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應該說,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必須邁過去的坎,對於雙方都是一場生死決戰。應該感謝雙方,他們用生命和因生死搏鬥所蘊生的一切文化歷史,成為後人考古和詰問的物件。

    我們不能預卜未來,但歷史卻能告訴我們未來。

    一,亂世梟雄一一陳友諒

    陳友諒本姓謝,祖父入贅陳家,故陳姓。陳友諒是“浪裡白條”類似的人物,在江河湖泊打漁為生,一個苦哈哈的底層人物,只因算命先生的一句話:“這家要出貴人”,這樣玄之又玄的話卻讓一個漁夫心中燃起希望。

    陳友諒終於到政府基層作了一個小吏,“嘗為縣小吏,非其好也。”(巜明史》)元朝一個漢人小吏,沒有正式編制,工資是由縣官的俸銀中支取,多少隨意,時值天下大亂,他怎麼能安心本職工作呢?於是他投奔了徐壽輝。

    說實話,陳友諒並沒有朱元璋那樣悽慘的人生,也不是隨時受緝私隊打擊的私鹽販子張士誠,他可以一步步的走向小康生活,但是,他義無反顧的造反了,而且在所有義軍將領中唯一一個堅持“反到底”的義軍首領,比如張士誠就是在“鄱陽湖大戰”的前夕,投降元朝。從這點來說,陳友諒有骨氣。

    陳友諒的頂頭長官是徐壽輝,丞相倪文俊。而倪文俊可以說是陳友諒的恩人,他直接提撥陳友諒到領導階層。可惜他沒有看透陳友諒一顆卑鄙無恥的小人心腸。

    為了達到自己心裡的夢想,哪個敢阻礙老子前進的步伐一一格殺無論!他借徐壽輝之手鏟除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他和曹操一樣信奉:“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在群雄角逐權力的內鬥中,他的坐右銘是:“心狠手辣,不仁不義!”

    他決心自立為王,為此,設計剷除了徐壽輝手下的“四大全剛”,逼迫丁普郎和傅友徳投奔朱元璋,趙普被殺。徐壽輝的干將被除,徐壽輝的命運在刀光劍影中搖曳不定。不久,在江州陳友諒伏擊消滅了徐壽輝的禁衛軍,徐壽輝在軟禁期間被人錘殺至死。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十六日,長江之水見證了陳友諒的自立為王一幕,於是改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上面我講述了陳友諒的稱王過程,他既可稱為亂世“梟雄”,也可以是一個下三濫的小人,他是卑鄙的,但也是被逼的。對於一個在亂世中想成為“貴人”的人,沒有這些卑鄙手段是不行的。

    假如鄱陽湖一戰陳友諒勝了,他能推翻元朝嗎?

    二,陳友諒與元朝的對決

    至正二十五年(1365)鄱陽湖一戰二年後,“漢王”陳友諒劍指“吳王”張士誠,開始大舉進攻張士誠的勢力範圍,我們知道,朱元璋的先鋒大將是徐達,而陳友諒的先鋒大將應該是孤膽英雄張定邊。

    張定邊的膽量和武功絲毫不遜色徐達、常遇春。張士誠的勢力範圍在東吳,也是現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沿海地區。

    由於張士誠取得東吳霸權稱王之後,張士誠是有誠意的對待老百姓的,也有“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具體仁義施政,但是,縱觀歷史上的農民義軍首領,在打拼天下時,總是把老百姓的疾苦作為自己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一旦有了自己的地盤,老百姓生活開始富樂,自己的力量也強大時,貧困暴富的後果是瘋狂斂財,甚至奪人妻兒,占人家產,廣修殿堂,作威作福,他們忘了自己為什麼要起義?

