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歌十文
-
2 # 全景非洲
這樣的字太多了,正常情況下較少使用,手機輸入法也比較難輸入。以下,我舉幾個例子:
這個字,讀作“biáng”,筆畫56,已經是現在還在用的簡筆字中筆畫最多的字了。這個字出自陝西的麵食,叫做biangbiang面,我沒吃過,不知道有沒有陝西朋友吃過這種面,好不好吃?下次去我也想嘗試一下。
最近經常看見一種說法“又雙叒叕”表達又、再一次的意思。
叒讀作“ruò”
叕就厲害了,有四個讀音,分別是“zhuó”、“yǐ”、“lì”、“jué”
“又雙叒叕”你就讀“yòu shuāng ruò zhuó”就行了。
說一下非主流字,就是經常看見非主流青年用的網路暱稱經常會出現這種字“尐”“尒”“尕”
我估計非主流青年自己用這種字當網名,但是他們自己都不認識,只是單純的把它當成“小”的意思來用。
一般表達語氣的字也是比較難認,太多了就不舉例子了。
雖然有很多字我們寫不出來,也不認識,但是中華文字的豐富也證明了文化的多樣性,而我們平時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看見不認識或者不會寫的字,上網查一查,始終保持終身學習。
-
3 # 蔓莓愛跳舞
自如其人,如果一個人的字就是很潦草,那麼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團糟,導致如此應該會有很多因素的困擾,也許是作業多造成的困擾,也許是心態不端正的緣故,也許是心情煩躁的因素等等。我相信如果你是認真寫的,那麼字就一定不會潦草。把心態端正起來,那麼你的字也一定會端正起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引言: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之所以用《從文家書》裡的這句話來開引子,是因為我想把這句話改一改,來表述一下生僻字的數量之多。
“我讀過許多型別的書,見過許多不同的字,念過許多生僻的音,卻依然有許多讓我驚訝至極的字。”
眾所周知,漢字的歷史非常悠久,自從漢字被造出來後經過漫長演變的同時,漢字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漢代許慎作的《說文解字》裡的9353字,到清代《康熙字典》裡的47000多字,再到臺灣編篡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裡的106230字。中國漢字目前大概有10萬左右,生僻字佔了4萬左右,其實識得三四千字就夠我們日常揮灑自如的了,而識得五六千字就更上一層樓了。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用漢字用得最多的人,他的《魯迅全集》總共用了大概七千七百來字,但即使這樣,還有那麼多的字並未被使用。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要讓生僻字繼續生僻下去呢?
漢字的趣味性:
我想,這便展現了漢字文化的魅力與趣味性。記得年初時很火的一首歌《生僻字》,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歌曲封面
再譬如2月2日播出的《快樂大本營》中,快樂家族和嘉賓們一起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生僻字課,節目中以科普的趣味方法讓大家輕鬆的記住了一些生僻字的讀音。
節目截圖
我們接著譬如:你能認得出下圖這個字念什麼嗎?
這個字由16個“田”字、8個“回”字構成,共128畫,是筆畫最多的漢字,極為對稱的形態也展現出了祖先們的審美情趣。這個字也是那期節目裡出的字,其音、意皆同“雷”。
那麼接下來我們不妨一起去看看更有趣的字:
1.二疊字
也稱為雙疊字,指漢字中一類由二個完全相同的字組成的疊字,像“呂”“昌”“林”等都是二疊字。
看這個字是兩個“心”挨著,看樣子是要心心相印的吧?其實這個字讀【fǎn】,同“反”字。是翻轉,顛倒的意思。不知老祖先造字是不是有預言性,明明兩個人的心離那麼近而意思卻恰恰相反,是在側面佐證“秀恩愛死得快”嗎?
看到這兩個字你想到了什麼,是在反應朝堂上臣與臣之間的關係嗎?我查過很多資料,卻幾乎沒有這倆字的釋義。最終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前者讀【wǎng】後者讀【guàng】,它倆基本釋義一樣,都是違背的意思,而在古時又與“囧”同意。
2.三疊字
與二疊字同意,如“品”“眾”“晶”等都屬三疊字。
一家三口,三個戶口是不是?我也想這麼理解,可它讀【xū】,同“虛”一個意思,是會意字。是“墟”的古字,“虛,大丘也,崑崙丘謂之崑崙虛”。
又看到“心”字了對不對,古人造字確有其趣,我發現“心”字是不是可以一直這麼疊上去。這個字大家都不陌生,讀【ruǐ】,古同“蕊”,意為花蕊。其實它還有另一種讀法,讀【suǒ】,意為疑慮,“內有惢,下有事。”
3.四疊字
兩個龍的“龖”字我見過,讀作【dá】,雙龍,龍騰飛的樣子。而這四個龍又改如何去讀?此字讀【zhé】,囉嗦、嘮叨的意思。也是,話說三遍如稻草再說三遍草不如,這都到四了可不就是囉嗦了嘛!
龍既然騰雲駕霧,即有四個龍的疊字,那可不就得有四個雲的疊字嘛!這個字讀【nóng】,意如其音,與“濃”同意。而說到四疊字,其實“灬”也屬四疊字。
4.五疊字
上面這個由一個大“口”包含著四個小“口”的五疊字,念【Yù】,被收錄於《康熙字典》中,現代人很少再用。這個字原本是古人雕刻石碑時,對於“玉”字的誤寫,後來索性也就保留了下來,用於形容“美玉”。這就不得不說了,古人造字時,真是相當隨便了。
沒想到吧,“五口”居然還有另一個五疊字!這個神形俱似“器”的五疊字念【Yào】,是現代詞語“要”的一個異體字,最早見於《西部三書》裡面,但由於此字見諸於古畫中無上下文聯絡,其寓意早已無從考證。
5.六疊字
乍一看是否覺得兒孫眾多?這個讀【Jí】,同樣也被收錄在《康熙字典》中,一個子為子,兩個子為孖,三個子為孨。孖的意思是成雙,孨的意思就是孤兒,所以不同數量的“子”之間,意思區別還是蠻大的。
六“木”成三“林”,讀作【Yàn】,這個字是一個左右對稱結構的六疊字,猛地一看,還真有點繁體“厭”的感覺在呢。
6.八疊字
你們現在可有覺著漢字的趣味當真是無窮無盡?有六個“木”的六疊字,自然也有八個“木”的八疊字,讀作【Shā】,古意用以形容樹林的浩大 。說實話我看到這個字,已經不覺得這是個單獨的字型了,只感覺造字的人彷彿把簡字寫得太擠,縮在一起形成了一砣。
至此,本文目前所列舉的疊字只是眾多疊字裡的冰山一角,而疊字型別的字在眾多生僻字的型別當中又是其冰山一角。這麼看來,漢字的博大精深可見一斑。即使我們終其一生都在運用中文這門語言,但我們所能認識和使用的,卻還是隻有那寥寥的冰山一角。
結言:
古人創造了很多的文字,這些文字都會有不同的涵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些不同涵義的文字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意思,當我們相互交流時就會使用這些文字,但時間久了,時代一代一代的慢慢變化,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已經和過去不同了,所要用來表達意思的文字也不同了,所以很多文字我們也不會用到了,慢慢的,這些不需要的文字就會被我們忘記,也就逐漸的形成了生僻字。
而作為生僻字中的多疊字,雖然在日常並沒什麼用,以後怕也難以派上用場,但是其作為文字,作為漢字,同樣可以展示語言的豐富性,而且它代表著先人的開拓精神,反映了我們祖先的創造能力,是傳承文明的紐帶。歷史有價值與意義,生僻字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