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人嘯劍
-
2 # 柳莊筆談
如果楊勇即位,隋朝必然不會短命。
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數徵高麗、開鑿運河、三遊江都,這些勞民傷財的舉措不但把隋文帝時代積累的財富消耗一空,還使得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揭竿而起。
其實在隋文帝時代,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限制士族的權力,吸收有才能的寒族參與朝政。對稅收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生產。縮短兵役年限,減少服兵役的天數,減輕人民的稅負和徭役。這些積極的舉措順應時代,使隋朝的經濟社會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發展。
經過隋文帝幾十年的治理,隋朝的經濟實力飛速增長,國庫裡的錢帛、糧食堆積如山,夠用五六十年,實現了著名的開皇之治。他的繼任者哪怕是個整天耽於享樂的庸碌之輩,隋朝也可以保持平穩發展。
而按照歷史記載,楊勇應該會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然而可惜的是,楊堅最終選擇了愛折騰的隋煬帝楊廣。
-
3 # 夜談春秋肥星星
關於這類問題,其實很多,“秦始皇如果讓公子扶蘇繼位,會不會二世而亡?”、“唐高祖李淵如果繼承人是李建成,唐會不會有貞觀之治的輝煌?”等等。這裡討論的楊勇做了皇帝,隋朝能不能延續的問題,我們其實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的,歷史很難去假設未發生的事。我們只能從史書上的記載去分析,但史書的真實性如何,那就見仁見智了。
隋文帝當皇帝后,立獨孤氏為皇后,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史書記載楊勇從小性格溫和好學,為人誠實坦率,但是不會做事,鋪張浪費,喜歡炫耀。這就和楊堅寬厚待人,提倡勤儉節約背道而馳,因此對於楊勇的不良生活作風強烈不滿,才因太子德行有虧而更改了太子。
隋書記載楊勇奢侈成性,而且聽不進勸誡,從楊勇的一系列表現來看,雖然不是大奸大惡之徒,至少說明肯定不是賢德之君,論才學氣魄差了楊廣十條街,這裡並不是說楊廣有多好,只是說楊勇即使當上皇帝,也是一個庸庸碌碌之君,或者是一個昏君。隋朝結束了三百年的亂世,僅僅經歷了十幾年的統一,再出一個昏君,隋朝很大的機率還是會二世而亡。
-
4 # 清風鑑史
楊勇十分好學,對於詩詞歌賦也十分的精通。他交往的朋友都是一些有文化的人。性格十分的溫柔寬厚。為人不造作。但是他有些奢侈,好色。而奢侈和好色是古往今來各國的滅國皇帝都有的特點。不知節儉會使國庫快速的虧空。好色會使人荒淫無度,不理政務。這樣許許多多不論大小的事物都得不到處理也會使國家國力衰退。所以楊勇成為皇帝也並不見得比他弟弟做得好。
楊廣也並不是很差,他是一個有雄才大志的人。奈何他是亡國之君所以他才會被現在的電視編劇黑化。成王敗寇一點都不假。就跟秦始皇很像。
他有許許多多的功績。比如說開鑿運河,這是一個和修建萬里長城一樣的千古的偉大工業。這條河連通京杭,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南北經濟和文化得到快速的交流。他也向外擴張自己的領土,比如進攻越南。還有開發臺灣。要不是他那時候的積極開發,說不定今天台灣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了。相反也可以證明臺灣古往今來就是屬於中國的。他在政法教育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說完善科舉制度,使得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教育都受到了深遠的影響。楊廣做了許許多多的大事。奈何當時隋朝的經濟被壓榨得太厲害才導致了亡國。
