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凝ly

    詩酒花月, 本來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柳永自然也很喜歡煙火紅塵。

    只是詩歌裡流露的真性情,遇到莊嚴肅穆的朝唐,總讓統治者心生不快。

    柳永在公元1009年,離鄉赴京城趕考,年輕氣盛的他信心滿滿,認為自己肯定高中。沒想到的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柳永落榜了。

    他憤而離京,寫下:“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仁宗說:“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刻意劃去柳永之名。

    正因如此,柳永不得志,遂出入青樓,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科舉考試的路途上屢屢不順,創作的詩歌也總充滿了離愁別緒。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就是這樣一首在傷感中,又帶著執著的一首詩。選自柳永的《蝶戀花》。

    這是一個非常優美的詞牌名。

    只是詩人的心中充滿太多苦澀,可終究有著一絲希望。“衣帶漸寬終不悔”就是希望的體現。

    柳永多次科舉失利後,為了生計,不得不到處宦遊干謁,以期能謀取一官半職。柳永工於羈旅行役詞,正是基於他一生宦遊沉浮、浪跡江湖的切身感受。比如《樂章集》中六十多首羈旅行役詞,比較全面地展現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悶、辛酸、失意等複雜心態。在這類詞中,柳永寫其行蹤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離別相思之情,背景遠比五代以及宋初詞人所寫思鄉念遠詞闊大,意境也更蒼涼,特別真切感人。

    原詩為: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夕陽西下,垂柳依依,小河邊一艘孤舟,一位白衣白帽的書生,準備登船遠行,在夕陽下被拉長的身影好像一個大大的感嘆號。是的,昨夜還是卿卿我我,恩愛無限,今朝卻要離開愛人獨自出發,更加之前路茫茫,前途渺渺,怎能不讓人魂牽夢繞、孤苦寂寥!

    他久立在高樓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黯黯然地升起從遙遠無邊的天際。碧綠的草色,迷濛的煙光掩映在落日餘暉裡,默默無言什麼人會理解他獨自憑欄的深沉含義?

    打算讓這疏懶放縱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對著美酒要縱情高歌,勉強取得歡樂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衣衫絲帶漸漸覺得鬆寬了,可他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顏色憔悴。

      上片首先說登樓引起了“春愁”:“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一句敘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魂銷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瞭時令。對這“愁”的具體內容,詞人只說“生天際”,可見是天際的什麼景物觸動了他的愁懷。從下一句“草色煙光”來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愁恨的連綿無盡。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經倦遊思歸,也表示自己懷念親愛的人。至於那天際的春草,所牽動的詞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種,詞人卻到此為止,不再多說。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餘輝下,閃爍著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一種極為悽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欄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春愁”又無可訴說,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並沒有說出他的“春愁”是什麼,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詞人在這裡閃爍其辭,讓讀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自尋開心吧。“擬把疏狂圖一醉”,寫他的打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澆愁。詞人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但結果卻是“強樂還無味”,他並沒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歡樂而“無味”,更說明 “春愁”的纏綿執著。

      至此,作者才透露這種“春愁”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 “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語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愛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這首詞妙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裡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訊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調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夕陽西下,垂柳依依,小河邊一艘孤舟,一位白衣白帽的書生,準備登船遠行,在夕陽下被拉長的身影好像一個大大的感嘆號。是的,昨夜還是卿卿我我,恩愛無限,今朝卻要離開愛人獨自出發,更加之前路茫茫,前途渺渺,怎能不讓人魂牽夢繞、孤苦寂寥!

    他久立在高樓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黯黯然地升起從遙遠無邊的天際。碧綠的草色,迷濛的煙光掩映在落日餘暉裡,默默無言什麼人會理解他獨自憑欄的深沉含義?

    打算讓這疏懶放縱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對著美酒要縱情高歌,勉強取得歡樂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衣衫絲帶漸漸覺得鬆寬了,可他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顏色憔悴。

    這句話感動了無數人,成為經久不衰的名句。

    後來王國維把這句詞寫進人間詞話中。表現了學習的三重境界裡的第二重。

    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閒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讚歎之餘,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這裡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王國維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這當然又是王國維的高明之處。

  • 2 # 槿汐詩詞

    通俗的講就是,美人虐我千百遍,我待美人如初戀。翻譯出來就是,為了你,我即使思念成疾,日漸憔悴消瘦,也絲毫無悔。衣帶漸寬即人瘦了衣服自然寬鬆。伊,她,指心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人之間怎樣才能不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