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客觀評價下我現在臨廟堂碑的水平和差距,並提出改進方法和方向!本人是書法愛好者。
5
回覆列表
  • 1 # ssw孫順衛

    第一個問題不知什心意思,第二個問如何科學臨帖,臨帖不存在科學不科學只有說盡快的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習書法(臨摹古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正確方法。)所以餘以為臨帖的目的有幾種,1:古帖中藏有古人用筆的方法,運筆的方法,收筆的方法,從而在學這幾種方法的同事可以悟到執筆的方法,所謂取法高得乎中(如取法王羲之學出來可能就是一個文徵明,要追上王羲之則需博採眾長)。2,上,下字的映帶(即承上啟下),3,草書就還需整幅章法的按排。但第一點學好了書法己入法。後兩點可慢慢提升。

  • 2 # 王乃棟說書畫

    是臨寫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嗎?方法還有問題,是用一般書寫方法來臨寫書法的,筆法不對,筆畫無力度、無變化。這是較普遍的問題,目前學書法大多以書寫為書法,少有把毛筆按筆法寫活了的。

    建議臨《顏勤禮碑》,運腕寫大楷,筆畫能寫出錐畫沙感覺後再臨行書,書法就能逐漸入門提升了。

  • 3 # 雪飛書法藝術交流

    臨帖是一個技術活,選擇好你喜歡的字帖後,先不要著急臨,整體進行觀察,找出這個字帖共性的東西,就是這個字帖與其他字帖不一樣的地方。舉個例子:文徵明的小楷,你仔細觀察後會發現,他寫的字整體都向左傾斜,有一個小角度。他習慣用懸針豎,且整個懸針是一開始就開始回收,逐步出尖,不像別人在末尾才收出尖。等等類似這樣的規律,先整理出來,接下來的臨帖會有一個大的方向。

    起始臨帖,要臨的儘可能的像,因為書者這樣寫肯定是有他的理解,不要隨意去調整,最好是臨到一模一樣。然後背臨,背臨如果也沒有問題後,這時候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去調整你覺得不好的地方,從帖中走出來,變成自己的東西。

    臨帖是一個漫長和枯燥的過程,不要急於求成,等量變到一定程度後會進行質變。

    堅持下去,加油,一定能成功!

  • 4 # 徐茂生書法

    剛上手,寫這個有點難了。因為他的特徵不明顯,筆法上是轉還是折、是藏還是露,很難找到突破點。

    最好在唐楷魏碑均有一些理解之後再看這路,體會會不一樣。

    寫的還是不錯的,只是方向不明確。

    練習有側重的寫,帶著思考寫,重點學什麼,心理要知道。不同的側重,可能帖子都可以換了。

  • 5 # 鹿鳴山房

    不足之處:

    1,用筆方面,刻意藏鋒和逆鋒起筆,導致字看起來沒有神采。

    2,缺少筆畫內部律動變化,寫得平直,缺了靈動。

    3,手感和理解。線條質感和字帖理解。

    處理辦法:

    1.至於用筆,不需要刻意藏,多揉多調鋒,鋒外露,力內藏。

    2.筆畫律動靠提按處理,不靠行筆方向。

    3.整體基調以篆隸為主,行筆手感也是,起筆收筆才用楷。

    以上是我個人理解,用於交流。誠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祈禱]

    最後,題主所寫,理解要寫得含蓄收斂,但不該用在起筆上,應該用在行筆手感上。

  • 6 # 篆刻與卜者老寬先生

    一、像這樣一類的問題,最近特多。

    二、為啥。實話實說,是對書法認識不夠。說到底,是思想和方法的問題。

    三、學習書法,是學在前,習在後。而很多人,往往把這個事情弄顛倒。拿起筆就寫,拿上帖就描。然而,什麼是書法,書法源流,書法歷史,書法美學,書法欣賞,書法流派,等等,一概不知。既不知,何學之。更妄說筆法字法墨法章法。

    四、臨帖不是像不像的問題,應是能否理解原帖讀懂原帖的問題。帖的來歷流傳,帖的精髓在哪,這些如不解,就先不要試圖去臨。如臨,必死。

    五、毛主席說,指導我們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書法,拿就要先學習書法理論。理論指導實踐,事半功倍。否,相反。

    六、要出發,必須先要知道目的地。要行速,必須找好駕。

    七、如只想把字寫公正。你寫得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想在書法藝術上有造詣。那拜個老師吧。趕緊入門再說。

  • 7 # 茶煙咖

    史的一捺,王的一橫有少許問題。其他的沒大問題。需要的是時間。反覆臨他50遍100遍會有大長進。把所有的紙放著。隔一月看看,就會有信心。

  • 8 # 惜墨堂主人098

    用筆很好,非常穩健!而且筆畫乾淨利索,一氣呵成!建議需要改進的地方有二,一是注意捺腳和橫腳的收筆,收到位。二是建議多寫墨跡本,雁塔或者陰符的節奏都是非常明快的,祝進步!

