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琴深意長
-
2 # 從耗子胖成豬
2年前,我有一張拍女兒的照片參加了色影無忌論壇的月度活動,並被點評老師設為當月優秀獎。然後耗子哥便非常開心的在自己的攝影群裡吹牛。耗子哥當時的嘚瑟感言大致如下:作為一個攝影相機佬,我在拍娃的題材上認真“耕耘”了3年,今天終於有所收穫,感謝D、感謝人民、感謝CCTV,耗子哥從今天起不再是“低端器材黨”了……
結果出乎耗子哥意料的是,群友紛紛“迎頭痛擊”……
群友A:這個獎發你女兒比較合適,這張圖全靠小孩的顏值和表情撐著,換個小孩讓你拍,你肯定出廢片。群友B:一定是網站的編輯跟你有JQ,才黑箱操作給你發獎。群友C:你這圖片太普通了,我百度一搜一大把,這也能得獎?你可以想象一下,當時耗子哥得有多尷尬……
這個時候,一個新入群的攝友也跟著發言了——
“耗子這圖嘛,真的沒啥好吹的。有故事情節嗎?你拍兒童片,不能把環境元素記錄下來,有紀念意義嗎?看看我拍的,是不是好多了?”話音剛落,他啪啪啪的甩出了好幾張“得意之作”……
群友A:我的天,你們這是在“比爛”嗎?群友B:恕我直言,耗子的圖雖然爛,但比不過你這圖辣眼睛!群友C:教訓起人來一套一套的,自己拍成這鬼樣子你也有臉發……群友D:你們還是當鍵盤黨吧,不要辣我們眼睛了!……哈哈哈……
耗子哥幸災樂禍的笑起來,內心一下子就平衡了。
回到這個問題上,我想說的無非就是以下幾點:1、現在是“美圖氾濫”,攝影師過剩,觀眾老爺不夠用的時代,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所以普通的攝影作品不如“法眼”真的很正常。
十多年前玩單反,發個車展模特照、荷花片都能成熱帖,現在你再發車展圖、荷花片,簡直是土得掉渣的行為。
3、能不能“欣賞”他人作品,體現一個攝影師的修養與水平。
在這裡我講的欣賞,不是那種“假惺惺”的互捧臭腳,也不是那種“仰望式”的膜拜。而是說,當你觀摩水平相當或者水平低於你的作品時,能不能“看得進去”,看出“可取之處”,看出別人拍攝時的思路,這才是本事。
有些人眼光很高,你讓他評片,往往就是兩個字——“垃圾”,但他既說不出哪裡不好,也說不出哪裡好,這種人無視即可。
最後重申一下:玩攝影一定要認清這是一個“相機佬過剩,觀眾老爺不夠用”的時代,玩攝影千萬不能玻璃心,哪怕是尖酸的點評也要比互捧臭腳有趣得多!
-
3 # 呼倫貝爾谷哥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自己也時常看一些攝影作品,尤其是一些大師的作品。而這些大師的作品,往往在構圖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表達。我們在欣賞大師作品的時候,往往會有看不懂的感覺出現,不知道大師在表現什麼或者構圖的原理是什麼?這也算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很多初學的攝影愛好者都會有這個方面的疑惑。
首先,所有的藝術都是心的顯現,它們是人的思想的表達形式,只不過略有不同,比如說跳舞是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感情的,我們說話是用文字和聲音來表達你的感情的,還有唱歌也是用的聲音,演奏用的樂器,畫畫的時候用的是我們的筆,不管是舞蹈的藝術,音樂的藝術,唱歌的藝術,繪畫的藝術,都是人的感情的直接抒發,
那麼,怎麼去了解這些攝影大師呢?可以先看傳記,再來看他的作品之前,在瞭解這個人之後,再去剖析他的作品。這樣不管能對我們自己的攝影欣賞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也會讓我們去思考自己在拍攝的時候需要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攝影作品,透過作品打動更多的人,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學習拍出美照,以下就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如果喜歡可以關注我謝謝了
-
4 # 神慈
攝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愛好,不必追求什麼所謂的大獎,你自己欣賞滿足即可,至於所謂的評委給你加評語好壞是完全不用介意的,因為他們的評議並不一定是公正的,一顆平常心最重要。
-
5 # 知否不知否知否也
1、因為國外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導致一些人文作品看不懂;
2、攝影講究新奇特,某些新奇特的作品不一定在質量上是最好的,但是以新取勝;
3、認識上、好惡上存在差異;
4、對色彩的偏好也是一個原因;
5、其他原因。
-
6 # 東江攬勝
獲得10萬獎金的人像作品……
來,眾所周知的一張獲得國際大獎的人像作品,獎金摺合人民幣10.7萬。
我把點評看了十多遍,到現在也沒懂…
膜拜一下獲獎者。
再感嘆一下意識流…
-
7 # 洛陽艾農
這絲毫也不奇怪。主要原因是:第一物以稀為貴,要想進入評委的法眼就得是很少看得見的作品。大眾化的想都別想。
第二,人們的欣賞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咱的水平低自然就看不懂那些高水平的作品。
第三,獲獎的也不可能都是高水準,搞怪的圖片也是稀缺資源,有可能中獎。
第四,大眾喜聞樂見的就因為比較多而被淘汰。
第五,不要以為攝影這塊土地還是淨土。在整個黨風、社會風氣不好的時代,司法、教育、醫療衛生都能被汙染,攝影還能是處女地?
