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救舅

    秦自孝公始,商鞅變法後,積蓄七世財力物力,才有力量破三晉。而楚是秦一統六國的最大障礙,張儀誆騙楚國,再加上楚秦聯姻三百年,相互之間很熟悉,李信攻打楚國,昌平君被楚武安君策反,秦軍至此取得了最大失敗。而王翦所需的大軍,是秦國的傾國之兵,是秦國的老本。王翦不斷的索要土地財富,只是為了讓秦王政安心,他領軍不會威脅王位。而且要摧毀一個八百多年的國家,需要消耗大量財富和糧食。這需要君王給予的權力和配合。事實證明,秦國只是滅了楚國的貴族,並沒有滅掉楚國的仇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成讖。華夏大地重新洗牌,貴族政治沒落,平民政治崛起。

  • 2 # 劉文靜

    謝邀。秦始皇滅六國中的失誤在於伐楚主帥的選擇上。秦始皇先問李信攻取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說最多需要二十萬。秦始皇又問老將王翦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最少需要六十萬人。秦始皇就說:“看來王老將軍真的是老了啊,這麼的膽怯。李信真是勇敢果斷啊,還是他說的對。”於是就把伐楚的任務交給李信。王翦見秦王沒有聽他的,就稱病回家養老。

    李信其實也是一名出色的將領,曾經帶幾千人就大敗燕軍捉到燕太子丹,表現十分出色。但是李信忽視了楚國作為一個老牌強國的深厚底蘊和麵對亡國危機時巨大的戰爭潛力。李信被楚將項燕打的大敗,手下都尉相當於旅長就戰死了七個。秦始皇聽說後大為震怒,然後趕緊到王翦老家去請他出山。

    當員工鬧情緒可以但要是撂挑子就是在學人家白起了。王翦於是就帶領六十萬大軍出征伐楚了。王翦在出徵過程中多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美宅近乎“貪婪”。秦始皇卻哈哈大笑,滿不在乎地答應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敲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時候秦始皇可是將全國所有的可以動用的軍隊整整六十萬人全部交給了王翦一個人,如果王翦有什麼心懷不軌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秦始皇手上最重要的籌碼就是王翦留在後方的妻室子孫。王翦不斷向秦始皇索要良田美宅與其說為自己要的,還不如說是為子孫要的。王翦要的越多,越頻繁,就說明他心裡把家人看的越重要,這樣秦始皇也就越放心。秦始皇心裡的一塊石頭放下當然要哈哈大笑。王翦向秦始皇索要田產房子,不但是他們一種和諧君臣關係的表現,也說明王翦對滅楚一事成竹在胸很有信心。第一次伐楚二十萬大軍潰敗,這第二次六十萬大軍伐楚可是秦國傾全國之力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勝負關乎秦朝的國運。王翦多次索要賞賜的很有底氣的行為也是讓秦始皇心生愉悅。王翦要的再多和即將得到的楚國和整個天下相比又算的了什麼呢?秦始皇的哈哈大笑中應該還有滿不在乎,“富人”對“窮人”的嘲笑在裡面。王翦的“過分要求”在秦始皇眼裡對他來說不過九牛一毛。

  • 3 # 白玉飛豬671

    這個應該說的是老將王翦的典故吧。

    事件回顧:秦統一六國,楚國是最困難的,滅楚一共用了兩次。兩次的戰略決策,王翦都參與謀劃。但在第一次的御前會議上,王翦就提出要用60萬大軍才能滅楚,而年輕氣盛的李信(此人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先祖),卻揚言只需要20萬即可,李信此話當真是不負責任的“多快好省”。但卻打動了秦王政的心,為什麼?秦始皇生性多疑,又剛愎。一統前為了籠絡將軍文臣,還能稍自壓抑。看其一統之後的作為和言行,就徹頭徹尾是個獨夫了。

    為什麼李信的建議能打動秦王政的心呢?一是秦王政此時也有了輕敵之心,滅楚之前,秦國已經滅掉了燕、代、趙、魏、韓數國,七雄當中只剩下秦、楚、齊三國。由於戰爭程序太過順利,認為一鼓盪平楚國也沒有問題,因為之前的戰爭,即便是面對軍事力量最強的趙國,也沒有超過50萬人。其二,60萬之眾,可以說把傾國的壯年都用上了,這可是國之根本,一旦交付給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萬一陣前譁變,或者是另立山頭,再或是一敗塗地,那麼大好形勢就會毀於一旦,亡國滅種都有可能。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動用60萬軍力,放到今天仍然是任何政治家都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大事情。

