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財的創業生活

    西施,

    在吳越之爭硝煙散盡之後,美女西施的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

    1、愧疚自縊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2、被范蠡帶走說

    這種說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臺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

    西施

    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5、被勾踐沉江說

    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6、被越後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西施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鄭袖

    結局是死於非命,鄭袖在劇中是一個反面角色的展現,她不僅傷害別人又害了自己。她誘使楚懷王做了亡國之君,這注定了她的結局只能是死亡。

  • 2 # 亭殿閣

    美人如花,盛開在歷史長河的彼岸,點綴了大江東去浪淘盡,任世間萬事滄桑變化,人間滄海桑田,她們始終綻放在時光深處。在百花嬌豔裡,王昭君,楊玉環,貂蟬,還有西施最為豔冠群芳,人們將她們並稱為“四大美人”,千百年來,天下女子莫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畢竟哪怕就是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論才情與外貌,都還有同時期的鄭旦遠遠超過她。提到這,就不得不令人生出疑慮,既然如此,為何鄭旦沒有列入四大美人之中,反而是西施被納入範圍了呢?答案且往下讀。

    時光倒流千年,回到春秋年間,回到越國那個叫苧蘿村的地方,所有的故事都從那時那地開始。在苧蘿村裡,有“浣紗雙姝”——西施與鄭旦,彼時她們還不知道,將來她們之中一個會成為聲名遠播,婦孺皆知的“四大美人”之首,而另一個則會被漸漸被遺忘在歷史洪流之中,一如當時的西施,其實是一個自卑的女子,她美麗,可比她更完美的還有鄭旦,鄭旦人美心善,也很想與自己結為好友,可面對她,西施卻是心有膽怯。為何?因為在當時,美人都該有雙三寸金蓮,可西施卻沒有,她的腳比別的女子足足大了一個圈,這在今天看來不過芝麻大的小事,在當時於西施卻是大過天的事。不過,西施和鄭旦還是成為了朋友,因為善解人意的鄭旦在知道了西施的心事後,送了西施一襲長裙,長裙落地,遮住了西施的大腳,也一掃她心內的陰霾。此事雖小,卻可以從中看出,千年之前的西施與鄭旦相比,後者較前者更出色更優秀,而且鄭旦與西施性情不同。

    後來西施與鄭旦一同被選為進獻給吳王夫差的美人,作為高階間諜,以身許國,這是後話,也是人盡皆知的史實,不必多談。總之,從那時起,兩人的命運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都是忍辱負重,同樣都是另有目的陪在夫差身邊,肩負用“美人計”讓夫差亡國重任,而且從最終結果來看這一任務也出色完成了,可她們兩人得到的歷史評價和受到的歷史重視,卻完全不一樣,一如前文所說,一個名留青史,一個卻籍籍無名了,而這背後的原因,大概可以從兩方面解答。

    第一方面,西施比鄭旦更具有話題性。

    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沒有照片,沒有網路的古代,西施的美麗能從一個小山村傳到越王勾踐耳朵裡,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西施的宣傳工作都是一流的,如果不是後來被送到了吳王夫差懷裡,西施很有可能被收入勾踐的後宮了,這或許也是她最開始想要的人生。西施無論是入宮前,還是入宮後都留給了世人太多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她體弱多病,常年心口絞痛,於是有了西子捧心之說,這甚至還成了她的專項表演,除了那位勇氣可嘉的東施姑娘敢於模仿,留下了東施效顰的笑談之後,沒人敢輕易嘗試;她去河邊臨水自照,自此留下了“沉魚”一說……生前事蹟已讓人們對她無限遐想,更何況西施之死,千百年來也一直撲朔迷離,有人道她最後隨水而逝,也有人說,她最後與范蠡歸隱,在眾說紛紜裡,西施的形象更添傳奇色彩。而反觀鄭旦,美則美矣,卻沒有這麼多故事可言,她的身影漸漸隱在了西施的光環之下,她的名字也慢慢在歷史裡淡去,不再為世人所熟知,沒有了知名度,自然就無法與西施相提並論了。其實“四大美人”最終確定人選,說到底靠的也不完全是女子的外貌,更多是人氣。

    第二方面,是鄭旦並沒有完成好一個間諜該做的事情,何以見得?從鄭旦之死,可以反推。

    司馬遷的《史記》裡,對於鄭旦的死,是有定論的,那就是因妒而病,加上失子之痛,最終香消玉殞。但凡經歷過情愛的人都知道,有愛才會有嫉妒,更何況她曾與西施情同姐妹,很顯然,鄭旦是愛上了夫差的,不然也不會為其生子,只是她不知道,這份愛註定是煎熬的,因為她並不是一個普通女子,她的出身和使命決定了,她不能去愛眼前的那個男人。鄭旦之子的夭折,究竟是天意還是人為,後人不知道,史書沒有寫,但是她心裡應該是有答案的,不然又怎會過度悲傷,要知道她雖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從其精通劍術,愛好武術來看,絕不是一個斤斤計較,釋懷不了心事的人,能讓她困心亂情,甚至將自己的國家使命拋之腦後的,只有愛和痛。

    鄭旦在西施之前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剩下西施一個人完成越國教給她們的任務,自此一枝獨秀,等到夫差亡國,西施也就成了越人爭相傳頌的功臣,世人謂其忍辱負重,而鄭旦,記得她的人,寥寥無幾了。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勾踐或許也不太想人們記住這個為了國家付出過自己一切的女子,因為畢竟,她最後是對夫差動情,甚至也是為情而死,別人不知道,但是作為採取了“美人計”方案的最高統治者而言,他心如明鏡,這對於他來說,甚至是一種背叛,於是也就任人們遺忘了她。

    鄭旦的一生,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被納入“四大美人”之中,她的名字也最終被淹沒在歷史洪流裡,不過,雖然她沒留名千古,但是她也算是按照自己的心願過了一輩子,她愛過恨過,比起西施的一生,她雖然平凡卻更圓滿,這,也算是一種幸運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流浪大師沈巍的走紅是不是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