  • 9 # 李年榮

    如果是初學,能臨成這樣就很不錯了!《孔子廟堂碑》當時拓碑的人太多,以致拓到後面字跡磨損嚴重,後來重新刊刻。在學習之前我覺得應對虞世南的書寫習慣進行了解,他在寫書時對姿勢要求很高,就如蘇東坡握筆一樣,還有就是二王的筆法,特別是王獻之的用筆方法,他在王氏筆法之中又融入了北方書風,儘量多去了解些關於《孔子廟堂碑》的書評。這樣後面臨習起來更能融匯貫通。

    您對中鋒用筆理解的比較好,只是臨習時間不算很長,以致用筆不穩,體現不了點畫的遒勁,“行”字臨的非常好,“王”字中的豎畫察之不精,這一筆隱藏著調鋒的技巧,“史”字的捺畫用筆大勻。您也可以參照另外一個版本(三井)臨寫,我覺得更能理解二王用筆!

    個人拙見,希望您學習進步!

  • 10 # 硯凹客

    寫楷書中鋒用筆,不錯!

    缺陷是太過勻淨,筆畫缺少對比,整個字的韻律感就弱一些。

    再一個缺陷是起筆行筆收筆動作特徵不太明確,字的點畫特徵就不太利落。

    今後應該把筆畫特徵儘可能努力表現出來。

  • 11 # 文仰山人

    這個臨作是比較高水平的臨作,用筆、結構、氣韻都比較符合原作的風格特點。不足的地方:一是方筆寫法還有差距,其中特別是折,“洛”字的口的折,“乃”字的折等,一是不夠方峻,二是折位置太高;第二個問題是筆畫的大小及狀態不夠豐富。比處“王”字,三橫等大了,原帖是第三橫最粗,對比很眀顯;又如“洛”字撇細捺粗等。另外,筆畫的壯態(形狀)還有待強化,比如史字撇捺,“行”字第二橫,“王”字第三行,一行裡面有微小的大小起伏的變化等,正如孫過庭雲:變起伏於鋒杪,殊衄挫於亳芒。要多加觀察、揣摩、訓練,這樣的話筆法才豐富,就像一個人一樣,一笑一顰,一舉手一投足,顧盼生情。第三是結構方面。對空間的觀察還有一定差距,比如說“史”字,他的撇位置是往左邊一點的,沒有居中;一定不要太均勻,太正,太死板,還有“王"字的三橫內部的空間分割,上面的一個寬一點,下面窄一點等。我們要透過掌握一些結構的疏密方圓空間的一種分割的意識,來掌握字的結構的一些特點。要學好虞書,要注意幾個地方:第一個要了解於世南的生平,他創作的一個背景,虞世南經歷了南北朝隋唐幾個朝代,他的身體比較虛弱,性情寡淡,沉默寡言,在物質方面要求非常低,非常簡樸,非常孝悌,是用儒家的思想來要求自己的一個賢德之人,這種個性就會影響到他的書法裡面,是一種瀟散灑落,溫和舒潤,君子藏器的一種風格,他與歐陽詢是不一樣的,他是內含剛柔,而歐陽詢是外露筋骨的。第二是他的筆法,是向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和尚學習的,深受王羲之影響。第三是虞世南是一個飽學之士,文章詩詞冠於一代,所以為學者也要多讀書,多修身,養成良好的品德情操,多讀書,以文養書,多一點字外功夫,方可得其精神內涵也!

  • 12 # 如石書藝

    你臨的方法基本正確,一是筆法比較穩,抓住了此碑特點,二是結體有所掌握。不足之處:筆力不足,結構不嚴謹。臨好此帖,難度很高,首先要明白虞世南楷書用筆內斂,氣息高古。你看起筆收筆,不露圭角,但筆力內含。其次,有篆書筆意,你看乃字的第一筆橫折,不像歐體那樣直來直去,而是有一定的韌勁,這個韌勁比起歐體難度更高。第三建議將臨帖字形縮小,體會字形內部點畫呼應關係以及部首之間的佈局處理。臨帖時注意了以上幾點,應該會有所進步。

  • 13 # 一笑貫長天

    臨帖的難度有許多,我只能寫我自己的臨帖體會。

    少年時,因為迷戀隸書,致使所寫的字都是橫平豎直,然則有蠶頭燕尾的存在,寫出字來也有幾分的飄逸。那時臨帖,外形與筆劃還象,只是寫出的字,今天感覺還好,第二天就覺得彆扭。

    後來,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改變,終於把橫劃由水平改成陡峭了。誰知經過了這一改變後,臨帖的感覺也變了。即使是較難的字,經過一段時間的臨摹,也能寫的有模樣了。

    總結起來,我最初臨帖時的難點,在於沒有把橫劃寫的準確了,致使在字型的結構上無法達到法貼的結果。所以,我的結論是臨寫每個字時,最重要的事先把橫劃寫的準確,只有橫劃準確了,才能保障一個字的整體結構不失真。

    至於筆劃的練習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只有透過反覆地練習,一直練習到肌肉達到有記憶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美版無鎖和國行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