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明成祖朱棣確實很喜歡朱高煦,並曾經一度要廢掉朱高熾的太子位,改立朱高煦為太子,可最後為何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首先說明一點,朱高熾除了胖之外並沒有其他殘疾,太子寬厚胸膛中有顆善良的心。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兒子,從小跟著老爸南征北戰浴血奮戰,慘烈的戰爭塑造了他的冷酷無情的性格,朱高煦各方面很像父親,因此很討父親的歡喜。

    朱棣曾經鼓勵朱高煦說:“好好幹,你哥哥身體不好。”這句話給了老二莫大的鼓舞,讓他產生了窺視太子之位的野心。

    (明仁宗朱高熾)

    古語云:“皇家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按照古代傳統繼承法,嫡長子是皇位繼承人的不二之選。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因此他在16歲時被立為了皇太子。但是隨著老二鞍前馬後圍著老爸轉,朱棣產生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朱高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他終於坐不住了,開始陷害大哥,在父親面前說朱高熾沒有很好完成老爸交給的任務。

    按照朱棣的意思,他傾向立老二,朱棣覺得老大身體肥胖,加上心慈寬厚,害怕將來朱高熾被人脅迫,於是提出“廢長立幼”的建議。

    這時朝中重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進諫道:“太子乃國家根本,太子穩則國家穩,廢長立幼是取亂之源,太子沒有過錯,陛下萬萬不可”。

    (漢王朱高煦)

    朱棣心中十分願意立老二為接班人,但大臣說的話不無道理,幸虧朱棣不是固執己見的帝王,於是打消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講真朱高熾的仁慈和寬厚,贏得了臣子們對他的尊重和愛戴。大家都看過《華山論劍》吧?看似忠厚老實的郭靖,卻能戰勝狡猾無比的楊康,這就是柔能克剛和忍者無敵的道理。

    朱高煦是個權力慾很強人,為了當上太子有點氣急敗壞,人失去理智情況下就會昏招頻出,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怎麼能看不透老二心中的小九九,他嚴辭斥責老二,並下令限期離開京城回封地,朱高煦暫時收斂了野心回了封地。

    朱高熾能最後繼承皇位還沾了兒子朱瞻基的光,朱棣很喜歡這個長孫,“好聖孫,好聖孫”經常掛在朱棣嘴邊,我覺得這就是這“隔輩親”吧?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清朝康熙帝很喜歡孫子乾隆,為了孫子,康熙把皇位傳給了乾隆的父親雍正,雍正稱帝沾了兒子的光。

    (朱高熾)

    我覺得還有一個歷史書上沒說出的原因,那就是大臣們不喜歡太冷酷的皇帝,朱高熾和朱高煦相比較你覺得誰更難掌控呢?

  • 2 # 方舟啟航

    [微笑]

    長幼有序,論資排輩,

    是長遠留下來的“傳統”

    “好聖孫”也是老朱考慮的一個因素。

    很有可能的一個關鍵在於,

    朱棣是“馬上得天下”[加油]

    從皇權“萬萬年”長遠考慮,

    希望“仁政”能再續前緣,

    只有“仁義道德”才能唬住世人心❤

    而他自己恰恰缺失的,

    是希望後代能夠繼承的,

    也許有些矛盾,

    從“暴發戶”讓孩子說外語、練鋼琴、開洋車,

    可見倪端[暈]

    做為父親,

    希望的是弟恭兄親,

    可是不喜歡他的經歷再來一次。

    綜合考慮下,

    還是覺得“仁政”更有利於統治。

    因為他自己上臺,

    首先做的就是“削藩”[強]

    與其侄子所做的並無區別。

    喜歡是一回事,

    繼承卻是另外一回事[聽歌]

    一點淺薄認識,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1.朱棣對世子朱高熾的忠誠和文治武功早有認識。

    朱高熾能力不弱,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京。曾經以區區一萬多士兵,擋住了南京方面五十萬正規軍(一說二十萬)!他還忠誠於朱棣,很會辦事。還是在靖難之役中,建文派特使送信給他,許以高官厚祿,要他背叛朱棣,順應政府。朱高熾不為所動,他又派人把南京特使和沒拆開的信直接送到老爸朱棣面前,消除了老爸的疑慮。自己則繼續為燕軍提供後勤保障。

    朱棣是南征北戰的統帥,有豐富的戰場經驗。懂得在當時的條件下,能鎮守住北京城需要什麼樣的文治武功。也清楚,能為燕軍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是有兩把刷子的。這是大前提:忠於自己,又有治國安邦之才,朱棣心裡有數。

    2.到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已成慣例。

    朱元璋遵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原則,對朱棣有影響。朱棣深知,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才名正言順。他自己的皇位來之不正,為消除影響,他非常注重百姓在立嫡上對自己的看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冒然立老二朱高煦為接班人,否則就是違背朱元璋的意願,印證了自己是逆子篡位!

