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素的穿山甲

    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一座豐碑,他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上都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繪畫藝術的走向,儘管他的藝術觀點與當時的西方藝術主流思潮南轅北轍,至今在藝術界對此評價也是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認的是,徐悲鴻先生確實當得起融匯古今、貫通中西的一代藝術巨匠的稱號。《珍妮小姐像》素描作品《孫多慈像》

    風雲變幻的民國時代,一大批藝術天才橫空出世,比如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齊白石、常玉、潘玉良等等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並極具標杆意義。而徐悲鴻當算得上其中的翹楚人物,他從小就顯露出不凡的藝術才華,並在1919年赴法國學習油畫和素描,從此一步步走向了藝術創作的巔峰。在此期間,他遍臨西方古典油畫經典並刻苦深耕素描技藝,並走訪遊歷了歐洲諸國,這8年的學畫生涯為他今後的藝術創作方向和審美理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且為回國後推動國畫改良儲備了深厚的理論根基和實踐經驗。《簫聲》

    《田橫五百士》《放下你的鞭子》

    回國後,徐悲鴻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美術教育和創作之中,他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得以正式確定,這也是他一生藝術創作中從不曾更改的終極風格。而隨後的抗戰期間,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這期間徐悲鴻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和悲憫情懷,以藝術為武器,創作了一系列旨在喚醒全民抗戰的巨型畫作,他的藝術風格進一步提煉昇華,最終成就了他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高山仰止的地位。《雄獅圖》

    《奔馬》

    就油畫創作而言,他的目光始終聚焦在西方古典油畫的法則內,這點從他對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的杜尚的藝術觀點和作品不屑一顧的態度可見一斑。在國畫方面,儘管他不遺餘力地致力於推進國畫改良,但他對國畫精神的認識更全面而且態度似乎更寬容,他與齊白石之間儘管風格不同但卻惺惺相惜相互推崇也成了現代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齊白石 徐悲鴻合作《妙機其微》齊白石 徐悲鴻《菖蒲蝦趣圖》

    徐悲鴻的藝術思想根基是立足於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傳統精髓之上的一種融合,既有超前性也有其侷限性,這與特定的歷史階段和個人的藝術喜好有關,何況藝術本就參差百態,不必吹毛求疵求全責備,這也是對待和評說徐悲鴻的美術人生應持的公正立場和態度。

  • 2 # 木雪980

    徐悲鴻是我們國家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經帶領著我們中國繪畫到歐洲或者世界各地去展覽。

    抗日戰爭時期,他曾經為了捐款給在前線的戰士們,基本上每天每夜都在努力的畫畫然後拿去賣出去。

    所以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中國現代繪畫的先行者。

    至於他的一生是怎麼過來或者怎樣成為這樣一位偉大藝術家呢?

    早期徐悲鴻在上海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了康有為。康有為是個愛才之人 。在他的幫助下徐悲鴻在上海穩定了工作。

    後來他也在康有為的幫助下去了日本、德國、和英國與法國留學。留學期間不管天氣如何他都會去美術館臨摹或者動物園寫生。他在留學的時候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達仰老師。達仰是巴比松畫派之一的柯羅的學生。

    所以徐悲鴻也在他的老師身上懂得了擁有一顆對藝術真誠永恆之心。他在作畫時感覺自己不滿意的作品他都會燒了,不讓這樣的作品到市場或者別人手裡面。

  • 3 # 名師巨典

    徐悲鴻的藝術人生大致經歷了父親啟蒙、青年時期的磨礪、留學深造,藝術報國、教學相長這樣五個階段。

    1. 父親啟蒙

    儘管家境貧寒,但自幼受父親的薰陶,徐悲鴻自幼就顯露出了藝術的天分。

    他十歲時就能夠為別人畫肖像畫,還能夠為父親的畫作添彩敷色了。

    從徐悲鴻的少年成長經歷來看,藝術需要天分,也與家學的薰陶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了父親作為榜樣,徐悲鴻自然確立了走藝術之路的理想。

