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大官人

    眾所周知,佛門講究的是平靜,不可以有任何

    與帝王想衝突的地方,那麼朱棣為什麼如此去攪亂這佛門淨地呢?這就要從一個叫唐賽兒的女人說起了!

    這場千古以來史無前例的尼姑逮捕案,起源於一場農民起義運動。永樂十八年,山東境內發生了嚴重的災荒,官府不但沒有發救濟糧,還抓捕了大量聚眾向官府討要糧食的農民,許多人被活活打死。這時唐賽兒以白蓮教的名義組織農民數千人,以紅白旗為號於濱州起義對抗朝廷。起義軍迅速佔領了青州、諸城、呂縣、軍威大振

    唐賽兒的家庭也同樣深受其害,在當時,她的父親以及丈夫都直接或間接的因為官府而死,她的母親也因病而死了,孤身一人的唐賽兒決心與官府鬥爭,因此她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起義爆發

    當然了,想要對抗整個官府僅靠唐賽兒ー個人的力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她決心組織自己的隊伍,來對抗朝廷。為此她利用了白蓮教的名號,在民間廣泛招募百姓們加入。

    而當時,飽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農民群眾廣泛從白蓮教中,尋找精神寄託以及相互幫助,因此當唐賽兒領導起義隊伍時,很多百姓都紛紛響應其號召。再加上當時的唐賽兒自稱能夠預知未來,必能夠推翻朝廷,因此百姓們對他非常的信任。

    然而,儘管唐賽兒起義的規模小,且持續了僅僅不到60天就被鎮壓了,沒有震動到明朝的政權,但是,在種種劣勢之下,起義軍仍舊擊斃了明朝的兩員大將,取得了兩次大捷,也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在一無所獲抓不到唐賽兒的時候朱棣下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命令就是抓捕尼姑!

    當時的朱棣為了防止唐賽兒的起義隊伍死灰復燃,並且為了能夠殺一做百,因此朱棣不惜花費大量的兵力去民間追查唐賽兒的下落,但是即便派出了大量的人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依然無所獲。

    在人們的印象中,佛門就是清淨之地,一般來說是不會和民間的俗事有任何的關聯的,但是經過了一番嚴查無果的朱棣,認為佛門是唐賽兒最後的藏身之地了,因此他不惜擾亂佛門的清淨,也要揪出唐賽兒來。為此,朱棣先是兩次下令逮捕了京師以及唐賽兒出身地的女尼以及女道士。

    之後,他甚至又速捕了全國範圍內的數萬名女尼以及女道士,並且全部都押解到京師進行審查,但是,即便是他如此的大費周章,卻也終究沒有能夠發現唐賽兒的蹤跡

  • 2 # 財經解讀者

    和尼姑有仇

    肯定是哪個尼姑得罪了他,並且躲了起來,但是呢又不好公佈那個尼姑的身份,所以就退而求其次直接抓捕天下的尼姑。

  • 3 # 豫北老崔

    明朝皇帝朱元璋從最底層成為開國之君,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殺了很多目無法紀的驕兵悍將,並把其子嗣分派各地封王以鎮守邊疆。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為了不出現藩王之亂選擇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就曾看出燕王朱棣有暗中培養自己勢力的舉動,以燕王已病讓朱允炆防備自己的叔叔朱棣。當然朱允炆登基之後也是發現了藩王的威脅,由於自己太過稚嫩,根基未穩就急於削藩,致使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後,朱允炆不知所終,有傳聞朱允炆扮作僧人以圖復辟。朱棣於是乎就派人暗訪各大寺廟,甚至於讓鄭和出海尋找。可是朱棣在查詢朱允炆的行蹤之時,又讓人抓捕了大量尼姑,這是為何?

    朱棣之所以下令抓捕尼姑跟一個女子有關,跟朱允炆並沒有關係,並不是認為朱允炆混進尼姑之內。

    當年朱棣靖難成功後,朱棣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考慮到京城文武百官和軍隊的日常起居問題,隨即大量在北京修建宮殿,也就是後來的紫禁城。

    北京要修建宮殿而南方修浚運河,開鑿會通河,如此這般聲勢浩大的工程,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肯定以民夫為主。其中有一個民夫在被徵用之後,家鄉正好又逢旱災致使顆粒無收,其女和女婿去官府討糧,不知為何其女婿被官府亂棍打死,民夫也在憂憤中離世,其夫人也因重病而死。

    民夫之女,在一次為丈夫上墳時偶然間在山腳下的石頭縫隙之內看到了一本書典和一把寶劍,於是她便自號“佛母”,以白蓮教的名義發動起義,此女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唐賽兒,就是因為她讓朱棣不惜抓捕大量尼姑。

    唐賽兒起義之初為了得到更多的人支援,而製造了很多輿論給自己造勢,對民眾宣稱自己可以剪紙為兵,預測未來,還通曉諸多法術。

    所謂大災必有大亂,很多民眾在無糧食可食之下,一起與唐賽兒起義,她們卸石棚寨為起義地點,組建白蓮軍隊,起義開始就斬殺了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初戰的告捷,唐賽兒軍威大振,很快起義的烽火便燃遍了附近十幾個縣,益都、諸城、安丘等地也出現了十幾支義軍。

    朱棣看到唐賽兒的起義軍已成為火候,有意安撫招降,誰知道唐賽兒竟然斬殺了朱棣所派的使臣,讓朱棣大怒,隨即又派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去鎮壓。

    由於柳升對唐賽兒這群烏合之眾輕視,結果讓唐賽兒打的節節敗退,幸好有東南沿海防備倭寇的都指揮率兵趕到,同他一同擊敗了白蓮軍。

    唐賽兒在起義失敗之後,混入尼姑行列得以逃脫,朱棣下令抓捕尼姑也是為了找到唐賽兒,結果唐賽兒如同建文帝一樣,人間蒸發一般而音信全無。

    此事在《明史》裡有記載,朱棣如此痛恨唐賽兒,也許跟自己發動靖難之役有關係,畢竟朱棣此舉有失公正,而唐賽兒以白蓮佛母而起義,顯然名義上對朱棣威脅巨大。

    另外在找唐賽兒的同時也可以順便查詢下建文帝的行蹤,可謂是一舉兩得,而歷史的結果卻告訴我們,唐賽兒和建文帝一樣,毫無音訊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4 # 孫小慢

    永樂18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了一道聖旨,旨意是要抓捕天下的尼姑,全國上下的尼姑庵被鬧得不得安寧,尼姑們也人心惶惶,被嚇得不知所措。

    朱棣為什麼要這麼大規模的抓捕尼姑呢?為了找一個女人,她叫:唐賽兒

    據《明史》及清代有關野史雜鈔記載: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二月,在家鄉蒲臺聚集數千白蓮教徒,以紅白旗為號,揭竿而起,對抗朝廷。《明史》也有簡單記載:永樂十八年二月,山東蒲臺唐賽兒反,唐賽兒不獲,溟逮天下出家尼姑萬人。

    唐賽兒傳教的時候自稱是“佛母”,所以朱棣遷怒於佛教,派了這麼多兵馬,在民間也沒擒到唐賽兒,指不定藏在哪座寺廟裡當了尼姑呢!本來就不喜歡佛教,這回更有藉口了,於是乎下詔全國,把廟裡的尼姑全部抓到京城來,看看到底有沒有唐賽兒。

    全國搜捕了幾萬名的尼姑,進行審訊辨別身份,但事以願違,直到朱棣去世也沒有找到唐賽兒的蹤影,唐賽兒的下落成為一個謎。

    為什麼朱棣會這麼大動作去找一個僅3個月就被鎮壓了的唐賽兒呢?

