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楊慎作為楊廷和之子,如何評價他這位人物?
20
回覆列表
  • 1 # wangbingqing201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開場詞,很多人以為是羅貫中寫的。其實,真正的作者是一個叫楊慎的人。

    楊慎的早年,可以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官三代、才子、狀元、帝師。

    楊慎的祖父、父親都是進士,祖父曾擔任提學御史,父親楊廷和擔任明朝最高官員(內閣首輔)長達12年。楊慎自幼聰明過人,14歲時候隨父親從老家進京,沿途寫了《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黃葉詩》等,當時的文壇領袖、內閣首輔李東陽看到他寫的詩,非常驚訝,於是收為學生。10年後,年僅24歲的楊慎高中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明朝唯一一位四川籍的狀元。又過了10年,15歲的朱厚熜當上了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34的楊慎成了他的老師。

    如果不出意外,楊慎的仕途應該會平流進取、坐至公卿。然而,3年後,楊慎和他的皇帝學生鬧翻了,而且結下了一輩子的樑子。樑子的根源,還要從朱厚熜為什麼會當皇帝說起。

    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是明憲宗第二個兒子,被封為興王。憲宗死後,長子孝宗即位。孝宗死後,唯一的兒子武宗即位。武宗年紀輕輕就病逝,沒有留下後代。這樣,孝宗一脈就斷絕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只能從憲宗的後代中選接班人了。

    朱厚熜作為憲宗的孫子、孝宗的侄子,繼承了皇位。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大臣們,認為朱厚熜是以小宗繼承大宗的,按照慣例,應該以孝宗為嗣父,以父親朱祐杬為叔父,以母親蔣氏為叔母。

    朱厚熜願意當皇帝,但不願意以孝宗為嗣父,幾次下詔書追尊父親朱祐杬為皇帝,都被楊廷和駁回了,於是想透過財物、爵位等來收買楊廷和、楊慎父子,但楊氏父子不為所動。雙方明來暗去,鬧了3年。當了3年皇帝的朱厚熜羽翼也逐漸豐滿了,開始舊事重提,追尊父親為皇帝。得到訊息後,楊慎等200多名官員在左順門外大哭,其中尚書、侍郎、九卿等高階官員就有23人,他們向朱厚熜表示,“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朱厚熜趕不走他們,就開始用武力鎮壓,當場打死17人。10天后,楊慎等8名官員在上朝的時候當庭痛哭,被集體發配邊疆,其中楊慎被髮配到中緬邊境的永昌衛。楊廷和也被迫辭職,返回四川老家。

    18歲的朱厚熜勝利了,父親朱祐杬被追諡為“睿宗獻皇帝”,母親蔣氏被尊為皇太后。37歲的楊慎失敗了,開始了他30多年的流放生活。

    “雲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徵雁,飛不到滇南。”在四川、雲南交界處,和楊慎分別的,不僅有老父,還有27歲的妻子黃峨。臨別前楊慎作《臨江仙·江陵別內》相贈,黃峨作散曲《羅江怨·閨情》相答,字字血淚,令人腸斷。此後,黃峨回到四川成都老家,照顧年老多病的楊廷和,並看管子侄讀書。過了兩年,家裡的事情都有些條理了,嬌弱的黃峨跋涉千里關山,來到永昌衛戍所看望楊慎,並陪伴他生活。3年後,楊廷和病逝,黃峨隨楊慎一起回四川料理喪事。喪事結束後,楊慎就被押解回永昌衛戍所。家裡沒有了長輩,黃峨只能留下料理家務。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憐空有刀鐶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朱厚熜對楊慎父子的恨是刻骨民心的,經常向大臣詢問楊慎狀況,聽到大臣們回答楊慎“老病”後,才會覺得寬慰。明朝律法規定,流放的人年滿60歲後可以透過繳納罰金的形式返回老家,但楊慎想繳納罰金卻沒人敢受理。朱厚熜在位期間,大赦天下6次,楊慎卻每次都不在赦免的名單中。還好地方官員們都比較同情楊慎,儘可能給他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楊慎越到晚年,越對回鄉不抱有任何希望,於是寄情山水,悉心著作,留下了大量的經、史、詩、文、詞、曲、書、畫作品,光流傳下來的詩歌就有2300多首。

    在流放35年後,72歲的楊慎病逝在永昌衛戍所,終究沒有熬得過自己的學生。7年後,朱厚熜也帶著對老師的恨意走了,在位45年,終年60歲,廟號明世宗。新皇帝朱載垕可能覺得老皇帝對楊慎做的有點過分了,上臺不久就為楊慎平反,恢復了政治待遇。