    擁有強大水軍力量的陳友諒很快就消滅了鹽販子張士誠,雖然張士誠的失敗也堪稱壯烈。

    兩年後的1367年,陳友諒削平了所有的義軍山頭後,“漢”軍向元朝政府作出北伐的警告。

    愚蠢的元朝政府其實是有力量一戰的,但是,元順帝聽信小人讒言,解除了元朝優秀的右丞相脫脫的兵權,削去官爵。對於義軍的互相征討,元政府抱著隔山觀火的態勢,滿以為會鬥得二敗俱傷,自己“黃雀在後”,哪裡知道陳友諒越戰越勇,力量也滾雪球般強大,當先鋒張文定奪取山東後,元大都失去有力屏障。及至陳友諒大本營攻佔通州時,驕橫一世的元主妥懽帖木爾戰鬥的意志全部消失,帶著一群后妃搬了一個“月亮家”,連夜從建德門一溜煙跑到老巢一一元上都。

    公元1368年八月二日,“浪裡白條”陳友諒騎著自己的“菊花青”駿馬,從齊化門進入元大都。

    結束語

    雖然這些敘述都是假設,但是歷史經歷的軌跡是一樣的,朱元璋並非完人,他也曾和元朝當局妥協過,只不過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陳友諒未必智商低於朱元璋,所以我的結論是:“陳友諒完全可以推翻元朝政權。”

  • 2 # 起起落落快樂

    在當時情況是可以的,在這幾大義軍相互攻打時,元還在中原存在,可想這時的元朝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元朝這座大廈一推就倒的。陳有亮的勢力很強的,絕對是可以的

  • 3 # 天寧閣

    兩個“草根”梟雄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是個赤條條的放牛娃;陳友諒湖北沔陽人,是以打魚為生的農民,兩人都窮得身無分文,又沒有尊嚴。兩人就如雙胞胎,又是死對頭,都想稱王稱霸。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政權,陳友諒投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1359年,殺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1363年,陳友諒率60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44歲。

    1344年朱元璋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400年的燕雲16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南昌保衛戰

    在鄱陽湖大戰前,陳友諒擁有大軍60萬,而朱元璋拼湊起20萬,從兵力上陳友諒佔優勢。

    陳友諒率領60萬精銳大軍對朱元璋的重鎮南昌發動了總攻,勢如潮水,前仆後繼,拼上了火銃火箭火炮投石機等大殺器,卻遭到朱元璋親侄兒朱文正的強硬抵抗,死拼硬打,87天內,陳友諒硬是無法前進半步。

    陳友諒曾抓狂跳腳,乃至濫殺兵將洩憤,猛砸真金白銀犒賞,聲東擊西引蛇出洞什麼花招,能想到的都想到了,終歸沒有效果;陳友諒也曾無數次接近城池,甚至一度攻入城內,都被拼死抵抗的南昌軍民打了出來。在最接近破城的一刻,朱元璋帶領20萬大軍匆匆趕來的,嚇得陳友諒倉皇退兵。

    這場南昌攻守戰,雙方奇招迭出,動用新式火藥武器,慘烈的場景激起了朱元璋的爆滿士氣,都叫著要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

    (陳友諒劇照)

    鄱陽湖大戰

    陳友諒的實力比朱元璋強得多,手握60萬精銳軍隊,軍隊技術裝備先進,投入鄱陽湖決戰的三層甲板戰艦,號稱“巨無霸”,船載家屬百官,浩浩蕩蕩東出鄱陽湖。

    鄱陽湖之戰開打後,朱元璋的一雙銳眼捕捉到一次不是機會的機會,埋伏兵背水一戰。船小人少,充分發揮靈活機動優勢,巧妙地打得陳友諒船隻團團轉,扛住了陳友諒頭三天的猛攻後,終於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立即下令採取火攻。陳友諒的“巨無霸”被燒燬,萬般無奈,不得不退到鄱陽湖西岸的渚溪。

    渚溪邊上的陳友諒,在極度羞怒之下喪失了理智,竟然做出了一件慘絕人寰的事情:把被俘的朱元璋將士兵們,全部五花大綁就地處決。

    雙方相持的30天,是朱元璋收買人心的30天,也是陳友諒眾叛親離的30天,眼看著陳友諒的龐大軍隊似冰山一天天地消融,兵敗如山倒,陳友諒部屬似開閘的洪水般成群結隊逃命,陳友諒也在涇江口突圍時中流箭而死。

