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俊傑猛

    錢,總有一個購買力和通貨膨脹的問題。

    就以今天來說,2018年3月5號,一元錢在駐馬店可以買一碗豆腐腦。

    而在雍正繼位初期,豆腐腦是一文錢【當時豆腐腦叫豆花,名字不一樣,但是一個意思】,所以,一文錢等於一元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個十萬,指的是十萬兩白銀。

    按當時的官價,一兩白銀可以兌換銅錢2000文,但是,市場決定一切,實際生活中,一兩白銀只能兌換1200文銅錢。

    銀賤錢貴,帶來了許多弊端:老百姓繳稅,因為沒有銀子,交的是銅錢,官家按2000文計算一兩白銀。

    官家往藩庫繳稅,是交白銀。

    官家會利用收稅收的銅錢去市場購買白銀,1200文就可以兌換一兩白銀。

    這樣,有800文錢都被地方官員“黑吃”了 。

    所以,雍正改革幣制,在銅錢中大量孱入鉛,這樣,銅錢不好看了,卻沒有人去化銅錢製造銅器了,市場不缺銅錢,地方官就不能吃銅錢的差價了。

    我們以官價一兩白銀兌換2000文銅錢來計算,一兩白銀等於2018年的人民幣2000元。

    10萬白銀等於20000萬人民幣,也就是兩億人民幣。

    知府只是廳/級幹/部,一年的收入居然達到兩億,難怪,清末國力大減,幾艏船,幾門炮,幾千西方部隊,就把清廷從紫禁城,趕到了熱河。

  • 2 # 遼哥談歷史

    其實這句話有點誇張的意思,只是用“十萬”這個詞來形容而已,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虛詞,但是也不能說整個清朝就沒有貪汙過十萬白銀的貪官,比如說大貪官和珅

    可是懂歷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毛病,因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最早並不是出現在清朝,而是宋朝,這句話中的“清”指的是“清廉”的意思,最早是在宋朝產生的這句話,到了明朝後,明朝整治貪官嚴重,這句話被髮揚光大,後來又傳到清朝,到了清末政治腐敗到極點,這句話也就被莫名其妙的理解為是清朝的產物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清”指的是“清廉”,那麼是不是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當了三年的清廉知府,就能賺到十萬白銀”,其實在當時,這樣的現象也是可能出現的,只不過這十萬不單單只是工資,而是說當時對老百姓的苛刻稅收,我想這種話絕對不會再國富民強的時候盛行。

    古代尤其是戰爭的時候,各地都要增加稅收,有時候朝廷的腐敗,葉惠美導致各地稅收增加,而各個縣府的稅收及各種專案的收入也就增加,到了知府這裡,算起來也近十萬白銀了,所以才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樣的說法,其實不單單指清朝,每個朝代都是。

  • 3 # 愛石頭的專業戶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如果按我國現在一般家庭吃的大米1公斤5元計算,可以得出明朝1兩銀子等於人民幣944元。清朝初期的銀兩購買價值稍低於明朝,到了清朝中晚期,銀兩的貨幣價值下降到了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1兩銀子等於300元人民幣左右。按照當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以1兩銀子300元人民幣計算,即10萬乘以300等於3千萬。由此可見,當年清朝官員是多麼腐敗,亡國也是必然的。|

  • 4 # 杜陵閒人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只是民間對腐敗腐化,吃死貪汙的官員們憤恨的誇張用語!

    三年能收取十萬兩銀子的官員是不多的!

    就是現在也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在宋朝正式開始的,在明朝時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清朝是白銀流通的鼎盛時期!

    中國近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好意交流中,外國人都是以白銀為支付貨幣,加之清政府拒絕平等貿易,使得那時中國的貿易順差巨大!大量的白銀流入我國,使得白銀的價值降低很多!清朝和宋朝相比就超了差不多20倍!

    白銀換算成當今的貨幣,是不好算的!