    “懶把音書寄日邊. 別離經歲又經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3年後,黃峨病逝於四川成都家中,和楊慎一樣,終年72歲。生前不能同衾,死後終於同穴,當地人稱他們合葬墓為“狀元墳”。

  • 2 # 常山大叔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李贄在《續焚書》中說: “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代、宋代並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無萬卷書,不得雌黃人物。’然書至萬卷,不幾三十乘乎?除張司空外,更幾人哉。吾於漢劉向、唐王僕射、宋蘇子瞻見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餘年矣,吾於楊升庵、李卓吾見之。”(《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五)王夫之稱楊慎詩“三百年來最上乘”。(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周遜《刻詞品序》中稱他為“當代詞宗”。

    就總體言之,還是站在正統立場,對楊慎其人其學每多貶抑,如說他“好偽撰古書,以證成己說”,責他“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棗梨, 為編,只成雜學”等等。由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官修之書,故自面世流傳後,楊慎即長期被冷落,一直不被重視。流風餘波所及,以至近百餘年來的中國儒學世、中國思想史著作中,多無楊慎的一席之地。

  • 3 # 天涯行蜀客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蜀郡新都人。自古以來,巴蜀多文豪直士。而吾獨賞楊升庵。慎雖生於官宦之家而不自傲,少年勤學勉篤,未及弱冠,因博學而名揚京師,東陽視若小友。正德三年,年方廿一,初會試,其父廷和為主考,因慎為學子,其父迴避。時主考秉燭閱卷,至楊慎卷,歎為觀止,拍案稱奇,竟忘形而致燭花落於捲上,即焚,慎無緣於金榜。正德六年,慎再試,得功名,列狀元,位翰林修撰。然禍福相依,武宗薨,世宗出,嘉靖三年,獲廷杖,發配滇南。開館授學,著書立說,救民眾,平叛軍,教化西南。享年七十有二,客死雲南。楊慎平生好學,品格端方,內修其身,外立其德,然終飲恨而逝,悲哉痛哉惜哉!

  • 4 # 忘形也

    楊慎很聰明,也很有才華,留下了那首以自己一生為寫照的《臨江仙》。如果不是切身體會,絕不會如此契合和悲蒼。但人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尤其是楊慎這種前半生順風順水、各種光環的人。

    明武宗無嗣,要從朱家子嗣中找到一位繼承大寶,首輔楊廷和選皇位繼承人肯定不會隨隨便便選的,要找個稍微好控制一點的破落貴族。在我看來,不過都是權利的鬥爭,楊慎以為自己站在了制高點,就能壓住新來的皇帝。可明朝有幾個皇帝不按常理出牌。於是楊慎就悲催了。

    楊慎只不過是一個被寵壞的聰明人。

  • 5 # 春日晴好

    楊慎是我心目中明朝響噹噹的一號才子。僅限於文學上。在人生旅途裡,他並不是一個贏家。在政治上,他更是失敗得一塌糊塗。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他自己的原則和信念,能堅持信念,堅持原則,並堅持到底的人,起碼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他從政治上來說,比起他爸爸差太遠了。但文學上絕對是巨匠!人格上也是巨人!

  • 6 # 日新錄

    縱觀整個明代,楊慎、解縉和徐渭三人以博學多才著稱,被稱為“三大才子”,其中以楊慎學問最為淵博,這是後世大部分學者的共識。

    楊慎的著述達l00餘種,涉及史、詩、文、音韻、詞曲、戲劇、書畫、醫學、天文、地理、動植物等諸多方面,堪稱廣博。著有《升庵集》81卷,《外集》100卷,《遺集》26卷,散曲有《陶情樂府》,他所編纂的《全蜀藝文志》是今天研究巴蜀文化的基本資料。

    《明史·楊慎傳》中說:“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有類似評價:“慎賅博圓通,究在諸子之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楊慎在哲學方面的成就及在啟蒙主義思想發展中的價值:

    他反對程朱理學對虛無縹緲心性的尊崇,主張從事物本身去尋求自然發展的變化。

    他主張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事物,即“世變如輪,無暫停也;人心如波,無少平也”。

    他在研究歷史時,十分強調“勢”,即從發展趨勢上看問題。他提出:“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郡縣非秦意也,亦勢也。窮而變,變而通也”。

    他特別重視實踐經驗,認為“見睫者不若身歷,勝口者不若目擊”。

    在文學創作上,楊慎重視文學的華美和創作靈感,推崇“高趣”綺麗的漢魏六朝詩,雖然《明詩別裁集》中說其詩“過於濃麗”,但又不得不承認“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隨題賦形,一空依傍,於李、何諸子之外,拔戟自成一隊”。楊慎的《廿一史彈詞·臨江仙》,因羅貫中引作《三國演義》的開場詞,影響極大,被譽為“後世彈詞之祖”。