    2.青年時期的磨礪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青少年時代,徐悲鴻就擔起了為養家餬口的重擔。

    13歲時,家鄉遭了水災,全家逃難到外地。

    此時,為別人畫像成了他唯一的謀生手段。徐悲鴻走街串巷地為別人畫像,畫的像力求造型準確,逼真,達到與照相留影的類似效果。

    這樣的經歷對錘鍊徐悲鴻的基本功大有裨益,為他日後走上繪畫藝術之路打下了基礎。

    19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徐悲鴻到上海打拼。

    由於人生地不熟,一個貧困潦倒的年輕藝術家要想在上海生活下去肯定百般艱辛。

    幸運的是,他的作品終於在經歷了無數的艱辛之後。徐悲鴻先後兩次在上海求職未果,歷盡艱辛。就在他貧困潦倒之時,經人介紹,他的作品得到了上海著名畫家周湘的認可。

    在上海的經歷,打開了徐悲鴻的藝術之眼。

    3.留學深造

    上海的生活、學習經歷讓徐悲鴻感到,自己要提升藝術的出路在國外,而法國是其首選之地。

    後來,因為一戰戰事的影響,徐悲鴻只能選擇去日本留學。

    在日本,徐悲鴻發現日本的畫家並不拘泥於自我的傳統文化而陶醉其間,而是廣泛而深入地引入了西方的藝術理念,日本畫家“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的做法對他觸動很大。

    也正因為如此,徐悲鴻開始脫離傳統的中國民間畫的審美風格,在傳統的國畫中開始融入西式色彩和技法。

    1919年3月,在蔡元培和傅增湘的幫助下,徐悲鴻肩負著復興中國美術的重任,前往被稱為世界藝術中心的法國留學深造。

    在這八年裡,徐悲鴻如飢似渴地學習西方藝術,達到了廢寢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甚至一度冷落了自己的妻子蔣碧薇,以致於夫妻之間就此產生了隔閡,為蔣碧薇後來的移情別戀埋下了伏筆。

    也正是,男人重在事業和使命,女人要的是卿卿我我。

    在法國的八年,徐悲鴻學業成績優異,很快學會了西方的油畫,其油畫作品讓他在法國聲名鵲起。

    不僅如此,徐悲鴻還將西方油畫中的一些技巧比如明暗對比,色塊的運用引入到中國傳統畫中,駿馬圖就是這些理念的實踐之作。

    4.藝術報國

    1927年,學業有成的徐悲鴻回到祖國,開始了他的藝術報國之路。

    中國的美術教育從此時開始有了雛形。

    1928年,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籌辦了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出任首屆美術系主任。

    隨後,徐悲鴻參加了“南國社”的籌辦,確定“團結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的宗旨。

    同年,徐悲鴻還應北平大學校長李石曾之邀,擔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但此後他提出的改革教學,貫徹寫實主義主張,遭到保守派阻撓而辭職。

    抗日戰爭中,徐悲鴻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支援抗日戰爭。1930年的油畫作品《田橫五百士》,1931年他創作了《九方皋》,1940年完成了油畫《愚公移山》的創作,希望以文藝作品的形式支援抗戰,奪取抗戰最後的勝利。

    5.教學相長

    在南京任職教授繪畫課程的那些年,徐悲鴻的藝術水平也是與日益精進。

    從1942年,徐悲鴻的創作漸入佳境,佳作不斷出現。

    其中油畫《青城山風景》、《白果樹——青城山風景》,中國畫作品《懶貓》、《落花人獨立》、《立馬》、《國殤》等作品,顯示出徐悲鴻進入了藝術的巔峰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被國家賦予了美術教育和作品創作的重任。

    可惜的是,1953年9月23日的晚上徐悲鴻突發急病,3天后永遠離開了人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現實是:騙過你一次的人,還會騙你第二次”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