    朱棣寵愛朱高煦,欣賞他作戰勇敢,感激他多次在戰場上救過自己的命,但朱棣不可能為他違背法統。

    3.朝廷重臣支援朱高熾上位!

    朱高熾品質好,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受過儒學文化薰陶,寬厚、仁愛、儒雅,深受朝廷文臣們的擁護和愛戴,不立朱高熾為太子引起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甚至離心離德,政治成本會大幅度升高!而徐皇后早前就非常欣賞長子朱高熾的孝順和善良!且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由世子轉為太子也順理成章。

    4.朱高熾有個好兒。

    “好聖孫”,聰慧過人的朱瞻基為朱高熾加了分。

    朱棣內心不喜歡朱高熾仁弱,卻非常喜愛孫子朱瞻基。朱瞻基很早就跟隨朱棣出征蒙古,在爺爺面前表現出了超群的聰明才智!在徵詢太子人選時,解縉避開正面勸諫,只在朱棣面前說三個字:“好聖孫”,把朱棣說得沒了脾氣,轉身就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最終得以坐上皇位與朱棣喜歡朱瞻基息息相關。

    5.朱高煦沒有當皇帝的素質。

    朱高煦有戰功不假!但他胸無點墨,恃寵而驕!對朝臣不尊重,又拒不去封國。後來,變得飛揚跋扈,目空一切的。朱棣有識人之明,他就不能當皇帝!

  • 4 # 南的糊途

    真正的明君在選擇後繼之君時,不能完全憑著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而是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選擇最為合適的繼承者。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時,就立下過赫赫戰功,性格也更接近朱棣,而太子朱高熾不僅肥胖還殘疾,這麼看起來確實不符合後繼之君的標準。但是我覺得在朱棣心中,朱高熾還是最為適合的繼承者,首先就是朱高熾深受文人文官的擁戴,當時的大明朝文官的地位很高,在朝堂上話語權很重,而且朱高熾本身待人寬厚,即位後肯定會善待百姓,不會勞民傷財,朱棣在位時,南征北討,鄭和下西洋等等都是耗費國力之舉,確實需要朱高熾這樣的君主。第二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朱元璋創立明朝就確立了嫡長子繼位的政策,所以即使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也沒有立其他兒子,反而立朱標的嫡長子也是他的嫡長孫為繼位者,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的非議,朱棣當然也要遵從祖宗法制。最後一點就是所謂的隔代繼承,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也就是朱瞻基,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從小聰明,頗受朱棣喜愛,他還跟著朱棣北伐蒙古,其文治武功都無可挑剔,有了這樣一個好聖孫,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就更為穩固了。

    其實,在後面的康熙大帝選擇繼承人時,其想法估計也和朱棣差不多,當時的康熙朝後期,吏治腐敗,國家在走下坡路,選擇雍正也是認為只有他才有能力改變這個局面,而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面的乾隆,同樣從小聰明過人,頗受康熙喜愛,以至於從小就待在康熙身邊,被康熙重點培養,其用意可想而知。

  • 5 # 在下諸葛未亮

    用現在話說就是“口嗨”

    朱棣確實有立朱高煦之意,否則一是不可能以解縉勾結太子之名而拿下解縉,二是不可能一直長留朱高煦在京!

    解縉此人不識趣,一句好皇孫,搞得朱棣根本沒法拖下去!

    解縉被下獄,讓朱高煦產生了錯覺,認為自己勝券在握,就開始口嗨了,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

    以李世民自比,李世民可是造反上位的,朱棣沒殺他就不錯了,怎麼可能還立他!

    也幸虧朱高煦讀了唐書,如果只看了隋史,就要好比楊廣了,那可真是必死無疑了!

    口嗨還是不要的好,言多必失呀!

  • 6 # 詼諧的前奏

    原因有兩個,第一,朱高熾宅心仁厚,受到三楊與解縉為首的文官集團的擁護。第二,是因為朱高熾有一個兒子叫朱瞻基。

  • 7 # 使用者歷香雲

    作為具有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雖更喜歡次子朱高煦,而不喜殘疾太子,長子朱高熾,但最後還是傳位於他,有如下幾點原因 首先,中國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果明成祖不立殘太子,則會面臨各方的壓力,也會導致將來江山的不穩,皇帝不是平常人,不能感情用事,而要把他的幹秋帝業放在首位,所以要剋制感情,尊崇理性。 其次作為長子的殘太子非常善於隱忍,使其父很難找到廢太子的理由,殘太子身也有一大批文臣支援,更為重要的是殘太子為明成祖生了個好皇孫,即後來的明宣宗,這位皇孫深得皇爺爺的寵愛,可以說是愛孫及子,殘太子完全借了兒子的光。 再次是次子朱高熾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長期隨父征戰,雖立有戰功,但畢竟朝廷中的人脈不足,所以最後也只能做地方諸侯王了。

