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盛夏一抹清涼

    因為司馬昭還沒有來得及稱帝就一命嗚呼了,也可以說司馬昭沒有那個命。

    從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開始,到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之後司馬炎篡位稱帝。

    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用了16年,而被他們取代的曹魏,從曹操196年迎漢獻帝到曹丕篡漢,曹氏用了24年。

    不難看出,司馬氏奪取政權的速度比曹氏快得多,但是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更何況他們司馬氏要做的是篡位,這可不是小事,要面面俱到。

    司馬氏在這16年裡都做了什麼呢?公元254年,魏帝曹芳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洩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廢掉曹芳,以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公元255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叛亂,途中病死。

    公元260年,曹髦驅車討伐司馬昭,被殺。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兵伐蜀並滅蜀。

    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奐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

    前面司馬氏以司馬師為首,在司馬師故去以後,司馬昭來到了臺前。

    司馬昭沒有立即稱帝,也有他的考慮:

    首先曹髦討伐司馬昭被反殺,也就是等於司馬昭弒君,不管事實如何,但是弒君的名聲司馬昭是逃不掉的。如果這時稱帝,內部眾心不穩,必然生亂。

    其次,三國鼎立的局面依然存在,蜀國和吳國還在,如果魏國內部生亂,無疑會給蜀國和吳國可乘之機。

    司馬昭受封晉王加九錫後他應該是有能力稱帝的,只不過沒多久就病死了,所以他的兒子司馬炎在數月後就稱了帝。

    綜上,不是司馬昭不想稱帝,而是病得突然,如果不是病死,晉朝的第一位皇帝就不是司馬炎而是司馬昭了。

  • 2 # 蕭武

    不是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司馬昭之所以能夠繼承司馬氏的權勢,完全是出自一個非常偶然的原因,就是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懿從公元248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徹底控制曹魏政權開始,到公元251年去世,只有三年時間。他生前為自己的兒子做的最重要的鋪墊就是兩件事,一個是高平陵之變,另一個是平定王凌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但是到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司馬師繼位是一個非常順理成章的過程。司馬師生於公元208年,也就是司馬懿出仕的那一年。這之後,司馬師是一直被當作司馬懿的繼承人培養的。因為他是司馬懿的嫡長子,所以,他不僅是司馬懿的爵位的第一繼承人,而且,打司馬懿去世的時候,他已經43歲了,是成年人,又經過多年曆練,完全是有能力也有資格繼承司馬懿的權勢,成為曹魏政權的實際控制人的。

    司馬昭就不同了。司馬昭比司馬師小三歲,出生於公元211年,並沒有被當作接班人培養。司馬師的婚姻都完全是服從於司馬氏家族的政治利益需要的。第一個妻子夏侯徽是夏侯玄的每每,夏侯尚的女兒,曹真的外甥女,算是曹魏政權的外圍宗親。因為夏侯徽發現了司馬氏圖謀不軌,所以被司馬師殺死。司馬師的第二任妻子,也是曹丕奪儲時的重要智囊人物吳質的女兒,但後來又被出妻也就是離婚了。表面上,理由是吳氏沒能給司馬氏生兒子,但實質性的原因是吳質在曹丕死後已經沒有什麼政治前途可言。第三任妻子則是泰山羊氏,也就是羊徽瑜。都不是一般人。

    相比之下,司馬昭在司馬家的地位是一直不明確的,雖然他也受司馬懿的褔蔭,有了爵位之類的政治待遇,但她在司馬家仍然只是一個閒人。如果不是司馬師壯年去世,他也不會成為司馬氏的重要人物。

    公元255年司馬師去世的時候,才只有48歲,這還是虛歲。這個年齡在當時平常百姓家來說,不算小了,但對司馬氏這樣一個政治家族來說,當然是壯年而逝。司馬懿一輩子的心血都交給他了,結果他卻在正當壯年的時候去世了,這意味著司馬懿之前的政治安排都被打亂了。而更重要的是,司馬師沒有兒子,也就是沒有合法的繼承人。

