕了。

    魏國這邊司馬懿見街亭有重兵把守,不禁大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後面有聽到是馬謖引兵守街亭時。不禁大笑: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根本就不把馬謖放在眼裡。

    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斷了山上馬謖軍的水源。

    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

    最終魏軍大破馬謖軍,街亭失守。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話說馬謖失了街亭,自己倒逃出來了。

    馬謖心裡是無地自容,於是謖自縛跪於諸葛亮帳前。

    請賜一死。

    諸葛亮說;你都簽了軍令狀,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

    於是諸葛亮揮著淚,又大手一揮。

    馬謖腦袋就搬了家。

    馬謖亡年三十九歲。

    馬謖失街亭,最終也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

    諸葛亮說他不是為馬謖而哭,那他又是為誰而哭呢。

  • 11 # 槽流萬事屋

    馬謖必須死。

    首先我們說說三國形勢。經過五年的勵精圖治,諸葛亮掃平南中,積蓄兵甲糧草,上《出師表》,於公元228年率軍八萬出師北伐。曹魏方面準備不足,被蜀軍以雷霆之勢攻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關中震動,曹叡親自坐鎮長安督戰,並派張郃率五萬洛陽中軍入隴西支援。就在蜀漢方面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北伐功敗垂成。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上表自請降三級。那麼,馬謖失街亭的後果有多嚴重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諸葛亮北伐的路線。先派趙雲、鄧芝領一支偏師為疑兵,從褒斜道佯攻郿縣,成功地將關中都督曹真率領的關右諸軍吸引在郿縣;諸葛亮則親率大軍,走祁山道攻擊隴右。隴右諸軍無力抵抗,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投降,只有隴西、廣魏二郡拒不投降。

    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只要攻下隴西、廣魏二郡,消滅魏軍在隴右的殘餘力量,整個涼州就到手了。屆時,蜀漢將擁有宜州、涼州二州,無論進攻退守,都有了很大的迴旋餘地,興復漢室的目標又接近一步。此時,曹真被趙雲吸引在關中,郭淮被堵在上邽,雍涼二州已經無兵可用。魏明帝曹叡慌忙一面調張郃率軍支援,並親自坐鎮長安督戰;涼州刺史徐邈與金城太守也率軍從金城出發,攻擊南安。

    訊息傳來,諸葛亮忙調兵搶佔街亭。從上圖可以看出,街亭正好卡在隴山的缺口處,只要守住這裡,張郃大軍就不能進入隴右。馬謖主動請命,諸葛亮本來不允,耐不住他數次請命,只得應允。結果馬謖不聽副將王平之言,不在當道下寨,卻跑到山上紮營。結果被張郃斷了水道,蜀軍大亂,馬謖棄軍而逃。

    街亭一失,蜀軍優勢全部喪失,魏軍源源不斷開入隴右,諸葛亮只得放棄到手的三郡,取西縣千餘家退回漢中。

    街亭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來看一下圖。諸葛亮之所以否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因為覺得只取長安變數太大,而且長安在經過李傕、郭祀之亂,馬超、韓遂之亂後已經殘破,不復當年富庶,風險大而受益小。另外,大漢已亡,民心在魏不在蜀,打下來也守不住,不如穩紮穩打,先取隴右,再取關中。

    從圖上可以看出,隴右和關中之間橫亙著隴山,中間只有一道峽谷可供大軍通行,魏軍從關中支援隴右,只有這一條路可走。蜀軍只要守住隴山左側的街亭,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不需要守住太久,只需十天半個月,諸葛亮攻下隴西、廣魏二郡,消滅郭淮、徐邈部,消化到手的隴右五郡,魏軍即使打通了街亭的道路,也翻不起浪來。

    街亭失守的後果非常嚴重。魏軍主力從街亭開向隴右,光是張郃的先鋒部就有五萬人馬,還是最能打的洛陽中軍。而蜀軍只有八萬人,一部分被趙雲帶走佯攻郿縣,一部分圍住上邽的郭淮部,一部分抵禦金城方向的徐邈部,一部分攻打隴西、廣魏二郡,其餘都散佈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兵力已經用到了極致。故而《三國演義》中說,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西城下,諸葛亮手中只有數百老卒可用,不得不上演空城計。

    當然,現實中的諸葛亮是不會讓司馬懿堵住的。在得到街亭失守的訊息後,諸葛亮就急忙撤回散佈在各城的軍隊退回漢中。趙雲部在箕谷進攻不利,全靠趙雲在後壓陣,燒掉了褒斜道棧道,才得以全身而退。

    更嚴重的後果還在後頭。諸葛亮之所以能迅速拿下隴右三郡,其實是佔了突然襲擊的便宜,曹魏方向準備不足才得手。經此一役後,魏軍有了防備。關中都督曹真料到褒斜道棧道已毀,蜀軍再次入侵定然要走陳倉道,於是派郝昭鎮守陳倉。

