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淮南子》:“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倉頡創造文字,連神鬼都為之震撼!學者一般認為,文字不可能是倉頡一人之力所能造,是無數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總結,他可能是集大成者。春秋時期各國文字的不同也可以佐證。《明一通志》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按理說,倉頡造字這等大事,司馬遷著《史記》時沒有提到,極不尋常,只能說在漢代這種說法就沒有依據可尋!後世有人甚至對倉頡提出的質疑! 甲骨文真正重見天日是從清末王懿榮發現,王國維等輩的弘揚。我們可否追隨足跡,深入探索,尋找到中華民族的本源?
15
回覆列表
  • 1 # 黃旦非遺探哥

    甲骨文,是商朝時期文字。商的始祖叫契,又叫“栔”,從“栔”字看,商始祖就是文字創始人,即用刀在木或竹上刻劃文字。中國在商以前的仰韶、龍山、夏朝三個時代就已有陶文,只是不成體系而已。西亞的古蘇美爾有楔形文字,本人以為商族中有一個從西亞遷到東亞中囯境內西亞小集體,他們掌握了文字(西亞),商始祖契結合西亞文字系統與中國本土陶文創立了甲骨文!

  • 2 # 偉哥視點

    甲骨文之前,中國文字還有一個漫長的發育過程。大汶口文化影象符號,鄒平丁公、高郵龍虯莊的“陶書”,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連刻符號,都可能融會到漢字產生的主流道路上來。目前,在河南漯河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畫符號,距今8000多年。秦朝的大一統和書同文結束了這段混亂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創制小篆。文字的統一也將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隨著歲月的變遷,天下分分合合,但“書”必“同文”成為漢字頑強堅持的原則,也成為華夏兒女間割不斷的紐帶。

  • 3 # eagles華夏

    就文字起源來說,陝西肯定是蠻夷之地!陝西半胡雜總是裝逼是華夏發源地肯定不可能得?不然有夏商周,都應該有文字才對,然而西周用的都是商人的文字!

  • 4 # 軫念信箱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型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型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

    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 5 # 故事彙集z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改朝換代也是歷史的潮流,甲骨文也不例外,都會由簡單筆畫少的字形所代替。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具體為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 6 # 繁峙清涼書院

    中華復興,言必稱三代,這是史家情懷,更是儒家理想,我們有幸因甲骨文而直面三代,揭開三代神秘面紗。甲骨文是已知東亞最早的成熟文字,而推動它從契刻符號向文字系統不斷演變的原動力,卻是來自北方粟作文化和南方稻作文化的兩種典型占卜術,占卜體系,《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承載著甲骨文的占卜術和祭祀文化至今並未消亡,如舊時的“羊拐”傳自清代的佩飾“嘎拉哈”,可源頭卻是紅山文化的卜具,象徵著陰陽向背的神秘預言,現在人玩的的麻將源自殷人對宇宙的神往,天罡地煞的108張牌暗合《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此,我走出書齋,直面歷史,於2019年1月專程到河南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實地參觀,走進了甲骨文發現地,及“中國文字博物館”,見證這段藏在龜殼裡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據青年學者劉謫川《龜藏》中敘述:“《河圖》《洛書》從來沒有人見過它的真容,但從殷商王朝誕生之前的洪荒時代,部族的戰爭貿易,人口的定居和遷徒,南北往來的氏族帶來不同的英雄和自然神,東奔西走的祭司留下了迥異的卜具和占卜術,多元文化才彙集在了一起”,從此王居天下,雄踞四海的華夏民族之於中國的歷史開始了。根據甲骨文“四方風”的卜辭可知,殷人看到了風從東,南,西,北而來,夏商周三代以中原為中心,就是何尊說的“中國”地區,因這一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季風區,四風也代表了四季更替。不僅如此,夏商除了畜牧業發展之外,釀酒,繅絲,紡織,製陶,石器加工,青銅器冶煉鑄造蓬勃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加劇,一個人,一個家庭除了自給自足,還能互通有無,城邑之間,方國之間的交易場所也空前前發展起來,甲骨文卜辭出現過不少“大邑商”,如亳,殷,囂,朝歌等,無一不是東方最恢宏繁榮的商業城市。今天的三商之源河南商丘,儲存大量先商文化遺存從側面證明歷史記載的可靠性。面對那掩埋在地下的商方國,更覺得復興華夏文明的責任與擔當。古為今用,再創輝煌,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西方學習我們的,必將是文化。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周易譯註》《山海經校注》《說文解字》《新編甲骨文字典》《龜藏》《甲骨文寫意書法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名工作多年的護士,在現在的科快兩年了,非常的壓抑,對於工作有侷限性,家人反對這項工作,辭職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