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那些事兒
-
2 # 劉藥師話用藥
口服藥一般需要用水送服後進入人體胃腸道才能吸收如血液,分佈至全身才能發揮藥物療效。那麼究竟如何服用才正確呢?其實不同的藥物要求也不一樣。下面我就從水的溫度、服用量及服藥姿勢談談如何正確服藥。
1 水溫
服用藥物一般使用溫開水。一方面,避免涼水及藥物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另一方面,避免水溫過高燙傷消化道粘膜,還有就是避免溫度過高使某些藥物失效。一些微生態製劑比如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媽咪愛)、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培菲康)溶解時,水溫不宜超過40℃。其他助消化藥如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澱粉酶、多酶片、乳生酶、酵母片等也不宜水溫過高。
2 水量
Ⅰ 需要少喝水的藥物
(1)一些胃粘膜保護類藥如鋁碳酸鎂、硫糖鋁等靠覆蓋在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喝水過多或服藥後馬上喝水,會使破壞在受損胃黏膜上的形成的保護膜,從而影響療效。故不宜多飲水。
(2)一些止咳糖漿比如甘草合劑等需要覆蓋在咽部,減少炎症刺激,起到減輕咳嗽症狀的目的,如果喝大量的水,會減弱其止咳作用。
Ⅱ 需要多喝水的藥物
(1)有些藥物具有化學刺激性,服用時需要多喝水,使其快速進入胃腸道,避免粘附在食管腐蝕粘膜。抗骨質疏鬆藥物阿侖膦酸鈉服用時需要服用一杯水至少200ml。
(2)有些藥物對腎臟有損害,需要服用大量的水,加速其排洩。比如磺胺類藥物即是如此,喝水少會引起尿路結晶。服用抗痛風藥別嘌呤醇、丙磺舒時,也應該多喝水,增加尿量多排尿酸,同時能預防尿路結石。
3 姿勢
(1)站著服
含有雙膦酸鹽類藥物(如福善美、福美加、固邦等)的常見不良反應為上消化道反應。在服用時容易對食道產生刺激,一旦停留在食道上很容易引起食道潰瘍。為儘快將藥物送到胃部,降低對食道的刺激,所以必須要保持直立姿勢,且飲水量需要大於200毫升(大約1杯玻璃杯的水量),服藥後不要馬上坐臥,最好走動30分鐘。
(2)坐著服
心絞痛病人在含服硝酸甘油片時,應將身體緊靠在椅子上,將藥物舌下含服,約2分鐘至5分鐘即可奏效。若站著服用,因擴血管作用導致腦部缺血,易眩暈、昏厥;若臥床服,會增加靜脈的迴心血流量,加重心臟負擔,使發病時間延長,故以坐式含服藥片為好。
(3)躺著服
治療前列腺的藥物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服用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尤其是第一次服用可能會出現突然暈厥或者眩暈。
一些鎮靜催眠藥尤其是快速起效的安眠藥如唑吡坦,應當在服用後立即躺下,防止發生跌倒。
總之,服用藥物喝水有講究。要根據藥物的起效時間、作用機制、不良反應等來確定喝水的水溫、水量及姿勢。如果用藥有疑問,請向您的藥師進行諮詢。
-
3 # 中國科普博覽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服用方法不對,不僅不能很好地治療疾病,還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一般吃藥都要用水沖服,但這個水有講究,除一些極個別的藥以外,服藥的水應該是溫開水最合適,尤其是有相當一部分藥是避免用溫度很高的水服用的,比如雙歧桿菌,水溫過高,藥的活性會被殺滅,藥效也就降低甚至喪失了。
第二個是水量,一般服藥的水量在200毫升左右,但有些藥可能需用更多的水沖服。
還要注意水的種類,溫開水是最好的,不要用茶葉、咖啡、牛奶等飲料沖服,比如碳酸飲料,很可能會跟藥物發生化學反應,而茶葉和咖啡會影響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牛奶含有蛋白,會跟某些藥物中的離子產生反應,影響藥物的吸收。
服藥方法不是拿一片藥往嘴裡一塞,水一衝就夠了。有些藥是不能用水沖服的,比如硝酸甘油,藥師會專門跟你說明,吃的時候要記清楚,硝酸甘油臨床上的服用方法是舌下含服,是不需要水的,含服才能取得最好的服藥效果。如果你是用水沖服,硝酸甘油會很快就被肝臟代謝掉,連一半的藥效都達不到。還有口腔崩解片之類的藥,也是不能用水沖服的,藥師會告訴你,把藥放在貼近口腔黏膜的地方,然後慢慢崩解。
-
4 # 藥事健康
日常生活中,服藥喝水應注意細節,否則影響藥效,對身體造成傷害。