  • 8 # 梁皇一世

    明仁宗朱高熾體態很肥胖,性格懦弱,仁慈,並非殘疾,明朝皇帝只有萬曆皇帝有腳疾。明永樂帝晚年時朱高熾已經肥胖到需太監扶持才可以行走,因此父親永樂帝朱棣很不看好朱高熾這個太子,還經常打壓他不信任太子,好歹朱高熾宅心仁厚,忍辱負重熬到朱棣駕崩繼位是為明仁宗,可是朱高熾一生驚恐憂鬱戰戰兢兢,繼位不到一年就隨父而去。既如此朱棣為什麼還是要選擇朱高熾為繼承人呢?當然有明王朝有立長之組訓,其最根本原因還是太子世子宣德皇帝朱瞻基太過於優秀,朱棣很是喜歡這個皇孫,靖難之役以及後期征伐蒙古勢力時朱瞻基就跟隨爺爺朱棣南征北戰,身先士卒履歷戰功深的朱棣喜愛,朱瞻基文治武功都是相當一流的,具備皇帝應有的素質。所以說朱高熾能當上皇帝很大一部分是沾了兒子朱瞻基的光了。另外一點朱棣還是考慮中央政權的穩定性考慮,怕禍起蕭牆引來奪嫡之爭,也是統籌考慮了靖難之役的經驗教訓。還有一點就是朱高熾立為太子時間很久身邊積累一定了人脈和一些堅定的支持者。最後一點就是太子沒有犯錯,一直以來都是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勤於政事。

  • 9 # 香茗史館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朱高熾因身體肥胖(疑似肥胖症)行動不便,故而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次子朱高煦則孔武有力,故而生性兇悍、更加好武。由於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多次立功,且至少兩次救過朱棣性命,因而朱棣對其更加偏愛一些,甚至暗中許諾將來立其為儲,反而對行動不便的長子頗為不喜,可為什麼最終還是立朱高熾為太子了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明仁宗朱高熾

    原因一:立嫡立長的傳統,不可輕易廢長立幼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確保皇位的傳承有序,不至於像少數民族政權那樣經常發生奪位之事,“立嫡立長”便成為了議立儲君的最重要標準,在嫡長子沒有過失的情況下,很難打破這種桎梏。

    △明成祖朱棣

    基於“立嫡立長”的傳統,朱元璋為了確保大明江山的穩固,不至於出現“主少國疑”的現象,對於明朝的皇位傳承也進行了規範,《皇明祖訓》明確記載“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

    有了朱元璋這條祖訓,朱高煦想要獲得儲君之位實在太難,就算朱高熾因故無法繼承皇位,他也只能在沒有皇太孫的情況下才能成功,可事實上當時皇太孫朱瞻基已經出生了。這種情況下,朱高煦就很難獲得朝臣的支援,反之朱高熾卻獲得了大量朝臣的支援。

    △朱高煦

    如果朱棣是為不計後果的昏君倒還罷了,或許憑藉喜好便廢長立幼了,奈何朱棣乃是為雄才大略的雄主,他不得不為大明後世考慮,自然不敢輕易開“廢長立幼”這個口子。

    原因二:朱高熾性格仁善,頗得朝臣支援

    朱高熾雖然因為身體原因,行動極為不便,但他卻並不是好吃懶做的無能自主,反而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再加上靖難之中表現出的超常政治才能,使得他獲得了大量朝臣的認可。

    △解縉

    靖難之役爆發後,世子朱高熾奉命留守根基之地北京,一方面以萬人之軍成功抵擋住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另一方面還透過妥善調集糧草,有力支撐了朱棣主力在外征戰。靖難四年期間,由於朱棣經常在外作戰,後方的政務基本都是由朱高熾負責,而他也的確處理的井井有條。

    可以說,朱高熾雖然在靖難四年中不如朱高煦那般屢立戰功,但其所表現出的政治潛力,卻獲得了普遍的認可。再加上其性格仁善的原因,獲得了當時大量朝臣的支援。朱棣在立儲方面也曾有過猶豫,因而徵求內閣首輔解縉的建議,解縉便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明史·解縉傳》)

    △朱高熾

    可見,朱高熾雖然為朱棣所不喜,但他在朝臣中的聲望卻很高,朱高熾能夠坐穩儲君之位,離不開解縉、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大量朝臣的支援。

    原因三:朱高熾不受待見,朱瞻基卻討喜

    不知道是不是“隔代親”的緣故,朱棣對朱高熾這個兒子不是很喜歡,卻很喜歡這個嫡長孫,甚至給出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評價,不僅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對其進行教導,甚至在遠征漠北之際還經常將其待在身邊,親自教導其帶兵打仗的知識。