    因為起義軍打著“白蓮教”的旗號,這些邪門歪道蠱惑民心的事情不能在民間流傳,那些被精神催眠的民眾最難對付,快速鎮壓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再者,起義軍隊伍發展得很快,並且在戰爭中多次大敗官軍,這讓朝廷十分惶恐。朱棣認為除掉這個邪教才能安撫民心。

  • 5 # 歷史茶坊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因發動靖難之役篡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在位期間主持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編制《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影響至今的重大舉措,被後世稱之為“永樂大帝”。

    那麼朱棣在成功登上皇位後,為何要下令抓捕天下尼姑呢?

    這主要是因為發生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山東唐賽兒起義,唐賽兒是山東濱州蒲臺縣人,自幼好佛誦經,18歲時嫁給鄉民林三為妻,婚後夫妻恩愛,感情和睦。

    朱棣從北京發動靖難之役時,做為南下必經之路的山東成為主要戰場,當地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朱棣登上皇位後,將京師從南京遷往北京,不僅大修宮殿,疏浚運河,而且還開鑿會通河,實行南糧北調,以供養京師官員和軍隊。這一切都需要人力來完成,因此官府在各地大量徵調民夫,山東民眾再度首當其衝。唐賽兒的父親和丈夫都死於官府勒派的繁重勞役之中,盛年寡居的唐賽兒為此痛不欲生,萌生了對抗官府之心,想替丈夫和受苦的鄉親報仇雪恨。當時,濱州民間白蓮教盛行,飽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農民群眾廣泛信奉白蓮教,從中尋找精神寄託和相互幫助,有一次,唐賽兒到墳地祭奠丈夫和父親,回村時在山腳下的一道石縫裡,意外發現了白蓮教的法術秘籍和一把寶劍。

    唐賽兒夫死,賽兒祭墓,回經山麓,見石罅露石匣角,發之,得妖書、寶劍,遂通曉諸術。——《明史紀事本末·平山東盜》

    回到家中,唐賽兒閉門苦修。數月之後,她以全新的面目示人,自稱“佛母”,“能預知前後成敗事,亦能剪紙為人馬相戰鬥”,秘密往來於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諸州縣,組織民眾對抗官府。永樂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賽兒組織五百餘人,選擇益都(今山東青州)境內,四面絕壁,易守難攻的卸石棚寨做為據點發動起義。朝廷委派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率兵包圍卸石棚寨,唐賽兒趁高鳳立足未穩,夜間發動突襲,大敗官軍,指揮官高鳳死於亂軍之中。

    初戰告捷,唐賽兒名聲大振,她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先後佔領了莒州、即墨等縣城,搗毀官衙,開倉濟貧,隊伍迅速發展至2萬多人,訊息傳到京師,立即震驚朝野。為了穩定局勢,朝廷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唐賽兒怒斬招撫使臣及隨從,表示與明朝勢不兩立。朱棣聞奏龍顏大怒,委派提督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鎮壓。唐賽兒遣人以“寨中食盡,且無水”為由乞降,將官軍主力引至城東有水的地方駐守,集中全部兵力,趁夜向防禦薄弱的劉忠部營壘發起突襲,都指揮使劉忠奮戰而亡。天亮後,柳升發現中了調虎離山之計,立即分兵追剿,大敗起義軍,抓獲劉俊等賊黨百餘人,賊首唐賽兒卻不知所蹤。

    唐賽兒起義歷時60多天,擊斃明朝兩員大將,取得兩次大捷。朱棣懷疑唐賽兒混在尼姑或道士之中,以躲避朝廷緝拿,曾先後下旨:“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姑,逮至京詰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詰問,但從中並未發現唐賽兒的蹤跡。關於唐賽兒的下落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她被捕之後,行刑時刀刃不能刺入,於是被押入大牢,紮實的捆綁在木柱上,腳用鐵鐐鎖住。結果不知她用了什麼法術,竟然解開重重枷鎖,逃得無影無蹤。

    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怡然不懼。裸而縛之,臨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不知所終。——《明史紀事本末·平山東盜》

    唐賽兒起義反映出在永樂年間,雖然朱棣創造了足以光耀史冊的偉大功績,但民間百姓的生活卻因官府的橫徵暴斂而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被迫走上反抗官府的道路。歷史上,秦朝因修建長城、阿房宮而失去民心,隋煬帝因開鑿大運河而痛失江山。在古代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情況下,任何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都會使百姓的生活陷入窘境,形成官逼民反的態勢。慶幸的是,在朱棣死後,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極力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使國力得到極大恢復,緩和了階級對立矛盾,創造了歷史上的又一個盛世,史稱:仁宣之治。

  • 6 # 李飛叨

    朱棣逆襲成功後,在天下大肆抓尼姑,這跟他對一個省份的恨有關係,也和一個神奇的女人有關係。省份是山東,女人是唐賽兒!

    朱棣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發動“靖難之役”,把侄子的江山據為己有,也成就了他永樂大帝的英名。不過在他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山東是一個讓他非常沮喪的省份。

    山東是朱棣南下繞不過去的地方,進可長驅南下,退可據守自保,對於山東,朱棣是志在必得。可是天不遂人願,他在山東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他用火炮猛烈地攻打山東首府濟南,濟南城危在旦夕。

    守城的是山東布政使鐵鉉,看到這種情況,這位猛人二話不過,直接讓手下掛出一塊牌匾,上面寫著“高皇帝神牌”幾個字,朱棣馬上懵圈,如果再繼續炮擊,那就是直接向自己老爹的牌位開火啊!沒辦法只能停下來,由此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結果鐵鉉找準機會果斷出擊,讓朱棣吃了個大敗仗!

    後來朱棣成功的取得了天下,鐵鉉等人也被他毫不留情的處死,但他和山東的仇算是結下了,賦稅、徵丁等等事項上毫不留情,遇到出征需要錢糧,都從山東地面聚斂,哪怕是遇到災荒的年頭也不減免,有時更變本加厲!山東的百姓受了無妄之災,苦不堪言!

    這時候,朱棣最恨的女人又出現了!

    她叫唐賽兒,本來是個好人家的兒女,結果在朱棣的盤剝和壓榨下,丈夫林三兒死在了官府手中,唐賽兒一怒之下,開始用“白蓮聖母”的名義聚攏百姓,宣稱她能帶領大家實現安定富裕的生活。

    估計唐賽兒肯定是容貌無雙,並且還會些魔術之類的江湖手段,很多人都狂熱地崇拜她。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帶著信眾開啟了造反模式,一時間整個山東的形勢糜爛之極,朝廷的官員們望風披靡,甚至朱棣的大將、靖難的功臣柳升都大敗虧輸折戟沉沙!

