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4歲半,每次犯錯誤後,我們都以講道理的方式跟孩子分析,他都能聽懂,並且能認錯,答應不再犯,可是過一段時間還是會犯同一類的錯誤,應該如何引導?
104
回覆列表
  • 1 # 幻馨June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們有努力改過,而我們作為父母還是不停地“嘮叨”的孩子,這樣我覺得反而會帶來反面效果,個人覺得適當的表揚更管用。用表揚代替批評,可能效果會更好。只有適當的寬容對待孩子,只要發現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這樣才會讓孩子慢慢進步!

  • 2 # 美羊羊嘛嘛

    孩子重複犯錯誤的原因可能在於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懲罰?

    孩子只是被家長嚇到了,他的關注點在家長的憤怒上,而並沒有認真的思考和反省,只是急於承認錯誤。而下次在犯錯時小心謹慎,想著會不會被教訓,然而全然不知自己犯了哪些錯誤。

    孩子犯錯誤有時是故意的,但絕大數是無意的。大人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更何況孩子呢?每次犯錯誤不要急於批評,而是告訴他錯在哪,給他指出來,但也保不準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再犯同樣的錯誤也可以相對給他些批評。

    其實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需要,在孩子一錯再錯的情況,家長可以跟孩子交流一下經驗,告訴他爸爸媽媽在遇到類似的問題上是怎麼處理的。只有在不斷的認識錯誤過程中孩子才能算是真正的成長。

  • 3 # 開在陌路上的花

    都有可能,如果孩子感覺家人有時候忽略他了他就會故意犯錯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當然也有他忘記了,這種時候多引導就好了,習慣成自然嘛!

  • 4 # 笑笑孃親

    這個看是哪類錯誤

    第一 是不是家長苛求了?比如孩子小本來就完成不了的事情。這樣請家長要橫向比較一下。

    第二 如果是這個年齡應該可以輕鬆應對得事情,那孩子以前的表現是如何?如果以前也是不能完成,經常出錯的話,那就需要家長好好陪伴了,讓孩子不要在這麼小就出現嚴重的短板。方法:還是多鼓勵多示範。

    第三 如果是嚴重的道德問題。我的建議還是請家長思考一下根源。比如,孩子從小是如何教育的,身邊的人如何。改是一定要去改,如何從根源讓孩子意識到什麼是正確比較重要。

  • 5 # 手機使用者6379023863

    ~嗯,這個問題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展開!首先,對於4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模式導致了他們的行為會出現“重複式”的表現。因為,思維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的連結是需要不斷的外界刺激才會形成的,他們的記憶特點也是短暫型的。也就是說:他們頭腦中對所吸收的知識、所見的事物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逐漸淡化。所以,生活中會發生媽媽前腳告誡孩子不能…可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又會重蹈覆轍……~這個是“無心非”~~

    ~還有“有心非”的!孩子處在6歲以後,就會出現人生初期的“叛逆”表現,也許是個性發展使然,這時候的孩子會出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反叛意識,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家長切不可怒火沖天來個“竹筍炒肉”,那可真是得不償失了,一時的順從隱藏著日後的隱患!這時候,家長應表現平靜,用以柔克剛的態度來對孩子進行疏導教育,帶領他走出“混沌”期……逐漸的,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

  • 6 # AI浮雲

    第一,孩子通常是"被認錯"的。是家長認為她的行為是犯錯,她被迫做出家長希望的認錯行為,而有認錯行為不等於她真覺得自己有錯。從心理和認識程度而言,她壓根就沒意識到這是錯,因為在她眼裡她只是在探索、在認知、在學習,是很自然的過程,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才會不斷再犯。

      第二,在不斷的再犯中,家長所說的嚴重後果並未發生。尋根問底是孩子的共性也是特性,他必須透過不斷地體驗來證實家長的警告或忠告是否真有其事。比如:說擦大人的口紅臉會變難看,會損壞孩子的面板,可當她不斷嘗試時,卻始終沒發現有成人說的情況出現,於是更激發了她的不斷嘗試的好奇心。