    楊慎37歲時因“大禮議”事件,被貶流放雲南長達三十年之久,卻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一生成就大都在貶謫期間完成。

    最後以其有名的《夜宿瀘山》結尾,大概能體會到楊慎的胸襟氣魄:

    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

    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

  • 7 # 學歷史蠻有趣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開場詞,很多人以為是羅貫中寫的。其實,真正的作者是一個叫楊慎的人。

    楊慎的早年,可以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官三代、才子、狀元、帝師。 楊慎的祖父、父親都是進士,祖父曾擔任提學御史,父親楊廷和擔任明朝最高官員(內閣首輔)長達12年。楊慎自幼聰明過人,14歲時候隨父親從老家進京,沿途寫了《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黃葉詩》等,當時的文壇領袖、內閣首輔李東陽看到他寫的詩,非常驚訝,於是收為學生。10年後,年僅24歲的楊慎高中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明朝唯一一位四川籍的狀元。又過了10年,15歲的朱厚熜當上了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34的楊慎成了他的老師。 如果不出意外,楊慎的仕途應該會平流進取、坐至公卿。然而,3年後,楊慎和他的皇帝學生鬧翻了,而且結下了一輩子的樑子。樑子的根源,還要從朱厚熜為什麼會當皇帝說起。 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是明憲宗第二個兒子,被封為興王。憲宗死後,長子孝宗即位。孝宗死後,唯一的兒子武宗即位。武宗年紀輕輕就病逝,沒有留下後代。這樣,孝宗一脈就斷絕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只能從憲宗的後代中選接班人了。 朱厚熜作為憲宗的孫子、孝宗的侄子,繼承了皇位。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大臣們,認為朱厚熜是以小宗繼承大宗的,按照慣例,應該以孝宗為嗣父,以父親朱祐杬為叔父,以母親蔣氏為叔母。 朱厚熜願意當皇帝,但不願意以孝宗為嗣父,幾次下詔書追尊父親朱祐杬為皇帝,都被楊廷和駁回了,於是想透過財物、爵位等來收買楊廷和、楊慎父子,但楊氏父子不為所動。雙方明來暗去,鬧了3年。當了3年皇帝的朱厚熜羽翼也逐漸豐滿了,開始舊事重提,追尊父親為皇帝。得到訊息後,楊慎等200多名官員在左順門外大哭,其中尚書、侍郎、九卿等高階官員就有23人,他們向朱厚熜表示,“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朱厚熜趕不走他們,就開始用武力鎮壓,當場打死17人。10天后,楊慎等8名官員在上朝的時候當庭痛哭,被集體發配邊疆,其中楊慎被髮配到中緬邊境的永昌衛。楊廷和也被迫辭職,返回四川老家。 18歲的朱厚熜勝利了,父親朱祐杬被追諡為“睿宗獻皇帝”,母親蔣氏被尊為皇太后。37歲的楊慎失敗了,開始了他30多年的流放生活。 “雲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徵雁,飛不到滇南。”在四川、雲南交界處,和楊慎分別的,不僅有老父,還有27歲的妻子黃峨。臨別前楊慎作《臨江仙·江陵別內》相贈,黃峨作散曲《羅江怨·閨情》相答,字字血淚,令人腸斷。此後,黃峨回到四川成都老家,照顧年老多病的楊廷和,並看管子侄讀書。過了兩年,家裡的事情都有些條理了,嬌弱的黃峨跋涉千里關山,來到永昌衛戍所看望楊慎,並陪伴他生活。3年後,楊廷和病逝,黃峨隨楊慎一起回四川料理喪事。喪事結束後,楊慎就被押解回永昌衛戍所。家裡沒有了長輩,黃峨只能留下料理家務。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憐空有刀鐶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朱厚熜對楊慎父子的恨是刻骨民心的,經常向大臣詢問楊慎狀況,聽到大臣們回答楊慎“老病”後,才會覺得寬慰。明朝律法規定,流放的人年滿60歲後可以透過繳納罰金的形式返回老家,但楊慎想繳納罰金卻沒人敢受理。朱厚熜在位期間,大赦天下6次,楊慎卻每次都不在赦免的名單中。還好地方官員們都比較同情楊慎,儘可能給他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楊慎越到晚年,越對回鄉不抱有任何希望,於是寄情山水,悉心著作,留下了大量的經、史、詩、文、詞、曲、書、畫作品,光流傳下來的詩歌就有2300多首。 在流放35年後,72歲的楊慎病逝在永昌衛戍所,終究沒有熬得過自己的學生。7年後,朱厚熜也帶著對老師的恨意走了,在位45年,終年60歲,廟號明世宗。新皇帝朱載垕可能覺得老皇帝對楊慎做的有點過分了,上臺不久就為楊慎平反,恢復了政治待遇。 “懶把音書寄日邊. 別離經歲又經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3年後,黃峨病逝於四川成都家中,和楊慎一樣,終年72歲。生前不能同衾,死後終於同穴,當地人稱他們合葬墓為“狀元墳”。

