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彎彎照我心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很多的農業培訓的確有些不接地氣,說話太過於官方、老百姓不理解;說話不講究方式、老百姓對其有些反感;單純的依靠資料說話、卻沒有一個較有代表性的現場等等,都是現在的農業培訓不被老百姓所歡迎的原因。
因為我是黑龍江農墾從事水稻研發的工作人員,每年都會應農場的需求對本場的種植戶進行不同專案的農業培訓工作。相較於地方而言,黑龍江農墾的農業培訓更實在、更有說服力、也更被農民朋友所接受。
首先,要針對當前農業發展形式展開相應的培訓。既然是農業培訓,不能僅僅以農業技術為主。因為農業生產中除了農業技術、種子、肥料、農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專案就是農業發展趨勢。怎麼吸引農民朋友更積極的參加農業培訓?就需要針對當前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並且需求提供一些適應當前或者今後農業發展趨勢的一些新技術、新機械。能夠穩住當前、著眼於未來、分析好現在,才是農業培訓的真正需求。
其次是少說官話、套話、車軲轆話。如果您參加過農業培訓的話會發現,很多的專家在語言方面並不是很受農民朋友喜歡。太多的官話、套話和官腔,讓人感覺這個專家不是來對農民朋友提供培訓、幫助和服務,而是一個官員坐在前面講話,這樣的培訓自然會讓農民朋友所反感。
還有一點就是培訓的內容太過於單一、枯燥。說實話,農業培訓與其他的培訓並不一樣,因為農業是宏觀性的生產活動,培訓所提供的一些農業生產和試驗資料並不是很讓人信服,因為不同的地區、不同地形都會對資料的有效性造成影響。單一的依靠各種資料來說話,未免太過於單一、枯燥了。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是能與農民朋友打成一團,偶爾說說粗話有可能更受農民朋友歡迎。
最後是建議進行現場培訓。黑龍江農墾的各個農場每年都會有一定的培訓任務,從春季一直到冬季,只要是條件合適的情況下,都會爭取進行室外的現場培訓。想培訓品種種植,那就專門看不同的品種;想看不同的栽培技術,那就找不同栽培技術的現場;想看有機水稻種植,就找有機戶的地塊進行培訓。所以,在現場+資料+農戶現場參與的情況下,培訓的效果往往才是最實在的,也是能夠解答老百姓問題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壹卉農業
現在各種農業培訓也越來越多,有些是農民所需要的,而有些僅僅是走走形式,完成任務而已。所以,要想農業培訓更接地氣,就需要圍繞農民的需求來培訓,這樣才能更接地氣。
第一,不能強壓任務,現在某些部門為了體現對三農的支援和關心,盲目制訂培訓計劃,要求每年要對農業培訓多少人次,還要進行考核,這樣沒有針對性的計劃,往往下面為了完成任務,也就沒有針對性的內容,就不接地氣。所以不能強壓任務,要了解需求。
第二,不能只講理論,有些農業培訓,請來高階專家,在賓館會議室裡對著ppt講得特起勁,但是農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更需要實踐。防以應該到農民需要的地方去培訓。把教室放在農村、放在田間地頭,才能更接地氣。
-
4 # 老楊說農
農業培訓不接地氣作為一個農業培訓的負責人覺得不敢苟同!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首先,對培訓專案中物件瞭解調研不夠,也就是對培訓物件需求瞭解不夠!例如,當你接到一個入村的果業技術培訓,你必須瞭解這裡種什麼,什麼品種,現在存在問題,誰在種,種植人的文化水平,準備怎麼講,PPT,實地演示,講課老師的選取等!
其次,培訓內容與培訓物件實際需求的脫節。培訓組織單位往往是政府部門,他們緊跟政策,培訓的要求往往緊貼政策又要接地氣,但是師資成了問題!
政府部門希望政策和技術落地,往往忽視培訓物件接受能力和最急迫的需求!出現了老師講老師的,我聽我的。
第三,政府在選擇培訓實施單位上隨意性,培訓實施單位的目的和能力問題!現在涉及培訓的單位工作很多,加之思想上把培訓這個軟專案重視不夠,經常隨意選擇培訓機構。選定的培訓專案實施單位往往不注重培訓效果,目的就是賺取經濟效益!
第四,培訓老師的能力問題!現在農業的培訓效果較差的原因是,老師選取很重要,高校理論全面的老師下基層不夠,或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足!高校學課細分與農村需求全面之間的矛盾!基層農技中心老師接觸基層密切,又不符合政府要求高大上教授呀,研究員呀的要求!