雖然楊廣對當時的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是他對後人的貢獻是十分卓越的。他看的十分的長遠,都做了許許多多造福後人的事情。
-
5 # 各論各的
如果楊勇做皇帝的話,隋朝可能滅亡的更快;也可能延續的時間長一些,不過一定會大權旁落。原因如下:
1.隋朝建立之後,面臨三大問題:北方突厥的威脅,內部關隴政治、經濟、軍事集團的威脅,分裂300年、尚未歸心的南方地區。
2.隋朝的前輩北魏,因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對防備柔然的北方六鎮控制減弱,釀成了六鎮兵變,最終導致北魏分裂為,西魏與東魏。所以北方的突厥問題必須解決,否則還會導致國防力量集中在邊疆,中央控制減弱,釀出兵變。
3.出身六鎮中武川鎮的關隴貴族,佔據了朝廷官位的八成以上,控制了七成以上的國家軍隊,壟斷了關中、巴蜀、江南等經濟中心的田產、買賣。當北周宣帝宇文贇,有意剷除這個集團時,他們選擇了隋文帝楊堅,取代了北周。當隋煬帝楊廣,有意剷除這個集團時,他們選擇了唐高祖李淵,取代了大隋。後經歷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以及安史之亂多次打擊,才漸漸淡出歷史舞臺。
4.楊勇的太子之位被廢,表面上是獨孤皇后更喜歡二兒子楊廣。實際上是隋文帝楊堅,對於他為了順利繼位,不分敵我,與關隴貴族走得過近,十分擔憂。為了避免重蹈北周的覆轍,才換上了與他想法一致的楊廣。
5.隋煬帝在位期間,修建了洛陽城,並遷都於此,就是為了脫離關隴貴族的老巢,關中地區,逐步擺脫關隴貴族對於朝廷的影響。
6.對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用兵,也是為了解除外患。後來的千古名君唐太宗,一樣也對突厥、吐谷渾、高句麗連連用兵,可見這一戰略規劃並沒有錯誤。有問題的是,隋煬帝太過著急。
7.隋煬帝耗損民力,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溝通南北,消彌兩方因300年分裂,所帶來的深深隔閡。可惜歷史給他的時間並不多,沒有帶來明顯的改變,反而還使北方拋棄了他,落得身死江都的下場。
8.隋煬帝雖說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間,一直在解決開國皇帝,留下的固有問題,並不是歷史上那些守成的二世皇帝可比。
-
6 # 塞上孤煙直
沒戲,縱然楊勇做皇帝,隋朝也逃不過短命的下場。中國古代是“家天下”,皇帝的意志被幻化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國家的前途和黎民百姓的生計皆繫於皇帝一身,王朝的興亡基本依賴皇帝的個人素質。看看楊勇為人就知道為什麼是這個結論了。
一、楊勇生活非常奢侈。史書記載,當時四川生產的鎧甲非常精美,竟然還達不到楊勇的標準,他便讓工匠在上面又添加了好看的花紋才心滿意足。鎧甲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常用裝備,堅固耐用能打仗就行了,而楊勇卻拿來做工藝品。這暴露出他愛搞形式主義,隋文帝活著他尚且如此,他一旦當上皇帝沒人管束,誰能保證他不比同樣愛好此道的隋煬帝更甚。
二、隋書說“勇多內寵”,足見楊勇非常好色。這一點他們可謂同胞兄弟。
三、隋書記載:“勇性寬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這說明楊勇為人忠厚、任性不虛偽,是個好人;但身為皇太子,這就成了他的致命缺陷,政治上最要不得的就是任性。他明知父親喜歡節儉,還不立馬改正,起碼沒當上皇帝前去討好一下老爸也行吧。他的母親獨孤皇后是一夫一妻思想的堅定支持者,把他老爸管的和扁擔一樣結實,何況他這個兒子。他卻隨著自己的性子去衝撞母親,從來沒想過學學他的弟弟。
