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嶽劍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最後還是守不住。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數次戰敗,於是便命令士兵固守營壘,固守不出,準備以逸待勞的方式挫殺秦軍的銳勢,消耗秦軍糧草,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

    但讓廉頗沒有想到是當時的秦國已經佔據了關中和巴蜀之地,因為這兩大糧食產地的輸送,秦國雖然勞師遠征,卻能擁有比趙國更加充足的糧草供應,而秦國直接從水路運糧,速度更快,更暢通。

    趙國卻相反,開始並沒有打持久戰的想法,所以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加上戰爭進行了兩年,直接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將本來善於野戰的趙軍用於防守,加上秦軍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長平趙國守軍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動權,而趙國外交政策上的失敗,導致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境。

    因此,在長平之戰中,即便趙國繼續由廉頗堅守,最終的結局也是以失敗告終。

  • 2 # 亂灑風雲

    歷史沒有如果。但近來似乎盛行為古人翻案之風——其中就有為戰國長平之戰趙括,主要言論就是:即使是不撤換廉頗,長平之戰趙國也是守不住的!

    他們的理由無外乎秦綜合國力強過趙國。乍一看似乎很合理,但別忘了未換帥之前,趙軍已在廉頗的帥領下已經堅守了三年。三年的堅守耗費了大量的錢糧,趙國快要承受不住了。如此同時秦國又何嘗不是在咬牙堅持。

    公元前260年,趙括統率二十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

    趙括到任後一改廉頗堅守的方針,主動出兵攻擊,結果中計被圍。在主力斷糧四十六天之後,趙括親率精銳強行突圍中箭而亡。餘下二十餘萬全部投降最終只剩下240名年幼兵士被放回,其他全部被坑殺。

    秦國完勝,但傷亡亦在二十餘萬,算是慘勝。

    秦以舉國之兵,間行詭計尚且傷亡如此——試想如以廉頗之堅守,秦國三五年之內絕對拿不下長平。

    當時秦趙長平對峙,趙國國君昏招迭出,加之秦國放出秦趙將和的煙幕,致使諸侯旁觀。如果時間一長,秦國之計自然會敗露,等楚魏等諸侯明白過來之後,秦還能舉全國之力攻趙嗎?

    所以,雖然秦強趙弱,速戰之心秦比趙更加急切。

    如今之議者只知將秦趙兩國實力對比,卻忽略了當時天下大勢:當時諸侯都明白最大的威脅來自於秦,誰都不會坐視趙國覆亡。之後的邯鄲之戰便足以說明,秦當時雖強還遠沒到能輾壓趙楚魏三國的程度。

    可以說,長平之戰不換下廉頗,秦國是不可能拿得下長平的。

  • 3 # 新城鎮居民

    長平之戰,廉頗和秦軍對峙了整整三年時間,誰也不能有所突破。

    秦軍60萬,趙軍40萬,這麼多士兵的口糧兩國都是負擔不起的。

    戰爭打到這個時候,這是一場經濟戰比拼,更是君主的意志力比拼。

    以我看來即使趙國不換主帥還是很難守住秦軍的攻勢。只不過這場戰爭會持續更久而已。

    原因有三,

    其一,秦國的經濟實力更加強大。

    秦國地處雍州,農業資源豐富,適合耕種。

    秦孝公上任以後,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之後幾世的經營使秦國兵強國富。

    長平之戰發生時,秦國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獎勵耕種,因而經濟實力雄厚,戰略資源充足。且漕運水利發達。

    趙國地處冀州,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耕地面積很少,歷來農商並重。僅依靠本國的農業無法供給這麼多士兵,需要與他國貿易。