我們接到培訓專案,先調研培訓物件,針對性選好老師,制定合理時長的實施方案,接地氣,務實效是絕對的第一要務!
-
5 # 生活在山下
我覺得農業技術,比如果樹修剪,只要抓住通風透光的原則,個人掌握適合自己果園的修剪方式就行。不要把修剪說得太有技術含量。
這可能就是這個問題的本意吧。
果樹管理和糧食種植,最好是越簡便越好!可果農追求產量和質量的欲求太強烈,讓果樹生產變得越來越有技術含量,卻越來越不太實際。
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現象,原因是果農賺錢的欲求和管理的懶惰心理。老是想去請教技術人員,不把重點放在自己對自己的果園的觀察和經驗總結上。
總之,只有用心,才能管理出好的果樹,才能一年比一年強。
-
6 # 星農雲商
農業培訓一直是農業系統自己在舉辦,捨不得放棄那點利益,所以把培訓做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讓社會機構參與。
-
7 # 手機使用者6666兵魂
農業培訓:80%的時間應該在田間地頭:這樣培訓出來的學員99%是接地氣的:讓學到的理論充分溶解到實踐當中去。
-
8 # 茶哥顏國添
很多農業培訓,根本就是一種形式走過場的模式,只注重表面形式,沒有注重當地情況和定位,以為叫一個"專家""教授"過來講一下,農業就可以做起來。
很多農業培訓,都是盲目樂觀的臆想,有些就是假大空的宣傳,像打雞血一樣,等操作起來才發現原來不是一回事。做農業本來就需要踏踏實實的,先把基礎設施打好了,然後在一步步的發展壯大,當然也要對資訊有個充分了解,才可以避免走彎路。
很多農業培訓,沒搞清楚培訓物件,為什麼要培訓,培訓的方式是什麼。不是靠一時的激情,不是靠勵志雞湯農業就可以搞起來的。農業需要多方合力,需要政府政策扶持引導,農村帶頭人要因地制宜,帶領村民共同發展,要發展農業要跟機械化和資訊化建設聯通,才不會陷入市場的坑。
-
9 # 自留園老郝
農業培訓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培訓主體或主辦方的定位。
據我所知目前的農業培訓的培訓主體是各縣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和市場化的農技培訓公司。總的來說市場化農技培訓公司效果要好於政府農技推广部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是以下這些原因形成的:
1、每年政府都有職業農民的技術培訓要求,而且為此配套了幾千元一位的培訓經費;這部分經費是下放到各縣區農業主管部門,由各區縣農業主管部門進行培訓服務政府採購,但因部門利益原因,這些培訓服務採購基本都是由農業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農技推廣中心獲得。民營農服或農技公司很難分得一杯羹。
農業部門的農技推廣中心在具體培訓過程中一是市場定位不準確,多為培訓而培訓,完成任務或套取培訓經費。二是形式上多理論少實踐,培訓內容不一定是農民真正需要的。而農業技術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操作。
2、由於現在大量新農人和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出現,使得市場化的農技培訓服務有了很大的需求。因為市場需求的大量增加,從而促進了市場化農技培訓服務公司的發展,湧現出了不少優質農技服務平臺或團隊。這些公司或團隊來自於農場一線,定位精準,所授內容實用性強能針對性的解決農業種植中某一痛點,能快速強效提升當地的種植水平。所以更受農民的歡迎,效果也更好。
3、我認為目前農技培訓市場中還有這些不足需要改進:農業技術領域沒有像臨床醫療體系中的技術評價系統和基於這類評價系統的收費價值系統。臨床醫療系統中從實習醫生、見實醫生、助理醫師、執業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的技能評價體系。而農業技術更需要這類技術評價體系和對應的收入體系,讓真才實料的農技人員獲能與其技能對應的收入。
-
10 # 鄉知好貨
1、地方政府重視
1.1 培訓農業,培訓農民工,培訓三農技術,不是走過場,要落到實處,以結果為導向作為政府政績考核指標。
1.2 形成體系和系統:既然是培訓就落到實處,不是東西亂抓,建議組織部門,農業部門帶頭,走進地裡,發現實際問題,在引入實際解決方案,進行學習。
2、拒絕空談,完成任務,實際問題實際解決
培訓要落到實處,不是叫口號,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要因地制宜看出當地在三農領域的缺陷,再合理安排培訓,培訓的目的不是培訓,而是學習,找到實際解決方案。
3、不要太相信專家,更相信行業實踐者
3.1 專家,科學家有他的一技之長,有他的貢獻,我們不可否認。到時,我們得到專家科學技術學家指導的同時,還要自己去實踐,多向成功的實踐者溝通和請教,是農業知識最快的落地方式。
3.2 最高效的學習效率是搞清楚地域情況,你當地出什麼東西,適合什麼農業,選擇後,就要向當地或者同行最好,最牛逼的實踐者學習。
4、配置資源要到位
4.1 硬軟體,網際網路先進的科技工具:培訓要有專人負責,同時必備的硬軟體學習工具,培訓機構,基地,實操要相互結合,做到可以落地。
-
11 # 嗯好的好的呢
當下,農民兄弟“充電”的渠道越來越多了。有田間課堂,農技人員現場“問診”;有技能講座,業內專家講解知識。林林總總的培訓不少,效果怎樣?