所以說,楊勇在物慾和女人上和他的弟弟別無二致,能力上卻遠遠不及隋煬帝。他要是當上皇帝,隋朝必定比隋煬帝統治崩塌的還要快。
-
7 # 凌凌七96
朝代更替,是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只能說楊廣有促進隋朝滅亡,但也不能肯定楊勇做皇帝隋朝就不會滅亡。
-
8 # 歷史秘密
1、如果楊勇繼位,就沒有唐朝什麼事了,也就是說,隋朝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執政超過300年的王朝。
2、這事,我們首先要探究:隋煬帝為什麼會滅亡?急躁、暴政、大運河、看瓊花、徵高麗之類的老生常談顯然都只是浮於表面的看法。
3、隋煬帝的滅亡,根本上深究是:隋煬帝急於擺脫關隴貴族對國家權力的掌控、對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削弱打壓,侵犯了實際控制國家軍隊、政權的關隴貴族的利益。遭遇反噬所致。關隴貴族掌握的軍隊坐看農民軍肆虐,甚至排除包括李密在內的大量成員攜帶金錢、軍隊、器械加入起義軍,農民軍最終成為披著起義軍之名的關隴軍,關隴貴族背景的官員出工不出力,拒絕開國家儲備糧倉賑濟災民,刻意激化社會矛盾。上世紀70年代中國考古發現的隋朝的國家糧庫“含嘉倉”,依然存有50萬斤已經碳化的糧食。可以看出,隋末農民起義根由不是隋煬帝暴政、而是關隴貴族的黑手所致。
4、隋朝之前南北朝戰亂,權力實際都掌握在軍閥手中,作為軍閥中的戰鬥機——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楊堅統一了國家,並且創造了一個盛世,從他的諡號“文帝”就能看出是最高等級的。但是關隴貴族也控制了國家。
5、隋煬帝急於削弱他們的影響力,長期不在長安辦公,修建東都洛陽作為實際首都,娶南方皇后、任用南方將領、修建運河溝通南北、長期生活在揚州、徵高麗削弱關隴貴族實力、建立科舉制度,以平民知識分子取代貴族世襲官職……因此激化了與關隴貴族的矛盾,最終爆發,導致國家滅亡。
6、隋煬帝之所會這麼做,除了是認識到關隴貴族的長遠危害,還有就是他個人遭遇使然,楊廣年輕時就率軍統一中國南方,長期生活在南方,會說南方的語言,熟悉南方情況、娶南方老婆……總之,他有強烈的“南方情節”。他個人在北方關隴貴族中的影響、實力,則是一個“短板”
7、楊勇作為太子在關隴貴族中擁有很大的支援力量,父親楊廣為國家打下非常堅實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要知道隋朝留下的財富,唐朝用到貞觀20年都還沒用完。天可汗的稱號,唐太宗可是沿襲隋文帝的。
8、楊勇以他的才智,會認識到關隴貴族的長遠危害,但是他沒有楊廣的“南方情節”,會採取措施削弱,但絕對不會採用這麼激進的方式。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幾代人就能搞好了。治國方面“蕭規曹隨”,只要延續隋文帝的治國理念即可
9、隋朝要是沒有滅亡、沒有隋末的戰亂,就不會出現國家人口從3000萬戶驟降到不足300萬的人間慘劇,不會有50~70年國家停滯不前的情況。中華民族一定會有更輝煌的成就。
-
9 # 史錄館
不管誰即位,大運河必須挖,高句麗必須打。李世民登基後先後七次討伐高句麗,若非楊廣已經建成大運河,李世民也要修。所以換個皇帝,不一定能挽回隋朝的命運。
畢竟隋朝正處在大亂(五代十國)到大治(貞觀之治)的歷史性過渡期,由於前朝的大亂,百廢待興。必須上超級工程(秦時長城、隋代運河、建國之初兩彈一星等等),拉動經濟社會的報復性反彈。同樣因為前朝的大亂,使得國力空虛,無力支撐超級工程,只能透支民力。
更是因為前朝的大亂,民眾亟須休養生息。這種種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決定了過渡政權從建立開始就危如累卵
-
