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沒有辦法預估到孩子會遇上怎樣的人,當小孩子交到壞朋友怎麼辦?在早期的教育和習慣培養上面要注意什麼,讓她不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不好的影響。
17
回覆列表
  • 1 # 老魚就是泥泥

    第一、環境的影響作用是很大的,孩子年紀尚小,有些是非觀念不是太強的,就容易比如帶壞。選擇一個較好的環境,確實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幫助。

    第二、平常的耳濡目染的教育很重要。家長要起榜樣作用,是非觀念要很強,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面對錯誤行為,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帶壞。

    第三,萬一發現孩子被帶壞,要趕緊進行教育。然後看看孩子有沒有加以改正。批評時要讓孩子講清楚過程,不能粗魯地打罵,否則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四,要關心孩子的朋友。看看孩子都和什麼樣的孩子一起玩。三觀不正的,儘早讓孩子何她保持距離。

  • 2 # 始終沒叫醒我的夢

    首先,要給孩子灌輸好的思想,正能量,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大人也得做出好的榜樣;其次,尋找孩子的興趣並培養興趣,比如美術、音樂之類的,這樣孩子會由內而外提升自身影響力,慢慢的他會有選擇性的交朋友。

  • 3 # 梅蘭竹菊知心媽媽

    家長髮現孩子很容易被同學帶壞,喜歡和你認為的壞孩子交往,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強加阻止,這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有自由,而且反而還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和壞同學走得更近。

    那麼,我覺得家長可以這麼做:

    1、做好的辦法就是靜下來,好好跟孩子溝通,最好也能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吃吃飯,聊聊天,看看這些朋友是不是你所想的那麼壞,還是也有他們的亮點。

    2、在和你孩子說壞同學會帶壞他,讓他遠離壞同學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強調事實,不要憑“感覺”說,否則會讓孩子以為你在人身攻擊。

    3、孩子交了“壞”朋友了,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說說自己交朋友的原因。

    4、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對未來的願景。當孩子有美好的願望時,他會往那個方向靠,同時也會去尋求和自己同樣理想的團體。

    5、為孩子設定底線。例如保持成績等。對你的孩子來說,他可能只是因為遇到了讓他感覺到了新鮮的人,他憧憬這些新鮮的東西,比如,仗義、叛逆等等;也可能是真的因為意氣相投;還有可能就是為了展現他的叛逆,讓你明白他已經長大了。

    6、讓家成為一個溫暖的地方,成為可以得到心靈歸屬的地方。

    不管是什麼理由,你一味的使用圍追堵截的方式,其實是沒有用的,最壞的結果是讓兒子和你越來越對立,這可不是什麼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 4 # 自在研究所

    以前有個家長提過這樣一個問題:他提到他的孩子2歲多,經常和表哥一起玩。他感覺自己的孩子很喜歡模仿哥哥,也學會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髒話。爸爸媽媽就有些擔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問我是不是應該減少兩個孩子的接觸。

    這個問題其實挺普遍的,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對於孩子的成長環境,家長的確需要認真考慮。首先,我認為孟母三遷的典故在現實生活中是有一定借鑑意義的。家長應該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因此,如果家長髮現在孩子周圍有特別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那麼就應該儘量讓孩子迴避。

    但是,就剛才那個家長提到的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是兩個孩子之間正常交流。

    每個孩子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特別是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他總免不了需要接觸形形色色不同的小朋友。因此,既然我們不可能讓孩子與一切不良的習慣隔絕,那麼就應該首先培養起孩子自己的良好習慣和對於事物的一種認知。

    從2歲開始,慢慢地對孩子做一些這方面大的引導,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判斷,對於自己的行為習慣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衡量標準以後,這時不管他接觸怎樣的朋友,都會有一個借鑑、吸收和改正的過程。我們與其討論是不是要將孩子完全保護起來,還不如來討論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己在行為習慣上還有一些缺失。

    我更傾向於認為,孩子在和別的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沾染所謂的壞習慣,本質上是因為他在這方面還沒有養成自己的好習慣,在意識上還沒有形成相關的好習慣的概念。比方說,我曾遇到過一個孩子,看到哥哥用哭來解決問題。他覺得這個方法很好用,馬上也學會在家裡用哭來解決問題了。這說明這個孩子還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面對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能力用正確的方法來和家長溝通。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從外面學來了壞習慣,這時爸爸媽媽就要注意了,這說明我們的孩子在方面還需要加強引導。

    這就為我們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建立家規,以及為孩子建立更好的家庭訓練,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給孩子針對性的訓練,那麼原本的壞事就變成了好事。家長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慢慢建立起適合自己孩子的家規,然後將相關的訓練落實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一旦我們的家規慢慢完善,並落實到生活中,那麼我們孩子行為上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等孩子養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即使他在生活中遇到其他孩子的壞習慣,孩子也是有抵禦的能力的。

    總結來說,家長們在這個階段可以多花一點心思,把孩子的規矩建立好。等孩子內在的能力訓練出來,就不用擔心孩子會在外面沾染壞習慣了。

  • 5 # 素描書評

    在青春期,生理和社會成熟度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被稱為“成熟度差距”。這種差距會造成一定的壓力或緊張,導致青少年透過使用“成熟”的行為來展示他們的獨立和自主性,其中包括危險和反社會行為,如犯罪、吸菸和飲酒等。在青少年時期,反社會行為尤其有助於縮小成熟度差距,是一種在同齡人群體中實現自主和獲得地位的常見方式,顯示出青春期反社會行為的暫時增加。

    Sijtsema和Lindenberg(2018)透過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中的同伴影響的眾多研究進行梳理,提出了同伴影響過程的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反社會青少年更有可能被同齡人拒絕,從而減少友誼選擇,更傾向於尋找那些同樣可能具有反社會特徵的同齡人作為朋友。隨後,反社會同伴透過偏差培訓等過程相互強化對方的反社會行為。這一過程與偏離態度和價值觀方向的轉變有關,因為這些轉變會在社會交往中得到回報(如被同伴接納,獲得和維持在同齡人群體中的中心地位)。  其次,同伴影響可能取決於性別、年齡、病態人格特質和自尊等差異。在一項研究中,同伴對暴力行為的影響僅在女孩中觀察到,男孩中則沒有。此外,在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中觀察到同伴對暴力行為的影響,在年齡較小的青少年中則沒有。與同齡人相比,對自己的病態人格特質評價更高的年輕人往往更有影響力,因此同伴更有可能在自我報告的暴力行為中與他們相似。自尊心、同伴地位較低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並與暴力朋友的方向保持一致,盡一切努力獲得地位或同伴的認可,因此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些影響過程可能會使低地位青少年面臨更多發展問題的風險,例如幫派參與。  再者,地位和歸屬的需要(例如,認可、從屬關係或情感)似乎都是這些同伴影響的重要驅動力。這兩種需求是普遍的,但在青春期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時期,個體對同伴評價更為敏感,同伴行為往往成為規範和獎勵行為的準則。因此,努力融入到更大或更受歡迎的同齡人群體中是青少年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基於地位需求的社會選擇可能先於由歸屬需求驅動的同伴影響過程。  此外,自我控制能力、親子關係等也是同伴影響過程的重要調節因素。在一項瑞典社群社交網路的研究中,發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影響了同伴對反社會行為的效應程度,父母的溝通、反對降低了越軌青年的同伴影響力。然而,不良溝通也可能產生負面後果,因為青少年因逆反心理更可能會主動接受不良同伴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論窮或富,成功或破產都用平常心對待。這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