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尾讀正史

    《三國演義》是民間演義小說,除了主線故事符合史實,其支線故事為了服務於塑造人物形象而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杜撰。

    比如“張冠李戴”和“無中生有”。

    張冠李戴:

    1,《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歷史上的華雄是個無名小卒,被孫堅擊敗俘虜後梟首;

    2,《三國演義》中張飛“怒鞭督郵”,歷史上是劉備所為;關羽斬車胄、蔡陽,歷史上是劉備所為;諸葛亮“火燒博望”,歷史上是劉備所為,此時諸葛亮尚未出山。

    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無中生有:

    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歷史上只是保護甘夫人和阿斗跑路;還有草船借箭、三英戰呂布等等。

    所以《三國演義》只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創造的同人小說,以它來了解歷史顯然是不合適的,會在三國曆史人物的認知上出現偏差。

    最簡單的一點,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多怒曹操多哭,但到了《三國演義》中,曹操被塑造成一個“夢中殺人”的奸雄,劉備變成了一個只會哭哭啼啼收買人心的“仁主”。

    那麼《三國演義》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就沒有用了呢?

    並非如此。

    在歷史研究上來說,《三國演義》確實連一分的參考價值都沒有,但請別忘了,《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其在文學上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國演義》在文學上來說,它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文學形象:奸雄曹操,仁義的劉備,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多智近妖的諸葛亮,心胸狹隘的周瑜,老實人魯肅,雖然跟史實形象相差甚大,但作為文學形象來說,他們是鮮明而立體的。

    除了文學形象,故事情節的離奇性和豐富性,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場饕餮盛宴,讓讀者深刻的體會到了亂世英雄的恩怨情仇與家國情懷。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帶給我們的東西太多了。

    人們追求的東西不只有物質的,更有精神上的,而這樣一部優秀而厚實的文學作品,恰恰是我們在精神領域中難得的財富。

    想研究歷史,當然不能靠《三國演義》,但我們不能以研究三國曆史為名去貶低甚至詆譭《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

  • 2 # 雲中一擊

    大多數人就只知道有一本《三國演義》,其實還有一本它的姊妹篇 ,就是《三國志》,《三國志》是史書,而《三國演義》是小說。

    小說《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志》,但又不受《三國志》史記的 約束,所以更好看,更有戲劇性。當然,也要失去一些歷史的真實性。

    年青時,它還屬禁書之列時,我借過一本《三國志》看,以為它就是《三國演義》,結果看得一頭霧水,因為它裡面全部是文言文,而且是採用史書的編寫方式,對歷史事件的闡述非常簡潔 ,文字表述精確而簡練,沒看幾頁,就已經感覺頭疼難忍,隨後還給人家了。

    後來,再看《三國演義》時,才知道這兩本書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 3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位朋友,如果正史塞給你一口屎,小說遞給你一勺蜜!你會選擇吃哪個?

    難道你非要因為史的正統性(而非正確性)非要吃掉那口屎!

    如果是我,我寧肯接受合理的虛構接下那勺蜜,也不肯因為不合理的事實吞下那口屎!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三國志讓人看到了人性的黑暗,是野獸的勝利!

    三國演義,讓我們在無奈的野獸的勝利中感受到人的溫暖!

    三國志傳遞給我們的是一個不可變的史實,

    三國演義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即使命運天定也不肯屈服的精神,一種為了正義與國與民捨生忘死的精神!一種為了信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一種為君子的精神!

    所以,如果你需要的僅是一個史實,那麼去讀三國吧,如果你需要的是學習那種精神,我們只好去讀演義!

  • 4 # 布衣唐煜

    小說的存在更具有情感,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它像一碗營養的湯,裡面也有作者自己的經歷提煉之後的經驗,融入了進去需要你自己去品嚐。而正史更像一碗麻辣燙,裡面的大雜燴,自己需要的東西需要自己去挑選,它們就在那裡,然後自己去吸收。所以,小說的存在更像經驗,而正史更像經歷。

  • 5 # 青木文藝

    《三國演義》是小說,原名就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根據史書《三國志》而改編成的一部小說。

    所以《三國演義》是小說,必然會有很多小說技巧,需要有很高的可讀性。為了情節的戲劇化,製造各種矛盾衝突,羅貫中將很多本來不屬於主角的事蹟情節安排在了主角身上。而他本身又是擁護蜀國的,在行文中,以蜀國為中心,對曹操進行了很大程度的貶低,把曹操塑造成了一個奸雄。

    雖然《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但是它卻成為很多大領導的枕頭書。它其中豐富的領導管理運營觀念,為人們提供了極好的借鑑。

  • 6 # 老夥計162720415

    雖說《演義》不為正史,但羅老先生的大才,使《演義》不但是四大名箸的鉅作,而且也成為自《演義》發表後諸多軍事家的必讀之書。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演變,起了不可否定的作用。

  • 7 # 白雲3498

    《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在羅輯相投的情況下可以虛構情節(特別小說),這是文學作品的屬性。

    《三國演義》全面應用了小說創作的虛構藝術手法,完整的構畫出三國這段歷史的壯錦,讓人們讀了回味無窮,就是看電視劇也百看不厭。

    《三國演義》歷史畫卷的再創作,讀後感不能與正史相提拼論,若以正史去對待小說作品,其故事情節不能成立。

    小說的突出必需有人物對立面,劉備與曹操一忠一奸。

    劉備忠在仁義佈滿天下中有漢室宗親味

    道,曹操奸在挾天子以令諸侯。

    正史上劉備稱帝,而曹操為王。透過忠奸論道,小說又佔不住腳了。

  • 8 # 俚言雜談

    《三國演義》是大眾快餐,《三國志》是小眾正餐。你覺得可以捨棄哪一種呢?顯然,兩全其美最好。

    街頭巷尾,人氣最旺的,往往是平民飯堂。《三國演義》就是一份老少咸宜的大眾快餐。你想啊,花著低廉的價格,得著物超所值的享受,何樂而不為呢?

    《三國演義》是從民間說書藝人的指令碼演化而來。這也決定了,它從一問世,就根植在民間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它的淺顯易懂的語言風格,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無不抓住讀者的心。

    桃園三結義,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連營。這些個精彩的橋段,已經成為老百姓的日常談資。不信的話,你隨便拉住一位遛彎的老人,都可以跟你呱唧幾句。

    當然,對於有志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三國志》是一份美味正餐。 《三國志》是前四史之一。前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讀史可以明志,讀史可以正衣冠,所以不可不讀。

    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畢竟是一本章回小說。小說往往以情節取勝,所以,有時適當的虛構是正常的。不過,《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虛構,既照顧了普通老百姓的口味,也考慮到了宣傳正能量的實際效果。

    其中,孔明的大忠,關羽的大義,曹操的大奸,張飛的大勇,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老百姓愛看也能看懂,這就是《三國演義》的獨特魅力。

    《三國演義》就像一面照妖鏡,可以增強老百姓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憑這一點,還不能夠成為其存在的理由嗎?

    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罷,只要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就一定有其無窮的生命力。

  • 9 # 順其自然天命不可違9

    歷史小說也是小說,是文學作品,為了吸引讀者,也為了塑造出作者心中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竭力醜化不喜歡的人物,誇張虛構都是藝術手段,這也是歷史小說的價值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進入婚姻前是考慮先得到再付出,還是先付出再得到,前者居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