10 # 布穀鳥講歷史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如果,還是會滅亡。
秦與隋都是開啟統一,結束天下戰亂的短命王朝,這就是命。
秦統一之後,六國遺族失去過去的榮光,死灰復燃之心不是說斷就斷的,舊勢力的反彈蠢蠢欲動,秦始皇實在沒有辦法,才連續巡遊天下,震懾不安定因素,最終死在巡遊的路上,而後天下大亂。楚漢爭霸之際,各方勢力,大多其實還是六國貴族後裔。
隋朝結束南北朝長期混亂的局面,完成統一,滅掉的不就是門閥氏族所代表的各方勢力。隋唐演義,群雄並起,翻下來,還是舊門閥氏族趁火打劫,擾動天下,想要恢復過去的榮光。
開啟大唐的李家不就是當時得勝的最大門閥李家勢力嗎?與李家聯姻的呢?是當時另一門閥世家——獨孤家族。
由亂到治,總要經歷反彈,恰好,秦、隋就在這關鍵的過度時期,短命而亡,也是命。
-
11 # 賽麥大弘
那就妄談兩句,楊勇沒有楊廣的心機,他對別人基本是直來直去,他還不像李建成,李建成沒有都過死了,他鬥都沒鬥就被拿下了,說明政治上不成熟。有人說,楊廣品行不端,老做兩面人,表面一套 背後一套。在古代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多少人都盯著這個位子,鬥爭從來都是是你死我活的,你要當君子,你就上不了那個位置。不管楊廣用什麼辦法大白楊勇,說明他就比楊永會鬥爭。估計楊勇當皇帝也坐不了多久,以他的性格,不會對楊廣下毒手,楊廣還會把他從皇位上趕下來。楊堅是多麼聰明而且鬥爭經驗老道,都可以被楊廣給騙了,楊堅的的那些開國功臣不就都跟楊廣走了嗎?幾年以後,楊勇不也是光桿司令一枚。當皇帝也要殺伐決斷,不可以婦人之仁。分析這哥倆的性格,我認為,楊廣當皇帝要比楊勇當皇帝更合適,我認為,隋文帝沒有選錯接班人。只是楊廣太過於好大喜功,安排的工程都是世紀性的,勞命傷財,又沒有及時看到民間的疾苦,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手段差一些,要是能解決好這些事情,還是很不錯的一位皇帝。他做的有些事情到今天都在發揮效益,總體認為,楊廣和王莽屬於一路人,太過超前。
-
12 # 卡司吶聚
在歷史的長河中,朝代的更替是必然的,沒有一個朝代會從宇宙大爆炸開始一直存在到宇宙結束。如果要討論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長,那麼這個朝代的君王是影響這個朝代生存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討論作者這個問題可以那楊廣和楊勇來做一個比較,我個人認為楊勇和楊廣差不多,甚至比楊廣還要庸昏,一下的是我的一些見解:
1、楊勇和楊廣一樣的好色 沒有繼位楊勇的後院中已經有許多的妾待,可以說是妻妾成群,他處理後院事情的做法是非常的不妥,甚至是寵妾滅妻,楊勇的正妻就是不得寵,被楊勇氣死的,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楊勇的家事都沒有處理好,談何治國???談何平天下???楊廣也是雖然荒淫無度,但是他沒有那麼複雜的家事。
2、楊勇喜愛奢侈,他收藏了許多的寶物。有一次,隋文帝發現了楊勇擦拭一件珍貴的蜀鎧,隋文帝就狠狠地痛批了楊勇一頓,告誡楊勇不要染上奢侈的惡習。這也是楊勇受他父親恩寵銳減的原因之一。
3、楊勇沒有楊廣那多的智謀,楊廣可以說是足智多謀。在楊勇寵妾滅妻這件事上,楊勇的母親已經是非常的不滿了,楊勇還要讓她的寵妃雲昭訓主持太子宮,這更讓人懷疑是他謀害了自己的正妻。而楊廣則不同,楊廣則是計劃著如何得到皇父皇母的器重。這時楊廣就懂皇后面前假裝自己沒有什麼姬妾,而且假裝只跟自己的蕭妃,兩人相互廝守。從此可以看出那個更足智多謀,那個更能治國。
4、楊廣南征北戰,楊廣在未幾位之前就三徵高句麗,後來更是攻打突闕等戰爭,為鞏固天下疆域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個經歷了戰爭的大風大雨的歷練,一個沒有歷練,那個能夠治理國家已經心裡有個數了吧?