    △明宣宗朱瞻基

    在翰林學士和朱棣的教導之下,朱瞻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朱棣對於這個嫡長孫可以說是相當滿意,經常帶起離開京城去狩獵和軍事視察。永樂三年(1405年),在解縉明確表示支援“立長”之後,朱棣還面有不悅之色,仍然猶豫不決,而當解縉說了一句“好聖孫(朱瞻基)!”兩人卻相視而笑。

    可以說,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有一定程度是因為這個自幼便極為出色的嫡長孫。也正因如此,在永樂九年(1411年)時,年僅十二、三歲的朱瞻基便被確立為了皇太孫。

    原因四:仁孝徐皇后和誠孝張皇后的影響

    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點。事實上,由於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但卻喜歡朱瞻基,並對兒媳張氏很滿意的原因,誠孝張皇后便經常帶兒子入宮去覲見朱棣和徐皇后,一方面可以盡力彌補父子之間的裂痕,另一方面則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朱棣的決定。

    △仁孝徐皇后

    同時,與朱元璋對馬皇后一樣,徐皇后對朱棣的影響同樣十分巨大,在朱棣意圖廢長立幼之時,正是由於徐皇后和大臣們的一致阻攔,才使得朱棣沒有最終下定決心。

    可以說,正是有仁孝徐皇后和誠孝張皇后的影響,才幫助朱高熾穩住了太子之位。

  • 10 # 知天道應民心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因其諡號成祖,又稱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幼時出生於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早期曾經被封為燕王。朱棣聰明過人,英勇善戰,可以說是並非池中之物。在他之前的皇帝是其侄子建文帝,當時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知道朱棣的才華總擔心他會謀反,便總藉機調配他的軍隊,削弱其勢力。直到後面發動靖難之役攻打建文帝勝利,明成祖朱棣於1402年正式稱帝。

    明成祖在位時間二十二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比較長的帝王之一。他英勇善戰,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曾五次親征漠北,打擊殘元勢力,鞏固明朝北方疆域。他派鄭和六下西洋,大明威名遠揚。他命解縉等主修永樂大典,弘揚中華文化。他遷都北京,開啟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先河。他設定內閣制度,奠定文官統治制度巔峰,他劃分不同行政區,為鞏固邊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實現了國家統一完整。

    朱棣在位期間,由於得位不正,他力圖開創帝王偉業,他大力發展國家經濟,極力推行中外往來,加強內外交流。他修建運河,加強了國家對外的商業交流。他統治期間,國家富強,四海昇平,萬國來朝,呈現盛世景象。

    朱棣不僅自己為國盡心盡力,同時他在位二十二年也為其兒子樹立了榜樣,也為孫子朱瞻基樹立了榜樣。朱棣在位期間朱高熾身為太子,也和其父一樣一心為國家百姓著想。當時朱棣和兒子朱高熾,一個善於行軍打仗,一個善於行政事務,兩人共同管理朝政可以說是珠聯璧合。這也為後面朱高熾當皇帝之後管理朝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偉大的帝王必有偉大的創舉,皇位繼承關係大明國運,關係大明江山千秋。創立偉大功勳的朱棣在皇位繼承方面自然不會僅憑個人喜好或一句承諾去選擇後來人,他會平衡各種有利於王朝統一、延續的因素去作答。

    因此我認為,朱棣之所以傳位朱高熾,而非靖難之役曾許願並深受其喜愛的朱高煦原因有四:一是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聚攏各方人心。早在燕王時代,朱高熾已被封為世子,且朱高熾的仁孝獲得爺爺朱元璋的賞識。二是朱高熾適合做守成之君,當時的大明恰好需要這種仁厚君主,不是要朱高煦這樣的開拓激進君主;三是朱高熾身邊文臣滿朝,支援力度廣,朱高煦身邊多是靖難武將,適合開疆擴土,不適合守成。四是總撰《永樂大典》解縉,誇讚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一句“好聖孫”,朱高熾的選擇是朱棣高瞻遠矚的審慎選擇,是維持明朝綿延不斷的必然選擇。

  • 11 # 伊耆角木

    很多人都提到了“好聖孫”,似乎朱棣看中朱瞻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熟悉中國古代歷史就會知道,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朱棣想要維護嫡長子繼承製度,確保皇位傳承有序,江山長治久安,就不能捨棄沒有過錯的長子朱高熾而改立次子朱高煦。

    (朱高熾)

    當然首先還是要更正一個問題,朱高熾並非身有殘疾,只是因為身體肥胖導致行動不便,與殘疾還是有區別的。

    (朱瞻基)

