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網上總有人把考古與盜墓等同,但是我覺得是不同的。但是如何合理評價這事呢?
8
回覆列表
  • 1 # 史川ShiChuan

    考古,與我無關。盜墓,亦與我無關。

    只不過盜墓者拿到東西后,看也不給看,而考古之後,我還能看到一些東西。

    但是呢,這些都是我無法左右的,也不是我現在需要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同樣如此,所以,還是不操心這些事情了,讓有關部門操心去吧。

    我呢,去吃我喜歡的豌雜米粉了,想想都好吃啊!

  • 2 # 獨家記事

    考古與盜墓當然不同了,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對考古都有一定的誤解,認為考古與盜墓一樣,這是絕對是錯誤的,因為國家之所以要考古,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文物和遺蹟,畢竟我國從古至今盜墓之風就非常的猖獗,國家要保護這些古文物,首先就必須要確定全國所有古墓的具體位置,要想保護好這些古墓,就必須要找到它瞭解它,這是考古的首要意義,而由於國內的許多古墓都經歷過一次或者多次的盜墓,所以考古人員為了確定古墓的內部情況,還會採取保護性的挖掘措施,這是為了更好的瞭解古墓和保護它,也許是因為這種保護性挖掘古墓的行為被人們片面的瞭解,才產生了考古就是盜墓這種觀點。

  • 3 # 掌資訊

    考古與盜墓當然不同了,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對考古都有一定的誤解,認為考古與盜墓一樣,這是絕對是錯誤的,因為國家之所以要考古,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文物和遺蹟,畢竟我國從古至今盜墓之風就非常的猖獗,國家要保護這些古文物,首先就必須要確定全國所有古墓的具體位置,

  • 4 # NorthTianshan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煙波浩淼的五千年封建文明,多少帝王將相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轟轟烈烈的風雲故事,但最終也只好無奈化為一抔黃土,留給後人的只剩下無盡的遐想和回憶。不過,那些一生叱吒風雲的古代帝王們永遠也不會想到,在入土為安幾千年以後,他們的子孫後代們要擾亂他們的安寧,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實施一個叫做“挖祖墳”的勾當。

       其實這些關於“挖祖墳”的想法早就不是什麼新鮮想法,只不過最近眾人的喧譁吵鬧聲一時間又變得風聲水起。一開始人們是吵得要挖中國始皇帝的墳墓,理由很明顯:一個秦始皇兵馬俑已經轟動全世界,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據此推斷,秦始皇陵墓裡面還不知道藏了多少金銀寶貝,如果挖出來既可以當國家的經濟財富還可以研究那個年代的文物歷史。現在又一個皇帝不幸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那就是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理由更明顯:女皇所在的陵墓和另外一位皇帝同葬一墓,文物更豐厚,經濟價值更大。雖然許多所謂的專家把自己想挖祖墳的理由說得堂而皇之,但是最終也掩蓋不了其貪婪的眼神和無盡的慾望。

       對於這樣一個挖祖墳的觀點討論,網路和現實都是吵得一片沸沸揚揚,大家自覺的分化成兩種對立的意見。正方表示,挖出來才能更好的保護;反方則針鋒相對提出,不挖才是最好的保護。正方代表考古學界泰斗石興邦提出,發掘應該是可行的。他以其他文明古國如印度的泰姬陵和埃及的金字塔為論證例子,認為它們都是開放的,所以我們祖先的墳墓挖掘也是可行的。陝西地方政府提倡“挖祖墳”的理由是“搶救性發掘”,理由是這些墳墓位於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以及屬於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有可能損毀文物。部分網有從經濟利益出發,認為“挖祖墳”可以帶來旅遊實效;部分專家則認為,即使我們不挖祖墳,也要被盜墓賊偷走。反方代表國際古蹟遺志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佩賽特提出,不挖才是最好的保護。他認為挖掘有時意味著破壞,讓秦始皇和其他皇帝繼續在他們的地下宮殿沉睡,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文物保護方式。趙化成也以以往的沉痛教訓做為例證認為,挖掘在某種意義上是破壞。“最難保護的如絲綢、壁畫、漆器,青銅器好一點,但也會生鏽。有機物的儲存最成問題。”趙化成舉例說,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帛畫,都不能完全儲存如初。群情激憤的反方網友也表示:“秦始皇陵和武則天墓等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財產,絕不是部分人說挖就能挖的。中國有句俗話叫:“入土為安,死者為大”,開掘古墓就是自挖祖墳,天理難容!如果要挖,得經過全中國人同意才行!”