在基層採訪,一位種植大戶的心聲令人深思。因玉米行情低迷,他打算改種高粱、黑豆等雜糧,還籌劃上馬高粱酒加工專案,種植結構調整,面臨難題不少。試種的高粱大片倒伏,找不到對策;高粱酒加工的技術還沒完全掌握。雖說縣裡有農民培訓課,可基本都和他的需求對不上路。
一位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也深有體會。常到農村組織培訓,發現有的課農民上座率不高。深入瞭解後才知道,不是農民不想學,而是他們覺得一些培訓不解渴、不實用,有的專家講得太專業,農民聽不懂。培訓課開了不少,實效卻打了折扣。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一支強大人才隊伍,農村恰恰是人才“窪地”,農業人才的供給和現實需求存在鴻溝。據有關部門的資料顯示,目前農村各類實用人才1690多萬人,僅佔農村勞動力3.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人才尚有很大的缺口。
近年來政府積極行動,加強農民培訓,補齊農村人才短板,不斷提升農民技能素質。但在實際中,培訓與需求還存在脫節問題。一方面,農業產業不斷升級,現代科技正與傳統種養環節不斷融合,看天種地少了,利用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多了。這些新變化帶來新挑戰,對農業經營者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農民主體日益多元。既有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也有一腔熱血的新農人;既有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也有上規模的新型主體。他們自身的經歷和知識結構不同,對培訓的需求存在差異。而時下的農民培訓,培訓誰靠上級指派,有的人成了上課“專業戶”,真正想學的卻沒有機會。有的培訓走形式、擺花架子,看著熱鬧,作用不大。
提升農民培訓效果,要精準對接農民需求。不少培訓專案的內容沿襲多年不變,跟不上農業發展形勢;師資力量單薄,難以擔起授業解惑的職能;課堂形式簡單,無法激發農民學習興趣。農民培訓,得在內容上求創新,在方式上找突破。比如有的地方鼓勵農民自主申報,提供選單式課程,他們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有的地方和科研單位、企業等聯合培養,提高培訓質量。有的地方把解決現實問題和培訓結合起來,在做中學,提高培訓效率。
提升農民培訓的效果,資源不能“撒胡椒麵”,要握指成拳,多渠道增加投入,整合分散的培訓力量。充分發揮農廣校的主體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建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培訓體系,創新培養方式。特別是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透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激發高校、科研機構、教育企業等主體的積極性,讓多方力量形成培訓的合力。
讓農民學得有勁,學了有用,才能培養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
12 # 知足者樂也5
大家回億從前,知識青年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事,那時黨和政府就怕沒人接農業的班,然而,那些知青不都在享受著退休金嗎?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鍛鍊著人的生存意志,培養著人的生活點滴,教育著人想生存必須要勞動,是勞動創造了人類世界的道理,苦是人類的真實表現,必須經過接受鍛鍊才懂才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
13 # 箐菁生態
農業培訓看你培訓什麼內容問題?找到有用培訓之人,使農村農業壯大,自己將來有能掙錢,沒有不好好學的,從學習內容的知識、找自己不足之處,如何化解社會環境問題。誤區:就是學了不知道如何、用到現實社會環境中,扶一程代一段,消化所學的知識。
-
14 # 剣南
主要是地方的領導沒有一個發展定位,對市場不瞭解!有些地方甚至為了政績拔苗助長或市場上什麼東西好賣,馬上叫農民跟風,市場上供大於求時受傷的都是老百姓!