5、楊勇得不到父親的恩寵,也得不到太后的喜歡,他太子的位置已經被廢掉了,如今他想跟足智多謀的楊廣爭恐怕是不可能了,更何況他沒智缺謀。像這樣把自己太子的位置都弄丟的人,他治理的國家會是怎樣???結果可想而知。
-
13 # 望十安的酒
這個問題,我們把它的格局提升一下,就成了【楊勇會不會像父皇楊堅一樣,實行雄偉的改革發展。】
隋朝亡國,明裡的原因,在於楊廣【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細細數來,興科舉,遷東都,徵邊塞,抑關隴,開運河,等等。
不可謂不雄偉。
然,正是因為短短時間,需要實現如此千秋大業,便造成了勞民傷財,民怨沸騰。
正所謂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有雄才大略不可怕,但不懂得愛護子民,不懂得珍惜百姓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所有百姓之痛苦建立自己心中理想之大業,明裡上是促進國家發展建設,實際上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國家是什麼?乃是百姓組成的,所以在當時來講,楊廣並不是一個明君,用永永遠遠不能洗刷成一個明君。
這也就是為何講,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了。
哲學中,歷史觀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於是,烽煙四起,隋失其鹿,天下逐之。
那麼,此時重點才真正的到來。
隋朝亡國,暗裡的原因,在於上述功績中的一個——抑關隴。所謂抑關隴,便是抑制關隴貴族。
楊堅去周立隋,背後一主要力量,便是關隴貴族的支援。而在楊堅坐上皇位之時,關隴貴族的力量自然成為了他謀政天下的一個阻礙,他的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的解除關隴貴族的干涉,並大刀闊斧的實施了起來。
政治上,三省六部加強中央集權。因九品中正制被貴族把控,所以廢除九品中正制,改設科舉制,加大外界人才,平民人才的進入。
軍事上,府兵制,解除貴族私有武裝力量,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經濟上,設均田制。使國家命脈脫離貴族,把握在國家手中。
還有就是大肆的分封宗親,使得自己楊姓的宗親勢力增長,以此抵抗關隴貴族的威脅。
到了兒子這一代,楊廣與楊勇會如何呢?同樣具有雄才大略與敢想敢幹魄力的楊廣,表示,我可以直面關隴貴族的壓力,改革的更加生猛與有效。
於是,在進一步推行楊堅的均田制,科舉制,府兵制的基礎上。開始完成遷東都,以圖擺脫關中本位。且重用士族,與貴族相抵,並且大肆屠殺關隴貴族勢力,手段很是強硬。
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偉業下,楊廣便兩邊不討好。
哪兩邊呢?
關隴貴族與百姓。關隴貴族已經開始反抗楊廣,而楊廣的決令又讓百姓苦不堪言,於是,隋朝必亂。
如果讓稍微,只是稍微平庸些的楊勇繼位呢?史載,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喜愛詩賦,為人謙和率真,但好色愛奢,有些卑弱。
如若楊勇當了皇帝。結果同樣一好一壞。
好的是,楊勇不會那麼激進,或許在父親的改革之路上走的稍緩一些,但平穩,加之良相輔佐,想必隋朝還會有幾世。
壞的是,楊勇的卑弱,很可能造成關隴貴族的反勢,讓他們捲土重來,使得楊堅改革前功盡棄。從而由被關隴貴族所幹涉把控。
無論如何,想必隋朝倒不會滅亡那麼快。但對於歷史程序的意義就不如楊廣大了。
總體來說,還是那句老話貼合些。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論隋朝這個個體來說,楊廣不如楊勇維持時間久,但論整個歷史來講,楊廣要比楊勇做的優秀的多。
-
14 # 錢多多讀文史
