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吟風
-
2 # 伯虎818
這些都是上古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後朝寫的,那就跟講故事一樣,版本就會很多,所以目前是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哪個版本是正確的,只好說有幾種說法,歷史教科書可能會取其中一個比較認可的說法來寫。
先看伯益是個什麼樣的人:伯益相傳是黃帝的第四代子孫,他的父親是被稱為上古四聖的皋陶。春秋戰國的秦華人認為伯益是他們的祖先。有《史記·秦本紀》記載:“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所以秦王室以贏為姓。
歷史上記載是主動讓位,因為年代遙遠,無法考證事實,很可能是美化後的結果吧。
-
3 # 六千年
上古歷史資料極其稀缺,關於夏啟與伯益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大體上都以爭奪帝位為主,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帝制的一個縮影,結果就是將對手在肉體上消滅。
堯舜以來的禪讓在禹死後終結。伯益是禹原定的繼承人,而啟是禹的兒子,傳位於賢能變成了父死子繼。從此天下為公變成了天下為家。夏啟和伯益都是盯著那個王位的人,前者是終結了禪讓的人,後者是禪讓制原本的受益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當時的帝王並非後來的王朝帝王,堯舜禹時期是真正為老百姓幹事情的,到了禹王末年,由於天災人禍的增多,原來的理想社會已經不適應周邊環境,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出現,明白的說就是德治天下已經行不通了,需要法制天下才行,所以歷史應運而生了一位強勢的君主-夏啟,而禹指定的接班人伯益只能靠邊站,可是伯益畢竟是禹謙讓的接班人,擁護者還是眾多的,這個時候禹的兒子一方面為了權力,另一方面本人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在兩人的爭鬥中,夏啟只有殺死伯益才能穩定局面。
試想一下,如果還是伯益執掌權威,遲早會被另一個人代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於是夏啟建立的夏朝,開始了中國朝代的紀元。
夏啟殺死伯益,其實是一個新興制度殺死了一箇舊制度開端。
-
4 # 小不忍一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一位英雄。
伯益輔助大禹治理水患的功勞,使他得到了帝舜的賞識,不僅使他得到了東夷部落首領的權位,還娶了舜的女兒為妻。
大禹在位末期,需要推選新的繼承人。大家都舉薦伯益之父皋陶為新的繼承人,然而皋陶還沒有繼承王位就先於大禹而死了。伯益是皋陶的兒子又素有賢名,因此大家又推選伯益做繼承人。
《史記》記載大禹死後伯益繼位稱王,但是各方的諸侯部落更願意擁戴大禹的兒子夏啟,拒不服從伯益,伯益迫於壓力只能讓位於夏啟而後隱居到箕山南麓。
但是《竹書紀年》卻記載不一樣,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繼承王位,伯益因為和夏啟發生了爭執,所以在夏啟登位6年後被夏啟所殺。
-
5 # 飄零列車T
據《史記》上記載,大禹最開始選皋陶為帝位繼承人,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大禹又選了伯益為帝位繼承人,把國政授給他。
過了十年,大禹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時逝世,把天下傳給了伯益。大禹的兒子夏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大禹逝世後,雖然把天子位傳給伯益,但由於伯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諸侯都離開伯益而去朝拜夏啟。所以,伯益服喪三年完畢後,很有自知之明,把帝位讓給了夏啟,自己躲避到了箕山之南,應該算是隱居了吧。
回覆列表
夏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帝王;這個爭議主要來源於後人對“禪讓制”和“世襲制”的爭論。有人認為,堯、舜、禹時代是被古人奉為最理想的政治時期,他們是把王位禪讓給有德才的人,而不像後來的帝王只傳給自己家族內的人,這就是“禪讓制”。禹病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用武力廢除了取得“正位”的伯益,自行襲位。
也有的人認為: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 伯益和啟爭奪領導權。
歷史上的伯益也是很厲害的人物,是炎帝后裔,單論個人能力和在華夏聯盟的威望,伯益要高於啟。在部落聯盟“四嶽”會議裡討論繼承人的時候雖然也有人推薦啟,但是就當時的情況,伯益的功績威望要遠遠高於啟(伯益也是治水有功,又幫助當時的人們發展畜牧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要高於啟,因此,伯益成為繼承人,啟落敗。
啟在落選後養精蓄銳韜光養晦,一系列的活動,讓百姓與大臣們的心逐漸的偏向了自己的一方,再加上大禹治水有功恩澤百姓,作為他兒子的啟自然受益,而伯益卻在之後沒什麼大的政治功績,大禹死後,多數部族的首領,表示願意效忠於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願意效忠於他。"伯益便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臺(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會議,公開宣佈自己是合法的繼承人。
啟奪得領袖職位後,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盟會,通報聯合體內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爭取支持者,以確立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啟有鈞臺之享。但是姒啟破壞傳統習俗的篡奪行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同樣覬覦聯盟最高權位的部落首領,以有扈氏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從姒啟作新的領袖,從而發生了姒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
大戰開始前,夏啟激勵將士們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扈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你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有扈氏被打敗了,有扈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於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
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終於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發生的共同體權力,國家出現了,但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不僅沒有結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啟用暴力手段結束“禪讓制”後,他的兒子們又發生了爭奪繼承權的骨肉相殘,這就是武觀之亂。
姒太康是啟的長子,也是啟之後的君主。受他老爹晚年聲色犬馬的影響,在繼位之後,他貪圖享受恣意縱情疏忽國事,被后羿利用百姓心生罷黜了皇位,篡奪了夏朝政權,歷稱太康失國。
姒元康是啟的次子,姒伯康是第三個兒子。由於太過久遠,而二人做過的事情影響甚小,因此歷史上關於元康、伯康的記載基本沒有。
姒仲康是啟的第四個兒子,他是太康之後的夏朝君主,基本上屬於傀儡皇帝。他是在太康被罷黜王位後,被后羿擁立的,實權在後羿手中。因為妄圖反抗后羿從后羿手中奪權,失敗後被后羿囚禁,抑鬱而亡,仲康共在位30年,當了30年的傀儡。
姒武觀是啟最小的兒子。根據《逸周書·嘗麥》的記載:“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兇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卑正夏略。”他就是啟晚年武觀之亂的罪魁禍首,他的叛亂動搖了夏朝的根本。而關於他這個人,《墨子·非樂上》引《武觀》曰:“啟子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磬以方。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爭權奪勢爭勇鬥狠骨肉相殘。
後世的秦始皇的遭遇很像夏啟,傳到二世便失去了國家的統治權,不同的是遇到的對手不一樣,後來少康復國中興,夏朝一共傳國400餘年,而秦朝僅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