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
-
2 # 魔都破破駱駝
一個伊朗人出現在伊拉克,有什麼了不起的:他可能有政府使命,可能軍事交流,可能私人旅遊。
蘇萊曼尼是以什麼理由去伊拉克,我們不知道,但是伊拉克政府對此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對於美國在伊拉克土地上炸死蘇萊曼尼,伊拉克政府倒是對美國提出抗議,認為美國踐踏了伊拉克的主權。
-
3 # 軍武最前哨
“互不干涉內政”作為一項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常會出現在國與國關係的相應描述中,也是一些國家用來強調己方政治立場的一個慣用詞彙;包括伊朗。比如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就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態:我們(伊朗)不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
但是客觀而言,在關係複雜、利益叢生的國際社會中,真正能做到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國家有幾個?除那些無力干涉他國內政的小國外,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強國幾乎都沒辦法以身作則(我們或許是最接近“不干涉”原則的國家),更不要說伊朗這種備受排擠卻又雄心勃勃的國家。
自薩達姆執掌伊拉克、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兩伊關係就一直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而歷史上,美國都曾將這兩個國家作為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外交重點來對待。隨著薩達姆的倒臺,美國對伊拉克的介入更加的得心應手,但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卻成了華盛頓擴大自己在中東影響力的攔路虎。
也是自薩達姆倒臺後,伊朗開始重新強化與伊拉克的雙邊關係。比如經濟方面,自2006年開始,伊朗就逐漸躍升為伊拉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與此同時,伊拉克政府還同伊朗的一些公司簽訂了戰後城市重建合同,比如2009年簽訂的巴士拉重建專案。
而受特殊的國家體制的影響,伊朗許多大型公司背後的實際控制者其實就是伊斯蘭革命衛隊;這也就意味著,伊朗和伊拉克的經濟合作勢必會順帶牽連著軍事和政治。而這恰恰也是德黑蘭所喜聞樂見的。
目前,伊朗在伊拉克最主要的政治夥伴有兩個,分別是伊拉克伊斯蘭最高委員會和伊拉克達瓦黨。這兩大政黨可以說是伊朗干涉伊拉克問題的核心平臺。比年卸任伊拉克總理的努裡·馬利基,他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逃亡德黑蘭,一直與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保持著緊密的聯絡。
不過在政黨林立的伊拉克,保持一兩個政治盟友並不保險,因此伊朗也因地制宜的開闢了另外一條道理:即利用庫爾德問題來遏制或者說影響伊拉克。
總而言之,伊朗介入伊拉克的核心目的主要有兩方面:其一,進一步擴大什葉派在中東的影響力;其二,努力拉攏伊拉克並使之成為伊朗的地區夥伴、戰略屏障,將伊拉克佔多數的什葉派轉化為統一的政治力量。
所以說,在國家利益面前,所謂的“不干涉他國內政”只不過是一個適用於外交場面,聽上去冠冕堂皇的外交措辭罷了。
-
4 # 精英出鞘
蘇萊曼尼之所以出現在伊拉克,是因為他是伊朗在海外行動的總負責人,而伊拉克又是伊朗的親密鄰國。
自伊朗上世紀發生革命後,該國政權就與美國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更時常因為各種問題鬧的不可開交,在這種情況下,在國際舞臺上長袖善舞的美國一般會採用軍事進攻和制裁施壓兩種手段解決,但對於伊朗,由於該國地形大面積為山地,大面積進攻的代價過高,因而美國最好的方案就是予以軍事、經濟、外交上的全方位封鎖,從而迫使其自我瓦解。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多年來伊朗一直過著與國際社會缺乏聯絡的生活,如果一味任由美國的封鎖持續特別是軍事上的封鎖,倘若真的爆發衝突,德黑蘭反而會陷入絕境,所以居安思危的伊朗才一直嘗試在海外拓展影響力,避免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而蘇萊曼尼,正是伊朗海外軍事行動的象徵,以他為首革命衛隊聖城旅近年來在中東開闢了多個根據地,葉門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同時更為關鍵的一點,伊朗的海外軍事行動普遍受到了這些國家的廣泛歡迎,因為目標一致,所以伊朗與各國的關係也是越走越近,根本不像美軍在中東的存在那般招當地人厭惡。根據目前掌握的訊息,蘇萊曼尼此番突然現身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實際上是他在此前訪問了敘利亞境內的代理人武裝,誰知道在歸途之中遭到美軍鎖定,隨後被終結了幾十年如一日的軍旅生涯。總之,蘇萊曼尼現身伊拉克並沒有違反當地的法律,只不過其從事的工作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威脅,所以後者才欲除之而後快。
回覆列表
這就是很多伊拉克人不滿的原因了。他在伊拉克巴格達機場被定點後,大批伊拉克人上街遊行慶祝。當然親伊朗的什葉派伊拉克人也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