    名義上,司馬師是有個兒子的,也就是過繼的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但到司馬師去世的時候,司馬攸才只有八歲,仍然是虛歲,實歲只有7歲。這樣的年齡顯然不是一個適合繼承他的權勢的合適接班人。而在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因為之前無論功勞還是名望,都不如司馬孚,所以司馬昭並沒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因為論名望,還有他的叔叔司馬孚。

    這對當時的皇帝曹髦來說,也是一個收回權力的機會。所以,朝廷在得到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叛亂回師的路上死去的訊息後,第一反應是認識到了這個是重新拿回自己的政治主權的機會。所以,朝廷給前線的命令是,讓司馬師的參軍代替司馬師領軍,率領軍隊安全返回。不過,前線將領顯然早已經是隻忠於司馬氏而不知道曹魏為何物的人了,所以,他們的選擇是給司馬昭發密信,讓她火速星夜趕來領軍,接替司馬氏的權位。這樣,司馬昭才在一片危疑之下,接過了司馬師留下的接力棒。

    到司馬昭時期,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其中第一件就是曹魏的皇帝曹髦居然因為造反的罪名而死,他因為不滿司馬氏控制曹魏政權,率領著宮裡的太監之類毫無軍事訓練的人,要親征司馬昭,結果出了皇宮還沒多遠,就被司馬昭的手下刺死了。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死後,還被司馬昭安上了造反的罪名。堂堂的皇帝,御駕親征自己的大臣,死了也就罷了,結果反而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也是荒唐。

    第二件事,平定諸葛誕叛亂,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諸葛誕雖然也是和夏侯玄、司馬師齊名的當時名士,又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人,而且在平定之前的王凌之叛和毋丘儉叛亂的時候,他也曾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在平定毋丘儉叛亂的時候,他算是打頭陣的主力。

    但就在平定毋丘儉和文欽的叛亂之後不久,司馬昭的親信賈充就奉命到時為徵東將軍的諸葛誕的駐地視察,其間試探諸葛誕說,洛陽到處都在說,司馬昭應當受禪為帝,你怎麼看?諸葛誕當然義正辭嚴的表示反對。然後就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徵調他入朝擔任司空。諸葛誕知道夏侯玄是怎麼死的,也知道王凌下決心叛亂,就是因為司馬懿要徵調他入朝擔任司空,當然很清楚這意味著什麼,於是下決心發動叛亂,一方面依靠孫吳的支援,另一方面則寄希望於陳泰能在西面聲援自己,一舉剷除司馬氏勢力。結果是司馬昭親自率軍出征,平定了諸葛誕叛亂,消滅了最後一個忠於曹氏的勢力。

    司馬昭乾的另一件重要的事則事在公園263年滅蜀。他明知道無論名望還是資歷,鄧艾都在鍾會之上,卻仍然用鍾會為滅蜀之戰的統帥,而沒有讓鄧艾負責統帥大軍。這顯然是一箭三雕之計。因為,在他看來,滅蜀肯定是不成問題的,成問題的就是怎麼利用這個機會,除掉在司馬氏取代曹魏的問題上態度不夠明朗的鄧艾。所以,在鄧艾冒死偷渡陰平成功之後,又順利滅掉輸過之際,司馬昭的反應是在鍾會和師纂的誣告之下,馬上要求將鄧艾檻車徵還。結果是既平定了蜀漢,藉機除掉了鄧艾,又消滅了自己陣營中的陰謀家和危險分子鐘會。

    為什麼他非要弄死鄧艾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司馬懿是怎麼崛起的?司馬昭當然最清楚不過了。司馬懿輔佐曹操的時候還是年輕人,和曹丕算是同輩人,到曹叡就已經是叔叔輔佐子侄輩了,到曹芳就更加等而下之了。這種幾朝元老輔佐年幼的君主,結果是什麼,司馬懿已經以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鄧艾剛好就是這種人。

