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
2 # 史不知味
王朝更迭,歷史必然。
唐朝從618年建立到907年亡國,李家享國289年,“唐人”之稱至今猶在,盛唐之盛可見一斑。但是經濟文化繁榮並且軍事力量雄厚的盛唐仍然難以倖免地成為歷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從武周到開元盛世,唐朝滅亡的誘導因素是什麼?
武則天當政時期,先是殘害唐朝宗室、貶殺忠於唐室的官員,透過改《氏族志》為《姓氏錄》重點打擊關隴氏族集團勢力,選拔庶族地主階級,這不僅讓傳統士大夫集團背心的同時,也加劇了階級矛盾以及傳統貴族和新生貴族的利益衝突。
唐玄宗時,雖然說前期的勵精圖治造就了開元盛世的千年美名,可是再深厚的家底也經不起肆意揮霍。玄宗後期,明皇無心朝政,在得到楊玉環後更是聲色犬馬,同時用人不察,如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人都手握大權,也因此社會矛盾迅速激化,最終爆發安史之亂,且長達七年之久。這場持續七年的叛亂將開元盛世積累的資本消耗一空,唐朝國勢也因此轉折,日漸勢微。
同時安史之亂還催生了一個惡果,藩鎮長期割據局面由此產生。所謂藩鎮割據,實與民國時期的軍閥性質相同,表面上服從中央統治,實際上已經各自為王,不聽法令,不繳賦稅。藩鎮節度使也多是父死子繼,中央政府無力調配。藩鎮割據也使得府兵制的優勢淪為夢幻泡影。藩鎮割據還會導致軍事竟備賽,軍事竟備賽又致使賦稅增加,使統治階級和百姓的矛盾難以調解。
唐朝也有宦官擅權現象,這無疑導致了皇帝、士大夫和宦官之間的矛盾加劇。
唐朝還發生了歷史最長、鬥爭最激烈的黨派之爭——牛李黨爭。牛黨代表庶族地主階級的利益,李黨則代表門閥士族的利益。在選才方面,牛黨主張“地胄詞彩者居先”,意即以科舉選才,這李黨自然不肯,主張“經術孤立者進用”,門閥士族以經學傳家,也就是說李黨主張選才要從門閥士族裡選。牛李兩黨互相攻訐和傾軋,空耗唐朝的國力和政治資本。
唐朝後期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如黃巢起義。君庸、黨爭、宦官擅權、藩鎮作亂、農民起義等等諸多因素將唐朝推向了風雨飄搖、廣廈將傾的懸崖邊,最終在天祐四年,朱溫逼迫唐哀帝李柷禪位,並且改國號為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
唐朝滅亡!
王朝滅亡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長期的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積累,最終在無法承受的時候爆發出來,最終推翻舊朝建立新朝。在建立新朝後享受一段安逸和諧的“盛世”,中後期開始積累矛盾,再爆發,再推舊建新,歷史便是如此迴圈往復。
-
3 # 風雲世界觀
藩鎮割據,導火線就是唐玄宗時,寵幸後宮,朝綱混亂,造成安史之亂。
唐玄宗時,奸臣橫行,先有李林甫,後有楊國忠。長期奸臣當道,導致國家制度崩壞。1,唐初,藩鎮是有嚴格制度的,藩鎮將領在外任職一段時間後,都會調回朝中,防止有人長期把持一個地方的政局。2,唐玄宗時期,國家因為長久安定,制度鬆懈,很多制度就蹦壞了,安祿山一人兼任三個鎮的節度使,有一二十萬人馬,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3,朝中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一手遮天,唐玄宗縱情享樂,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
安史之亂號,唐朝的國力再也沒有恢復到頂峰。1,多年的戰亂,朝廷威信盡失,藩鎮割據的局面很難根治。2,唐朝的一些邊疆區域,大量丟失,再也沒能奪回來,中亞就是那時候丟失的。3,安史之亂對生產生活破壞很大,朝廷的錢糧消耗殆盡,老百姓也深受戰爭摧殘。4,大唐對周邊各小國的控制也被削弱。所以,唐朝滅亡的根源,還是安史之亂。
-
4 # victor35000
王朝興廢,關鍵在於血統存續,嫡庶有別,問題出在唐憲宗身上。以前儘管安史之亂,吐蕃入寇,朱沘之亂有危險,臣民對李唐還是有感情的,一百多年裡只發生一次農民起義(袁晁)。自從憲宗不設皇后,太監之中亦有黨派存在,俱文珍,吐突承璀,王守澄各擁其主(妃子),宮鬥劇烈,憲宗寵幸鄭氏(李綺之妾),乃犯婦上位,《宮心計》有劇情推演,最後皇太叔上臺,王朝宮鬥,太皇太后(郭子儀孫女)失敗,士族代表人李德裕被竄逐,庶族地主(白敏中,令狐陶)勝利,精明皇帝,庸俗大臣局面形成,奢靡之風大行宣宗朝,懿宗朝最大的特點是窮奢極欲,窮人富貴變態,從同昌公主出嫁可以看出帝國巳無可救藥,唐朝衰敗非藩鎮,也非太監干政,更非牛李黨爭,根本在於血統不純正,從宣宗開始,唐朝前面兩百年跌宕起伏`是正常的,從大中之年開始是真衰敗了,標誌是裘甫,龐勳起義。
-
5 # 歷哥的欣喜
如果說唐朝毀滅的導火索呢,那就是安史之亂:
其實在武則天時期唐朝的國力日漸消瘦,不過還不是太明顯,尤其是武則天死後,唐朝的朝廷關係日漸複雜,中央集權和威信不夠,導致宮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後,唐朝政局逐漸穩定,但是隱藏的矛盾和隱患已經不可調和,再加上楊玉環和楊國忠兄妹兩在宮中為非作歹,使得各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安史之亂,雖然最後已經平定了叛亂,但是,這場戰爭將唐朝推向了另一個深淵,國力、軍隊戰鬥力已經大大減弱,沒有了以前的光輝,唐朝之所以還在維持著這個局勢,是因為唐朝有郭子儀這個戰神坐鎮,各路諸侯不敢放肆,所以,安史之亂之後使得唐朝逐漸走向了滅亡的深淵。
-
6 # 歷史哨聲
