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興於姐
-
2 # 小新幼稚園
北大教授曾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從小就學習父母的言行”。
有媒體瞬間將此話作為衡量父母的風向標,社會上迅速風靡。由此可見,父母對對於孩子的人生初道路的重要性。
首先,我就如何培養孩子提出幾個觀點。
01
身教重於言行
作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導師,就要特別注重自身的修養,在孩子的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假想下,一個工作上不求上進,只過貪圖小利吃喝玩樂的,對所有事一問三不知的家長, 那麼他的孩子身上絕對存在父母的這些“優點”。
02
要注重親子教育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那裡,怎能不甜?”雨果曾說過。
孩子的內心其實是挺需要人關照的,而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往往這樣都會忽視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作用則是,在孩子的面前是以超人的形象為孩子掃除面前的困難,在背後則是以保護傘的方式為孩子遮風擋雨,方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親近。
03
無條件信任孩子
雖然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彼岸。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同時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
04
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少在家中接待。
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吵鬧離婚,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05
平等相處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約翰·洛克
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侯,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06
學會傾聽孩子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樣只會讓孩子充當受訓者的身份,心裡會默默地產生壓力。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儘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
07
勿以親友做對比
不要老是給孩子灌加“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好的思想,也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父母若是以親戚的孩子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係製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
3 # 學習態度訓練管理
現在的孩子營養豐富,學習也早,知識點也學的比較多,所以懂事的要早了很多,叛逆萌發期基本都提前了一兩年。孩子基本上在5、6年級都已經開始進入叛逆期了,在我的學生中也有一個四年級進入叛逆期的。
-
4 # 一隻為難的手
不管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他首先是他自己,必須尊重他,換位思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目標榜樣,具體到一個人,比如是個名人,你跟孩子一起去找到這個目標人,在孩子年齡階段都在做什麼,讓孩子去感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總之就是讓孩子有目標可參照,千萬不要用你自己的思維要求孩子,因為孩子想成為的人可能與你不一樣,千萬不要說太多話,孩子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獨立空間。
-
5 # 行大善易積小德難
我的親身體會如下:首先,孩子並非到青春期就一定要叛逆。所謂叛逆,是因為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的增加,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對事物的認識和想法與父母長輩不一致時產生的矛盾,是父母長輩們認為的“叛”和“逆”,不是真正的叛逆。我認為,作為父母師長應該客觀對待孩子成長中與上一代人產生的思想觀念的差異,不要隨意定義其為叛逆。比如,我兒子上初二的時候,有一天當我們倆因為玩遊戲的問題產生分歧時,我想讓他聽我的,他又不想服從。他告訴我,媽媽,老師說我們進入青春期了,是叛逆期,我不想按照你說的做。我平靜地坐下來,問他,什麼是叛逆?我告訴他,就是不聽正確的意見、不講道理。你是個懂道理的孩子,如果爸爸媽媽說得對,你是會聽的;爸爸媽媽也是講道理的,如果爸爸媽媽說得不對做得不對,你也可以批評指出,幫助我們變得更好。這樣的溝通,消除了老師給孩子的那種青春期就要叛逆、就要跟父母揹著乾的心理暗示。兒子和我,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我們有矛盾,但真的沒有所謂的叛逆。