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媽小問
-
2 # 一隻檸檬周
孩子可能還小,對外面所有的事情都特別感興趣。可以給他一個獎勵告訴她做完這件事情會得到什麼,從而教會他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的道理。還有一點就是也得讓他明白不是所有付出都會有回報,比如他沒有認真做你安排的任務後還嬉皮笑臉跟你說做完了,問你討要獎勵。這種情況就是不給她獎勵,並且告訴她因為她沒有認真做,沒有看到他的認真。如果孩子很認真的去嘗試了,但是做不到就給他一點小安慰獎,告訴她繼續努力下次得到你想要的那個獎勵
-
3 # 農人阿坡
常有抱怨孩子拖拖拉拉,慢吞吞,家長每次催孩子你知道嗎?孩子並不拖拉,家長總是以自己是思想是看待孩子,當孩子跟不上你的節奏時,你就會埋怨孩子,應該怎麼對待孩子呢?孩子磨蹭,家長究竟該怎麼辦呢?
方法一:停止嘮叨打罵
鼓勵比嘮叨更有用。如果你不想越催越慢,就停止你的催促吧。多發現孩子迅速的一面,發現之後表揚。比如“寶貝,你今天起床早了五分鐘,媽媽要獎勵你“你今天吃飯比昨天快了十分鐘。”
這些表揚都會正面暗示孩子,,讓孩子瞭解到做事快了,有效率了,媽媽會進行表揚。孩子做事慢的時候,可以裝作看不見,故意忽視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是個效率達人了。
方法二:我是你的榜樣
俗話說,跟什麼人學什麼樣。家長先注意檢討自身的問題,是不是給孩子做了反面教材。比如有的家長一回到家就窩在沙發裡玩手機,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水龍頭壞了也拖了一個多月才去修理。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養成了磨蹭的壞習慣。
家長應該是孩子的榜樣,要做什麼事情前,可以在家人面前宣佈。比如啦“我要看書啦!”“我要拖地啦!”然後快速地起身去做事情。孩子慢慢地也會有樣學樣,做事不再拖泥帶水。
方法三:小紅星的誘惑
孩子做事磨蹭,往往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比 如該寫作業了,還盯著動畫片看。家長不妨從實際出發,給孩子做一些計時性的活動,強化孩子的時間觀念。比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給孩子設定做作業 的時間段,看孩子做完作業以後進行實質性的獎勵。
-
4 # 是亞啊
我弟弟小時候也是這樣,要大人盯著才寫作業之類的。一旦大人走開或者有事不能監督,他立馬出去玩耍,或者看電視。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要這樣呢?他的回答是:我不用擔心,他們回來會監督著我寫的,我就現在放鬆一下!顯而易見的,孩子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習慣被大人盯著才能寫作業。孩子缺少的是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需要從這兩個方面下手。及時讓孩子改正過來!
-
5 # 昊陽影視剪輯
我認為孩子需要盯著是因為他不喜歡做這件事情,只能拖鞋等你盯著他,他才會勉強去做,這時你需要給點獎勵引導他去做,但是要做好。
-
6 # summersheng
這得慢慢來,不能一步到位。壞習慣也不是一天養成的。你可以讓他自己約束著做一點小事。然後給他獎勵或者懲罰。然後慢慢讓他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
7 # 起點Lis
拖拉是正常人的天性。只要是生活富足,家庭美滿,心態放鬆的人類,無論男女老少,都有拖拉的慾望。當然,說這話也是在一個整體的層面上。孩子做事拖拉有很多具體原因。多大的孩子做事拖拉?做什麼事拖拉?跟誰一起尤其會拖拉?你給出的資訊太少了,我們也就只好隨便瞎猜。
是的,拖拉不好,拖拉會帶來很多麻煩。
但,最重要的是,拖拉究竟是給誰帶來了麻煩?是孩子的麻煩,還是媽媽的麻煩?據我們觀察,很多媽媽都分不清這兩件事。如果她們把孩子的需要當成了自己的需要,那麼,孩子就不會為拖拉著急,因為有媽媽替他們著急。