  • 8 # 漢周讀書

    《三國演義》開篇詞很多人耳熟能詳——“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字用修,號月溪、升庵、金馬碧雞老兵等,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於四川新都,祖籍廬陵,父親是東閣大學士楊廷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暴卒,因為沒有兒子,張皇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商議,採取“兄終弟及”制度,以其堂弟朱厚熜為繼承人,登基即位,史稱明世宗,即嘉靖皇帝。

    嘉靖帝即位後,以楊慎為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參與纂修《武宗實錄》,負責給現任皇帝講課,給前任皇帝寫史的重要工作。

    楊慎給嘉靖帝上課的時候,常常結合實際,給皇帝講一些親賢臣遠小人之類的道理,但是他這人太直率,有時候言語比較刺耳難聽,嘉靖帝很厭煩,常常會終止講課。

    楊慎潔身自好,不願趨炎附勢,難免得罪當權的奸臣,因此他的報國之志難以得到實現,一身才華無法得以施展。

    嘉靖帝即位之初,圍繞承認誰是皇帝老爹的“大禮議”爭論一直持續了三年。

    所謂的“大禮議”,就是說,嘉靖帝一派認為“皇考”應該是自己的生身父親興獻王,而大臣楊廷和一派則主張應該以明孝宗為皇考。

    這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雙方互不相讓。楊慎也被捲進爭論的漩渦之中,他當然認為自己的父親一派是正確的,於是力挺父親一派。

    由於皇帝堅持自己的觀點,追封生父朱佑杬為恭穆皇帝,楊廷和據理力爭,楊慎與學士豐熙等人也極力勸阻,惹得龍顏大怒,嘉靖帝“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楊廷和被罷官,四年後削職為民。

    楊慎毫不示弱,聯合王元正等二百餘大臣,振臂高呼:“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這群人站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隊放聲痛哭。

    嘉靖帝氣急敗壞,下令逮捕大臣,大刑伺候。“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

    楊慎當場被打得昏死過去,時隔十天,再次被廷杖,隨即發配到滇南,充軍雲南永昌衛(今屬雲南保山)。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楊慎死在戍所,享年七十二歲,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的人生諾言。

  • 9 # 巫女阿滿

    楊慎,不僅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才子,他在思想史和學術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

    生於弘治元年,卒於嘉靖四十一年,歷經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楊家官宦之家,四代出了六個進士,其父楊廷和,更是位極人臣。

    所以楊慎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天賦也高,從新都進京時寫的《黃葉詩》為當時的文壇魁首李東陽所稱讚。

    在科舉上,正德二年,楊慎四川鄉試第一;正德六年,會試第二,殿試第一,此後供職翰林院。

    楊慎不僅才學極高,也有拳拳愛國之心。

    在擔任翰林院修撰時,目睹正德皇帝的荒唐,他憂心邊境戰亂、朝廷綱紀廢弛,曾直言上書勸諫皇帝。

    嘉靖繼位以後,為了給自己的親生父母爭取“名分”,與朝廷大臣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是為“大禮儀事件”。

    在這期間,楊慎與其它官員聯合對抗皇帝權威,有“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的名句流傳。

    由於他帶頭鬧事,被嘉靖處以廷杖,幾乎喪命。

    可見,楊慎性格剛烈,寧折不彎,無論是對正德,還是對嘉靖,都沒有唯唯諾諾,始終堅守著儒家的“禮”,按照君子的標準行事。

    此後,楊慎獲罪,貶到雲南永昌,最終老死在雲南。在流放的日子裡,楊慎一邊寄情山水排解苦悶,一邊進行學術研究。

    在哲學上,他批評宋代程朱理學零亂破碎,也批評陸王心學的不切實際。

    在文學上,他並不同意“詩必盛唐”的主張,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升庵詩話》、《詞品》、《陸韓論文》等等作品都非常出色,《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更是廣為人知,即是楊慎所作。

    在史學、訓詁等方面,楊慎也成就斐然。

    《明史》裡說楊慎,有明一代,博聞強記、著作之多,當以楊慎第一,可見楊慎才華之奪目。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提起《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文友們可能都會吟會唱,一問起詞的作者是誰?一些文友會大搖其頭,下面蒼茫大地向各位文友講一下這位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的故事。