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對唐朝皇帝控制權的爭奪,是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朱溫受文官集團的邀請,到長安殺死宦官集團後,直接擄走唐朝皇帝和文官集團到洛陽,半路上覺得過於麻煩和日後省事,直接處死文官集團。唐朝皇帝就成為了孤家寡人一個,滅亡是自然的事情。
如果沒有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的爭鬥,藩鎮發展再大,誰也不敢造反,只能如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承認唐朝皇帝的合法性,自己做個小割據者,誰反誰被滅。
-
7 # 在野武將
直接的導火索是黃巢軍攻入長安。
換句話說,唐王朝的滅亡是非常突然的。在今天很多人看來,唐王朝從安史之亂開始就不行了。整個755年以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再加上官員黨爭,整個王朝夠遠殘喘了150多年,最終還是壽終正寢了。
這種觀念完全是錯誤的。
首先藩鎮就不等於割據。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逐漸恢復了其權威,重建了對各個地方的控制。河北地區雖然情況特殊,但822年以後,也與長安形成了戰略平衡。河北不會對長安構成威脅,同時,長安也不無意再撼動河北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權。
宦官對神策軍的控制,固然是唐代中後期政治中的重要因素,但也根本不會動搖唐王朝的根基。
最後,所謂牛李黨爭削弱了唐王朝,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過去幾十年裡,傅璇琮等唐史學者已經證明,牛李黨爭更多的是司馬光等宋代政治家對唐代政治的想象;李德裕並沒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類似王安石一黨的黨羽。此外,在李德裕主政時期,唐王朝取得了外攘回紇,內平澤潞的重大勝利。更重要的是,隨著846年宣宗即位,任何意義上的黨爭都開始偃旗息鼓了。
換而言之,唐武宗到唐宣宗,也即840年至859年,唐王朝總體上非常穩健。即使進入唐懿宗時期(859至873年),唐王朝雖然面對一些地方起義,在總體上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王仙芝、黃巢的起義軍本來並沒有很大的氣候。876年平盧軍節度使宋威在沂州(今山東臨沂)城下就大破王仙芝軍;這之後,王仙芝、黃巢等也意識到自己的武裝根本無法和唐軍正面對抗,只能四處轉移,嗣機鈔略。最終,881年黃巢得以進入長安,其中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尤其是唐僖宗為中心的決策層,在879至880年期間,犯下了一連串重大錯誤,造成河南防線突然洞開,而潼關、長安卻沒有任何軍事準備。這樣一來,黃巢,一個連戰連敗的起義軍領袖,突然之間實現逆襲。
黃巢之亂以後,唐王朝的權威受到了空前打擊,新時代的帷幕就這樣拉開了。
回覆列表
唐朝的毀滅竟然來自一個男人的嫉妒
唐朝末年西域,有一位官宦人家的子弟,從小就聰明好學。到了應試的年紀,就跟隨同鄉人一起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第一次就名落孫山,他很不服氣,又接連考了幾次,但每次都榜上無名。他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於是他將憤怒到集中到那些自以為是計程車大夫們身上,發誓有一天要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
這個人就是李振,他是唐朝中興功臣李抱真的後代,既繼承了祖父的謀略,又絲毫不輸於他的祖先。後來他投靠了當時的藩鎮首領朱溫。憑藉自己過人的才識贏得了朱溫的器重。
隨後不久,朱溫的勢力就發展到了中原地區,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藩鎮割據勢力。這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王室衰微,王權旁落。而李振作為朱溫的全權代表,自然而然受到了朝中大臣的巴結。李振一面享受著這些人的恭維,另一方面卻從內心裡鄙視他們,動不動就懲處和罷免他們。
一日,彗星出西北方,占卜的官員說:“君臣都將會有大災,應該以誅殺以響應上天。”宰相柳璨便藉此機會欲除掉自己的政敵,便對朱溫說:“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怨恨不滿,應該把他們全部殺了以堵塞災異。”李振也加油添醋道:“大王欲圖大事,除非盡除此人物!”
朱溫於是在李振的鼓動下,於白馬驛,一夕盡殺朝中大臣,“衣冠清流”共三十餘人,並投屍於河,朝堂為之一空。李振才稍稍洩掉積壓在心中的恨意,笑對朱溫道:“此輩清流,應投濁流。”史稱“白馬驛之禍”。當朝士們的屍體在渾濁的黃河水中隨波浮沉的時候,李振的嫉妒心才平息下來,而唐朝的一切也隨之被埋葬。
每一個王朝的滅亡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公認最強盛的國家,其中滅亡最直接的徵兆就從白馬驛之禍開始。白馬驛之禍後,舊臣損失殆盡,大唐皇帝成了光桿司令。兩年後,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皇帝,大唐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