媽呀我呀專家團有一位專家,他四歲的女兒有一段時間非常熱衷於玩水。據這位專家描述,小姑娘有時洗個手就要洗半個小時,主要就是玩水,而父親就在一旁優哉遊哉地研究她怎麼玩兒(心也是大……)。整個過程包括:製造漣漪,製造水泡,製造風浪,再丟入各種各樣的玩具,深水炸彈,水上過家家,海底探險,以及沖掉洗手液之後的泡泡大作戰。
我們這位專家的說法是:看她怎麼能把一池子水玩出那麼多花樣,挺受啟發的……
但是,如果時間比較緊,就不能讓她這麼洗手了。這時候爸爸就會用請求的口氣說:「這次請你快點洗手好不好?我們趕時間呀。」如果小姑娘不答應,爸爸還會誘之以利:「你能快快洗完的話,下次洗手爸爸幫你把水變成藍色的!」如果小姑娘還是不答應,爸爸就免不了要動用大人的威嚴……總而言之,爸爸知道,這次要孩子抓緊,是大人的需要,是大人請孩子幫忙配合的一件事。
所以,怎麼樣讓孩子不拖拉,某些時候就等於「怎麼樣請孩子幫我一個忙」。用這個思路,你會不會想出比「盯著他催促」更多更好的辦法?
畢竟找人幫忙,是很少盯著人家催促的吧。
當然,這種想法也不容易被接受。「這有什麼幫不幫忙的!他自己就該學會養成好習慣!」有時候,我們就會理直氣壯地拿出這種「就該快一點」的架勢。這時,我們等於把自己的一部分需要,變成了別人「理所應當」要解決的問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我們去蓋章辦事,工作人員辦得慢一點,我們就心急如焚地死盯著人不放:「快點!快點!你們不是就該快一點嗎!」
說得有道理。本來就是嘛,工作人員辦事拖拉可不是什麼好習慣。但是……咦,你會發現人家的臉色怎麼越來越難看,手上的速度也越來越慢了?你好好想一想,為什麼你覺得「理所應當」的事情,別人可以不理你?
來,跟我們一起默唸三遍:
那不是他的需要。
那不是他的需要。
那不是他的需要。
什麼情況下,不拖拉才是孩子自己的需要呢?據我們那位專家觀察,他女兒從來沒有一次因為洗手耽誤過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回家有零食可以吃,有新玩具可以玩,有動畫片可以看,這時候小姑娘一進門就直接衝向洗手池,洗手洗得跟飛一樣。這跟成年人是一樣的:如果是自己享受的事,就一點都不會拖拉。就像你不會拖著不看手機朋友圈,拖著不吃甜點,拖著不刷淘寶……
所以,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下次再看到你們家孩子拖拉的時候,大可不必擔心「他這麼拖,將來怎麼為自己負責啊」之類的問題。
真的,別以為孩子真的不能為自己負責。——除非你實在太希望替他負責。如果你願意交還一部分權力給孩子,不妨後退一步,好好觀察一下他,在他每天完成的大大小小那麼多件事裡,是不是存在不拖拉的時候?他其實知道哪些事可以拖,哪些事不能拖。退一萬步說,如果他因為拖拉耽誤了自己的事,他也會自己為此懊惱,從而增加「下次不能再拖了」的主動性。
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建議我們看著就好,不用建議,不用幹預,也不用死盯著不放。他會慢慢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會看到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為自己負責的人,會犯錯,會嘗試,會迷糊,也會吸取教訓,越做越好。整個這個過程是慢慢的,拖拖拉拉的。大人什麼都不用做,就是在為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
主動性,是需要自己主動培養的,不是嗎?
回覆列表
孩子要盯著才有效率,養成拖拖拉拉的習慣改不了,顯而易見,這是孩子好習慣沒有養成的原因,而習慣的養成,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教育,許多家長都在為孩子的壞習慣頭疼,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教育出現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被孩子吸收並反應過來,所以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剖析自己身上的問題,然後設計改正的方案,長期執行,不斷改進,這樣慢慢就可以改正不良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