    鄧艾之於司馬懿,算是晚輩,在對待司馬師的時候相當於司馬懿對待曹丕,到司馬昭掌權的時候,在鄧艾眼裡,司馬昭無非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公子,還能有什麼呢?所以,鄧艾在平定蜀漢之後的安排,完全沒有考慮司馬昭的感受,就自己直接決定了。尤其是在諸葛誕叛亂髮生之後,這對司馬昭的刺激當然是非常之大的。曹魏政權的軍事部署重心無非是觀眾、淮南和荊州三個方向,荊州方向一直是司馬氏比較信任的,淮南先後三次發生叛亂,觀眾地區之前是被司馬氏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但後來經歷了夏侯玄,現在又是一個司馬昭不能完全信任的鄧艾,當然是萬分提防的。

    等到司馬昭借平定蜀漢的機會,一箭三雕,既滅了蜀漢政權,又消滅了鄧艾,還順手消滅了自己陣營中最大的野心家鍾會,這樣,司馬氏家族篡奪曹魏政權的主要阻力差不多就都被消滅了。到諸葛誕叛亂之前,賈充到前線犒軍試探諸葛誕的態度時說的話,顯然也意味著,在曹魏的都城洛陽確實已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有人都清楚司馬昭篡奪曹魏政權只是早晚的事而已,而司馬昭接替司馬師以來所做的一系列的事情,意圖無非也就是掃除自己篡奪曹魏政權的路上的障礙,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算不如天算,當司馬昭把自己所認為的這些障礙都一一消滅之後,他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公元265年,時年僅55歲的司馬昭就病死了,還沒來得及完成篡魏的最後一個關鍵環節,也就是受禪程式,他就死了。而他生前選定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大兒子司馬炎當時只有三十歲,之前他也沒有刻意進行培養,以至於朝廷一度出現了讓司馬孚來接替司馬昭的權位的聲音。如果是司馬孚接替,那就意味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都白辛苦了。好在司馬炎雖然政治經驗不足,但接班後表現還不算太差勁,接過父祖輩留下的接力棒,沿著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的路繼續前進,沒多久就完成了篡魏入晉的過程。

  • 3 # 海之聲助聽器西安旗艦

    但是到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司馬師繼位是一個非常順理成章的過程。司馬師生於公元208年,也就是司馬懿出仕的那一年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首先就得出一個結論,司馬昭沒什麼本事,能力很弱,膽量很小,他不敢廢魏自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司馬懿想發動政變,處死競爭對手曹爽,重新獲得權力的時候,嫡長子司馬師表現得鎮定自若,而嫡次子司馬昭卻嚇得全身發抖。

    連他爹發動政變他都害怕,何況是他自己發動政變,他更沒膽子了!

    (司馬昭)

    果真是這樣嗎?咱們來看幾件實事。

    先說嘉平四年(252年),司馬昭帶兵和蜀國的姜維接仗,當時姜維打進隴右,揚言要攻狄道。司馬昭守在長安,拒不出戰。當時司馬昭手下的人認為他膽小,就勸他搶先佔領狄道,避免到時候受制於姜維。司馬昭說,姜維這次出兵,目的是要平服塞外諸羌,根本不是來打我們。後來結局正如司馬昭的預判,姜維虛晃一槍回去了。由此可見,司馬昭做事情不是膽小,而是兩個字:謹慎。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鎮東將軍諸葛誕造反,同時還拉來東吳,一起攻打魏國。當時作為大將軍的司馬昭,理應帶兵前往平亂。不過,司馬昭卻讓皇帝曹髦與郭太后御駕親征,和他一起前往打仗。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司馬昭膽小,要是他爹司馬懿和他哥哥司馬師,肯定提兵就前往征戰了。

    其實,這顯然是沒有理解司馬昭。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對皇帝曹髦來說,無論是司馬昭,還是諸葛誕,都是他想除掉的權臣,曹髦巴不得他們兩敗俱傷。而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也就是曹髦收拾他們的時候。再說了,當司馬昭不在朝廷的時候,很可能什麼事都會發生。司馬昭讓皇帝一起去打仗,無非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所有人都不敢不聽。