    不過唐賽兒最後還是失敗了,畢竟她在面對大明王朝全國之力時,還是太渺小了!失敗後的唐賽兒,據說趁亂逃跑了,然後化妝成尼姑,躲到了尼姑庵裡。朱棣窮追不捨,把天下的尼姑庵翻了個遍,最後也沒查到唐賽兒的下落!

    當然,也有另外的說法,說是唐賽兒看著朱棣這麼大規模地抓尼姑,抓到之後還跟殘忍地虐待她們,白蓮聖母慈悲為懷不忍看著姐妹們因為自己而受苦,最後投案自首,結果被朝廷判了騎木驢的慘刑!

    朱棣這是做的不地道!

  • 7 # 江水趣談

    朱棣大肆抓捕天下尼姑,據說是和要抓捕一個叫唐賽兒的女人有關。

    據《明史》及清代相關的野史雜鈔記載: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二月,在家鄉蒲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濱州,聚集數千名白蓮教徒,他們以紅白旗為號,揭竿而起,對抗朝廷。

    農民起義它發生在山東境內,規模比較小,而且持續時間也不長,對於當時強大的明朝政權,其實沒有太大威脅,但卻引起了皇帝朱棣的震怒。

    關於唐賽兒,是這樣的。

    成祖靖難之後,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需要修建大量宮殿住所。當時朝廷還進行南糧北調,修浚運河,需要開鑿會通河。龐大的工程如此之多,就得抽調大量民夫。山東姑娘唐賽兒的父親,是被抽調的民夫之一。

    永樂年間山東發生連續水旱災害,但當地官府依舊橫徵暴斂,老百姓飢肚少衣,只能吃樹皮嚼草根。

    唐賽兒的父親被抓去服勞役後,唐賽兒和丈夫林三衝曾進官府討糧,結果她丈夫被官府打死,再後來,唐賽兒父親憂憤而死,其母也因病身亡。

    唐賽兒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揭竿起義。自稱在為丈夫上墳時,她從山腳下石頭中發現白蓮教的書典和寶劍,她便自號“佛母”,以“白蓮教”名義發動起義。

    起義發生時,恰趕都城北遷的前夕,這就直接影響到皇帝的形象工程了,朱棣作為皇帝,決不允許在特殊時刻出亂子。

    起義軍隊壯大後,曾屢敗官軍,唐賽兒對於朝廷的招安不予理睬,這讓朝廷和朱棣感覺到顏面掃地。

    因此注重顏面的朱棣,對唐賽兒分外仇視,下令對起義軍進行瘋狂鎮壓。

    起義軍和強大的朝廷比起來,畢竟人數不多,因寡不敵眾,腹背受敵,起義軍只堅持了三個月以失敗告終,後來唐賽兒下落不明。

    據說唐賽兒逃到了佛門,朱棣為了消除心中憤怒,防止起義軍死灰復燃,也為殺一儆百,他下令嚴查唐賽兒行蹤,為防止她逃到佛門作亂,朱棣命在全國搜捕,幾萬名的尼姑被審訊,以辨別身份。

    但事以願違,唐賽兒自此沒有了下落,不見影蹤。

  • 8 # 歷史一課

    唐賽兒,她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她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而且給了了明王朝沉重打擊,後被鎮壓,但唐賽兒不知所蹤。(朱棣就以為她逃跑出家了,所以抓尼姑)

    起義很常見,但是女的領導起義就很少了!而且“反朝廷”,“沉重打擊”“女首領”,“最後還不知所蹤”,這幾個詞就註定了她的不平凡。

    一介女流唐賽兒為什麼要起義

    俗話說,狗急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唐賽兒起義其實都是被逼的。

    唐賽兒是山東人,山東在靖難之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建文帝朱允炆和朱棣兩軍作戰的主要戰場,山東地區人民也遭受了沉重的災難,能活下來的都是命大的。

    後來朱棣登基後,開始遷都北京,大修皇宮。這個時候大運河派上用場了,朱棣打算利用運河將富庶南方的資源運到北方,為建設新都做準備。就開始開鑿會通河,徵調民夫,根據就近原則,山東人民佔多數。

    而這時的山東接連遭受水旱災害,並且原來還是作戰區,受到極大破壞,百姓的溫飽都成問題。政府卻“徭役不休,征斂不息”,山東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時,唐賽兒的公公被徵去服勞役。後來她和丈夫去官府要糧食時,丈夫被殺害。公公知道後悲憤而死,婆婆也病重去世。

    家裡只剩下唐賽兒一人了,失去親人,無家可歸的她該何去何從?要是一般的女性或許會想不開去陰間找去世的家人。但是從小習武,並且武藝超群的唐賽兒沒有,她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起義!(這是不是和那時候的朱元璋有點像呢?)

    不知所蹤的唐賽兒

    一般起義的時候,都需要師出有名。比如:“大楚興,陳勝王”,“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等等!

    當時唐賽兒那塊盛行白蓮教,所以她就利用白蓮教宣傳自己,“初,唐賽兒夫死,賽兒祭墓,回經山麓,見石罅露石匣角,發之,得妖書、寶劍,遂通曉諸術。劍亦神物,惟賽兒能用之。”(《明史紀事本末·第二十三卷》)

    大致意思就是唐賽兒給丈夫上完墳,回來的時候經過山麓,在石縫裡看到了一個匣子,裡面有妖書,寶劍,於是唐賽兒就通曉各種法術。寶劍是個神物,只有她能用。

    在做好充足的輿論準備後,唐賽兒就發動不滿當時殘暴統治的群眾起義,並且自稱“佛母”,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唐賽兒開始和政府軍作戰時,因為政府軍的輕敵和自身的指揮得當,打了幾場勝仗,最後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被鎮壓下去,可是以唐賽兒為首的幾名起義領袖逃走了,怎麼也找不到。

    朱棣一氣之下,殺了山東的一批官員,又“上以唐賽兒久不獲,慮削髮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姑,逮至京詰之”。(《明史紀事本末·第二十三卷》)

    開始朱棣因為唐賽兒久久抓不到,以為她去做了尼姑或者道士藏起來了,就讓人去抓北京和山東的尼姑,女道士,可以說是地毯式搜尋了,後來還沒有找到,就擴大了範圍,抓了好幾萬女道士,尼姑,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我的看法

    唐賽兒的起義就像當年的朱元璋一樣,是被逼無奈的,誰不想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當時長期的戰爭和自然災害的背景下,山東可以說是民不聊生了,然而統治者還不看實際情況,加大剝削,到了一定程度肯定會有人反,所以就出了個唐賽兒。

    而唐賽兒確實不是一般人,從起義到失敗後的逃往,都有著非常縝密全面的部署,不然起義不會成功,她也不會順利逃走。而朱棣為了找到這個人也是費盡了周折,抓盡天下尼姑,只為找唐賽兒,這其實和唐賽兒起義前的輿論宣傳自己“佛母”稱號是分不開的。

    從百姓的角度講,這是屬於官逼民反。而從統治者的角度講,這是為了政治建設,穩定秩序,鞏固統治,但是他忘了一句話:以民為本!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棣登基後,抓捕天下尼姑,只為尋找一個人,一個女人,一個能呼風喚雨的女人~她就是山東農民起義軍領袖唐賽兒。