    朱棣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這點大家都知道,在太子朱高熾在世的情況下就破天荒封朱瞻基為皇太孫,還帶著他一起北伐,足見喜愛。但是,因為喜歡孫子而傳位給某個兒子實在太兒戲了,因為朱棣一來不能保證朱瞻基一定比朱高熾活的長,二來不能保證朱高熾繼位後會不會更喜歡別的兒子而讓朱瞻基失去繼位資格,所以,喜歡朱瞻基這點最多隻能成為加分項,卻不可能是決定性因素。

    (朱高煦劇照)

    關鍵因素還是在於一個封建王朝亙古不變的話題——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朱棣自己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皇位來源不正,但是做了皇帝以後,卻不能讓子孫的皇位再不穩固。或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對於像自己又戰功卓著的朱高煦,可能真的說過要立他為太子。但是一旦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屁股決定腦袋,身份的轉變讓朱棣產生了不同的想法。他首要考慮的是江山長治久安,是皇位穩固傳承,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故而,除非朱高熾有嚴重過錯,否則,儲位只能是他的。

    那朱高熾有嚴重過錯嗎?沒有,非但無過,反而有功。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去奪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高熾以萬人鎮守大本營北平,結果抵擋住了敵軍五十萬大軍,保證北平不失,以此戰功絲毫不遜色於朱高煦。更兼朱高熾成為太子後,每逢朱棣離京,朱高熾負責監國,也都井井有條,毫無過犯。這樣優秀的兒子,朱棣怎麼會廢了他而立朱高煦呢?

    與朱棣情況類似的還有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掉哥哥太子李建成,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李世民也明白,自己的模式不能延續,自己的後代一定要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製度(雖然後來也不是實行的很好,但至少李世民在努力)。所以雖然他更喜歡第四子(長孫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但還是一直讓嫡長子李承乾坐在太子之位上,無論李承乾做了多少荒唐事也沒廢掉他,即使最後李承乾居然起兵造反讓李世民不得不廢了他,還是沒有立李泰為太子,因為李世民不能讓儲位“經營可得”,所以,一心奪嫡的李泰也隨著李承乾一起被廢,而是改立了第九子(長孫皇后第三子)晉王李治為太子。此後雖有後悔,想過改立更有本事更像自己的第四子吳王李恪為太子,最後還是因為李恪並非嫡子作罷。都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嫡子地位高於庶子。

  • 12 # 鄉村客運小向

    朱棣傳位給朱高熾,而沒有選擇他更喜歡的朱高煦,很大原因是他對政權長治久安的考慮。

    首先,朱棣的政權是透過“靖難之役”得來的,所以他上臺以後,必定會抑制武將的權力,而更加倚重文官集團。朱高熾恰恰是整個文官集團極力推崇的接班人選。

    其次,根據封建禮法,長幼有序,如果不傳長子而傳次子,必定會為將來的政權埋下禍根,這也是他極不願看到的!

    再者,朱高熾並不是身有殘疾,只是身體肥胖,行動不便而己。而且他飽讀詩書、宅心仁厚、深得文官集團的信任。所以,就算朱高煦為朱棣登上皇位立下許多戰功,也沒辦法取代朱高熾成為太子。更重要的是,朱高熾還有一個深得朱棣喜愛的兒子,也為他成為接班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3 # 歷史展護衛

    1.朱高熾太胖,據說朱高熾需要兩個人扶著才能走路,可想而知胖到什麼程度。

    2.而且朱高熾有點跛足,也就是走路時有點殘疾。

    3.第三是朱高熾性格忠厚,在朱棣看來是有些懦弱,缺少朱棣那種神武,威嚴的模樣。

    4.偏偏相反的是朱高煦,很有朱棣之風範,當年隨朱棣興兵南下和建文帝爭奪皇位時就深得朱棣賞識,朱棣也確實多次表達過想把皇位傳給朱高煦的想法。

    但是最終讓朱棣下決心傳位給朱高熾,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嫡長制的約束。封建社會講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高熾身為嫡長子,又沒有有失德政的地方,只是因為有些跛足、肥胖而廢掉太子之位的話理由太過牽強,無法服人。

    2.朱高熾娶了一個好老婆。《明通鑑》記載朱高熾的的妻子張氏自嫁給他後,深得朱棣和孝仁皇后的喜愛,她能把婆媳關係處理的非常好,而且是在帝王之家,這點確實難能可貴。比如朱高熾在做太子時多次被朱高煦等兄弟挑撥離間搞得朱棣和太子的關係緊張,幾次險些被換掉。又加上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氣的朱棣下令減少太子的膳食。這些都因為張氏在其中周旋,才保得太子之位。《明史》記載張氏有徐皇后之風,是一位見識遠大且聰明伶俐的女子。

    3,張氏為朱高熾生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這個朱瞻基深得朱棣喜愛,永樂皇帝朱棣數次出征,都帶著皇太孫朱瞻基。《明實錄》記載:永樂十二年,“庚寅,車架發北京,皇太孫從”,“上語諸侍臣曰:皇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宜歷行陣,俾知兵法,且可悉將士勞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每日營中閒暇,卿等仍與之講論經史,以資典學。”可見朱棣對孫子的培養遠比對兒子用心。這是有意讓孫子將來繼承大統。