    這也就是首次議伐楚,秦王政沒有采信王翦的意見的原因。

    然而,偏偏戰事的發展被王翦預見準了。李信帶領20萬眾,與副將蒙武兵分兩路,深入楚境,一開始非常順利,九戰九勝,卻不知這正是楚國統帥項燕(項羽的先祖)的誘敵之策,當漫長的補給線,不能保障大軍的供應,佔領地人心尚不穩定,20萬人不足以分兵御守的時候。項燕翻絕地反擊,打得李信大敗虧輸。這幾乎是秦王政正式發動統一六國來唯一的兩次(第一次敗給了趙國名將李牧)大敗仗之一。

    在第一次伐楚的時候,王翦由於秦王政未採納自己的建議之後,就一直在咸陽近郊“養病”。再沒有操心這件事情。王翦此舉其實少部分是負氣——你不聽爺的,爺就不上班了,你們自己作去吧。另外一條更深刻的原因在於:由於秦王政沒有采納動用60萬大軍的建議,對政治生活十分敏感的王翦,已經覺察到秦王政對自己家族的猜忌,也難怪——滅趙、滅魏、滅燕王家都參與了。功高鎮主,賞無可賞啊。秦國曆史上的商君、白起的政治災禍也都有這樣的成分在裡面。老奸巨猾的王翦怎麼沒有警惕之心,於是告病,功勞讓別人去爭吧,這是其告病的第二個原因,而這第二個原因,與之後他大肆要田、要地、要官本質上的出發點是一樣的。

    伐楚失敗,秦王政痛定思痛,覺得還是要王翦這位老將軍才行,所以親自到王翦養病之所力請王翦出山。王翦還是那句話:要滅楚非得60萬人不可。左思右想之下,秦王政答應給王翦60萬人,要知道,那個時代,60萬人在前線作戰,你得需要多少萬人供給後勤?這可以說是壓上了秦國的全部家當了。

    結果,到了出征當日,就在陝西灞上,王翦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奏章,找秦始皇要田地,秦王政一開始也有些不高興“將軍行矣,何憂貧乎?”,你還憂慮沒錢花嗎?王翦回答:這只不過是替下面不爭氣的兒孫們考慮一下,“秦王大笑”所謂始皇帝高興,就是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這條記載。

    這番話是真正懂得帝王心思的老江湖才想得出來的。大肆不要臉的去要田地,只是表明:我沒有什麼志向,就是想點錢。而作為獨裁者的君主,最不怕的就是你伸手找他要錢,君主怕的是你要權,要他的天下。第二點:為子孫計較。就更有智慧了,這擺明了想秦王表示:我們王家自我之後,就沒有人才啦(其實是有的,他的兒子王賁就是一等一的軍事人才),離了我他們連吃飯都成問題啊。這就更讓秦王政高興啦,他不用擔心將來有一天,冒出個可以與贏氏分庭抗禮的家族來。戰國之初,齊國田氏可最終是篡了齊國姜氏的江山的呀。這些秦王政都是知道的。所以,王翦要田、要地、要官只是向秦王政表示:一,我是個沒有政治追求的人,二我的這個家族後繼無人。這些表態就是要獲得秦王政的信任。一是將在外,不要過度干預,這是為大局著想;其二這種自汙行為杜絕了多少誹謗,又為王氏家族保了一重大大的保險。

    更絕的是,王翦領著大軍還沒有走出秦國故地,就派了五波人去提醒秦王政:您記得您答應給我的田地啊。這種做法,連王翦身邊的下級將領都看不慣了:你這老頭,要錢要到這個份上,也太不要臉了吧。王翦說了一番話(我看更有可能是太史公幫他說的):秦王這麼多疑的一個人,我不顯得這樣沒追求,難道等著秦王坐在咸陽宮殿上懷疑我嗎?

    這裡可以看出王翦的滑頭了吧?不過王翦此舉無可厚非,在吃人的專制體制下,如果沒有自保的方法,想為國為民做點事,那就是找死!!看看南宋高宗朝所謂“中興四將”裡岳飛和韓世忠不同的結局,不就一目瞭然了嗎?一個“莫須有”死在了風波亭。一個悠哉悠哉在臨安城裡大肆購買莊園田產,整天跟一幫文士舞文弄墨,寄情山水,勉強得個善終。後者韓大將軍,學的就是王翦的自汙、自保之策。

    為什麼說讀史以明智,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小白鍛鍊,做什麼運動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