    永樂十八年二月,山東蒲臺唐賽兒反,唐賽兒不獲,溟逮天下出嫁尼姑萬人。《明史》

    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後,主要戰場在山東。朱棣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後,把帝國首都由南京遷到北京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援,徵調民夫最多的省份也是山東。連年戰爭後,主要勞動力又被抽調,而至永樂年間,水災旱災頻仍,百姓沒有糧食吃,以樹皮、草根充飢。但苛捐雜稅依舊沒減,廣大人民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唐賽兒本是良家婦女,在官府的盤剝和壓榨下,丈夫林三兒死於非命。唐賽兒由是走上了反明的道路,她借用“白蓮聖母”的名義組織百姓,並宣稱能帶領大家過上好生活。 唐賽兒富有膽略,容貌出眾,又熟悉魔術之類的江湖手段,迅速圈粉,並贏得了崇拜和擁戴。由於山東的形勢糜爛透頂,她造反後,一呼百應,朝廷的官員們屢屢受挫,連靖難功臣柳升也曾鎩羽而歸過。

    這次起義只存在了二個多月,擊斃明朝兩員大將,取得了兩次較大的勝利,隨後被明王朝殘酷地鎮壓了下去。唐賽兒等骨幹在民眾的保護下安全轉移。朱棣為此為發了雷霆之怒,曾先後下旨:

    “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姑,逮至京詰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

    於是,前前後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押往京城審訊,但勞師動眾後並未發現唐賽兒,她的結局是不知所終。

    另據野史記載:唐賽兒最後在大明瘋狂的搜捕下,終被生擒,遭受了慘無人道的拷打,受過騎木驢等酷刑,最後被凌遲處死。

  • 10 # 常棣tandy

    明朝永樂時期的唐賽兒起義,由於唐賽兒最終失蹤,所以明成祖朱棣就懷疑唐賽兒可能化妝成尼姑潛逃,為了抓住唐賽兒就大肆搜捕山東、京師附近尼姑。

    下面我就介紹一下唐賽兒起義:

    正當明成祖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山東青州爆發了著名的唐賽兒起義。這給諸臣歌舞昇平的合奏樂加上了一個不和諧的音符。這看來好象很突然,但實際上是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一、起義的背景

    明成祖在即位的最初幾年還比較節制,儘量與民休息,但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以後,他那些好大喜功的念頭便開始付諸行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國家似乎就是封建帝王的私有財產,他可以動用全國的力量去實現和滿足自己的慾望,無論這慾望是為公還是為私,都名正言順。尤其是明成祖還有塊心病,即揹著一個“篡逆”的惡名,所以他要盡力表現得比其他的帝王更傑出,以顯示自己乃天命之所歸。

    於是,他積極經營邊疆,動用80萬大軍下安南,郡縣其地;他親自五徵漠北,加上丘福那次全軍覆沒的遠征,實有6次,耗費驚人。他營建和遷都北京,浚通大運河,派鄭和大規模出使西洋,修建長陵、武當山宮觀、大報恩寺等等,動輒數十萬人,時間長、規模大,人力和物力的耗費都是十分巨大的。

    這麼多、又這麼大的工程,在一個帝王在位的不長的時間內完成,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常見的。很顯然,這就使全國老百姓的負擔顯得十分沉重。隨著一筆又一筆數量驚人的開支,永樂初年那種“國用不絀”的局面便悄然失去,而變得府庫空虛。

    不管採取什麼方法和途徑,這一筆又一筆巨大的開支歸根結底要落在勞動人民的頭上。這樣,社會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時有激化。在唐賽兒起義以前和以後,永樂年間的小型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為營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赴各地採大木。吏部侍郎師逵赴湖南等地,“以十萬人入山闢道路……頗嚴苛,民不堪,多從李法良為亂。”起義烽火一度燃燒到江西。這次起義於永樂七年(1409)九月被鎮壓,李法良被殺。

    永樂十六年(1418),在北京附近的昌平爆發了以劉化為首的小型農民起義。同一年,潞州農民發生暴動,兵部主張發大軍剿捕,按察使鄭辰說“民苦徭役而已”,自請前去招撫,事情得以平息。

    永樂十年(1412),在嘉興發生了以倪弘三為首的小型農民起義;永樂十八年(1420)底,在曲靖發生了以楊得春為首的起義;永樂二十二年(1424)春天,在湖州發生了以吳貴歸為首的起義。僅此數例就可看出,永樂年間的農民起義並不是什麼希奇事,其共同原因就是賦稅徭役過重。因此,發生唐賽兒這次較大規模的起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唐賽兒起義

    唐賽兒是蒲臺縣農民林三的妻子,用白蓮教宣傳和組織群眾,自稱“佛母”,詭言能知前後因果成之事,還說能剪紙人紙馬為自己打仗。這在迷信觀念盛行的古代是常見的事。她以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為根據地,並在附近的諸城、安丘、莒縣、即墨等地發動群眾,信徒越來越多。

    永樂十八年(1420)三月,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奪佔了益都的卸石棚寨。青州衛指揮高鳳率軍鎮壓,被起義軍擊潰,高鳳也被殺死。初戰告捷,起義軍聲勢迅速高漲,“細民翕然從之”,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這時,唐賽兒的部下董彥升、賓鴻乘勝攻佔了莒縣和即墨,並圍攻安丘。山東的地方官驚慌失措,慌忙奏報明成祖。明成祖立命安遠侯柳升率京軍前往鎮壓,將卸石棚寨圍得水洩不通。唐賽兒於夜間突圍,殺死了都指揮劉忠,從而打破了明軍的這次圍攻。

    這時,明成祖又緊急調來在山東沿海備倭的衛青率騎兵夾擊,起義軍在安丘戰敗。起義軍首領劉俊、王宣等被俘犧牲,還有4000多起義軍被俘,也全被殺掉。但是,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唐賽兒和董彥升、賓鴻等主要起義軍領袖則逃得不知蹤影。

    捉不到唐賽兒,這使明成祖十分著急。他懷疑唐賽兒“削髮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下令,將北京、山東境內的尼姑和道姑全部逮至京師,“先後幾萬人”,弄得人心惶惶,但始終未能捉到唐賽兒。

    唐賽兒起義雖最後遭到失敗,但它卻有力地打擊了明王朝的統治,為明成祖“斯民小康”的圖景劃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正文完)

  • 11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朱棣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抓捕天下的尼姑已是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朱棣遷都的前一年。

    朱棣抓捕天下尼姑,主要是受唐賽兒起義的影響,永樂十八年(1420年),發生了災荒,瘟疫橫行,再加上遷都所派徵調的賦稅差役,更加重了百姓負擔,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唐賽兒的丈夫林三因病死去,唐賽兒在山東濟南府蒲臺縣(山東濱縣),以白蓮教為依託,自稱佛母,揭竿而起,率領農民發動起義,起義活動範圍主要在益都、諸城、安邱、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起義軍所到之處,攻城掠地,殺死青州衛右衛指揮高鳳,朝廷為之震動,隨後派出安遠侯柳升、都指揮劉忠帶領“京營”五千精銳人馬以及在山東沿海“抗倭”的軍隊都投入到鎮壓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前後不到三個月時間,起義軍就被剿滅,但唯獨不見唐賽兒的蹤影。