大多數藥物,宜喝水200~300毫升。服藥時可先喝些水潤溼咽部和食道,服藥時再飲用200~300毫升水。不同藥物對喝水也有不同要求。用水太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不利於藥物的吸收;用水太少,吞嚥的藥物容易貼附在食道造成不適感,甚至對食道造成損傷。
有些藥物需增加喝水量:一些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藥物,例如四環素類藥物、阿司匹林、強的松等,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減輕對消化道的刺激。還有些藥物代謝時易在尿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血尿、尿痛等,如磺胺類藥物如複方磺胺甲噁唑,喹諾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等,因此服藥期間需要增加飲水量。另外一些解熱鎮痛藥物服用後會使人出汗,如對乙醯氨基酚,服藥可多補充水,防止電解質紊亂。
有些藥品需要少喝水:一些胃藥,如鋁碳酸鎂、氫氧化鋁凝膠等,服藥時不宜多喝水,一般只需50毫升水送服即可,且服藥後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因抗酸藥與胃粘膜保護類藥品,服用後覆蓋在胃粘膜而起作用。喝水過多或服藥後馬上喝水,會使覆蓋在胃黏膜上的藥物減少,使保護膜變薄,從而影響療效。某些散劑如蒙脫石散只需50毫升水沖服即可。
有些藥物不需要喝水:止咳糖漿、含片類藥物如西瓜霜含片等,服用後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如果喝過多水,會把咽部藥物有效成分沖掉,使區域性藥物濃度降低,影響藥效。一般要求服完止咳糖漿、含片後,5~10分鐘內不要喝水。漱口藥如過氧化氫溶液、複方硼砂溶液不能用水送服,因其必須充分接觸口腔黏膜,不能嚥下,也不能用水稀釋,以免降低在口腔中的濃度,以致達不到滅菌效果。咀嚼片在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之溶化後吞服。咀嚼片嚼碎後即可嚥下,咀嚼後可用少量溫開水送服。舌下含片如硝酸甘油、複方丹參滴丸救命的藥,正確給藥方法是舌下含服,透過黏膜吸收,所以服用時不喝水。
要求水溫低於40℃的藥物:一些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維生素、微生態活菌製劑等,水溫過高會降低藥效,不宜水溫過高。
-
5 # 健識局
大部分人吃藥時,都習慣直接用水送服,很少會去想這樣做對不對。其實,喝水服藥,怎麼喝、喝多少,也是有注意事項的,如果不嚴格遵循,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1.不需要喝水
不建議喝水送服的藥物有硝酸甘油片、止咳糖漿、含漱劑等,這類藥物若喝水服送,藥效會大大降低。例如,止咳類糖漿製劑透過附著咽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能起到消炎止咳的作用。若喝完止咳糖漿後立馬喝水,剛剛形成的保護膜就會遭到破壞,止咳作用會大大減低。這類藥物服用後5-10分鐘喝1-2口水即可,半個小時之後再喝水。
2.需要少量喝水
胃粘膜保護藥物和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建議用少量水送服,這類藥物會在體內相應位置形成保護層,若喝水過多會稀釋藥物,使得相應位置附著的藥物顆粒減少,從而降低藥效。
3.需要大量飲水
有些藥物副作用或毒性較大,例如治療痛風、結石類藥,抗菌藥物,解熱鎮痛類藥物,退熱糖漿等,這類藥物需用大量水送服,避免腎臟等器官受到損傷。不過,心臟病、腎病患者要酌情諮詢醫生,不要擅自決定。
4.用涼白開或溫水送服
有些藥物性質不穩,溫度太高容易破壞藥物成分從而失效,切記不要用熱水服送,例如維生素類藥物和活性菌類藥物。另外,膠囊類藥物建議用100-200ml溫水送服。若直接用熱水,膠囊外殼受熱損壞後,裡面的藥物會提前釋放出來,影響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若不用水直接吞服,容易使膠囊附著在食管上,區域性藥物釋放後會造成黏膜損傷甚至潰瘍。
-
6 # PSM藥盾公益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在感冒發燒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見這樣的勸告:多喝熱水。然而,並不是吃所有的藥物都需要多喝水,亦不是所有藥物都能適應熱水的“熱情”。根據不同藥物的性質和作用特點,服藥的飲水量是不同的,有的藥物宜多飲水,有的藥物宜少飲水。吃藥喝水這件事,我們應該“因藥制宜”,不能一概而論。