-
15 # 餘紅藝身體語言梳理師
培訓應該結合種植的作物來培訓。因為所有的培訓都是要經過實操之後,我才會記憶尤深,才會能把這些知識掌握。如果只是培訓的話,我覺得很多東西都。沒有實操都記不下來,而且沒有真正的去操作過,就像紙上談兵一樣,真正到要去打仗的時候什麼也不會。要培訓的話就是要自己再親手去做。去種植這些農作物,遇到問題再去請教再去學習,這樣的話就對學習的人就記憶尤深。有很多教的東西都是說理論上的,而沒有真正的去實踐。理論說來很簡單,但是真正的去實操的話就很難。所以說培訓這些農業最重要的是去實操,遇到問題,然後再去找到答案,然後再去培訓學習。農民種地的經驗都是在不停的中,不停地收的過程中才得到的,而不是說學理論知識學的才會種地。所以對於農業方面,我覺得經驗比理論,比培訓比這些專業知識要重要。只有這樣,那培訓才能落地。
-
16 # 花未眠LYZ
培訓物件,培訓形式,培訓內容
我經常參與各縣的農民培訓,所以有發言權
有的組織者是流於形式,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有的則不然,組織有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關鍵是農民愛聽,很接地氣。
1.培訓物件
根據培訓內容,首先選擇有強烈需求的農民,由村裡推薦,統一報名,沒有需求就沒有積極性,做的再好沒效果。
2.培訓形式
3.培訓內容
除了講授與學員相對應的專業內容之外,還要按照上級要求增加綜合性知識,比如法律,營銷,平語近人等等。無論什麼內容都要注意選擇師資,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4.教學時間
上午留出農民幹活時間,下午早點下課,讓農民回家不誤農活。
做的好的,上午9點-12點,中午吃飯,下午1點-3點,中午不休
以上是我多年培訓工作中的一點總結,望能有幫助
-
17 # 自由清風Tm
農業培訓,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不是照本宣科。就拿農業種植來說,農作物各過生長階段,所需要的養份,適用什麼肥料,怎樣預防和消滅病蟲害,如何管理,從而達到穩產高產。要根據品種效能,和當時當地的氣候,土壤效能,水源條件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加以瞭解,做到合理佈局,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控制好病蟲害。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其結果也可能是事與願違。
-
18 # 上品農夫下鄉
這個問題從三個方面回答。一是被培訓的人。來培訓的人員混雜,行業水平相差較大,培訓內容很難有針對性;參加培訓的人自己不花錢,都是政府買單,求著他來培訓,再好的培訓,對他也沒用;還有些人來培訓,故步自封,自以為是,總是用拷問挑刺的態度面對培訓內容,自身學習能力不足,同樣也會影響培訓效果。二是組織培訓的人,也就是出錢的人,他們不關心培訓的真實效果,只關心是不是有大腕兒上課,有大領導上課,有大排場上課,學習的內容要求大而全,正確而無用,對參訓學員的學習成果轉化沒有制度要求,不懂學習規律,貪多,貪大的培訓肯定沒有好的效果。三是培訓機構,自身課程體系缺乏,授課師資拼湊,少有實踐經驗豐富,又能講課的好老師,東拼西湊的培訓方案,缺少系統性,科學性,大拼盤,大雜燴,最後只賺個熱鬧,怎麼可能接地氣,有效果呢?