    朝廷四處尋找唐賽兒的下落,懷疑他藏在寺院,可還是沒有確切訊息,一方面把山東布政使、按察使以及總兵大將官柳升抓捕入獄,另一方面把山東、河北乃至全國的尼姑捕獲入獄,嚴加審訊,追查唐賽兒的下落。

    因為當時正好是遷都前夕,朱棣絕不允許出任何問題,再一個就是唐賽兒以“白蓮教”為依託,影響大,最後就是唐賽兒對朝廷的勸降招安毫不理睬,讓朝廷顏面掃地,所以朱棣要決心找到唐賽兒的下落消除後患。

  • 12 # 獨釣清月

    朱棣時期確實發生過大肆抓捕天下尼姑的事情,而這一切的發生都與一個女人有關。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篡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後,主持遷都北京,徵調大量民夫修建新都,不僅大修宮殿,而且為了實行南糧北調,大力開鑿會通河,現在看來,他做的這些事對後世雖然有利,但在當時連年戰亂的情況下,大量徵集民夫確實加深重了百姓的苦難,讓百姓苦不堪言。

    在他大規模徵調民夫從事苦役的過程中,百姓怨聲載道,而且好多被徵調的農民死在了工地,這就讓老百姓的怨恨更大了。有一年徵調的民夫中死了兩個男人,這件事本來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沒想到了是,這件事卻激怒了那兩個死去男人背後的女人。

    死的那兩個男人中一個是女人的丈夫,一個是女人的父親,都是女人的至親,就那樣不明不白地死了,這讓她痛不欲生,但為了給他們報仇,她選擇了堅強地活下去,這個女人就是朱棣時期山東濱州起義軍首領被人稱為巾幗英雄的唐賽兒。

    唐賽兒是山東濱州蒲臺縣人,原本是一位漂亮善良的農村小媳婦,18歲時嫁給了村上一位叫林三的青年,婚後夫妻非常恩愛,小日子雖然過得艱難,但因為嫁給了愛情,所以,他們過得倒也非常幸福。

    但就是因為朱棣大肆徵調民夫從事苦役致使他的丈夫和父親都死在了工地上,他恨透了朱棣,遂有了起義的想法,因為她很喜歡讀佛經,所以也算得上識文斷字,然後在她的精心包裝下,將自己設計成了一位能夠預知未來,還能剪紙為人為馬的厲害角色,當時的百姓大多迷信,很容易被忽悠,很快就她就拉起了一支起義隊伍。

    其實也並不是老百姓真的那麼迷信,主要是她宣稱自己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再加上老百姓被朝廷壓榨得實在太厲害,所以她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山東之前本來長期戰亂,老百姓飽受戰亂之害,已經是民不聊生,在朱棣當上皇帝后,因為山東人口眾多,又成為他徵集民夫的重要區域。

    這樣一來,老百姓的負擔更重了,而且當時濱州一帶盛行白蓮教,寡居多年的唐賽兒看到時機成熟,然後經過仔細包裝設計一番後自稱為“佛母”,秘密往來於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諸州縣,開始組織發動貧苦百姓對抗朝廷。

    在《民史紀事本末·平山東盜》中這樣記載:“唐賽兒夫死,賽兒祭墓,回經山麓,見石罅露石匣角,發之,得妖書,寶劍,遂通曉諸術。”這段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唐賽兒有次去祭奠自己的丈夫,返回路過時在山腳石縫中看到了一個石匣,得到了一本妖書。

    這種事雖然有記錄,但其實極不可信,這一切應該都是唐賽兒為了組織發動老百姓起義自編自導的故事,就像當年洪秀全為了發動農民起義創立拜上帝會一樣,先神化自己,再發動組織人員的話自然就容易多了。

    據說,唐賽兒得此妖書後在家閉門苦修數月,最終掌握了書中諸術,因為她將自己設計得出神入化的緣故,所以不久後她就在青州一個叫卸石棚寨的地方做為據點發動了起義,這個地方四面都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算得上絕佳的戰略據點,從這一點來看,唐賽兒確實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在唐賽兒的影響下,青州多地百姓紛紛起義響應,計有賓鴻、董顏杲、丁谷剛、劉信、劉俊、王宣、郝允中、高羊兒、王住兒、楊三等大小13支起義軍匯聚到了一起,聲勢浩大,震動山東。山東布政司儲埏等人害怕被朝廷問罪,起義發生後也沒敢及時上報朝廷,他們採取鎮壓與安撫的手段想盡快將起義軍消滅。

    永樂17年(公元1419年),青州衛指揮高鳳率兵前去鎮壓起義軍,唐賽兒以突襲的方式沒等他們站穩腳跟就將他們一舉打敗,高鳳及千餘名官兵也被全殲。他們看鎮壓不成,又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去招撫,結果唐賽兒拒絕招安,還殺了孫恭一行數人。這時候,山東布政司儲埏等人才覺得事情嚴重,不得不上報朝廷。

    朱棣聽聞後大為震動,即刻下令鎮壓。不過他接受了山東布政司此前失敗的教訓,因為對山東官員不信任,他調動安遠候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精銳的京軍前去鎮壓,3月30日時,柳升帶領5000兵馬將起義軍的山寨團團包圍,面對強敵,義軍採取了詐降的手段,等到官兵放鬆警惕之時,她來了個突然偷襲,殺了都指揮使劉忠,突圍出去,擺脫了官兵的包圍。

    這期間唐賽兒的部下董顏杲已經帶兵攻克了莒州、即墨,並且包圍了安丘,這場戰爭算得上起義軍的重頭戲,1萬多人攻打安丘,聲勢極其浩大,但義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突然遭到備倭都指揮使衛青的突襲,義軍失敗。另一支義軍在諸城與官兵作戰過程中也失敗,好在唐賽兒可能預感到事情不妙,兵敗後唐賽兒從此也不知去向。

    唐賽兒的不知所蹤,讓朱棣深感不安,一則朱棣怕唐賽兒潛伏後繼續從事秘密反叛活動,只有將其斬草除根,他才能睡得安穩;二則也是為了殺雞儆猴,讓後世之人再無人敢反,所以在抓捕唐賽兒這件事上,朱棣可謂是不遺餘力。

    他聽說唐賽兒喜歡佛經,就聯想到她很可能削髮為尼隱藏了起來,於是釋出詔令,將北京、山東一帶所有尼姑全都押到京城一一審訊辨認。據《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十八年三月戊戌。詔令:上以唐賽兒久不獲,慮削髮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東女道士,悉逮至京師詰。”

    官府先從北京和山東開始抓捕所有的女道士進行審訊,結果一無所獲,幾個月過去後,朱棣將抓捕範圍進一步擴大,開始將全國的尼姑、道姑全部押解到京城審訊辨識,此事在《明史實錄》中是有記載的:“永樂十八年五月丁丑,上懲妖婦唐賽兒通經煽亂,遂命在外有司,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師。”

