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支蓮6

    首先,這個問題是不正確的。

    關於漢字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轉註和假借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現行漢字最多的是形聲字,形聲字由形符與聲符兩部分構成,形符表意,聲符表音。《說文解字》形聲字佔所收漢字9353個字的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形聲字佔90%。

    形聲字有很大的造字優勢。像元素週期表上的有些金屬元素大部分都是由音譯造的字。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

  • 2 # 危城御士

    蒼潔造字,農皇(忙)種耕!到天工開物!豈有人提及麼?

    至於先人,曾有高人這樣描述:人生的最後一程必須獨自前沒有人能陪你,生者只能在後面目送,徒勞地揮曬眼淚,而路上者不能回顧,也不會回顧,…

  • 3 # 丁丁額額

    這是關於形聲會意字或者聲兼意的問題。

    許叔重早就有“亦聲”的例,段玉裁說:“亦聲者,會意而兼形聲也。”

    有些形聲字的聲旁是有意義的。

    比如:

    駟:一車所套的四匹馬

    牭:四歲牛。

    菜:為人所採食的草類植物。

    駟:一車所套的四匹馬

    鯿(bian):一種身體很扁的魚。

    輛:車的單位,因古代的車用兩輪得名。

    再比一些同源字更能說明問題:

    如淺,錢的聲旁都是指少的意思。

    可以說,每一個形聲字的聲符,原來總是有意義的。

  • 4 # 先生劉興華

    回答該提問之前,先說人類的進化與思維過程::

    1、人的思維是由活動與生存的低階智慧逐漸進化成高階智慧的。

    2、先自刻畫符號、結繩記事等智慧思維的運用;再到以刻、畫、寫“圖形文”固定記錄人類共知物。

    3、用“圖形文”記錄共知物和新發現物質現象規律後,又開始了創造物與事的結合意“字”,再就是由一個表物“文”+ 會意符號“文”組成指事“字”。

    4、由於人的生活活動與大腦越來越發達,跟著創造出了更加有智慧的表音字;成為集表形、會意、形聲的較先進的文字。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人類對客觀事物尚缺乏科學認知和邏輯思維,文字本質粗糙。所以,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只能劃分為文字的初級文明階段。此歷史階段不能說它是“漢字”!

    5、漢朝以後的至今在用的繁體“正字”和“簡化字”,統稱為“漢字”。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與缺乏科學知識的客觀認知,我們的在用漢字還有很多不科學、不符合客事物的本質構造問題;還仍有表形意音繁、雜、亂和無整體系統規律的千古沉重病患存在!

    6、在用漢字除對《語文》學科外,它對其它: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學科有無形無影的制約影響及損害力。

    為了解決這一千古最沉重病患,早前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錢玄同、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提出了文字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簡化漢字的工作時間倉促,國家也缺乏這一方面的頂尖專家,也就是說:在用簡化字未達到最理想結果。

    漢字雖然從“繁”化為了“簡”,起到了文化史無前例的巨大豐收成果;也是一個繼秦朝統一文字後的第二次偉大的創舉!使80%以上的底層人民較輕鬆地脫離了文盲。

    但在用漢字仍然無整體系統規律,在用漢字表音混亂,有的表音部件“一件”多用,如:“臺”表音字:抬、跆;怡、飴。有的字的表音部件是假表音,如:“句”表音字:狗、煦等等。無需認識字根。

    在用漢字仍處在中級文明階段,它仍不利於國家在先進科學技術領域方面的發展,不利於學生以及全人類輕鬆學習和使用。在用漢字的繁雜亂和無整體系統規律,迫使所有學生必須付出多倍的勤奮和努力!教育者無能為力,對所有學生造成悲哀的災難文字,我輩有責任和能力徹底解決這一沉重難題。

    《通音漢字》橫空出世!它徹底解決了千古以來,繁、雜、亂的漢字遺留下來的種種沉重難題。(包括:表形、表意、表音、輸入法等方面的缺點)

    通音漢字是集表形、音、意兼顧輸入法和數理化外語等學科的多功能先進中文文字。它簡單明瞭。

    通音漢字將是中文高階文明長久穩固使用的先進文化知識工具。

  • 5 # 中研會王開來

    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諸多說法,目前基本可以達成共識的是,甲骨文並不是漢字的起源,在其之前數千年前已有了文字元號的雛形,目前國內出土最早可追溯到八九千年前的賈湖契刻符號,至三千五百年前的甲骨文,出土的各種原始符號數百處、數千個之多。至甲骨文,已經是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文字型系,可以用來記錄複雜事物和文獻了。而成熟體系的其中一個標誌就是六書已經形成,即成熟的造字方法,而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禮》,其中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即學習識字之法。隨著後世的總結,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分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種又有學者稱為四象,即象形、象事、象意、象聲,為造字之法,轉注、假借則有學者認為是用字之法。漢字萬千,此六書則為總綱。

    問題中所提到的會意字,這是目前存在的一種學說,按朱駿聲《通訓定聲》中的統計,說文解字中,依據許慎的訓釋,指事字125個,佔1.3%,象形字364個,佔3.8%,會意字1167個,佔12.3%,形聲字7697個,佔81.2,其餘轉注假借一百餘個,佔1.3%左右。但是隨著古文字學的研究,尤其是在近代出土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原有統計中的形聲字,實際上聲旁並非純粹的聲旁,很多時候還兼表義,甚至很多原來我們所認為的聲旁,在實際構字中反而是主要的義旁,而原來認為的義旁,並非表示字之本義。

    舉個小例子,比如說喿字,喿《說文》訓“鳥群鳴也。從品在木上。”是個會意字,品為眾口之意,在木上會意鳥鳴嘈雜之義,本義即為鳥鳴嘈雜,由此本義,累增足走為躁動之躁趮,累增言口為噪音之譟噪,累增心為懆懆不安之懆字等等,這些字,原本六書均為形聲,從X喿聲,而實際上喿均兼音義,並且還都為字之主要義旁。同時這些字例也有出土簡帛文附證,凡此之例種種,不一一列舉。

    以此僅說明漢字之中的會意字比例比原來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中國文化研究會最新對於《說文解字》的研究成果,會意以及會意兼形聲字的比例,大約佔到了說文總字數的50%以上。至於85%之說,不知道題主從何得來,可能沒有這麼高的比例,還需要再做研究,至少不能象王安石當年《字說》所訓,波為水之皮也,簡單釋為會意,留下滑為水之骨的千年笑談。

  • 6 # 荼蘼香晚

    個人完全同意這種觀點。

    漢字是由部首和字件組成,每個部首和字件在造字之初,都起到表意的作用,同時會選擇一個字件起表音的作用。

    只是漢字在演變過程種,很多的部首和字件發生訛變、混淆、變形、組合等,造成難以準確識別其原型。

    又因為字義的引申、通假,造成字義的引申鏈變得混亂不清。

    所以簡單地說,漢字只有兩種造字形式,一是象形字,作為部首和字件。二是會意字,指事字其實也是會意字,早期的形聲字都是會意字,形必然起到表意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能透過手機的第一螢幕,判斷手機是什麼品牌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