    4.深受朱棣喜愛的朱高煦最後讓朱棣很失望,《明實錄》記載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多達數十起,對其予以痛斥,剝奪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並準備將他廢為庶人。最後還是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極力求情。才保住了朱高煦的王位。

  • 14 # 壯哉中華民族

    朱棣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能力、有作為、有魄力的偉大帝王之一,他不僅有雷霆霹靂之手段、也有雨露恩澤之手腕,不僅有暴戾獨斷專行之脾性、更有英明神武開拓進取之雄心。在對待皇位繼承權這件事上,沒有什麼能矇蔽他的“聖眼獨慧”,當然,有點誇張。作為一代雄主,在皇位繼承上,豈能僅憑個人喜好?若是如此,那朱棣就不是那個“千古一帝、一代明君”了。

    朱棣正牌老婆徐皇后(明朝第一名將徐達之女)為老朱家生了三個兒子,老大太子朱高熾、老二漢王朱高煦、老三趙王朱高燧。老大被立為太子、老二老三都有覬覦東宮之位的野心。朱高熾體型肥胖、行動不便、體弱多病,說實話,放在哪裡都讓人瞧不上眼,更不要提朱棣這個英明神武的老爹了;而老二朱高煦.高大威猛,能征善戰,這點上朱棣認為他更像自己,所以更喜歡老二。那麼,既然喜歡老二,為什麼卻立老大為儲君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最主要的——長幼之序不可亂

    這是封建禮法裡很重要的一點,自古都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庶之分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上至皇權貴族、下至地主平民莫不遵循,明朝更是如此。明神宗(萬曆)沒有嫡子,但因他不喜皇長子朱常洛(宮女所生),卻喜歡福王朱常洵,所以想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對,從而引發了“國本之爭”,最後還是皇長子朱常洛繼承了皇位。朱棣本身不是嫡長子,我想,他遵循禮法,立朱高熾為太子也有給天下人看的意思:我雖然造反得到的皇位,但我本質上是遵循禮法的皇帝!呵呵,給自己加個分、正個名吧。

    二、能力素質也很重要——老大寬厚明理、老二狂躁暴虐

    朱棣的“殘暴”,是因為不管怎麼說,他的皇位是搶來的,不是正道,雖然他當了皇帝,天下人諱莫如深、不敢妄言,但你阻止不了大家在心裡想吧、阻止不了一些忠於禮法的聖賢之人的指責、阻擋不了悠悠眾口吧?這個時候,朱棣的“殘暴”就是他手裡的利刃,是維護他皇權的武器,這些人都是他的敵人,對待敵人就要毫不留情!所以,發生了方孝孺被株連十族,這對於朱棣的名聲是致命傷。因此,選擇沉靜穩重、宅心仁厚的朱高熾為繼承人還是有想給後世留個好名聲的想法。況且,朱高熾也不只是體弱多病,他在靖難之役替老爹守衛北京時,他能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阻擋了大將李景隆(朱棣的發小)的50萬大軍,保住了朱棣的老窩,這一戰對整個靖難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朱棣五次北征漠北,都是朱高熾監國,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功勞也是很大的,能力也是很強的。

    而號稱史上“不會作就不會死”的人,朱高煦生性兇殘,雖然上靖難之役中他數次救父,朱棣也曾說“吾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對他也比較認可的。但是,注意了,朱棣對老二的喜歡,更多的是出於剛烈勇猛,能征善戰罷了,論起權謀智計,跟老大有天壤之別,更別提治理國家、掌控好朱家的江山了。實際上,漢王朱高煦不喜讀書、殘暴無義、橫行霸道、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這點,相信在朱高煦數次陷害大哥朱高熾,朱棣要嚴懲朱高煦而朱高熾哭求才放過他後,朱棣對哥倆更有了清醒的認識。確實,朱高熾包括他兒子朱瞻基對朱高煦做的已經是仁至義盡、所作所為已經是以德報怨了。那麼,朱高煦的能力真有那麼強嗎?他大哥死後,朱高煦也學他老爹,造自己侄子的反,結果大侄子朱瞻基只用了一招——“御駕親征”就輕鬆瓦解了所謂的“精兵強將”。所以說,朱高煦也就是個銀槍蠟杆頭、外強中乾的“紙老虎”!