    (一)一生掠影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大明一朝公認的三才子之首,以博學見長。祖籍廬陵,四川新都人,大明首輔、四朝元老楊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官拜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嘉靖繼位,任經筵講官(給太子上課),前途本應一片光明,後來卻因嘉靖三年大議禮,兩次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工文、詞、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很廣,說白了楊大才子是個通才,比現代胡適先生更牛,著作百餘種,後人輯其詩2300首,著有《升庵集》。他的一生悲愴而傳奇。

    (二)名動天下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楊慎是當之無愧的神童,十一歲就能寫詩,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滿座皆驚。進京後,寫《黃葉詩》為李東陽賞識,收為門下。他綽號“無書不讀",正德六年就高中狀元,儘管他老子已入內閣,但天下舉子竟全無爭議,這就是楊慎的實力。楊慎官翰林院修撰,如果順風順水,短短十幾年功夫不說子承父位,至少一個正部級或大學士無疑啊!

    (三)好事多磨

    正德十二年八月,奇葩皇帝武帝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世宗繼位後,他任經筵講官,老爹已是三朝元老、大明首輔。楊慎躊躇滿志,正想施展平生所學之時,大議禮事件來了!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折。

    (四)哭笑不得

    大臣們認為:嘉靖應該以朱佑樘兒子的身份,繼承大統。(唯一兒子朱厚照已死還無子!)十五歲的嘉靖拿出武宗遺詔,只想接位,他有老子興獻王,不想再認死人(佑樘)為爹,君臣認識從接位起就產生嚴重分歧。這一分歧後果很嚴重,因為有兩個野心家想借此上位。一個叫張璁,一個叫桂萼。張璁是考到第八次才中的進士(二甲七十餘名),當時在禮部任閒職,但精通禮儀學,另一個是不得志的陪都南京刑部主事(七品芝麻官)。現在君臣議禮起紛爭,作為投機分子,他們認為機會來了。

    張璁開第一炮,一篇奏摺一呈,算給“大議禮"剪了彩,嘉靖大喜,找到同盟軍了,以為可以認興獻王為爹了!想封先父為太上皇。誰知楊老頭太倔,像包公,封了上諭退還皇上。後來,嘉靖又拉上了老媽做啦啦隊,楊廷和老江湖了,什麼陣勢沒見過,把嘉靖帝的父母提升為興獻帝、興獻後,同時把張璁扔到南京邢部打百子去啦!

    不久,張璁不僅找到了戰友兼南京敬老院的同事桂萼,又找到了元老武將楊一清。

    嘉靖二年,張璁又上書,重新議禮,目的是讓興獻帝成為太上皇。嘉靖一心要認親爹,感動得鼻涕眼淚一起下來了。六十四歲的楊廷和厭倦官場而主動退出江湖。

    至此君臣議禮一比一戰平。

    楊慎恨透了張璁這個投機分子兼楊家死敵,他接過了父親的拳擊手套上了擂臺,準備找張璁打擂,當然他有一大幫子的戰友兄弟,他並不孤單。

    張璁犯了眾怒,成了過街老鼠,禮部尚書汪俊發動七十三大臣上書反擊,公然向皇帝示威:“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皆如臣等議。”皇帝下令張璁、桂萼進京,上擂開打。

    汪俊等氣有點洩,提議興獻帝為皇興獻帝,叫無關官員不得妄議。君臣歇手,但此時嘉靖還是兩個爹,汪俊啊,你也是為人子的,你考慮過朕這個做兒子的感受沒有!

    本該打道回府的野心家張璁又開始發難:皇上被騙了,你不堅持,後世將不知何人是你爹!他們人多但怕我們進京對質,皇上重招張、桂進京。

    (五)百無一用是書生

    老一輩掌門蔣冕、毛紀想打退堂鼓了,年輕一代掌門人楊慎閃亮登場。

    他的做法很簡單,對方上擂臺的就區區張、桂兩人,幹掉他們,演出就到此結束!於是他們精心策劃在七十多年前滅掉太監王振三個死黨的皇宮旁左順門,設伏群毆打死張、桂,打死不犯法、殺了無須埋!

    結果張璁成功逃脫,桂萼被群臣在左順門追趕,這位短跑健將逃脫。他找到大明勳戚武將郭勳(郭勳是太祖郭寧妃的孃家後代)做靠山,武打徹底沒戲。

    官二代楊慎很拼的!嘉靖三年,楊才子高喊:大明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此語一出,驚天地、泣鬼神,於是自願的、被襄挾的大臣二百二十餘人齊跪在左順門,其中有尚書五人、都御史二人、侍郎三人,三品以上三十人,哭喊叫鬧,很有女人味……嘉靖先禮後兵,苦勸無效,廷杖伺侯,先脫褲子後劈哩啪啦,後果很嚴重,十六人暴斃,楊慎作為領頭大哥,十天被揍兩頓,流放雲南。

    (六)躲過數劫

    流放途中,原被他老子精兵簡政時下放的錦衣衛設伏,想趁火打劫,滅了楊慎。楊慎什麼人,一路爬在馬車上的他,像高燒胡話一樣,釋出奇怪指令,走走停停,僱主到目的地才知道這位狀元的智商高,實在是高啊!

