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隱寺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一時朝廷六神無主,由於沒有有效抵抗,眼看叛軍就要佔領長安,嚇得唐玄宗不僅帶頭出逃,還在逃亡途中傳位於李亨,唐肅宗李亨繼位以後任用郭子儀,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可以說郭子儀挽救了大唐,但是郭子儀並沒有因此而驕橫跋扈,他只有一顆對大唐的忠心,所以深得歷任皇帝的信任,不斷被加官進爵,一直到晚年自己請求退休,他還是歷史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唯一實踐者

    年羹堯是雍正的愛將,康熙晚年開始得到重用,在雍正時期也戰功赫赫,雍正本來也沒有虧待他,不斷的給他升官,但是年羹堯居功自傲、自以為是,在朝中很不得人心。有一次年羹堯帶將領進京,他的那些將領居然連皇帝的話都不聽,年羹堯還來一句,他們只知道將令不知道君令,這直接讓雍正感覺到了威脅,於是開始動手一步步將年羹堯貶官,且是一擼到底,最後在牢中賜死了他。

  • 2 # 吃識

    首先,個人性格不同。年羹堯任西北大將軍後,瞬間膨脹起來,囂張跋扈,不可一世,把當時朝廷官員都得罪了,甚至於開始挑戰雍正的權威。而郭子儀則知進退,會明哲保身。

    其次,時代背景不同。唐朝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掌握大權是比較正常的事情。而到了清代,中央集權達到封建制度的巔峰,軍權、政權都在皇帝手中,絕不可能容忍和允許地方官員、邊關將帥擁兵自重。

    第三,遇到的皇帝不同。雍正被稱為冷麵王爺,眼睛裡揉不得一點沙子,而年羹堯自恃功高,屢次挑戰雍正的權威,死也是遲早的事。

  • 3 # 路人乙88號

    郭子儀和年羹堯的根本區別是郭子儀能夠主動交出兵權,且行為一直很低調故而不會引起皇帝的猜忌。而年羹堯則相反,一直都不主動的交出兵權還在軍隊裡任人維親,行為高調,囂張跋扈,且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故而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這和兩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年羹堯飛揚跋扈、擅作威福。在康熙48年,胤禛受封雍親王,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歸屬雍親王門下,成為雍邸私人。不久,年羹堯妹妹成為胤禛的側室。可見,早期年羹堯就與雍正的親密關係。後來,年羹堯憑藉自己的卓越才能,屢立戰功,在康熙61年,年羹堯受命與管理撫遠大將軍印務的延信共同執掌軍務,成為西陲重臣,手中握有重兵,是當時謀取帝位的雍正極力拉攏的物件。

    雍正即位初年,年羹堯坐鎮西陲,從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牽制手握重病的允禵,使雍正集中力量,解決朋堂,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年羹堯鎮壓青海叛亂,對提高剛繼位的雍正聲望和穩定局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時,年羹堯成為雍正的頭號寵臣,對年本人及父親、兒子均封爵,年羹堯得病甚至其妻子得病,雍正都親自垂詢。珍寶賞賜更是不少,一次為了給年羹堯荔枝,為保證鮮美,雍正令驛站6天內從京師送到西安。明君能臣,如果能夠善始善終,也是一段佳話。

    但是,年羹堯志得意滿,不知持盈保泰、戒驕戒躁,而是恃寵而驕,貪贓枉法、巧取豪奪、欺凌下屬,做了很多超越本分的事。比如,在官員選任上,凡是他舉薦的,一律優先錄用,並號稱“年選”,並在西北安插親信、培植私人勢力;他把平級官員當作下屬,在平行公文上用“令諭”;比如在邊疆時,蒙古王公見他年都必須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隸總督、陝西巡撫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甚至見到雍正也是“無人臣禮”。同時,他還貪贓受賄、侵蝕錢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年羹堯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完全違背了封建皇權專制下君臣關係準則,不論是結黨營私,還是欺壓官員,貪汙受賄,放到任何朝代,遇到任何皇帝,都不會留他,如果放任自流,有理由相信年羹堯會成為威脅皇位的權臣。而雍正雖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其性格刻薄寡恩,為人心狠手辣,有極強的控制慾,年羹堯的種種作為屢屢突破他的底線,最終痛下殺手。