    而事實正是如此,皇帝前往後,立刻徵發了青、徐、荊、豫四州的兵馬,最後消滅諸葛誕,夷其三族。

    (曹髦)

    這件事再一次說明,司馬昭的特點是:謹慎。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想除掉司馬昭,說出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可是沒成功,他的手下不但不幫他,反而跑去向司馬昭報告此事。結果,曹髦被殺死。可以說,這是司馬昭篡位的最好機會。他就是篡了位,懾於他的威權,別人也無可奈何。然而他沒有,他知道只要名不正,就會很麻煩。由此可見,司馬昭還是那一點:謹慎。

    再說第四件事。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準備討伐蜀國。派鍾會和鄧艾前往。有人對司馬昭說:鄧艾這個人沒啥,但是鍾會一直有異心,如果他攻滅蜀國後,呆在成都,當上了蜀國之王,那就不好收拾了。當時司馬昭笑著說:他要當蜀王也可以,但是他帶去的那些兵,誰願意留在成都啊?大家都想回鄉。如果所有的人都跑了,那他就成光桿司令了,他還當什麼蜀王。結果又一次和司馬昭預料的一樣。

    (鍾會)

    其實還有一點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司馬昭並沒有親自前往伐蜀,如果他前往,鍾會在途中反叛,那他才沒法收拾。由此可見,司馬昭有多麼聰明而謹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已經非常清楚了,司馬昭沒有篡位,並不是他沒有本事,而是他做事非常謹慎,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絕不會輕舉妄動。因此,他最後像曹操一樣,選擇把篡位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兒子。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社保小達人

    歷史上司馬昭沒有稱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的父親司馬懿具有這方面的顧慮,曾經告訴過司馬昭。所以是沒有稱帝的一個原因吧。

    但是司馬昭的野心比司馬懿的野心是要大很多。因為司馬昭曾經殺了這個現任的這個皇帝。這一件事情就足以表明他的野心。甚至出現了一句成語叫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因此而得來。

    嗯,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他跟了曹操一輩子,曹操一輩子,也是沒有稱帝,也許對司馬師亦友,是一輩子有震懾作用,所以說司馬懿也是比較收斂吧。

    再加上本身司馬懿年齡比較大,他一輩子能征善戰活了70多歲,根本沒有時間考慮稱帝的問題,所以說把這個問題,其實他當時傳位於司馬師了,並沒有傳位於司馬昭。司馬昭這個人野心比較大司馬師還是比較穩重的,但是司馬師眼睛有病。嗯,在眼睛動了手術之後,舊傷復發導致他英年早逝,最後司馬是沒有辦法又將嗯,這個大位傳給了司馬昭!

    但是司馬昭朝在位的時候,他的主要任務是。這個統一三國,蜀國和這個吳國給統一,但是司馬昭在位的時候只是將蜀國給掃平了!甚至掃平,吳國的重任都留給了他的兒子司馬炎!!!也就說司馬昭,這個由於他這個本身壽命不是那麼太長,所以沒有功夫去考慮成績的問題,也是他沒有稱帝的主要原因吧

  • 6 # 三國逐鹿

    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縣人,他聰慧果決、有雄心壯志,善於權術、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馬昭是三國時期曹魏的權臣,也是後來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馬早年追隨其父司馬懿抗拒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中郎將,武鄉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馬昭繼承其兄司馬師大將軍職位,獨攬魏國朝政。