    到雲南後,嘉靖餘恨未消,常常牽掛著狀元公:“楊慎現在哪裡,過得如何?"幸虧楊慎人緣不錯,大臣們總是擺出一副苦逼臉,說老楊每日以淚洗面,生不如死,後悔萬分,嘉靖十分滿意,楊慎成功脫險!

    終世宗一朝,朝廷六次大赦而獨不赦楊慎,楊慎在雲南流放三十餘年,七十二歲客死他鄉。

    (七)著書立說

    楊慎把他的才情、時光交付了文學,人生不幸文章興,一生著作百餘種,存詩2300首。

    還是用楊慎的《臨江仙》作結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功名利祿,千百年來多少人爾虞我詐,父子成仇,榮華富貴終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青山長江永在!

    楊慎一生雖因性格等因素命運坎坷,但他著作頗豐,坐穩了大明第一才子寶座!人生已然不朽!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 11 # 歷史簡單說

    很多人認識楊慎這個人,是從《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名號,那就是解縉和徐渭並稱為明代三才子。

    楊慎的父親叫楊廷和,楊廷和是吏部尚書、內閣首輔,歷仕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四朝,是明朝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出生於明孝宗弘宗元年,公元1488年,從小就十分的聰明過人,而且又十分勤奮的好學,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內閣首輔李東陽都稱楊慎為“小友”。

    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楊慎參加科舉考試,獲得狀元,擔任翰林院修撰。明武宗朱厚照是一個比較荒誕的人,不喜歡處理朝政,就喜歡到處遊玩,而楊慎為人正直,楊慎不怕得罪朱厚照,在公元1517年上書奏表,指出朱厚照的錯誤,希望他能改正錯誤。

    但是朱厚照完全不理會,楊慎一氣之下,就告病回鄉。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照駕崩了,因為他無子,所以張皇后與群臣商議由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明世宗,也叫嘉靖帝,再次任用楊慎為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

    經筵講官主要給皇帝講歷史,講書,楊慎就利用這個機會,給朱厚熜講很多道理,有時候朱厚熜覺得有道理,就按楊慎的意思做,但有的時候朱厚熜會不高興,就停止楊慎繼續講書。

    朱厚熜想讓自己的生父興獻王享有皇帝的尊號和祭祀禮制,但是群臣認為這個不合禮制,因為朱厚熜只能尊明孝宗為皇考,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皇叔父或者本生父,而不能以皇帝的尊號對待。

    在這場“大禮議”之中,朱厚熜的態度是十分堅決的,而群臣的態度也同樣十分堅決,最後是楊慎之父楊廷和最後辭官歸裡,而楊慎與其他大臣多次受到廷杖,最後流放到雲南的永昌衛,長達三十多年,最後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死在永昌衛,終年七十二歲。

    楊慎在文學、儒學、書法、著書、繪畫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才會被叫做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總的來說,楊慎是一個極富才華,但為人正直,不畏權勢的人。

  • 12 # 藤樹先生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四川新都人(今成都市新都區人)。初聞楊慎之名,相信很多人對他知之甚少,可是如若說起《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卻是無人不知。人們都以為這首詞是羅貫中所寫,其實它真正的作者是楊慎,只可惜人人皆知羅貫中,而對於這位明代才子卻知之甚少。一部《三國演義》成就了羅貫中,也讓《臨江仙》傳遍大地,可是這首詞作者卻飽受艱辛,一生充滿坎坷。這位嚐遍人世艱辛的才子,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曲生命之歌。

    出生名門,才情卓越

    楊慎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從他的曾祖父開始,一門都入朝為官。他的父親楊廷和,經歷過四朝皇帝,坐到了內閣首府之位,也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可謂是榮耀一時。楊慎於1488年出生於北京,他自小也是一個天才兒童,七歲通詩書,十二歲提筆寫文章,以一句“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在京城聲名鵲起。不過也是在這一年,楊慎母親病故,古人孝為最大,他便為母親返鄉守孝,從而回到了故鄉四川新都。