    成王敗寇

    朱元璋和陳友諒相比,在實力上明顯處於下風,但朱元璋禮賢下士,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手下有名揚天下的悍將和軍師,有他生死與共的“淮西幫”,有他和馬大腳收養的20多個養子、義子組成的“敢死隊”…

    陳友諒驕奢淫逸,好生事。早年殺害了功勞卓著的將領趙普勝,自稱漢王;後在採石殺了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自立為帝;其屬下對陳友諒的殺害忠良、篡權奪位一直深為不滿;陳友諒生活奢侈,睡的床是鏤金床,宮中器物自不必說了。朱元璋曾戲說“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陳友諒霸氣地站在“巨無霸”的帥臺上,威武地釋出攻打南昌的命令時,本可以消滅仇敵朱元璋,剿滅元軍,真有可能統一南中國,可惜他失去了僅有的一次機會。

    如果把鄱陽湖的水戰換成陸戰的話,陳友諒也註定會失敗,南昌保衛戰不是很好的例證嗎?他不可能打敗朱元璋,也就談不上推翻元朝坐皇位了。

    蔡東藩老先生一針見血指出:“吾謂友諒亦有自敗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斂兵蓄銳,徐圖再舉,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擲,喪子弟,失愛妃,甚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是可見國之興亡,實關人謀,不得如項羽之刎首烏江…”

    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統治階級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儲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 4 # 鍾二

    陳友諒你就認命吧,以你的政治覺悟只能做割據一方的諸侯,做不了一統天下的皇帝。

    有人要問陳友諒是誰?他是元末農民起義的軍當中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差點就把朱元璋滅了,但是就差這一點最終自己卻命喪鄱陽湖。

    陳友諒(1320年-1363年),湖北沔陽人(今仙桃)。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陳友諒加入了徐壽輝等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因為他作戰勇猛受到領導賞識升任為元帥。

    小小的元帥不能滿足陳的慾望,陳友諒認為人生是要有夢想的,沒有夢想的只能是鹹魚。想到就要做到,1357年他殺了倪文俊,1359年殺了趙普勝,1360年殺徐壽輝。至此紅巾軍的創始人基本被他殺光了,陳友諒坐上了頭一把交椅,那第二把呢?沒有!(這也為陳友諒的失敗埋下了一顆炸彈)

    陳友諒為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在篡權後就迫切的建立了大漢政權自立為帝。陳友諒開始膨脹了,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因此只顧奢華享樂並沒有意識到近在咫尺的危險。

    此時的朱元璋在幹嘛?他在積極的備戰、籠絡人心、廣納賢才、屯糧籌錢,時刻盯著陳友諒準備最後的決戰。在鄱陽湖決戰之前有人向朱元璋提議先攻打實力較弱的張士誠,但是朱元璋反對他說:如果我們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過來夾擊我們,那我們就完敗。但是我們進攻陳友諒因張士誠膽小絕對不敢過來協助陳友諒,我們的勝算就要大多了。事實也證明了朱元璋的分析是正確的。

    假設說陳友諒在鄱陽湖戰勝了朱元璋,我想地球都放不下陳友諒了。當年他僅僅篡權紅巾軍佔了一點地盤就能建國稱帝,那他把朱元璋消滅了之後基本南方地區就是他的天下了我怕他的小心臟受不了啊。我的結論是陳友諒會把自己小人得志的一面發揮的淋漓盡致,吃喝玩樂無惡不作最後把自己作死了,更談不上什麼北伐元朝殘餘勢力一統天下了。

    說到底還是陳友諒的境界不夠高,他想要的只是做皇帝,地盤不管多大我都能當皇帝,只要別人威脅不到自己就行。但是朱元璋不一樣,他想要的是整個天下,我老朱家的天下容不得他人在裡面稱王稱霸必須滅掉。

  • 5 # 生生不息鋼鐵俠

    就算陳友諒在潘陽湖打敗了朱元璋也不可能推翻強大的元朝!