一、服藥後宜多飲水藥物1、易形成結晶或結石的藥物
喹諾酮類抗菌藥(如左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磺胺類抗菌藥(如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泛昔洛韋)、抗腫瘤藥(如甲氨蝶呤、環磷醯胺)、抗痛風藥(如別嘌醇、苯溴馬隆),這些藥物易在體內形成結晶或結石,因此服藥期間應多飲水。
2、易損傷腎功能的藥物氨基糖苷類抗菌藥(如慶大黴素、依替米星)主要透過腎臟排洩,但該類藥物對腎臟有損傷,濃度越高對腎小管的損害越大,故使用後宜多飲水,促進藥物排洩,防止藥物造成腎損傷。
3、利膽藥
如熊去氧膽酸可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出,可能導致腹瀉,所以建議多喝水。
4、雙膦酸鹽
如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這類藥物對食管有刺激性,須用至少200毫升水送服,特別注意不能用果汁或者茶水送服,同時在服藥後不宜立即平臥,應保持上身直立至少30min。
5、解熱鎮痛抗炎藥
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這類藥物可能會使發燒的患者大量出汗,用藥後需要適量多飲水,以調節體內的水和電解質平衡。
6、容易口乾的藥物
如阿托品、山莨菪鹼等,這類藥物可以抑制唾液腺的分泌,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等副作用,因此用藥後需多飲水。
二、服藥後宜少飲水藥物1、胃粘膜保護藥
如硫糖鋁、硫酸鋁凝膠、思密達、膠體果膠鉍等,僅需少量水送服,且服藥後半小時不宜喝水,以便藥物在受損的胃粘膜上形成保護膜。
2、止咳糖漿
如複方磷酸可待因糖漿、可愈糖漿等,這類藥物可以透過糖漿覆蓋在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來減少炎症對粘膜的刺激,進而達到減輕咳嗽作用。因此,服藥後不宜立刻喝水,以利於保護膜的形成,若覺得口乾,應在服藥半小時後再喝水。
3、舌下含片
如硝酸甘油片,需要舌下含服,透過舌下靜脈吸收以迅速達到治療作用,服用這類藥物無需用水送服。
4、潤喉片
三、不宜用熱水送服的藥物1、活菌製劑
如培菲康、整腸生、乳酶生等助消化的益生菌為活菌製劑,這類藥物服用時水溫不宜過高,否則藥物容易失效。
2、消化酶類
如複方消化酶膠囊、胰酶腸溶膠囊等,此類藥物含有的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等均為活性蛋白質,遇熱後易凝固變性進而失效。
3、維生素類
部分維生素類藥物如維生素C性質不穩定,遇熱後易被還原、破壞而失去藥效,故不宜用熱水送服。
吃藥多喝水還是少喝水,喝熱水還是冷水,藥品說明書通常都有詳細說明。因此,在吃藥前請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如果藥品說明書沒有特殊說明,那就按常規喝適量的溫水吧。
以上由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張楊 提供答案!
回覆列表
吃藥時喝水可以更好的嚥下,其實,吃藥時喝水能促進藥效,而且多喝水能預防藥物損傷身體。
吃祛痰藥多喝水稀釋痰液。感冒後出現支氣管炎會咳嗽咳痰,這時需要吃點必嗽平或沐舒坦等。這類藥物能破壞痰液中黏性成分,將黏稠的痰液溶解成流動的痰液,服藥的同時多喝水有助於稀釋痰液,給祛痰藥幫忙,以利於咳痰。
吃退燒藥多喝水避免脫水。撲熱息痛、布洛芬等退燒藥主要是透過擴張外周血管、加速排汗來降低體溫,同時發熱本身也會加速體內水分蒸發。因此,吃退燒藥期間多喝水補充液體,能預防脫水的發生。
吃磺胺多喝水預防結石。磺胺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性質較為穩定、價格低廉等優點,代表藥物複方新諾明片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常客”。但這類藥有個較為突出的缺點,就是容易引發尿路結石。磺胺藥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尤其在酸性環境裡容易析出結晶,在腎臟或輸尿管中形成結石,堵塞輸尿管。不過,對此不必過分擔心,只要服藥期間多喝水就能預防結石的發生。另外,還可以喝些蘇打水,鹼化尿液也能避免出現結石。
知道了吃藥時喝水能促進藥效,另外痛風患者吃別嘌呤醇、丙磺舒等藥物時,也應該多喝水,增加尿量多排尿酸,同樣能預防尿路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