    郭子儀功高而不自傲,位高而不凌人,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最終安享晚年。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在安史之亂中,他和李光弼成為唐軍平叛主力,在安史之亂後,敗吐蕃、復長安、退回紇、服叛將,平定河東,功勳卓著,被尊為"尚父"。

    同時,郭子儀深諳君臣之道和為人處世之道,時時以大局為重。比如,魚朝恩派人挖掉郭子儀父親墳墓,郭子儀上朝後,他流淚對皇帝說,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報應,不必怪別人。魚朝恩宴請郭子儀,別人都勸他帶兵赴宴,他不同意,只帶了幾個家僮,赴會。宴會上,他把外面謠言告訴魚朝恩,感動的魚朝恩落淚,並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

    比如,晚年郭子儀在家,百官前來看望他,他都不叫侍妾迴避,只有盧杞到訪,郭子儀讓侍妾迴避。別人問他原因,他說,盧杞相貌醜陋,心胸狹隘,女人看見他一定會笑。他就會記恨在心,如果這人得到大權,就會禍害我的兒孫。後來,盧杞當了宰相,嫉妒賢能,對稍有不順從自己的人,一定要致他於死地,名臣楊炎、顏真卿等都死在他手上,只有與郭子儀相安無事。比如,叛將僕固懷恩帶領回鶻、吐蕃軍隊進犯,唐代宗被迫離京避難。這是郭子儀被罷官在家,他一接到詔令後,立即動身,奔赴前線,並單騎赴回鶻軍營,說服回鶻退兵。縱觀歷史,能夠做到“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也只有郭子儀一人。

    封建時代,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主宰一切,臣子無論能力多高、功勞多大,只有忠心才是帝王最需要的,否則,只能倍受猜疑,遭到殺身之禍。郭子儀在朝廷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皇帝懷疑他,罷免他時,也是毫無怨言,馬上回家。正是他的忠誠寬厚,謙虛謹慎,最終得以在險惡的官場上全功保身;年羹堯面對雍正的寵愛,恃功而驕,為所欲為,嚴重侵犯了皇權,最終被殺。

  • 5 # 佑聖真君

    首先年羹堯立功以後很狂妄,我對年羹堯瞭解的不多,但是以前在聽《百家講壇》時聽紀連海老師說過有關年羹堯狂妄的事。年羹堯平定西北迴京之時,雍正命文武百官出京城三十里跪迎,這是好像是皇帝回京時才用的禮儀。其實這個時候但凡有一點識時務的人都應該馬上下馬付起百官,然後說: 我年羹堯何德何能,勞駕諸位…… 但是我們的年大將軍呢,裝做沒看見,大搖大擺的近京了!

    其次,雍正皇帝一生提倡節儉,但是野史裡記載,年羹堯窮奢極欲,特別是在吃上!一棵白菜只吃一個菜心,一盤小炒肉,要殺一整隻豬。皇帝說東他偏偏往西,這都是犯了大忌的。

    至於說到郭子儀,首先他的功勞更大。年羹堯平定西北,是讓清朝更上一層樓,相當於是錦上添花。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平定回乾之亂,是再造大唐,相當於是雪中送炭!考慮到政治影響皇帝不會貿然殺郭子儀。

    在說在外環境安史之亂一直沒有完全平定。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很多部下一直割據在河北一代,西北也一直被少數民族威脅,有這個外在原因也不會殺郭子儀了。而殺年羹堯時,西北的威脅基本就沒有了。

    還有就是郭子儀帶人寬和,為人低調。晚年的郭子儀也可以說得上是窮奢極欲,但是無論是對誰都沒有一點官架子。在平定安史之亂時,李光弼就和他不對付,但是郭子儀從來不和他計較,用自己的仁愛去打動他,而且推薦他做平叛大軍的副統帥!後來宦官魚朝恩一直想整死郭子儀,但是老郭從來不和他鬥。後來郭子儀的族墳被人挖了,滿朝文武聯皇帝都認為這是魚朝恩乾的,但是郭子儀卻為他求情還說“我打了一輩子仗,殺的人這麼多,怎麼還就沒幾個仇家了呢,所以這事不一定就是姓魚的乾的!”後來這位魚公公聽了,也是感動的很,從此再也沒和郭子儀作對過。

    隨便說一身,平定安史之亂的二號功臣李光弼的死,三號功臣僕固懷恩被逼反都和這個魚朝恩有關係,這樣一個人居然被郭子儀感動的痛哭流涕,可見郭子儀的情商是多麼無敵的存在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我們的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