    自古以來無數起義軍的領袖們都想做皇帝夢,可總是事與願違終以失敗而告終,成為永久的歷史記憶!農民起義建立王朝的成功者只有兩位:就是劉邦所建立的大漢朝,和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

    言歸正傳說一下陳友諒為什麼當不上皇上做不得江山!

    古代英雄爭天下除了講究有利的時機還要出師有名,以德爭天下!如周文王、曹操生前顧其名聲不敢公開稱帝!何況是一個聲名狼藉、劣跡斑斑的陳友諒呢!

    陳友諒早年為一小吏,徐壽輝建立政權後便投入倪文俊帳下,並受到提拔升職為元帥。可陳友諒卻恩將仇報,趁人之危為了升官將倪文俊殺死向徐壽輝討忠心,並獨吞了他的軍隊。此乃不仁不義之舉!至正二十年趁徐壽輝在自己的管轄地江州巡視時將其徐壽輝及部下統統殺死,此乃弒君篡位被世人所不恥!可見陳友諒為了自己稱帝可謂陰招連連、不知廉恥!

    再有陳友諒性情孤僻而多疑,對部下殘忍,為了宣洩憤怒砍殺自己計程車兵,致使屬下的將士紛紛倒戈離他而去。

    試想這樣的人能成其大事嗎?更不說要推翻大元朝了!

  • 6 # 靜夜思160519196

    我覺得沒問題,陳友諒是南方紅巾軍裡面少數堅持抗元不妥協的領袖,和朱元璋避強擊弱不一樣,陳友諒喜歡硬碰硬,正面對抗,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想法,就是那麼簡單粗暴。他和朱元璋的較量也就是兩次,兩次都是決戰,可以說是要一戰就分出生死。而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如果有陳友諒一半的決心,也不會死的那麼慘。陳友諒有兩員大將,都是智勇雙全,武能克敵,文能安邦。其中張定邊就把朱元璋許多部下打的屁滾尿流,陳友諒如果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別說打敗朱元璋,統一天下都是小意思。

  • 7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其實鄱陽湖大戰之前,元朝已被義軍打的節節敗退,退守疆北,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了。如同一隻紙老虎只剩一張空殼。

    而義軍經過大浪淘沙後,剩下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個大土豪,並在中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權衡利弊後,擁有眾多良將謀臣的朱元璋知道元朝已沒有"翻身的餘地了。於是乎,把目標鎖定在了陳張二人身上。

    攘外先安內,朱元璋選擇對勢力最大的陳友諒對碰,而以糖衣炮彈的攻心戰術穩住了張士誠。幾經周折和爭奪,互有勝負的朱陳在鄱陽湖進行了最後的決戰。陳友諒豪爽講義氣,缺點剛腹自用、多疑自滿,因此在和朱元璋的爭鬥中喪失優勢,漸處不利。如果陳友諒運氣好點,沒有中流矢而亡,而是奇蹟般打敗了朱元璋。

    那麼,他挾勝利之威吞併張士誠不在話下。而這樣的話,平定中原後,再去剿滅已是一空殼的元朝自然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事了。

  • 8 # 賽羅奧特漫

    說實話,朱元璋雖然殘暴屠殺大批功臣,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也是頂尖的。陳友諒死的早,沒看過他的軍事才能如何。所以能否打敗元朝,無法預料

  • 9 # 孝陵衛小校

    這個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陳友諒的形象

    關於陳友諒的描述大多是建立在成王敗寇的基礎上的,特別是《明史》、《明實錄》等主要史料給了人們一個“篡權逆賊”、“暴虐奢腐”的形象。如下圖:

    但是彭勇先生在《被扭曲的形象與被湮滅的歷史—評明清傳統文獻中的陳友諒》一文中指出陳友諒這一形象出現有五方面的原因,分別是:

    1、主要功績的迴避(陳友諒在滅元的過程中出了大力氣)

    2、以“弒君”之名全盤否定(史料緊緊抓住陳友諒上位的途徑進行渲染)

    3、附會天意,大唱天命眷顧(朱元璋君權神授)

    4、美化朱元璋,醜化陳友諒(明朝建立以後,臣下歌頌朱元璋的同時變低陳友諒)

    5、以個別細節,塑造失敗者的形象(元末明初資料少,以僅有的資料進行杜撰擴充套件)

    因此傳統史籍中陳友諒的形象有不公允的,也有一些史籍指出陳友諒的功績和勢力:

    如高岱《鴻猷錄卷》載:

    “當時論兵強,莫如友諒;論財富,莫如士誠;然士誠才略大非友諒匹敵。友諒雖淺躁,常有虎視中原、鯨吞海宇之志,故其用兵如飄風疾雨,屢敗不懾。”

    在最後的評價中說:

    論曰:元末群雄共起,與我聖祖並驅中原者,固非一人,而當時稱勁敵、為腹心肘腋害者,惟友諒為可慮哉。友諒之勇悍雄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迅狡猾,出沒飄忽,大困而氣不餒,屢躓而勢復振。觀其龍江敗歸,還襲安慶;九江之失,疾奔武昌;及徐達召還,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是皆以敗醜之後,旬日之間而能陷城卻敵,蓋深通兵法,不阻不撓,故能開拓封疆,奄有荊楚,亦一世之雄也。

    大致上說陳友諒就相當於項羽這麼一個狠角色,是明朝開國最大的阻力,這也印證了陳友諒的能力和勢力。

    此外還有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指出:

    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實逼處此,以與我爭尺土者,非特漢之文伯、子陽,唐之世充、建德而已。

    文伯、子陽指的是東漢開國中割據的盧芳和公孫述,唐朝開國中消滅的王世充、竇建德,這些都是狠角色,而且在當時還有很多文人也是非常看好陳友諒的,比如解縉的祖上就是陳友諒的幕僚。

    陳友諒的能力

    在諸史籍中,陳友諒被描述為一個一根筋的蠢貨,戰略戰術上有巨大失誤,其實這也是不對的。其實我們在上述史料中也看到了,陳友諒每次在打了敗仗以後仍然能夠攻城略地,屢敗屢戰,這也反映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周聞孫在《整溪周先生文集》中評價陳友諒:

    中書平章政事陳公節鉞鎮豫聿,政修令行,乾闔坤闢,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職,羈旅草野,鹹延頸爭先,思有薦獻,公皆量材錄德,大小畢陳其能。……平章公以仁義行師,東略青齊,西舉關蜀,南浮江漢,而北聳幽燕,不愈月而江右數十郡縣拱手聽命。不戰而屈人兵,其道無以進乎此矣。

    這就非常正面了,陳友諒治下不僅政治修舉,人民愛戴,他的軍隊更是仁義之師,而且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陳友諒死後,甚至陳理投降以後,陳友諒的追隨者仍在各守一方,與元朝和朱元璋做對,這就可見陳友諒的個人魅力和政治、軍事才能確實非常厲害。

    我們可以大致說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實力大致相當,元朝還是那個元朝,朱元璋可以驅逐的蒙古人,陳友諒也大致可以做到。不得不說朱元璋除了謀略之外,運氣也好,如果鄱陽湖上那一炮打死了朱元璋,中國的歷史可能真的要改寫了。

  • 10 # 空空者也

    陳友諒的師傅是成昆,成昆都是替元朝辦事的,所以陳友諒勝了朱元璋也推翻不了元朝的,更何況張無忌他們也會幫朱元璋。

  • 11 # 有情懷的吃瓜群眾

    這個假設我覺得就是有問題的,陳友諒都沒有敗,哪來的大明王朝。況且當時來說陳友諒的實力是比朱元璋強的,只是陳友諒當時戰術不當,才敗給朱元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聽過最難過的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