就算知道他有喜歡的女孩子,我們也是平靜友好的討論,然後他說能夠放下,絕不影響學習,而且,他真的做到了。青春期爸爸媽媽應該更加關心的問題,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還有巨大的學習壓力對孩子的影響,應該用心感受孩子的那種煩躁、緊張甚至恐懼,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的環境。同時,一定要鼓勵孩子多運動,運動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強健體魄,還能舒緩情緒。當然,青春期孩子成長快,壓力大,情緒不穩定,也需要爸爸媽媽學會給孩子營養支援,營養均衡人就健康,健康了情緒就愉快穩定。我的兒子不是學霸,只一個重點初中700名學生裡排名100名之前的孩子,也是學校裡體育最棒的孩子,是學校男孩女孩都欣賞的“校草”,有幾個鐵桿學霸好友,有一群籃球球友,有不少粉絲。他也有一堆的毛病,比如學習沒有我們希望的努力刻苦、沒有我們希望的那麼愛整潔、做作業不打草稿……但,他真的不逆反。你的孩子也是。
-
6 # 促成教育
對於“叛逆”這個詞,說實話我是基本上不說的,我也不熱衷於去說,並且每當他人時常說到孩子“叛逆”時,我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不太對勁,似乎覺得就不該去說。
我清楚的記得魯迅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據此我就不自覺地想到,眼下確確實實有太多太多的家長在說孩子“叛逆”,動不動就說孩子“叛逆”,稍有不順,就說孩子“叛逆”,那麼我就想問,究竟什麼是“叛逆”?孩子怎麼做才算是“叛逆”?家長們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嗎?相信很多人是不能給出具體的答案的。這就不得不讓我說,往往都是因為家長一味的說孩子“叛逆”,時常去說孩子“叛逆”,結果讓孩子最終真的“叛逆”。
在我平時與學生不自覺地談話中,往往就會聽到有些學生,口口聲聲說自己“叛逆”,甚至還以“叛逆”而自居,以“叛逆”而自傲,此時此刻我的心情都是特別沉重的,由此就不難看出,一部分孩子確確實實是拿了“叛逆”作為與家長討價還價的籌碼,甚至是拿“叛逆”來作為對父母的一種要挾。由此我覺得,是家長,是人們一味的去說孩子“叛逆”,結果起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進而不自覺地助長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情緒,從而讓孩子一旦有什麼不滿,有什麼不順,就真的與家長較勁,與家長對壘,致使雙方騎虎難下,這時家長百般無奈之下,就說孩子如此的“叛逆”。
據此,我覺得作為家長的,面對孩子的這種現象,不要脾氣過於暴躁,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比孩子脾氣還大,此時此刻要對孩子多點冷靜,對自己多點思考。平時對孩子多點陪伴,多點交流,多點參與,有時間多陪孩子走一走,轉一轉,聊一聊,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暢所欲言,暢想未來,力爭打造良好家庭氛圍,共創美好和諧,對自己平時要求高一點,好一點,儘量做好自己,做優自己,相信孩子會慢慢地多一點歸順,多一點順從,多一點敬佩,多一點仰慕,多一點家庭的溫馨和快樂,到那時,孩子就會一切盡如所願!
一點看法,不當之處,也請多多見諒!
-
7 # 甄心家庭教育
叛逆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
一句話解釋
叛逆就是:孩子的大腦和人生閱歷,跟不上生理心理的發展速度!
從而產生困惑,表現為情緒化,自尊心強,虛榮心,失落等。
爸爸媽媽不能焦慮,要科學理性看待,讓孩子平穩度過。
長期缺乏親子溝通,導致火山爆發
悅悅,初一的女生。
最近,總是鎖上自己的房門。不搭理父母,媽媽主動跟她說話,她就衝媽媽發脾氣。彷彿跟媽媽是仇人。
媽媽又傷心,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原來悅悅爸爸媽媽都是做生意的,家裡面經濟條件非常好,她是獨生女。
爸爸媽媽特別忙,從小到大很少陪伴她。在學校被人欺負,也不敢跟爸爸媽媽說,說了他們卻沒時間管。
所以悅悅,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把事業看得更重,心裡產生了埋怨,拒絕跟他們說話
於是,爸爸媽媽主動給女兒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歉意和對女兒的愛。女兒最終才打開心結,接納了父母。
親子平等真誠的溝通,努力開啟孩子的心結,又何來叛逆呢?
學校老師或者學業壓力的影響!
棟棟,今年上高一。
他成績不錯,但是就在上週,他突然跟媽媽說他不想上學了!
媽媽怎麼勸,他都不聽。連續請了一週假,媽媽面對,性情大變的兒子,非常焦慮。
週日,媽媽藉口讓兒子陪自己散步,跟兒子聊了一個下午。
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班主任誤會他,又不給他解釋的機會。
媽媽沒有像一般的父母那樣,用說教的口吻,教育孩子,應該聽老師的話。
而是客觀幫孩子分析了事情來龍去脈,也點出了老師不對之處,首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最後她問孩子:因為老師誤會你,你就憋屈一輩子,然後毀掉一生,成為怨婦一樣的人?
還是把這次當做拓展心胸格局的機會,學著理解老師,然後努力學習,實現夢想?
兒子一下子就懂了,週一就自覺回到學校了!
觀察孩子的情緒,多聽少說,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叛逆從何而來呢?
家庭環境的影響!
莎莎,初二,成績一般!
莎莎這學期一直呆奶奶家,她說再不想看到爸爸媽媽,一回家,她就想死!
原來,莎莎爸媽脾氣不好,經常吵架。莎莎在這樣的環境下,感到很壓抑,很絕望!