這個事吧,真的咱們只能坐這兒揣測一番,畢竟,楊勇楊廣兄弟倆咱們都不熟。
大夥兒對楊勇被廢抱有深切同情,主要是哀其受冤枉,憤楊廣太奸詐。
但事實上呢?唉,這個事實當然只能從故紙堆裡偷窺一點點。
史書上說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善於詞賦之道,個性寬厚溫和且率真,為人不矯揉造作。
這個分析一下,所謂不矯揉造作,就是有什麼就說什麼,是什麼樣就表現成啥樣,直爽不掩飾。這是個好品質,做朋友極好,但要為君為主,恐有點任性了。
書上又說,楊勇生性好色,喜愛奢侈,愛與文人往來。唉,這與吃瓜群眾的印象不符啊。楊勇也好色愛奢呀,又愛交文人,恐怕是個風流才子人設呢。
這不,弟弟楊廣就利用其兄的不設防,寵妾冷妻等縫兒盯了上去,還跑到老媽獨孤伽羅那兒告狀。
好,伽羅女士最厭男人三妻四妾,楊堅都讓她管得死死的。說起來這位女士倒不像別的婆婆只管丈夫,放縱兒子,她對兒子的放浪也不喜歡。
這下,娘倆天天在楊堅面前說楊勇壞話。楊廣呢,他也好色好奢,但他會裝啊。一來二去,太子位落他手了。
要說楊勇不被廢,楊家天下位會不會長?這很難說,畢竟楊勇也不太靠譜。而且,楊廣除了好色的大毛病(這還許多是政敵宣傳需要),打仗比楊勇還強那麼一點。
但說回來,隋的倒臺,民不聊生是主因,這個楊堅楊廣都有責任,若楊勇上位,征斂得可能比這二位稍輕些,隋朝可能走得遠點。
但我又想,關鍵若是李家硬是想坐位,那麼,楊勇是否難挽狂流?
-
15 # 滄海拾遺錄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興衰榮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只不過有的王朝享國日久,有的時間不長。隋朝前接南北朝大分裂時期,後續千古盛唐時代,一舉終結了100多年的大分裂,重新統一了中國。可惜,隋朝只享國37年,歷楊堅楊廣二帝,就因楊廣好大喜功,勞民勞力甚多,導致天怒人怨而亡國。事實上,隋朝的帝位按照正常的繼承順序,應當由楊堅的長子楊勇繼承,可惜楊廣計謀多出,利用各種手段籠絡人心,最終除掉了哥哥楊勇這個繼位路上最大的障礙,成功上位。
假如楊勇可以繼位,那麼隋朝的國勢走向又當如何?隋朝還會這麼快亡國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基於當時的國勢形勢和楊勇的性格秉性大膽地推測一番。
楊勇性格沉穩,不會像楊廣那樣愛折騰關於楊勇的性格秉性,《隋書》中有“勇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和“勇多內寵”兩點記載,由此可見,楊勇的性格較為寬厚、才學應該也比較出色,但有些好色,有些奢侈。與狡猾聰明愛折騰的弟弟楊廣相比,楊勇比較低調,性格比較直率,雖然有點講究生活品質,這一點為父親楊堅所不喜。由楊勇來繼承大位,楊勇沒有弟弟楊廣那麼有雄心有才能,還是屬於守成之君,不會出現開鑿京杭大運河、東征高麗這樣勞民傷財的舉措。
楊勇性格仁厚,城府不夠深,可能難以有效駕馭關隴世族隋朝承接北周各項制度,北周宇文泰以關隴世族為根基建立的“八柱國”制度,賦予關隴世族相當大的權力,成為威脅皇權的因素之一。楊廣在位時採取了興科舉,遷東都,徵邊塞等各種舉措,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打壓和擺脫關隴世族的影響,特別是遷都洛陽,遠離了關隴世族的大本營長安。楊勇繼位後,其性格仁厚,加上性格直爽,城府不夠深,應對實力強大講究權謀的關隴世族可能力不從心,有逐漸大權旁落的可能,有可能形成權臣弱主的格局。
