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
2 # 不求人的三腳貓
南朝宋初,吳郡有個叫陳遺的人。
陳遺十分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陳遺在擔任郡太守的下屬負責文書的官員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焦飯儲存起來,返回後送給母親吃。
後來趕上“孫恩盧循之亂”,孫恩及其妹夫盧循,聚集數十萬人起兵反晉、攻打南方各郡。當孫恩來掠奪陳遺所在的郡時,郡守袁山松立刻帶兵迎戰。此時的陳遺已經存了很多焦飯,還沒來得及帶回家,於是他就帶著這些飯隨同郡守一起出兵作戰。
無奈反軍勢力太大,袁郡守帶領軍士奮力抵抗,結果還是寡不敵眾,敗下陣來。軍兵潰散,多數逃進荒山野嶺當中,結果很多人因為找不到出路,又沒有東西可以充飢,死在深山沼澤。由於沒有糧食吃,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憑藉焦飯活了下來。
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孝心的報答。
-
3 # 山虎嗅薔薇
“焦飯遺母”典故出自南朝文學家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篇》,本故事講述的為人孝道。
故事大意是:陳遺十分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陳遺在擔任郡太守的下屬官員時,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焦飯儲存起來,回家後送給母親吃。後來遇上叛亂需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鬥焦飯,來不及回家,便帶著焦飯隨軍出征。不料戰敗,軍隊散亂,大家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由於沒有糧食吃,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憑藉焦飯活了下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孝心的報答。
世說新語主要寫一些魏晉人事的風流故事,取材多是傳聞,故事真實性無法考證,但其寓意及其內在邏輯是很有價值的,至於他是如何靠幾鬥鍋巴活下來,我們就不用在乎這些細節了。
晉吳郡(現在的江蘇蘇州)有一個年輕人叫陳遺,是晉朝的一個小軍官、官員,在家裡非常孝順。他老母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吃飯鍋巴,就是鐵鍋底裡的焦飯,帶有燒焦的味道,又很脆。陳遺母親非常節儉,從來不願意把吃剩下的菜和多餘的飯給倒掉,就連鍋底裡燒糊的鍋巴也好好保留起來,留著吃。陳遺大概也是深受母親節儉的影響,也養成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後來陳遺做了郡縣的主簿,主簿是官職名,負責文書和印鑑等方面的事情,仍舊沒有忘記母親有這個特殊的愛好。說他有天到廚房去,看見許多鍋巴要被扔掉,覺得蠻可惜,就讓廚師都收好,不要扔掉。時間一長,聚集了好幾口袋。他貼身帶著一個布口袋,每一次燒飯時,就把鍋底的焦飯收集出來,儲存在布口袋裡,等到回家以後,再拿出來敬獻給老母。後來,正值孫恩攻打吳郡,聚集眾人作亂,一時間,老百姓受到賊人的侵擾,袁山松當日就帶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聚了幾鬥焦飯,來不及趕回家把焦飯帶與老母吃,就帶著鍋巴征戰,隨軍隊討伐賊人。陳遺也是跟隨著軍隊一起出發了,雙方在松江下游滬瀆這兒,展開大戰,打仗。袁太守被打敗,士兵四下逃逸,到處潰逃失散,往山間湖澤,深山山林裡逃亡,因為糧食短缺缺少,沒有吃的了。正所謂人是鐵,飯是剛,不吃飯哪能行,好多人都被餓死了,只有陳遺和他一起的幾個士兵靠著幾鬥鍋巴得以活了下來。當時人都言,這是陳遺的善良以及孝順感動了上蒼,才會有如此的好報,這是他的孝心丞救了他的生命。這讓我想起了南朝的袁昂,袁昂母親去世守喪,送母親遺體回老家,在路上,遇到風暴風浪,所有人都驚慌得不知該如何是好,袁昂將自己的衣服與靈柩繩捆在一起,發誓要和母親的棺木共存亡,後來奇蹟發生了,風停以後所有船隻盡皆淹沒,獨袁昂的船隻安然無恙,這是奇蹟啊!
陳遺孝順母親,把焦飯帶回去給老母享用,可能只是生活中一件小事,但確確實實在關鍵時刻自己救了自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