-
19 # 就事論事刨根問底
農業培訓要走出不接地氣的怪圈,就必須清理農技培訓機構那些不懂專業,卻晉級了中高階職稱的,掙著職稱高薪卻幹不了專業技術工作的專業人員。縣級以下的農業技術推广部門,懂技術能工作的專業人員比例太少,並且在高階職稱人數中的比例更少,甚至出現了懂技術能工作的真正專業技術人員晉級職稱屢屢無望現象。形成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浮於事消極怠工的局面。這樣的農技推廣體系在農技推廣工作中,勢必要趕鴨子上架,讓那些所謂的高階職稱專業技術人員走上講臺,講一些空洞的理論敷衍了事。這是農業技術培訓不接地氣的主要原因。取消職稱與工資掛鉤,進行競聘上崗,透過制定科學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發放崗位績效工資,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氣,有作用。才能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刻苦專研業務,在工作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農技培訓工作發揮實效。
回覆列表
我國是農業大國,以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約佔世界20%的人口,可見農技推廣工作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農技推廣的受眾是農民,農民個體繁多,層次不一,如何讓培訓接地氣?是一道需要基層農技員認真研究的課題。
農技培訓,就是以農民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富民增收為目的,著眼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一方面,農技員要講究科學方法,做到以下五點:第一是培訓物件要選準,優先選擇那些願望強烈、又有學習能力的農民,特別是科技示範戶、種田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當兼顧其他確實想學習農技知識的村民,不為完成培訓任務搞拉郎配、湊人數。對於那些以打工為主、本著不荒田種莊稼的農戶而言,不必強求其參與培訓;如果強求參與,一來引起他反感,二來他也不會認真聽,反過來影響願意學習的示範戶等。
第二,培訓內容要精準,事先進村入戶搞好調查研究,根據農民要求,想學什麼就講授什麼,也就是由農民點題,專家答題,避免對牛彈琴。我們當地農技站,每次培訓一個主題,種小麥的、種玉米的、種馬蹄的,區分不同人群,分別講授,互不干擾。聽的人聽得起勁,講的人講得起勁。
第三,培訓時間上要結合四季農事,緊扣農時,講授當季相應作物栽培種植、田間管理技術,比如要講授土豆播種栽培管理技術,春土豆就應該在驚蟄前2-3月份、秋土豆在10月中下旬,臨近土豆播種時,不能施過後計、放馬後炮。
第四,培訓地點要合理選擇在與講授內容密切相關的田頭生產一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便於及時溝通當場解決實際疑問。比如,我鎮有個大蒜種植村,農技員講授大蒜種植管理技術,就在大蒜田頭講過多次;我鎮還有一個貧困村,搭建20多個大棚種蔬菜,農技員講大棚蔬菜管理技術,多次站在大棚裡講。
第五,培訓講授專業技術知識要通俗易懂接地氣,不能照本宣科,要把高大上的專業術語轉換成群眾聽得懂的“土話”、“大白話”,讓村民一聽一目瞭然,便於實際操作,從而儘快掌握相關知識,成長為科學種田的“土專家”、“田秀才”;比如,一背桶水兌2-3毫升藥劑,2-3毫升具體是多少?怎麼量?農技員往往就用農藥瓶蓋打比方,這樣農民就清楚明白了。
另一方面,對基層農技員來講,需要具備一定科技人文道德素質。要提高思想認識,克服各種困難,滿懷對農民的深情厚誼,以滿腔的熱情,轉變工作作風,認真傳授農技知識。做到以下幾點:
1、熱心,作為一名公職人員,不管農民當面或者電話、上班或者下班時間請教,一律熱情回答;我鎮裡的農技員,就把自己電話號碼印成名片,分發到戶,方便農戶隨時打電話聯絡。
2、虛心,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個別農技員可能對農戶某些新興農業不夠熟悉,一些問題一時答不上來,要誠懇承認不足,不怕掉底子,虛心向農戶學習,查詢資料充電;馬蹄一開始在我鎮只有少數幾個農戶種植,我鎮有個農技員從外鄉鎮調入,以前沒有接觸馬蹄栽培管理技術,不很瞭解,他毫不隱瞞,後來認真鑽研,成為行家裡手。
3、耐心,針對大多數農戶普遍文化水平差的現狀,需要不厭其煩講解先進實用技術,一遍不行講兩遍、三遍,今天不懂明天再接著講,直到弄懂弄通;不能像過去說書人那樣,賣關子,搞且聽下回分解。比如,蔬菜種植原來採用無公害標準,後來採用綠色標準,再到現在採用有機蔬菜種植標準,一開始把有些農民搞糊塗了;後來,經過一次次講解,農民都接受了、採用了,蔬菜銷路很好。
4、細心,對農戶生產生活細節細心觀察,對農戶播種、田間管理不規範操作技術及時提醒,讓農戶覺得自己是個認真負責的農技員,建立信任感,促使農戶把不懂的疑惑,一股腦吐出,便於對照培訓、對症下藥。比如水稻育種,採用塘水而不是自來水或者井水;打過除草劑的背桶要用清水反覆洗乾淨,以免下次使用傷害農作物。
5、信心,對上級農業部門要求推廣的品種及技術,堅定信心;對具體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個別問題,認真分析原因,及時與上級專家聯絡溝通。理論與實踐總有一定距離,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在實踐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相關技術。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沒有必要因為一點小問題、小缺陷而驚慌失措。
總而言之,農技培訓接地氣,對農技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只要農技員加以重視,按照以上要點,是完全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