    從歷史記載來看,朱棣對唐賽兒是必抓之而後快,所以,在小範圍抓不到的情況下開始在全國搜捕,這樣看來朱棣也是動了真格。不過,唐賽兒確實也隱藏得夠深,朝廷及全國各地這樣大動干戈地搜捕了一番,抓捕的尼姑、道姑達數萬人之多,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唐賽兒,這倒是讓老百姓感到很高興。

    從正史記載中可以證實,唐賽兒最終也沒有被朝廷抓到,《明史·列傳第四十六·段民傳》記載:“山東妖婦唐賽兒作亂,三司官坐縱冠誅,擢民左參政,當時索賽兒急,盡逮山東北京尼及天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民力為矜宥,人情始安。”朝廷如此興師動眾地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大規模抓捕,最終卻落得個不知所蹤,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

    不過,也有野史記載,唐賽兒最終被朝廷抓獲,但卻刀槍不入,最終從獄中離奇逃脫,從此不知所蹤。這在明朝朱允明的《野記二·國朝典故卷之三十二》中有記載:“既爾,捕得之,將做法,怡然不懼,裸而縛之詣市。臨刑,刃不得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不知所終,三司、郡、縣將校等官,皆以失冠諸。”

    這段野史,雖然像是在說唐賽兒被捕,卻是在表達一種對唐賽兒無所不能的讚美和敬佩之情,因為他筆下的唐賽兒已然不是人,而是神,只有神才可能刀槍不入,而且也只有神,才可能在看守嚴密,鐵鎖加身的情況下輕易逃脫。

    這就更能說明這段野史的不可信,人怎麼可能刀槍不入呢?但凡是人,在刀槍面前根本無法抵擋。當然,也不難排除有獄卒同情她想辦法將她從大獄中放出的可能,但這個可能也比較小,但凡重犯,朝廷都是非常重視,僅憑一人之力很難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所以再次說明,這段野史其實不光對唐賽兒抱有極大的同情,而且對唐賽兒的不死感到莫大的欣慰。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唐賽兒最終被朝廷抓獲,朝廷不但對其進行了嚴刑拷打,還讓他坐了木驢,最後才將她凌遲處死。清乾隆時期的《即墨縣誌》卷十一《災祥志》記載:“賽兒遁去,後捕得下獄。三木被體,俄皆自解,而逸。”清同治年間的《即墨縣誌·大事記》也記載了這件事:“後捕得下獄,三木被體。俄,皆自解而逸。”

    縣誌雖為官方記錄,但因其級別較低,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從這個記錄來看,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不為正史不知,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地方官為了恐嚇百姓,尤其是不想讓其縣內發生這種起義的事情,故意編造出唐賽兒最終也沒有逃脫官府的捕殺的杜撰,而且我們也可以發現,他這種敘述帶有明顯的殘酷處置的細節描述,就更容易說明他們其實是用這件事嚴重後果來恫嚇其治下的百姓。

    至於事件本身的真實性根本不足為證。再說,記錄這件事的縣誌分別為清朝乾隆時期和清同治時期,時間跨度那麼長,他們又是如何知道得這麼詳細,而且連細節都給人一種血淋淋的感覺,這就更能說明這個這個縣誌記錄的事情可信度不高。

    雖然朱棣透過大肆抓捕天下尼姑的方式用大海撈針的方式來抓捕唐賽兒,但最終一無所獲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充分說明,唐賽兒是活在老百姓心中的,至於她的蹤跡,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深究,只要她沒朝廷抓到就好,這就是老百姓想要的結果。

  • 13 # 文藻巧翁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詔令,要有關官員將山東和河北的尼姑和女道士,統統押解到首都南京甄審。以後他又下令將全國所有女性出家人,全部解送南京。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山東蒲臺縣有個信奉白蓮教的農村婦女名叫唐賽兒。她懂醫術,借給鄉民們義務治病的機會,宣傳教義,頗得當地群眾擁護,人們稱她為“佛母”。這年三月,唐賽兒的丈夫林三病死,唐賽兒索性剃去頭髮,做了尼姑。殯葬林三那天,附近鄉民們感念唐賽兒夫婦的好處,有上千人來送葬。縣裡的捕快聞訊後跑來查禁,跟鄉民發生衝突,有幾個捕快被打死。青州知府派兵圍剿。教眾們只好推唐賽兒做首領,佔據了益都的鑽石棚寨,起義反抗。接著他們又攻佔了莒州、即墨等縣城。眀成祖聽說後大怒,派安遠侯柳升帶兵鎮壓。義軍英勇抗擊,曾擊殺都指揮劉忠,但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僅3個月便被鎮壓下去,可是唐賽兒卻逃脫了。

    明成祖朱棣對這位敢於反抗他的統治的年輕寡婦恨之入骨。他遷怒於山東的官員,將山東布政使、按察使處死,許多文武官員也受到處分。由於當時唐賽兒已是尼姑裝束,所以皇帝要逮捕全國的尼姑和道姑,把她們押到京師,他要從中找出唐賽兒來,親自如以處置。那些尼姑和道姑之所以出家,不少人是由於身世不幸,想借出家解脫,不料卻又憑空遭到這番苦難。她們被役吏押著,輾轉於長途跋涉之中,還會受到役吏們的凌辱。一路上悽悽慘慘,真是暗無天日。

    有一天,山東布政使司衙門(相當於省政府)門前,來了一個頭裹青帕的年輕婦女,要面見新任布政使段民,說她知道唐賽兒的下落。段民接見了她,不料這婦女把青帕一揭,露出光頭,聲言她自己便是唐賽兒。段民驚喜之下,連忙找識得唐賽兒的人來認,果然不錯。唐賽兒宣告:她來投案自首,為的是要救那些受連累的出家人。她要求段民轉告皇帝,一切罪過由她承擔,跟別人沒有關係,要皇帝把那些尼姑和道姑釋放。段民答應了,一邊把唐賽兒收入女監,一邊派急使去稟告皇上。明成祖果然F令釋放所有的尼姑、道姑,同時專派一名把總,帶300騎兵去押解唐賽兒。

    把總帶兵來到濟南,親自到女牢看到唐賽兒。並與段民商定第二天由把總將人犯起解。可是等到第二天地總帶兵到女牢一看,只見枷鎖扔在地上,牢房門窗上的鐵欄沒動,門上的鎖也在,而女犯人卻蹤影全無。

    那時,皇帝親自過問的犯人叫“欽犯”。欽犯跑了。這還得了!把總傻了眼。布政使段民聽說後也急急忙忙跑來。他們首先查問女獄卒。女獄卒們異口同聲地說,她們親眼看見唐賽兒唸了咒語,手腳上的枷銬便脫下來,接著她一側身,從木柵那窄窄的空隙中鑽出,一抖袖便騰上天空,飛走了。

    把總把責任推給段民,段民卻說昨天已經將犯人交割了,倆人爭執起來。段民官大氣粗,把總是皇帝派來的,也不甘示弱。還是那個女獄卒頭目給他們解圍,她說:“大人們不必爭了,唐賽兒會飛,誰也拿她沒辦法。大人們不是也看見了嗎?”