      在嬰幼兒大腦發育關鍵期的程序中,2.5~6歲正處於社會規範關鍵期,而建立是非觀念就是孩子表現出的敏感行為。他們喜歡自己去體驗,透過不斷的嘗試——"這樣是對還是錯呢?大人是什麼反應?為什麼?我再試試!"來建立和明確對生活規範、日常禮節的行為準則的。如果這時家長只是簡單地用"對"和"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形成對錯不分、不信任他人、陽奉陰違的性格。

      

      關鍵幫助

      家長需要靜下心來細想:孩子真的錯了嗎?錯在哪裡呢?當家長用成人看待錯誤的標準限制孩子的行為時,就是禁錮孩子的思想。所以,家長要先調整好自己面對此類問題的心態:1.孩子的錯是我認為的標準,或許孩子並未認識到什麼是錯誤。2.當我把孩子的體驗和嘗試看成犯錯時,就是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也無法瞭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3.我要關注的是如何引導孩子探索,而不是他的"錯誤"。

      當孩子不斷重複地"犯錯"時,是在給家長傳遞這樣的資訊:1.孩子需要家長的關注(可能沒有比透過製造出錯誤把大人吸引到身邊更見效的辦法了)。2.他想了解那個物體,正在對它進行探索。

      招數一:廣播法。你一定知道廣播員這個角色要做的事情和職責範圍,把看到的和聽到的用語言如實地播報出來。"哦!水杯倒了!""啊,寶貝摔跤了!"

      招數二:不恥下問法。當孩子製造出混亂時,請不要瞎演繹、判斷,請蹲下來去了解:"寶貝在做什麼呢?想怎麼做呢?"

      招數三:正向引導,正面鼓勵。請用你的語言往正確的方向上指引孩子,並及時鼓勵。"孩子,請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或遞給我!"(大多數家長第一反應是:不要碰倒水杯!結果,恭喜你答對了!寶貝真的把水杯碰翻了!)

      要提醒大家的是:方法是參考資料,請根據各自家庭環境、孩子的個性差異來調整並靈活運用,不要往孩子身上硬套。

      

      名師看點

  • 7 # 雅恩輔育

    當我們需要記憶某個問題,是我們的大腦其實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首先我們透過各種感官系統接受資訊,然後過濾掉一些無用資訊,同時將有用的資訊儲存在我們的短時記憶中,最後其他非常重要,且長期被重複的資訊就會進入我們大腦的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資訊,也就是我們過了很久還能夠記住的事情。這就是我們人類在記憶時大腦的工作過程。

    從記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進入長時記憶的資訊,有兩個重要的特點,第一,是重要的資訊第二是重複的資訊。

    孩子並不擅長抓住重點

    從我們的大腦結構來看,孩子的大腦比常人的大腦有更多的神經元連結,但是他們的抑制性神經傳遞質卻比成人少得多。

    也就是說,孩子的注意力特別渙散,他們總是同時注意到很多事情,但是他們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重點,也正因為孩子大腦的這個特點,他們總是特別的有創造力和發散思維。

    孩子需要透過重複來記憶

    想要孩子不再犯錯誤就需要給孩子不斷犯錯的機會。

    我們的記憶特點決定了我們需要透過簡單重複同一個資訊的刺激,才能讓這些重要的資訊進入我們的長時記憶,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牢記這個資訊。

    並且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就算進入長時記憶的知識點,也會在幾天之後出現大規模的遺忘,因此孩子就是要透過不斷地重複才能保證資訊進入他們的長時記憶不被遺忘。

    在重複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得到了練習的機會,讓之前的記憶不斷加深,而且還把資訊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記錄入大腦。

    另外,每個人的記憶能力和記憶策略都有所不同,有的孩子重複十遍,可以記住的東西,有的孩子或許要重複20遍,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強求每一個孩子都達到同樣的水平。

    可以使用多通道感官(視覺、聽覺、觸覺)來呈現資訊,有助於孩子提高記憶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日本旅遊,給朋友帶什麼禮品回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