    就拿大米來算吧!這是從古至今百姓的基礎實物!

    清朝晚期大米的價格在太平時期是二兩銀子一石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94.4公斤大米!

    現在超市的一般的大米價格是5元錢一公斤!

    1兩銀子=94.4公斤米*5元/公斤=472元。這就是清朝晚期一兩銀子和現在貨幣的換算!

    本人瞎算的,有錯誤請指教!

    472*100000=47200000元!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放到現在的腐敗所得!

  • 5 # 十光知我憶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是指清廉,全句的意思是指,外表號稱清廉,其實內裡已腐敗,到處收斂錢財的腐敗官員。

    那麼十萬雪花銀,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我們來算一算:以大米為折算,根據清乾隆年的史料記載:1兩銀子約等於1000文,大米價大約15文錢/升,那麼一兩銀可買大米67斤左右 。

    現在的米價大約是3元/斤,那麼清代的一兩銀能買的米放到現在就要花67×3=201元

    由此推斷十萬雪花銀就是:100000×201=20100000元(二千萬元人民幣)。

  • 6 # 華墨show

    首先此問題題幹一個不嚴謹的地方和一個理解錯誤的地方。

    不嚴謹之處在於說腐敗橫行的時間段的認知,其實政權的腐敗問題不僅僅是發生在清代,夏商周唐宋元明清各個政權發展中都會碰到的亙古不變的問題!

    每個政權發展到一定階段腐敗問題往往在出現後日益發展,嚴重到形成體制性陳痾,體現一整套官員們廣泛認可並認為理所當然但不為整個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接受和提倡的禮儀、規矩以及相應的隱性經濟利益分配方式和流通渠道,前幾年吳思先生著書提煉出“潛規則”一詞定義此種現象。“潛規則”昌盛,積重難返最終致使政權執行區域性性甚至整體性空轉,威脅到政權的存在。

    一個理解錯誤之處就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中,“清知府”並不是指清代的知府,而應該理解為“清廉的知府”。全句子應該理解為一個不貪髒枉法的清廉知府,一個任期三年下來,所應該得到的各項收入總共會有十萬兩這麼多。那麼一個清廉的知府一年能否有三萬多兩的官方白銀(即雪花銀)的收入?這得看官員合理合法經濟來源的多寡。

    在明清官僚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制中,知府級別應該為四品,以清代為例,以國家財政撥出的收入知府年俸祿為105兩,高薪養廉銀4000兩,一年合法收入即有4105兩。因為有潛規則存在,各種徵稅後白銀熔鍊工藝過程中的濺出未融合部分即火耗,徵糧時糧食從容器裡溢位的部分即升斗耗,存放糧食時的倉庫耗損,鼠雀耗等需要加徵的部分歸地方官所有;每年“三節兩壽”所受錢物,所下屬及同僚的夏天的降溫費“冰敬”,冬天的採暖費“炭敬”,路費“程儀”、“潤筆”等等一系列“潛規則”收入多達數萬兩。

    查閱相關文獻可發現,實際上一兩白銀在古代購買力非常強大。取大米為中間物簡單類比,明代萬曆年間一兩白銀購買一般大米兩石(約為190公斤),查京東,現在一般大米價格保守價格約為6塊至8塊每公斤,那麼一兩白銀對等人民幣約為1140至1520元。那麼十萬兩白銀購買力約等價為為1.14億至1.52億。這個資料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震撼。由此可見,古代的官員確實是豪。

  • 7 # 天外村藥房

    銀兩的購買力價格,在中國整體來說有英特逐漸降低的過程。一般說,唐宋時候一兩銀子相當於五六百元人民幣,而明清時候大致相當於二三百元人民幣。所以十萬雪花銀大致等於人民幣二三千萬人民幣。當然,如果要論在北京城購買房子的能力,十萬雪花銀是遠勝二三千萬人民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誰演的喬峰最經典?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