    甘露五年(260年),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並立曹奐為帝。司馬昭與景元四年(263年),分兵三路滅蜀,並晉升為晉王。從此曹魏再無任何力量能與司馬昭抗衡,魏國已名存實亡。司馬昭有進圖天下之心,廢掉魏帝自己易如反掌,然而司馬昭至死都沒有稱帝,究竟是為什麼呢,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司馬昭獨攬軍政大權,都是打著曹魏的旗號,司馬昭是魏臣,不想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魏政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掌握軍政大權,嘉平六年曹芳打算除去司馬師這個心腹大患,由於事情敗露,司馬師將曹芳貶為齊王,並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更加牢牢的控制了曹魏政權。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承了其爵位,便把曹魏政權牢牢的掌握在手中,並且在公元264年(曹魏景元五年),可以說司馬昭做了一輩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職、功勞、名聲甚至於家族勢力都是拜曹魏所賜。因此司馬昭若是謀反,必然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就像曹操當年不願意稱帝一樣,因為曹操也是做了一輩子的魏臣,不願揹負罵名,因此司馬昭不願冒然稱帝。

    其次司馬昭不冒然稱帝,是為其子司馬炎稱帝鋪平道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說司馬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心家,公元262年春天,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分三路進攻蜀國,蜀漢主將姜維被困與劍閣,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後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自此歸曹魏。

    後來司馬昭又弒殺曹髦,把曹魏政權牢牢掌控。司馬昭在世的一切舉動,都為其子司馬炎繼位皇帝鋪平了道路,為司馬家的上位鞏固了政權,確立了司馬氏的核心領導地位,甚至於曹魏百姓的民心也開始向著司馬氏。因此司馬昭不慕名利,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不會冒然稱帝,司馬昭寧願等待時機。正是因為司馬昭的一系列舉動,才讓司馬炎順利稱帝。

    再次,司馬昭在位時,紛爭不斷,朝政局勢不穩,曹魏雖然名存實亡,但世家大族還是有很多人心向魏的,因此司馬昭稱帝不是明知的選擇。魏晉時期多為世族政治,像司馬家族這樣的名門望族,在曹魏還有很多,這些人大多因循守舊,維護舊制,而司馬氏想竊取天下,就必須得到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援,而司馬昭做了很多得罪曹魏家族的事,因此公卿大臣、世家大族們都對司馬昭恨之入骨,因此司馬昭在時機不成熟的氣候,斷然不會稱帝,司馬昭是個陰謀家,也懂得一切都要求穩,不能穩住人心,司馬家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再次司馬昭受其父司馬懿的影響,世為魏臣,不行篡逆之事。司馬懿雖然有野心,但至死也沒有謀反,司馬昭的野心要遠勝過司馬懿,也更有野心和手段。年少時期,司馬昭的莽撞常常讓司馬懿為之擔驚受怕,而一些傳聞也不約而同的指出司馬昭想做皇帝,這讓司馬懿無比驚恐,甚至有幾次要除掉司馬昭。

    司馬懿一者是怕揹負國賊的罵名,二者怕司馬昭還沒有坐上皇帝便身首異處,因此經常對司馬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要求司馬昭不要稱帝,更為嚴重的是,司馬懿曾逼迫司馬昭發誓,永為為臣,永不謀反,司馬昭向司馬懿發毒誓,此生此世只為魏臣,決不行篡逆之事。

    最後司馬昭有稱帝的條件時,卻不幸死掉。曹魏的江山在司馬昭手中,蜀漢政權也被司馬昭所滅,就連曹魏的人心也開始向著司馬氏的時候,司馬昭卻因為命短,還沒來得及做皇帝便一命嗚呼,據相關史料記載,司馬昭與鹹熙二年(265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葬於崇陽陵,幾個月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由魏帝禪讓稱帝,並追加司馬昭為文帝。由此可見,司馬昭因病不幸離世,也是司馬昭沒有稱帝的另一個原因。

    自古以來,篡位者沒有什麼好下場,司馬昭在時機不成熟的條件下不會冒然稱帝,司馬昭為人精明,在已經大權在握的情況下,司馬昭也也不急於稱帝,圖的一時虛名。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昭不稱帝的?