出淤泥而不染 躍清波而不妖
-
8 # 大海lzd
首先,攝影沒有標準,評委只是個人,再加之熟悉,好與不好一看關係二看人,如果出錢就是神 ,再說你沒出現 ,怨誰
-
9 # 月牙泉R
@我想不外乎有下面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們自身的鑑賞能力;第二個原因,我們自身對攝影的認知;第三個原因,不是說大師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沒必要都去看懂;第四個原因,照片的價錢和照片的藝術價值並不總是成正比。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10 # 攝魔papi
對於美來說是完全主管的,但是欣賞是需要學習 需要積累 需要經歷 需要沉澱,需要體會。 所以欣賞不了很正常。
-
11 # 正文165395171
攝影界知名人士眼中的評選
評選作品實際上是審視評委的水平,照片水平比評委高的,看不上,照片水平比評委低的,也看不上,照片水平接近評委水平則看上了。——一條據說流傳很廣的某些攝影界人士對於評選過程及結果的猜測之語。
-
12 # 與龍達共舞
有同感,我看過號稱全球華人的攝影網站這幾年一直在搞的新*攝影獎,每屆獲獎作品公佈了都會有網友質疑其藝術水平和現實意義,這些片子,不光感覺沒有其藝術水平和現實意義,更感覺拍攝者功底很淺,能不能成為真正的新*?我懷疑;這些片子大都是站在廢墟上的人物加上無厘頭的或者是故弄玄虛的表情;或者是帶上一副面具站在荒草中、橋墩下;又或者是一個貓鼓起雙眼的片子(這類片子有什麼意思?三歲小孩拿起手機都拍得了吧?);或者是一面鏡子放在牆根,鏡子裡映照到前面的水跡……等等,玩攝影都知道侯登科,記實攝影大師!他拍的《麥客》,堪稱記實攝影經典,侯登科本人拍記實,穿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比如拍麥客,侯登科是一身當年流行的軍便服,軍挎包裡放一臺相機,軍球鞋腳下…和麥客一起坐悶罐火車,和麥客一起在麥田裡啃饃…就這樣拍出的經典大片!不抽象,不PS…看看現在以侯登科命名的記實攝影大賽,獲獎的片子有類似前面說的如戴個面具礅橋墩的片子,有記實的也是擺拍的記實,表情有些不自然,或者說決定性的瞬間完全沒有!完完全全顛覆了記實攝影本真!
攝影是記錄的藝術!不是PS的藝術,不是抽象加超抽象的藝術,是給老百姓看的藝術,不是給外星人看的藝術…
回覆列表
我也是一個旅拍愛好者,時常也考慮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看到很多攝影獲獎的作品,覺得自己拍的那麼多照片總有幾張不比一部分可以獲獎的差。也是一個人們審美意識發展過程中的一直存在的問題。但隨著自己對攝影越來越感興趣,同時隨著我對攝影理論及攝影知識的學習開始漸漸明白,為何那些看似平凡的作品可以獲獎,而我們認為我們拍的更好的作品卻不能呢。因此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去了解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