    在新都生活的這兩年時間裡,他主要跟著自己的祖父學習古文、詩詞,學業也更上一層樓。待他返回京城,因談吐不凡,才情過人,立刻受到當時文壇大學是李東陽的賞識,並且將他收為門生,成為京城裡的一樁美談。“學而仕則優”,楊慎也不例外,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要考取功名,一展心中壯志,公元1507年楊慎參加鄉試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同年前往京城參加會試。本以為也能夠輕鬆拿下狀元之位,只可惜考官在閱卷之時,跌落的燭花燒燬了他的試卷,楊慎遺憾落榜。

    ▲楊慎

    二十四歲的這一年,楊慎重新參加科舉,以第一名的成績傲然於狀元榜首,入住翰林院,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在翰林院任職之時,他超於常人的背誦才能,屢屢讓人驚歎;正德皇帝對“注張”一詞頗有疑惑,所以派人前往翰林院求解,可是這與星宿知識有關跟科舉毫無關係,眾人皆是一頭霧水,唯有楊慎侃侃而談,解了陛下之疑惑,一時間欽佩者紛至沓來。

    朝堂黑暗,被貶滇州

    楊慎在踏入官場之前,本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過人才華,擔負起天下大任;在進入翰林院以後,楊慎的才華品德,確實也得到了吏部的認可。只可惜整個官場極為腐朽黑暗,王朝看似繁華,其實早已經在黑暗中逐漸走向沒落;尤其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直接改寫了楊慎的命運。人人都以為他能夠像他父親那樣,平步青雲坐上朝廷重臣之位。

    楊慎初入朝堂之時,坐在皇位上的是明武宗朱厚照,他怠於朝政,好遊山玩水。只是對於皇帝這種荒誕不羈的行為,眾臣都是敢怒不敢言,直言覲見者更是寥寥無幾。楊慎本無權進諫皇帝,可是他仍然直言上書,規勸皇帝。只可惜朱厚照根本不聽勸言,楊慎憤而辭官歸鄉。四年之後朱厚照駕崩,他的堂弟朱厚熜,在他父親楊延和等人的商議下登上皇位。就在朱厚熜登基的第六天,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身份看起來更加順理成章,他要馬上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

    ▲嘉靖帝

    這一舉動卻引起朝廷中眾多大臣不滿,這是綱常禮法,縱然嘉靖帝做了皇帝,他的這個皇位也是由先皇而來,如若將自己的父親尊稱為皇考,豈不是否認了先皇帝位。但是此番爭議又違背了嘉靖帝心中所願,如果他隨了眾大臣的心願,此後就要將自己的親生父母按照皇叔、皇嫂相稱,這豈不是違背了孝道?這就是明朝年間著名的“大禮議”爭論。

    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朝堂之爭,有些大臣為了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將嘉靖生父加入皇帝譜。而楊慎及其父親則強烈反對,朝堂之上各成陣營,導致這場爭論愈發激烈。爭論持久不下,嘉靖帝為了挽回顏面,一意孤行,直接越級提拔了支援自己的大臣,而與皇帝對立的官員則被捕下獄。

    一時間楊廷和心灰意冷,辭官返鄉。在他歸鄉以後,時常寫書信勸誡兒子,切莫多生事端,在朝廷裡做一個閒官。只可惜楊慎也有著一寸丹心,直接上書:“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表明自己不與小人奸佞苟同的態度。嘉靖震怒,“命執首八人下詔獄”,訊息一傳出,群情激奮,楊慎召集同年進士達二百多人,於金水橋、左順門一帶抗議皇帝暴行。

    他們集體跪在左順門列宮大哭,聲音響徹整個宮廷。楊慎憤然怒斥;“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意,正在今日。”,這番話讓嘉靖帝勃然大怒,“嘉靖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此番當場杖斃者十六人,入獄者134人。

    楊慎也遭受了杖刑,被打的昏了過去,醒來之時已經身處大獄。被關十多天後,皇帝的怒氣仍然未消,他又下令將這些官員有的永遠充軍,有的削籍為民,此生不得再做官。這次在朝堂之上長達4年的禮儀爭論,就這樣落下帷幕,皇帝取得勝利,那些不願意低頭之人,從此在朝堂銷聲匿跡。楊慎被貶有著蠻荒之地之稱的滇州,此後永生不得回中原。