  • 7 # 夢露居士

    因為他還沒來及稱帝就死了。

    稱帝這件事,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必須積攢功勞和聲望,等你的資歷夠了,才能臨門一腳射門。就像玩遊戲,經驗夠了才能升級一樣。

    一般篡位的流程是先封公,再封王,然後才能篡位。

    咱們看看司馬昭是在哪一步出了問題。

    公元256年六月,司馬昭被封為高都公。雖然高都公只是郡公,還不是公爵的最高等級——國公。但如果不出意外,接下來司馬昭就是由郡公到國公,再晉封為王,然後篡位。此時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個時候司馬昭還被被加過九錫,但是他知道自己聲望不夠,沒有接受。因為接受九錫,基本就等於第二個皇帝了。

    而且這之後司馬昭征討叛亂,立下不少戰功,本來可以順利晉為國公。

    不料公元260年,曹髦打算廢除司馬昭,誰知事情洩露,便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府邸。太子舍人成濟拿起戈向曹髦車駕進攻,殺死了曹髦。

    這下天下震動,朝野議論紛紛。司馬昭的篡魏計劃也不得不延緩了。

    因為篡位這件事,能幹不能說,更何況你手下殺了天子呢?本來在司馬昭和曹魏政權之間搖擺的人,此時肯定也會反對司馬昭的。

    公元263年,司馬昭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要伐蜀。因為司馬昭知道,之前殺皇帝的事影響實在太壞,他必須再立一大功才能繼續往上升。

    所以263年滅蜀的過程中捷報頻傳,司馬昭被封為晉公,加九錫。這幾乎就是皇帝對人臣的最高禮遇了,可以說是篡位的第一步。之前王莽、曹操都曾受過九錫。荀彧就是因為反對曹操封公受九錫,而被迫自殺的。

    263年蜀滅,264年司馬昭就被封為晉王。此時篡位就差臨門一腳了。

    但沒想到第二年,司馬昭就死了。

    所以司馬昭不是不想稱帝,只是中間曹髦被殺,延緩了他稱帝的程序。高貴鄉公曹髦用自己的生命,給曹魏政權延續了幾年壽命。

  • 8 # 歷史簡單說

    司馬昭之所以不稱帝,個人覺得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來不及稱帝,第二種想學曹操,讓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稱帝。這兩種的可能性都很大,那我們分別來說說。

    對於第一種,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昭自從司馬師死後是怎麼樣的,公元255年,司馬師病逝,司馬昭被拜為衛將軍,曹髦命令司馬昭率軍鎮守許昌,而讓尚書傅嘏率大軍回朝,司馬師聽取了傅嘏與鍾會的建議,自己率軍回到洛陽。

    曹髦沒辦法,只能拜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劍履上殿。公元257年,司馬昭率大軍平定了淮南諸葛誕之叛。公元258年,曹髦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曹髦率宮中禁軍討伐司馬昭,成濟在賈充的命令下刺殺曹髦。

    司馬昭立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為帝,也就是魏元帝。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鍾會、鄧艾率近十八萬大軍徵蜀,劉禪投降,而鍾會、鄧艾也被除掉了。公元264年,司馬昭被拜為相國,封為晉王。

    公元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終年五十五歲。司馬炎繼承相國之位和晉王之爵。十二月,魏元帝曹奐禪讓給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建立了晉朝。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昭從被封為晉王到去世,僅僅一年時間。

    也就是說司馬昭在時間上有點來不及,這個和曹操的情況不太一樣,曹操是建安十八年被封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四月被封為晉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的,也就是說曹操接近四年的時間來準備稱帝的。

    所以,曹操是明顯不想稱帝,而只想讓曹丕稱帝,曹操才會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周朝的周文王也是這種情況,他自己沒稱帝,而由他的兒子來稱帝。有的人會說曹操和司馬昭是想稱帝而不能稱帝的。

    這個是不對的,因為曹丕是在曹操死的當年,司馬炎是司馬昭死的當年就稱帝了,難道曹丕、司馬炎會比曹操、司馬昭還有能力稱帝嗎?這個顯然不可能,另外司馬昭有中風而死的一種說法,這個也是司馬昭沒料到的。

    也就是說司馬昭是想稱帝的,但是時間來不及,也死得比較突然。

    第二種說法,司馬昭不想稱帝,這種情況和曹操的情況也是比較一致的,反正稱帝也是為了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後代,那麼由自己的兒子來稱帝,也可以實現這個目標,而且這個篡漢篡魏的罵名,可以由兒子來承擔,何樂而不為呢?