    趙國的農業在六國之中也是相對落後的,僅強於更北邊的燕國。一旦打起全國範圍內的持久戰就很難支援長久。

    其二,秦國瓦解了趙國的同盟,趙國背後的燕國還是個趁火打劫的主。

    此時韓國已滅,秦國對楚國和魏國採取的是邊打壓邊拉攏的政策。況且這兩國自身內部還有重大矛盾沒有解決,可以說是自顧不暇。

    至於齊國,齊王建沒有實權,大權都掌握在他母親君王后手裡。這個君王后一直奉行『事秦』國策,長平之戰時趙國多次向齊國借糧請求支援,君王后就是不借。

    燕國那就更差勁了,燕王喜是個見利忘義又目光短淺的人,擅長趁火打劫。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的青壯年基本全部喪生,燕國這會兒就過來打趙國,一打就是三年。這點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三,秦昭襄王要比趙孝成王英明得多,意志力也更強。

    此時的秦昭襄王已經做了47年的秦王,秦國在他的手裡迅速發展起來,堪稱一代英主。反觀趙孝成王上任不過6年,既沒有祖父的英武,也沒有父親的識人之明。

    綜合以上三點,我認為趙國即使不換廉頗贏面還是很小。

  • 4 # Crazy歷史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的主帥是廉頗的話,那麼僅僅守住是沒有問題的。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場攸關秦趙國運的戰爭。

    周赧王五十五年,因為上黨而出現齬齟的秦趙,終於再次撕破臉皮,會戰於長平。秦國最開始的將軍是王齕,而趙國一方的將軍則是老將廉頗。

    秦軍因為連克三國的軍隊,氣勢如虹,初始秦趙小規模的戰鬥,均以秦軍的獲勝告終。面對這樣的局面,廉頗依託有利的地形,採取堅守不出,固守營壘的策略。

    而秦軍遠道而來,雖然開始的時候氣勢沖天,但是再難以取得戰果之後必然會焦躁不堪。而後趙軍再伺機而動,以逸待勞。廉頗的算盤打得啪啪響,秦軍明知道廉頗的小算盤,但是也無可奈何,畢竟趙軍佔著完全的地利。

    這個時候,秦軍想起來一個計策,派人去趙國散播流言,大概就是秦軍不怕廉頗,而是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而趙孝成王耳根子一軟,又因為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就一氣之下撤了廉頗的職。趙括就這樣在秦軍的預謀之下上位了。

    上位後的趙括果然沒有讓秦軍失望,完全無視秦強趙弱的局面,大開城門要和秦軍硬碰硬。此舉正得秦軍下懷,要知道此時秦軍的將領已經換成了六國第一百戰將軍白起。面對著這樣一號人物,別說趙括,就是他爹趙奢來了,也要小心應對。但可惜的是,趙括不是他老爸,在打仗方面除了誇誇其談,就沒什麼用處了。

    結果就這樣一舉葬送了四十萬趙軍,同時也將趙國推進了滅國的田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趙國堅持用廉頗,事情是否就會有所改觀呢?

    很多人以為即使廉頗依舊在,但是面對強大的秦軍,也只能望而興嘆。這其實完全是一種誤解。秦軍是很強大,但是趙軍也並不是弱到完全無抗衡的能力。恰恰相反,在當時的六國之中,唯有趙國還有和秦軍的一拼之力。畢竟四十萬大軍,放在何時,都是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

    按照廉頗的戰略,避秦軍的鋒芒,堅守不出,時間一久,秦軍軍心必然不穩。此時,若是秦軍不退兵,那就給予了趙軍可乘之機。如果秦軍退兵,那麼上黨之危局可解。所以無論怎麼看,趙軍都沒有守不住的可能。時間掌握在趙軍手中,而秦軍則是時不我待。哪怕是以進攻見長的白起,面對廉頗的龜殼戰術,也只能乖乖退兵的份。

    有人說白起的能力很強,強攻依舊可以拿下長平之戰的勝利。這麼說的人,完全不懂的古代攻城戰的艱難。

    要知道,趙國明知會惹怒秦國依舊要去接受上黨?很簡單,這裡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而且上黨作為一個樞紐般的存在,長期經營,有著強大的城防。王齕為何只是喊戰而不是攻城,就是因為他知道攻城的話就那麼點兵力,面對著不次於自己的趙軍,唯有失敗一途。所以對於趙軍而言,堅守以待良機是最正確的策略,只是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鮑里斯·約翰遜當著馬克龍的面,把腳放在桌子上。如果你是馬克龍你會怎麼想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