    段民和把總聽了這話心領神會。他們也曾懷疑,說不定唐賽兒就是這個女牢頭放走的。但他們不敢深究——因為如果追出來他們也逃避不了責任。於是布政使具文,把總親自問皇帝報告:那女匪首飛走了。

  • 14 # 田文談歷史

    朱棣大肆抓捕尼姑,得從一名叫唐賽兒的女中豪傑說起。朱棣稱帝后遷都北京,為建造皇宮橫徵暴斂,搞的民怨沸騰,白蓮教徒唐賽兒率眾起義,兵敗後不知所蹤。因唐賽兒曾出家為尼,朱棣斷定她會以此藏身,便下令抓捕所有尼姑,不可讓其漏網。

    唐賽兒,山東濱州蒲臺縣人,自幼聰慧,喜愛練武,並且熟讀兵書,唯獨不沾女工,天生具有女中豪傑的潛質,父母希望她能趕超男兒,特意取名“唐賽兒”。

    只可惜唐賽兒命不好,十幾歲時父母相繼離世,之後嫁給了濟寧林家的三公子為妻,可林家當時已經敗落,兩人婚後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因為交不上皇糧,丈夫被官府折磨而死,在唐賽兒心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唐賽兒出家的泰和寺

    孤苦伶仃的唐賽兒,回到了老家濱州蒲臺縣,在一處寺院選擇了剃髮出家,並且加入了白蓮教。在明朝建立之前,有兩大力量與元朝對抗,一是紅巾軍,朱元璋便是其中重要成員,另一個就是白蓮教,明朝建立後,白蓮教的勢力自然縮減。

    唐賽兒聰慧過人,在僧尼中很快脫穎而出,然後遊走四方,傳經講道。有一次蒲臺縣鬧旱情,唐賽兒聽說後專門誦經求雨,不知是巧合,還是誠心所感,果然天降甘露,從那次起,她在民間聲名鶴起,信眾不斷,同時還受到了官府的嘉獎。

    人怕出名豬怕肥,單身的漂亮女人出了名更會被人惦記,濟南知府對唐賽兒見色起心,非要納她為妾,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尼姑了,被唐賽兒拒絕後派人硬搶,卻不知唐賽兒熟知兵法,最後設計巧妙逃脫。

    唐賽兒起義的地方

    唐賽兒被迫放棄尼姑身份,當時正值朱棣與建文帝的戰爭,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中,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段,又等來了朱棣遷都的暴政,唐賽兒本就厭惡貪官汙吏,此時更加痛恨明王朝,這才生起舉兵造反的念頭。

    唐賽兒反明雖未成功,僅堅持了2個多月,但在民間卻留下了“千古一人”的美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傑出的女性代表。直到如今,在山東濱州還為她樹立了銅像,在蒲臺縣建有紀念祠堂。

    朱棣抓捕殘害了眾多僧尼,並未聽說抓到了唐賽兒,可見她足智多謀。只因她率領的軍隊多是民眾組成,數量和裝備又遠低於明朝軍隊,不然朱棣還真有可能被她殲滅。

  • 15 # 歷史教堂

    明朝永樂十八年三月,明成祖朱棣下詔,命令相關部門大肆逮捕山東、北京境內的尼姑、道姑,送至京城審訊。

    兩個月後,審訊毫無結果,朱棣又下令,將全國範圍內的尼姑、道姑全部抓至京城審訊,一時間有數萬尼姑被朝廷逮捕。

    讓朱棣如此大動干戈的緣由,僅僅只是為了抓捕一名女子。

    她雖然只是女兒身,卻幹了很多男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就是率領起義大軍反抗朝廷,最終下落不明。

    01一介女流發動起義

    起義指進步革命的公開武裝行動。一種含義是革命人民為反抗反動統治而舉行的武裝暴動;

    人民為了反抗統治者的統治,便會發動起義。

    歷史上起義軍次數不少,然而大多都無疾而終,很少有較為成功的起義。

    封建社會有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大多起義軍首領都是男子,女子能夠成為起義首領的少之又少,極為罕見,但卻真實存在過。

    唐朝時期,武則天稱帝之前便有一位女子,名叫陳碩真,她為人民代言,成立起義軍對抗朝廷,自封為“文佳皇帝”。

    雖說借用封建道教的影響力,聚眾了數萬人員,卻仍然不是朝廷正規軍的對手,最終被敵人折磨致死。

    陳碩真的壯舉,並不是女子起義的終結者,到了明朝永樂時期,同樣有一位女子起義首領。

    這位女子名叫唐賽兒,她雖是極為少見的女子起義,結果卻毫無懸念,仍然以失敗而告終。

    但她卻僥倖逃離,氣得朱棣大肆抓捕天下所有尼姑,卻一直未能抓住唐賽兒,唐賽兒也最終下落不明。

    02起義緣由

    唐賽兒,1399年出生,卒年不詳,明朝初期起義軍女首領,山東人。

    唐賽兒出生于山東一個貧寒的家庭,她自幼跟隨父親習武,不到15歲時,唐賽兒便已武藝超群。

    元末明初,百姓們為了躲避戰禍流離失所,很多地方都曾發生過荒災。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雖然整日兢兢業業治理國家,但在元末腐敗的統治下,天下並不是一時就能治理好的。

    山東這片地方,連年災荒,百姓們苦不堪言。

    後來朱元璋去世,朱棣發動政變,將京城從南京遷至北京,並且大修宮殿,又組織南糧北調,修浚運河,開鑿會通河,大量徵調民夫,山東人民首當其衝。

    朝廷大肆抓捕勞役人民,唐賽兒的父親便是其中一員。

    一日,唐賽兒與丈夫林三前往官府討要糧食,應該是他們一家應得的,官府不但沒有給他們,反而將林三給處死。

    林三被處死後,唐賽兒父親悲憤而亡,母親也一病不起,不久後去世。

    此時的唐賽兒,家破人亡,丈夫、父母都先後去世,唐賽兒氣憤至極,從此踏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永樂十八年二月,唐賽兒發動農民起義,一時間各地民眾紛紛響應號召,他們都是深受朝廷服役的苦難人民。

    朱棣聽聞後大為震動,立即派出官員前往平亂。

    03起義失敗,下落不明

    起初的唐賽兒並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但她藉助“白蓮教”在當地的影響力,自稱為“佛母”,能夠預知未來,解救農民大眾。

    在唐賽兒以“白蓮教”的名義宣揚下,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起義軍,被官府發現後,唐賽兒正式發動起義。

    唐賽兒起義後,山東地方官吏不能敵,一時間多位貪官汙吏、地主豪紳被起義軍處死,他們“毀官府、燒倉庫”,打擊明軍。

    朱棣知道後,派安遠侯柳升帶領5000人馬前來鎮壓。

    正規軍隊來到,唐賽兒等人自然不是對手,在被軍隊團團包圍後,唐賽兒等主要成員突圍而出,下落不明。

    起義軍雖然未成氣候,但主謀唐賽兒等人卻未能正法,為此柳升與眾多山東地方官吏皆被處死。

    為了防止唐賽兒出家為尼,朱棣先是下詔大肆抓捕京城、以及山東境內的尼姑,後來又將逮捕令擴充至全國範圍,數萬尼姑被抓至京城,卻始終沒能抓到唐賽兒。

    唐賽兒的最終去向,成為了千古之謎,根據明史紀事本末所記載,唐賽兒曾被生擒,後又僥倖逃脫。

    不過這應該是朝廷迷惑民眾所編,最起碼不能讓民眾覺得造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

    唐賽兒作為一介女流,被地方官吏壓迫後,勇敢站出抵抗,這份勇氣,是許多男子都不曾擁有的。

    也許她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推翻朝廷,而是藉助民眾的力量懲治一些地方上的不義官吏。

  • 16 # 木子夏錦論史

    在明史《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永樂18年,朱棣向全國下達命令,“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站,逮之京詰之”,意思就是凡是北京、山東境內的尼姑及尼姑道士全部抓起來送往京師審訊。下達得到命令之後,全國總動員,先後抓捕了一萬多名尼姑道士,送往京城審訊,朱棣如此痛恨尼姑,起因主要是什麼?