    議禮獲罪,永遠充軍

    這一年,楊慎37歲,本應是在朝堂大展宏圖之時,可是命運給了他最嚴重的打擊。他帶著滿身傷痕,踏上了永遠的貶謫之路,他真正的悲苦人生,是由此開始的。雖然被貶之地的環境艱苦,可是到達這裡之後,他也備受當地人民的同情愛護。因為有著狀元盛名,當地的遊子也喜歡跟著他從遊問學,他的到來為這片土地輸入了新的文學血液。可是他並不是一個甘心在這種地方待一輩子的人,他等待著有一日能夠被赦回京,再次得到朝廷重任。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消逝,楊慎從10個月等待到10年,最初到達這裡之時,他曾寫下“京花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這時候的詩詞還能看到他重返京城的信心,可是當他等待了30年,從意氣風發的壯年,成為了雙鬢斑白的老翁,也終究沒有等到皇帝的赦令。而且嘉靖帝一直對楊慎多加猜忌,他在位之時,曾經六次大赦天下,可是名單之中永遠沒有楊慎,甚至他還要私下打聽楊慎在被貶之地的生活,聽到楊慎整日醉生夢死,方才安心。

    楊慎聽聞此事後,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

    那個曾經一心向往仕途的少年,那個曾經在廟堂上直言進諫的少年,終於在雲南的這邊邊陲之地,磨滅了他往日的雄心;他只能將壯志寄情于山水,即便命運待他不公,也不能就此消磨了他的才情浪漫。楊慎七十三歲,在這裡與世長辭,飽經滄桑的他終究是沒有回到故鄉,這個時代虧欠了他太多,可是造化弄人的命運,卻也成就了他頗為傳奇的一生。身處黑暗之中,終是以詩詞歌賦,在這後世留名。

    琴瑟合鳴,悲劇落幕

    楊慎生平坎坷,不過他與妻子黃娥的愛情故事,仍然是文壇上的一段佳話。黃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出生於書香世家的她,在父親的教導下,能詞善詩,精通絲竹樂器,還在閨閣之中就已經名滿京城,黃娥到了出閣的年紀,前來求親之人,都快將黃家的門檻踩破。只是黃娥卻一直待字閨中,一直未曾嫁人。原來在她12歲的時候,無意間就讀過楊慎的詩詞,早已經對這個才子芳心暗許。

    可惜楊慎大她十歲,而且家中早有正妻,對於這份感情她也只能藏在心中。或許老天看到了她的一片痴情,黃娥二十四歲的這一年,楊慎的配妻子王氏因病亡故,次年楊慎向黃家提親,八抬大轎迎娶黃娥進門。一個是昔日的狀元郎,一個是京城裡的有名才女,兩人可謂是天作之合。新婚燕爾的他們就是一對神仙眷侶,他們一起填詞寫詩,一起花前月下,這樣的幸福生活,遠比神仙過得更加肆意逍遙。

    ▲黃娥

    黃娥是一個極好的妻子,丈夫在朝堂上施展雄心,她就在家中為他打點好一切家務事。只可惜人有旦夕禍福,一場政治變數,讓往日的濃情蜜意不在。楊慎被貶的這一年,他們才一同攜手走過了5年的歲月。楊慎前往雲南之時,黃娥才有26歲。她本是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的小姐,遠不必跟著楊慎遭這種罪。可是她從來沒有輕易想過放棄,反而在丈夫被貶之日,她在心中立誓,要同楊慎一起生死與共。

    她本打算跟隨著丈夫一同前往雲南,以便照顧他的衣食起居。只是流放之路有著太多的艱難險阻,即便是男子也不一定能夠經受得住,更何況黃娥只是一個弱女子。楊慎不願看妻子為了自己飽受這種磨難,到了湖北江陵,他們二人就此別過。楊慎沿著長江,繼續流放之路,黃娥乘船歸蜀,殊不知二人就此別過卻成了終身永別。

    黃娥一等就是幾十年的歲月,從青絲等到白頭,寫下了“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這樣的千古絕句。她沒有等到楊慎的歸來,而是等到了他客死異鄉的訊息。年過花甲的黃娥,束裝出發,穿越蜀地,為夫奔喪,那千里的路,是有情人終不得相見的悲苦。他們的愛情故事,顛沛流離的幾十年,也在後世傳唱了千百年,才子佳人縱是有情,也難改命運變數。

    過往千百年的歲月,楊慎那片蠻荒之地,寫下了眾多的詩文。他的一生沒有過飛黃騰達,沒有過順心如意,可是他留給後世的文化財富,卻仍然讓他世人展示著生命的神聖意義;他與妻子的愛情故事,也仍然令人動容。

    論仕途,楊慎是不順的,本可以平步青雲,卻有著文人的傲骨,為了壯志,他不甘攀附權貴;為了禮節,他怒觸龍顏,最後下場淒涼,守著那邊地的荒涼度過了餘生。論愛情,他有黃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他們最好的寫照。一別三十年,甚至於丈夫在雲南因考慮以子代役曾納妾生子,一度風流,也改不了黃娥的痴心:“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歲又經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春山不杜鵑。”可謂是生死相隨是也。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參考文獻:

    《明史》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喜歡的人拒絕和拒絕自己喜歡的人哪個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