        這只是社會對於“挖祖墳”這個傳統上不雅也不尊重先人的勾當在現代批上考古和盲目迷信科技保護的外衣借屍還魂的復活的一些爭議,作為一名現代人固然對遠古祖先遺留的璀璨文明充滿好奇,但是一味的滿足自己好奇的慾望帶來的卻是文明的永久消失,這種沉痛代價難道不也值得我們深思嗎?對於那些主張“挖祖墳”的人不管是專家還是“好心”的群眾,他們主張挖掘祖墳的理由無非是得到短暫的物質利益和對於現代科技的近乎瘋狂的迷信,殊不知有多少文物和墳墓在保護的幌子下被不可再現的永久破壞掉,也許這些人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們的行為造成的嚴重後果卻是永遠不可原諒的。

       也許“挖祖墳”能夠給當代人帶來現時短暫的經濟利益,但我們在永久破壞文物以後還有背上數典忘宗的萬世罵名。也許,為了我們的文明不被打擾,也為了讓我們的子孫留下一點遐想的空間,我們還是讓我們曾經輝煌過的祖先繼續安靜的躺在屬於他們的地下王國吧。

  • 5 # 史海爛柯人

    這首先是由於公眾對考古還很陌生,不少人一聽到“考古”便想起來“挖墓”。而在傳統觀念中,始終強調“死者為大”,尤為反感甚至痛恨觸及亡者屍骨的行為。再者,在網路中的言論,雖然有相關法律法規作為規範,但仍然是一個相對寬鬆的領域,致使不少人容易率性而為,對考古進行抨擊和詆譭,將考古工作者描述為盜墓賊。

    我們雖然有金石學的傳統,但近代考古學的引入和發展卻非常晚,主要是受西方和日本影響才逐漸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自考古學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是一個小眾領域,同普通民眾有較大距離。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時至今日也沒能實現較大改觀。所以說,公眾雖然知道考古,卻不瞭解考古,更不理解考古工作者。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就是挖墓,而挖墓不過是為了獲取“文物”。因而有人指出,這種行為,不久是把盜墓換了種說法麼?其中誤解太深,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言明的。簡單來講,墓葬考古有著一整套專業的操作流程,對墓主屍體也會妥善安置。更為重要的是,墓葬考古也絕非僅僅是為了獲取“文物”,而是對墓葬進行綜合研究,全方位地提取有效資訊,與盜墓有著本質區別。

    另外,正如我多次提到的,考古的研究領域很寬泛,並非僅限於墓葬考古,還包括城址、房址、作坊遺址、礦址、古道路、古建築、古戰場等等,如果更寬泛地講,古文字和一些科技考古等專業,也可視為廣義的考古範圍。

    所以說,將考古等同於盜墓,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顯示出當前大家對考古還很陌生。因此,如果讓公眾認識考古和理解考古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 6 # 大相無形

    這是種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先講個真實的故事。美國一位老太太寫信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饑荒和貧窮人口那麼多,為什麼每年各國還要花費幾百億美元進行太空探索?直接扶貧不是更好?教科文組織便委託美國前太空署長查爾斯•伯爾登回信,這是一封十分有名的回信,因為他回答了世界一直普遍存在的疑問。他說,正是因為不斷的太空探索,才發現進入太空的種子可以大大提高產量、才更高效的解決了世界性飢餓難題,也才能為人類在資源耗盡時有另一個地球可以生存!

    科學不是不講倫理道德,而是不能讓愚昧和封建落後的觀念制約或綁架科學。

    回到本次問題,從社會倫理角度,挖掘祖墳是很不道德的行為,似乎讓逝者永久安息而不要打擾,就是對逝者最後的尊重。對此,我就產生一個疑問:那些歷經一兩千年的尺骨及隨葬品,假若腐蝕損壞己到了亟需保養維護程度、而國家卻置之不理,不知持有質疑的那些人屆時又會如何說辭?等到文物毀壞嚴重、甚至沒有了,就是對逝者和歷史的最好尊重?假若真有一天地下文物都毀壞殆盡,我們如何向後世子孫證明那段歷史的存在?是不是那時又會有人說這是另一個夏朝根本不存在?

    從文物的角度,國家保護措施肯定好於私人,這既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文物最好的歸宿。對於墓主後人來說,文物若不挖出來變現,其實就等同於無,可是一旦貢獻出來,文物背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價值以及教育意義,遠遠大於私人對財富的意義,更能使我們的子孫從小樹立美好的民族自豪感!

    我們再換個角度,一些歷史名人比如秦始皇已經不再只是贏氏家族的某個人、而是天下和歷史的一部分,他和他的功績業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精神財富,業已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粗暴的講,他們都不是他們自己的了,國家有義務、有責任對此類重要資源、對中華後世負責而進行保護。

    有人說,欲毀一個民族必先毀其精神,欲毀其精神必先毀其文化,欲毀其文化必先毀其歷史,而歷史靠文字傳承、靠文物承載,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為慘重的國家、沒有之一!槍炮,永遠不能征服世界,但我們的文化可以!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是兒科急診的醫生,分手會不會比較合適和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