楊勇繼位,隋朝江山不會這麼快傾覆現在看來,隋朝江山之所以短短30多年就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隋煬帝楊廣性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些舉措過多過快地損耗了國力和民力,特別是三次遠征高麗失敗和開鑿京杭大運河,民怨沸騰,給了在一旁伺機而動的關隴世族可趁之機。楊勇繼位的話,應當不會貿然多次遠征高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儲存國力,開鑿京杭大運河也不會要求過高過快,這就使得隋朝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積累的國力不會那麼快消耗掉,只要楊勇不出現其他昏招,按照柏楊先生在《華人史綱》中提出的封建王朝立國“五十年”規律,只要一個王朝能順利挺過建國初期五十年,那麼這個王朝的國祚就可能延續百年甚至更長以上。這樣一來,以李淵為首的關隴貴族想江山易主難度就大得多。
-
16 # Q檸萌h
強盛一時的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只歷經二世,就化作了歷史的雲煙。隋朝的快速衰亡,隋煬帝楊廣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是他的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最終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彈,不止隋朝政權被覆滅,他本人也被離心離德的部下縊殺在江都。
隋朝之前南北朝戰亂,權力實際都掌握在軍閥手中,作為軍閥中的戰鬥機——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楊堅統一了國家,並且創造了一個盛世,從他的諡號“文帝”就能看出是最高等級的。但是關隴貴族也控制了國家。隋煬帝急於削弱他們的影響力,長期不在長安辦公,修建東都洛陽作為實際首都,娶南方皇后、任用南方將領、修建運河溝通南北、長期生活在揚州、徵高麗削弱關隴貴族實力、建立科舉制度,以平民知識分子取代貴族世襲官職……因此激化了與關隴貴族的矛盾,最終爆發,導致國家滅亡。隋煬帝之所會這麼做,除了是認識到關隴貴族的長遠危害,還有就是他個人遭遇使然,楊廣年輕時就率軍統一中國南方,長期生活在南方,會說南方的語言,熟悉南方情況、娶南方老婆……總之,他有強烈的“南方情節”。他個人在北方關隴貴族中的影響、實力,則是一個“短板”,楊勇作為太子在關隴貴族中擁有很大的支援力量,父親楊廣為國家打下非常堅實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楊勇以他的才智,會認識到關隴貴族的長遠危害,但是他沒有楊廣的“南方情節”,會採取措施削弱,但絕對不會採用這麼激進的方式。
楊勇最大的悲劇是,遇到了命中剋星——二弟楊廣,一個野心十足演技精湛的男人。楊勇因為性格直率,沒有什麼心機,什麼事都擺在明面上,犯錯很容易讓人抓住把柄。楊廣就不一樣了,他工於心計,很懂得偽裝自己。可悲的是,楊勇一直把楊廣當兄弟,未對這個弟弟有過落井下石之舉。殊不知,是楊廣在背後放冷箭一步步把他推向萬丈深淵,為了皇位,楊廣根本就沒想著放過他這個哥哥。很傻很天真的楊勇在政治上,註定是玩不過楊廣的,論政治手腕,楊廣比楊勇更適合當皇帝。可惜的是,楊廣當上皇帝后,太急功近利了,親手把大隋的大好河山給葬送了。
如果楊勇繼位,隋朝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執政超過300年的王朝。
回覆列表
如果楊勇做皇帝,隋朝應該像漢朝一樣經過幾十年的穩定,慢慢才變的強大。漢朝有匈奴,隋朝有突厥。或者說楊勇是一個平庸的人,不像楊廣那樣胸有大志,好大喜功,想在他有生之年建立豐功偉業。所以楊勇可能是個守城君主。
如果楊勇做皇帝,他大概會按他父親楊堅實行的政策而老老實實實行,科舉制度應該如常推行。但大運河就可能不開發了。至於對待北方突厥,就以防守為主。至於高句麗也不會去三徵了。一個剛建立的國家最緊要的是發展人口,大力發展農業、畜牧業。這就要國家相對穩定的社會制度才行。我相信如果楊勇不瞎折騰,隋朝就不會這麼快玩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