    朱高煦也就稱得上是野心家,連陰謀家都算不上,能力素質一般。在軍事上,有用無謀、目光短淺,他在最不利的情況下發動叛亂,既在政治上負叛亂之名,又在軍事上準備不足,困守封地樂安,自取滅亡。

    三、“隊友”也挺關鍵——好媳婦和好聖孫

    朱高熾有好“隊友”,就是他的老婆張皇后、兒子朱瞻基。張皇后能力強,據說頗有婆婆徐皇后之風。她在公公朱棣、老公朱高熾間起到潤滑劑的作用,朱棣對這個兒媳婦也非常滿意;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喜愛,是“好聖孫”,朱棣北征時帶在身邊歷練,這些都是朱高煦不能比擬的。

    也正是這些原因,朱棣選擇了朱高熾。事實也證明了,朱棣的選擇沒有錯,朱高熾、朱瞻基開啟了繼“永樂盛世”之後的“仁宣之治”!

  • 15 # 笑看風雲在際

    朱棣雖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成為了史上唯一舉兵奪權成功,當了皇上的藩王。但說實話,這個記錄對朱棣來言,有多大榮耀,也就意味著有多大的悲哀。

    其一,不管怎麼說,朱棣起兵造反,屬於得國不正。這就需要他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認可。朱棣也的確這麼做了。

    其二,起了一個壞榜樣。主要體現在他選太子的這件事上,是猶猶豫豫,甚至優柔寡斷,完全失去了一代雄主的風範。而究其原因,便是害怕自己的後代學了自己,再唱一出“靖難之役”,不但丟人到家,且大明朝也經不起這麼隔三差五的折騰,非散架子不可。

    這其實,就是此問題的本質。

    對於漢王朱高煦,朱棣的確非常喜歡。曾表示過:自己的諸子中,就朱高煦最像自己!而且,在“靖難之役”時,朱棣多次面臨險境,正是靠朱高煦力挽狂瀾。為了鼓勵朱高煦好好幹,朱棣曾說:你大哥呢,身體不好,兒啊,你可要好好努力哦?

    潛臺詞就是,你大哥朱高熾,體質差隨時都有可能喪命,你朱高煦的表現,直接決定著你未來哦。可想而知,得到了這種暗示,朱高煦會怎樣玩命。

    所謂,事易時移。當朱棣終於坐在金鑾殿上後,他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他的大明朝,有撕裂的危險。

    漢王朱高煦,由於跟著他南征北戰,性格剛烈,殺伐果敢,在軍中威望非常高,可謂是軍中第一大佬。如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都等,都請求封朱高煦為太子。

    長子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鎮守北京,且由於為人寬厚,處事穩重,因此成了文官集團的首推,可謂一呼百應。

    顯然立太子這事上,若處理不好,便會加劇這種撕裂。如今的大明朝需要的是整合!因此當了皇上後,朱棣在初期非常猶豫。由於靖難之役的影響,此刻的他,雖傾向於朱高煦,而不太喜歡朱高熾,但也不能任性。

    因為,得到文官集團擁戴的朱高熾,勢力之強大,韌性之足,他是心知肚明的。同時,目前最需要“整合大明”,唯有文官集團才有這能力,武將只會造成更大的撕裂!

    因此經過一年的思考、權衡和觀察之後,朱棣終於在永樂二年,封朱高熾為太子,讓朱高煦去雲南就藩。

    不過,太子之爭卻並未結束,相反卻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朱高煦非常不滿意,公開喊冤:我有啥罪?一竿子打到了萬里之外的雲南,我不去!而朱棣也無可奈何,只得同意了。

    其實,直到此刻朱棣依然沒有放棄朱高煦,也就是說他還在嚴重搖擺,朱高熾的地位並不穩固。哪料就在這時,朱高煦卻送來了神助攻。

    朱高煦竟然開始自比李世民了!須知李世民可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太子,威逼老爸。朱高煦這一亂自比,一下子捅了朱棣肺管子——你李世民,我朱棣是李淵?想啥啊你!

    朱棣開始真正冷靜下來了——朱高煦雖很像自己,但大明朝的每個皇帝,若都跟自己一樣,那大明還怎麼玩下去?

    於是永樂三年,朱棣突然留下了解縉,一番交談後,朱棣把話題引到了太子位上,再次求證,誰當太子好!

    解縉微微一笑說了三個字:好聖孫!

    朱棣豁然開朗!解縉所提的好聖孫,便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堪稱有明君之資!不但朱棣喜歡,也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

    顯然立了朱高熾,接下來便是朱瞻基,大明可旺三代。而若立了朱高煦,就算朱高煦也出色,卻由於不見出色的接班人,故而只能旺兩代。因此從這一刻起,朱棣才算定下了決心,把皇位傳給朱高熾。

    以上,大致就是朱棣確定朱高熾為接班人的過程。顯然朱高熾的最終勝出,受益於三點。

    其一:時機好。大明由亂到治,不再需要雄主開拓,最需要仁君修養。朱高煦雖不能說是雄主,但他若當了皇上,窮兵黷武是跑不了的,而朱高熾則不會!