  • 9 # 使用者8489426741423

    歷史上,漢獻帝從沒稱劉備為皇叔,但是他應該是他們劉家宗親不假,而且在當時他們劉家的平民滿大街都是,漢光武帝劉秀不也是農民出身

  • 10 # 趙燕雲

      司馬昭不是不想稱帝,只是其壽命不允許而已。若其再假以一年半載恐怕也稱帝了(一說被其子司馬炎害死,不見於正史)。

      司馬炎的野心就連皇帝曹髦都深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常常擔心被廢受辱,甚至打算召集百官廢黜司馬昭。後來覺得不妥,又召集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表示:我不能坐等被廢之辱,如今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司馬昭)。可見司馬昭篡位稱帝的野心早已暴露,與皇帝的關係業已白熱化。

      但王沈、王業立刻將此事告知司馬昭,司馬昭早做了準備。在親信賈充的指使下太子舍人成濟刺殺了曹髦。

      曹髦堂堂一國之君被殺死在司馬昭門口,打破了司馬昭篡位的計劃,另外當時內外忠於曹氏者仍有,司馬昭也不敢承擔弒君篡位的罵名,於是與公卿商議,立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奐為帝,並改元景元。

      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用鄧艾鍾會滅蜀,復又將兩人除掉。此時司馬氏兩代三人輔佐曹魏,功績名望已經達到頂峰。

      景元五年(264年)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王,加九錫。

      此時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握內外權力,離稱帝只是一步之遙。但第二年八月司馬昭即病死。九月,被諡為文王,十二月,其子司馬炎即代魏稱帝,國號晉,司馬昭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

  • 11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縣人,他聰慧果決、有雄心壯志,善於權術、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馬早年追隨其父司馬懿抗拒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昭一生都想稱帝,只不過一是中間屢出波折,二是陽壽太短。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幹倒曹爽,曹魏政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54年曹芳打算除去司馬師這個心腹大患,由於事情敗露,司馬師將曹芳貶為齊王,並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更加牢牢的控制了曹魏政權。公元260年,曹髦親自率領僮僕數百餘人討伐司馬昭,曹髦被殺。司馬昭殺曹髦的行為引起了強烈的反彈,司馬昭只能將殺曹髦的成濟兄弟誅殺,並夷三族。

    馬昭弒君殺死曹髦,雖取得了曹魏政權的實權,但打破了司馬昭篡位的計劃,此時蜀漢政權仍然屢屢北伐,尚有大臣忠於曹氏,此時司馬昭如果貿然稱帝的話,那些忠於曹魏的老臣必會聯合蜀漢,裡應外合危害新生政權。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幾年的努力都將化為灰燼,馬昭於是與公卿商議,立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奐為帝,並改元景元。

    司馬昭為加快篡位程序,263年司馬昭任命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帥,發動滅蜀之戰,264年成功滅掉蜀國,並將鄧艾、鍾會二人除掉,3月30日司馬昭由晉公改封為晉王、加九錫,此時司馬氏兩代三人輔佐曹魏,功績名望已經達到頂峰。

    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握內外權力,離稱帝只是一步之遙。但公元265年8月,司馬昭就病死了,終年五十五歲。司馬昭從被封為晉王到去世,僅僅一年時間,也就是說司馬昭在時間上有點來不及稱帝。

    同年司馬炎設壇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奐退位,自稱皇帝。司馬炎的稱帝,司馬父子三人的奮鬥與夢想,終於實現。

    至於說司馬昭做了一輩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職、功勞、名聲甚至於家族勢力都是拜曹魏所賜。如篡位稱帝必然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因不願擔負罵名,所以才不稱帝的說法純是扯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身材苗條的女人適合用國畫描繪,身材豐滿的女人適合用油畫描繪”,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