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文
-
2 # 尊爵文化
據傳統說法,解縉捲入太子紛爭太深,而被朱棣殺害。
朱棣有三個嫡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熾在洪武二十八年即被立為燕王世子,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朱棣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朱高熾在後方留守,這樣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也曾許他:“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 。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但是最終朱棣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解縉就是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永樂三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並沒有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為了打擊太子,他決定從解縉下手。永樂四年,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的悲劇其實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關聯。解縉少有才名,鋒芒過盛,而不知收斂,引人忌恨而不自知,胸懷抱負,負有大才,還以急智著名,卻為人放蕩,不謹身惜命,終受他人所害,引人嘆息。
-
3 # 長麵包的樹
解縉是民間傳說裡最著名的“才子”之一,是《永樂大典》的主編.可是明成祖因為太子,也就是他的長子朱高熾身體不好,想改立第二個兒子朱高煦為太子。他暗示解縉來提出建議,想不到解縉卻說了一大通太子的好話,而且還說太子的長子是“好皇孫”。明成祖只好作罷,但開始討厭這個反應太快的才子,以後就找機會把他貶出了京城。永樂八年,解縉回京述職,正巧遇上成祖朱棣北征未歸,他拜見太子朱高熾後就走了。明成祖歸來,得知後就懷疑解縉有陰謀,下令逮捕解縉,把他關進了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監獄。這一關就是五年,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指揮紀綱嚮明成祖上報錦衣衛監獄在押的囚犯名單,明成祖說了一句:“解縉還在麼?”紀綱一聽馬上明白成祖的意思,當晚就準備好酒好菜,將解縉灌醉,然後把他拉到雪地裡活活凍死。第二天嚮明成祖彙報,說解縉昨夜突發疾病而死。明成祖就下令抄沒解縉財產,將他的家人流放
-
4 # 金笑侃大山
不管那朝那代,伴君如伴虎,若官場再高傲自大,基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尤其是一些對君王有恩,才智過人的忠臣,所以對於他的慘死也沒有什麼好奇的
回覆列表
解縉“幼穎敏”,自小就有“神童”之稱。1388年,解縉與其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被稱為“一門三進士”, 名震京城,轟動一時。太祖朱元璋深愛解縉的才華,命其常侍御前,並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明史.解縉傳》),意思是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年青氣盛的解縉立即上《萬言書》和《太平十策》,主張應當簡明律法、賞褒善政,朱元璋讀後稱讚其才。
“縉以冗散自恣耶”。解縉恃才而傲、仗義執言、不懂官場潛規則的他很快得罪了朝中的達官貴人。朱元璋也認為他鋒芒太露,1391年令解縉迴歸江西吉水老家8年。這期間他修身養性,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著作頗豐。
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受人推薦升任翰林侍讀。不久又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兼內閣首輔,朱棣先後賜其五品官服、金綺衣,“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朱棣之語足見他對解縉的寵信,這成為解縉人生仕途最得意之時。期間解縉主持撰修了被後世譽為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共計11095冊,22877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收錄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解縉雖官居高位,才華蓋世,但在官場上卻率性而為,隨性而言,書生氣十足。“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種自命不凡、口無遮攔的行為很快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朱棣非常青睞英武善戰、性格秉性與自己相符的次子朱高煦,而對性格懦弱,體格肥胖的長子朱高熾不感興趣。評議皇家立儲之事歷來就為臣者大忌,但性格耿直的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仍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又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原來朱棣對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非常喜愛,視為掌上明珠,數次出征都帶著他。“上語諸侍臣曰:‘皇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宜歷行陣,俾知兵法,且可悉將士勞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每日營中閒暇,卿等仍與之講論經史,以資典學’” (《明史•卷八•本紀第八》) 。在解縉的積極建議下,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立儲之事招致了朱高煦的忌恨,他多次構陷解縉,久而久之朱棣信以為真,逐漸對解縉也失去信任。官位也隨之一貶再貶,最後竟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
1410年,解縉入京向朱棣奏事,正遇朱棣北征近一年未歸,他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後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
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偏偏解縉曾多次彈劾過紀綱“刺廷臣陰事,以希上指,帝以為忠,被殘殺者不可勝數”,心懷忌恨的紀綱當晚便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將其凍死,“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