    果不其然,諸葛亮趁東吳北伐,魏軍大規模東調時再次北伐,卻在陳倉城下碰了個頭破血流,圍攻二十餘天而不得。待魏軍大軍回援,只得退軍。

    魏蜀之間實力差距太大,蜀軍北伐只有出奇兵才有可能獲勝,然而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讓魏軍有了防備,再無突襲取勝的可能。後三次北伐,蜀漢空耗錢糧,也只攻取了貧瘠的武都、陰平二郡。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兵出斜谷,司馬懿堅守不出,最終飲恨五丈原。

    可以說,馬謖一手毀了蜀漢的北伐大計。

    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那當然是因為馬謖打了敗仗啊,問題沒有這麼簡單!請問打了敗仗的人就都應該斬首嗎?,你去看一本《三國》裡面那麼多人打了敗仗,都應該被斬了嗎?當然不是,所以僅僅從打敗仗這一點來看。馬謖其實可殺可不殺,既然馬謖可殺可不殺,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堅持斬馬謖呢?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馬謖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

    那麼戰敗是一個什麼樣的罪過呢?曹操曾下過一道軍令,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曹操說:其令諸將出徵,敗軍這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你打了大的敗仗,那要處死。小失利小敗仗免官。所以戰敗在三國時代是一個死罪,當然了,三國時代是個亂世,打仗非常頻繁,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這種法律執行起來難免要打折扣。所以如果單單看打敗仗,馬謖不殺那也行,殺了當時也沒話說都可以。

    但是他還犯下了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四個字“違令者斬”。不過即便如此,馬謖雖然已經犯下兩宗死罪。

    但他其實還有一線生機,不是說非死不可,因為諸葛亮的一貫的執法風格是“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你就算犯了再大的罪,只要你肯誠心認錯,低頭認罪,那就可以坦白從寬。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馬謖在犯下了以上兩宗罪以後,不思悔改,又犯下了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毫無疑問的死罪!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

    馬謖被殺以後,蔣琬到了漢中,蔣琬就對諸葛亮說,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還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這樣一個難得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

    所以說,馬謖死得一點不冤,諸葛亮沒有夷他三族已經很仗義了,更不用說還照顧他的家人。

  • 12 # 山野老人

    諸葛亮為何揮淚斬馬謖?馬謖犯了何罪?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本身就是疑案。

    《三國志》諸葛亮傳交代,馬謖是諸葛亮殺戮的。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馬謖是死於獄中。

    《三國志》王平傳記載,馬謖是被諸葛亮誅殺的。

    同樣都是陳壽寫的《三國志》,卻對馬謖的死說法不一,這讓讀者多少有些困惑。

    一般人以為馬謖之死是因為丟失街亭,造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因此“戮謖以謝眾”,諸葛亮也自貶三級,以示對戰爭失利負責。

    通讀《三國志》,就可發現,諸葛亮誅殺馬謖不僅僅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而且還要更深層的原因。

    那麼,諸葛亮誅殺馬謖有哪些更深層的原因呢?

    一,不殺馬謖,怎麼帶好隊伍?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謖違亮節制,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因此諸葛亮回到漢中,“戮謖以謝眾”。

    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就感覺到隊伍不好帶,首先是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患病而且難以治癒,擔心遭到諸葛亮的打擊,公開反叛。

    其次,諸葛亮身邊的魏延對於諸葛亮也是心存芥蒂。

    一向沒有脾氣的趙雲,對諸葛亮也頗為不滿。

    第一次北伐,趙雲就力爭要做先鋒,讓諸葛亮頗為尷尬。

    現在自己的心腹馬謖居然也不受自己的節制,對自己派去協助指揮作戰的王平所提出的建議,也置若罔聞。

    由此,諸葛亮不懲治馬謖,人人都像馬謖這樣不受自己節制,諸葛亮今後怎麼帶好隊伍?

    為了日後的指揮作戰,對於不受自己節制的馬謖必須嚴懲不貸!

    二,不殺馬謖,無法面對先主。

    劉備駕崩之時,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一定要認真考察。

    諸葛亮不信邪,偏偏要重用馬謖,而且是在眾人一片反對聲中重用馬謖。

    現在馬謖丟了街亭,不殺馬謖,怎麼面對先主;不殺馬謖,怎麼面對眾人。

    在如此困境之下,諸葛亮只好“戮謖以謝眾”。

    三,不殺馬謖,何以依法治軍?

    最為可恨的是馬謖丟了街亭後,不是直接去諸葛亮那裡彙報軍情,而是逃回了成都。

    除此之外,一向被諸葛亮倚重的向朗因為與馬謖關係好,竟然知道馬謖逃亡而不向諸葛亮彙報,這讓諸葛亮更加憤恨。

    諸葛亮因此將向朗貶職送回成都。

    諸葛亮一向標榜自己依法治軍,現在馬謖戰敗當了逃兵,不依法懲處,何以依法治軍?

    綜上所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不僅僅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利,更主要的是馬謖妄自尊大,不聽主帥節制,更為嚴重的是因為自己的過失造成戰爭失利,又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而是臨陣脫逃,為了嚴肅法紀,諸葛亮不得不處死馬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罩不好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