    其二:自己的才華!朱高熾厚重仁德,是公認的。雖朱高煦處處針對他,但他卻幾次替朱高煦求情,符合仁君的定義,因此得到了文官集團的鼎力擁護。且公允來言,朱高熾的治國才能,其實比朱棣強!

    其三:有個好兒子:朱瞻基!

  • 16 # 史海撲通

    朱高熾能被冊封為太子,在古代叫做天命所歸,用現在的話叫贏在起跑線上。跟影視劇裡津津樂道的“好聖孫”朱瞻基沒多大關係。

    影視劇《大明風華》中,朱棣跑到詔獄中問楊士奇,“大位傳誰為好?”

    楊士奇答道:“太子!“

    朱棣問:“為什麼?”

    楊士奇答:“好聖孫,大明可旺三代。”

    但真實情況是,永樂元年的時候,我們的“好聖孫”朱瞻基才5歲,5歲的小孩子能看出將來有多大出息,在死亡率較高的古代,能不能活到成年都未可知。

    而且朱棣登基之初,朱高熾、朱高煦等人還留守在北平,解縉可能根本沒有見過這位“好聖孫”。以此就斷定“好聖孫”對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有決定性的作用,過於草率。

    反而《大明風華》裡的改編更靠譜,太子已立,“好聖孫”也長大成人,歷練有加,足以判斷大明可旺三代。

    作為一國之君,冊立誰為太子已經不能只憑個人好惡決定了。

    朱棣的確非常喜歡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勇武,能征善戰,靖難之役時立有大功,不僅多次救朱棣於危難,更是數次起到了扭轉戰局的關鍵作用。軍中是靠實力說話的地方,以淇國公邱福為首一些武將,公開表示支援朱高煦為太子。

    而反觀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和,朱棣擔心他壓不住人。雖然仁厚,但未曾參與治國,能力還沒有外顯。靖難時雖也有守城穩固後方之功,但跟朱高煦比起來,就不夠出眾了。

    所以,在當時的能力功績對比上,朱高熾是弱於弟弟朱高煦的。

    朱高熾唯一制勝的法寶就是身份——他是嫡長子,且無論如何不會被超越的優勢。

    在古代社會秩序中,嫡長子是要繼承家業的,不管是帝王家還是普通家庭,這是全社會公認的法則。朱元璋立下的祖訓——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基於這樣的社會準則。

    所以上有祖訓,下有社會共識,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儘管朱棣登基之初,並沒有著急立太子。但他這一年三不五時的會收到群臣的上書,不光是京中的文武百官,遠在外廷的宗室藩王,勳爵將領也都在表達著立長子為太子的意願。

    永樂元年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

    永樂元年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覆上表請立皇太子;

    永樂元年四月庚戌,周王橚上表請立皇太子;

    永樂元年九月,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上言:“臣尚有欲言者,伏願皇上早立東宮,以定國本,副理萬機,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不勝幸甚。”

    朱棣此刻應該能體會老爹朱元璋當初立朱允炆為太孫的心境,可以說是天下歸心了。作為一個優秀的兒子,錯失儲位會心有不甘,但作為一國之君,朱棣雖然能體會朱高煦的心情,但他也要遵從全華人民的意願。他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社會公理。

    永樂二年三月,文武群臣及京師軍民耆老再次勸立皇太子時,朱棣不再駁回請求,表示願意聽從大家的諫言,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

    比歲親王數請建立,卿等亦屢以為言,忠誠懇至,皆欲固基本為宗社之計,今俯狥所言,以世子為皇太子

    對於決定了的事,朱棣是不會反悔的。他要為大明江山掃除一切顧慮的。

    冊立太子之日,也冊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雲南。為了避免兄弟爭位,以及未來可能的隱患,朱棣一杆子把朱高煦支到雲南去了。

    朱高熾的身體也是讓朱棣顧慮的,在朱棣看來,朱高熾毛病很多。實際上,朱高熾只是腿腳不好,加上過於肥胖,行動遲緩而已。但似乎朱棣很怕朱高熾走在自己前頭,所以等皇長孫朱瞻基長大了一些,朱棣就開始親自培養。東宮太子需要學習的東西,全套搬給朱瞻基,出征漠北也不忘將皇孫帶在身邊,時時教導,事實證明,朱棣的教育成果很好。

    永樂九年,朱棣正式冊封皇長孫朱瞻基為皇太孫,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就算是徹底穩定了。

  • 17 # 陸炫

    就一個原因:祖制。

    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長房繼承製,朱元璋為何沒將皇位傳給第四子燕王朱棣,而是傳給了嫡長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就是這個道理。

    再假設當時朱允炆也已經薨逝,但是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在世,皇位也是由朱文奎來坐,這是規矩,只要長房不絕嗣,那麼爵位就在長房一系傳承。

    朱高熾也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恨我自己,為什麼掙錢這麼少?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