    在永樂18年,山東遭遇災荒,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餓浮遍地,而當地官員貪汙腐敗,絲毫不顧及百姓死活。在此情形之下,山東農民起義軍領袖唐賽兒(號稱明朝第一美女)在山東青州境內發動起義(1420年),唐賽兒以白蓮聖母的名義釋出號召,百姓聽之聞風響應,迅速聚集起了數千人的起義軍隊伍,朝廷派出京師精兵,由安遠候總兵柳升與都指揮劉忠統領,前來征討。明軍仗人多勢眾,包圍了唐賽兒山寨。唐賽兒假作投降,乘機夜襲官軍。明軍大亂,劉忠戰死。唐賽兒突圍而出。唐的部眾攻下莒州、即墨等地,包圍安邱。唐賽兒部最後被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擊潰消滅。

    但奇怪的是,起義軍被消滅之後,領袖唐賽兒卻失蹤了,明成祖朱棣對此大為惱火,誓要抓住唐賽兒,因為唐賽兒的起義打亂了朱棣的遷都計劃,這使得朱棣倍感氣餒,但為何他又要將全國的尼姑抓起來呢?

    主要原因是朱棣在全國遍尋不到唐賽兒,始終不見蹤影,他因此想到可能唐賽兒藏身於佛門之中,主要原因是:一是因為唐賽兒而建立的白蓮教具有佛門性質,可能藏身於其中,二是,因為官府在搜捕時對佛門重地缺少關注,很有可能時期成為漏網之魚,因此,朱棣將重點放在了道觀尼姑庵,並下達了那到逮捕天下尼姑的聖旨。

    前前後後共計有上萬名尼姑被抓捕於京城進行審訊,但始終仍未尋得唐塞兒下落,這也成為朱棣一生中耿耿於懷的一件事情。白天將在清末也時常出現,可能和天地會一樣,從未被消滅,一直都存在。

  • 17 # 孤燈寒門說

    哈嘍,大家好!史當快意觀意盡,客有可人期常來。我是愛好歷史的孤燈寒門客...

    首先關於朱棣大肆捕捉天下的尼姑是由一件歷史事件引起的,那就是發生於大明永樂十八年二月的“山東白蓮教農民起義”。而值得說明一點的是,這場大捕捉針對的不僅僅是尼姑們,還有那些道姑們。

    永樂唐賽兒起義

    那麼,一場歷代王朝都曾爆發過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會讓文成武功都很牛的朱老四下出這樣的令旨呢?那就只能用朱老四的性格來說明了。那有的看官會說了,朱棣的性格和這件事又有啥關係呢?您先彆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朱棣的皇位由來,這個不需要多說,搶來的嘛。因此,對於任何敢於蔑視、挑戰他那至高無上皇權地位的人或組織,他都特別敏感甚至說是杯弓蛇影。這也就造成了他一生多疑的性格,對於那些任何敢“臥榻之處酣睡之輩”,都是寧可錯殺絕不放過。

    朱棣影視形象

    好巧不巧的是,這起發生於永樂十八年的山東白蓮教起義,還是發生於朱棣即將遷都北京的前夕。這是什麼概念?我朱老四正忙著搬家,好傢伙你給我整這麼一出,不是成心噁心我的嗎?所以,雖然這場起義規模不大,也不夠資格上歷史書,但敏感而又多疑的朱老四卻拿起了五徵漠北的氣勢。我造反可以,你造反門兒都沒有!所以對此,朱棣不光派出了精銳的京營部隊,還抽調了正在剿倭的部隊一起前去鎮壓。可見生於戰火、死於戰火的朱老四對待戰爭,從來都是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必然要你命!

    那麼,對於戰爭天才的朱老四來說,這樣的小兒科戰鬥自然是攻無不克的。因此,僅僅三個月的時間,這場農民起義的鬧劇就被其摧枯拉朽的終結了。然而,也就是叛亂結束的那一刻,事件的謎團也就發生了!怎麼呢?原來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是起義軍的首領,也就是那個造反頭子——唐賽兒(女)卻隨之消失不見了!

    唐賽兒畫像

    這一戲劇性的轉折,立馬就遭到了朱老四的震怒!好嘛,都說擒賊先擒王,費那麼大勁雲集大軍,結果卻讓賊頭子扯呼了,這怎麼能不讓他惱怒呢!所以,向來是斬草必除根的朱老四嚴令下面的官員一定要找出這個賊頭子,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皇帝大佬發話了,手底下的那些官員自然是唯命是從的。於是,各方人馬那是晝來夜往、掘地三尺,只為了找到那個唐賽兒。而正是由於這個目的,所以才有了捕捉天下尼姑的大行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是因為唐賽兒的起義宣揚的是一種邪教的運動。那麼,自古以來,像這種起義運動,勢必要給自己先整點神話色彩,比如自稱個某某聖人、某某天公啥的。唐賽兒也不例外,她呢,自稱為“佛母”。所以,朱棣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個消失的造反頭子的隱身之所,必然和佛門有著一定的關聯。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永樂十八年二月,山東蒲臺唐賽兒反,唐賽兒不獲,溟逮天下出家尼姑萬人。”

    影視尼姑形象

    事情發展到最後,就連和佛門並駕齊驅的道門也沒能倖免於外,凡是那些道姑們也都被捕捉到京城去,然後一一核實真實身份。真是應了一句話:“與世修無爭,黑鍋飛來中!”

    其實,總的來說,這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鬧劇!但深層次的研究後,你就會發現這也是朱棣一種帶有政治目的的行為:

    第一,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造反出身的他自然就會更加嚴厲地對待敢於造反者。我朱棣是個造反出身的人,皇位還沒做熱乎呢,你還敢碰,找死不是?

    第二,朱棣覺得自己很失望,需要下狠手明確自己的皇權統治地位。剛剛篡奪來的江山,底下的老百姓竟然不擁護自己,這就讓自己很難受了。

    第三,朱棣認為自己顏面掃地,永樂盛世下一定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造反者唐賽兒何許人也?拋開其它不說,她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弱女子竟然敢和自己叫板,這讓身為聖君的朱老四情何以堪?

    朱棣影視像

    因此,朱棣對於唐賽兒那是一查再查、一找再找,就像一直在找大侄子的那種勁頭。但是,可惜啊,直到朱棣駕崩,也沒能實現這個心願,真是奇哉怪哉!(小生孤燈寒門客獻醜了,不到之處,誠迎有識之士指正一二,彌補缺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速連拍時怎麼對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