為了孩子,莎莎爸爸媽媽決定改變。媽媽變得溫柔了,爸爸脾氣也好多了。
莎莎看到爸媽,為了自己的改變,所有的埋怨都融化了。那個乖巧的女兒又回來了。
和睦的家庭,願意為孩子做出改變的父母,怎麼會有叛逆的孩子呢?
-
8 # 軟綿綿的小刺蝟
我在之前一篇回答中已經說明裡我不認可“叛逆”這個說法,請看,之前的回答:
其實我對“叛逆期”這個詞就不認同,為什麼說他叛逆,說通俗一點,就是不聽話了。
首先如果從聽話突然變成不聽話,家長應該高興,因為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維了,他在思考為什麼我總要聽你的,在行動上的反饋就是不聽你的。
然後家長應該反思,為什麼不聽我的了?家長心裡肯定是一肚子委屈,我做的難道不都是為了孩子好,我還會害他嗎?俗話說“忠言逆耳”,但我認為能聽進去的就是忠言,聽不進去的就是逆耳。
應該怎麼找原因呢? 從他“叛逆”事件中他最在意的事情找突破口。大家有沒有一種體驗,當在某件事上對某人徹底失望,或是類似事件累積到一個臨界值,對這個人的所有的一切都會抗拒,所以,事情的突破口就是這個核心事件。
突破的方法就是溝通,無論孩子多大或多小,溝通都是能讓他更深瞭解你,瞭解這個社會。怎麼溝通?溝通技巧太多了,但核心是“理解”,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溝通,真正設身處地的理解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即使你認為他是錯的或不現實的。對,錯的也支援。因為他告訴你他的想法的時,不是讓你來反駁他的,如果你藉此機會一番勸導,溝通的大門也就關閉了。
當然僅語言上支援是不夠的,還有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更深入的實踐他的想法,或是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他是會變的,可能不是你想要的方向,但肯定會變得更好。相信人都是會成長的。
以上,當“叛逆”這個詞再出現在你腦中,你需要告訴自己,“親愛的,那不是叛逆,只是他跟我的想法不一樣而已。”
***************我是分割線******************
這題有一個限定的年齡,十幾歲。那咱們就以沉迷遊戲不愛學習的初中生,模擬一下整個溝通思路吧。
1.家長的心理建設:最重要的是摒棄“叛逆”這個思想,全盤接受孩子不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事這一實事,而遊戲是一個客觀事物,不存在好壞。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戒除遊戲,而是從遊戲中發掘孩子的優點,逐漸引導孩子。
2.全盤接受遊戲:最直接的就是,你也玩他的同款遊戲,真正的玩進去,兩人時不時溝通攻略。真實的誇他在遊戲中的突出表現,肯定這款遊戲的優點。這個過程開啟溝通大門的過程。(要玩好一款遊戲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3.尋找切入點:共情的方法比較好,你的主職是工作,孩子的主職是學習,有很多相通之處的,都是有目標,有績效考核的,說說你的困擾,比如說自己也有不想上班的時候,比如說知識不夠用的時候,然後可以問孩子,如果他是你,他會怎麼辦。慢慢引匯出他的想法,他的困擾。
4.共同尋找解決方案:根據孩子的困擾有引導的讓他思考,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說教的效果最差,自己思考出的答案更有價值。如果他的困擾就是學習學不進去,他的目標就是成為電競高手,那也沒問題,帶他去參加電競比賽,讓他認識更多的朋友,讓他知道電競選手是如何生存的,看看電競選手是不是真的不用學習。
以上,家長可能會說,孩子很可能就就坡下驢,心安理得的玩起遊戲來了,那不是更糟了。其實之前在執行類似的方法時也有這個擔心,比如說我兒子現在快三歲,很愛看動畫片,我也比較著急,怕他老看對眼睛不好,開始限定時間還比較管用,後來他就不聽了。我索性就不限制了,多買了一些玩具跟他一起玩,他要看動畫片就跟他一起看,慢慢發現,他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愛看動畫片,有時我想幹點啥不被打擾,想讓他去看動畫片,他都不去。
所以,請想信孩子,如果給他更廣闊的空間,遊戲肯定不是他唯一的選擇。
-
9 # 美知園家庭教育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孩子的發展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1歲的孩子餓了就會哭,3歲的孩子走路跌跌撞撞,5歲的孩子活潑好動,對身邊一切都充滿好奇...你看,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規律,所以當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表現出的行為不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沒有覺得奇怪,因為這是正常現象,所有孩子都是如此。回到題主的問題,十幾歲的孩子開始叛逆,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不是嗎?我們會把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安放在一個“叛逆期”的位置,這樣科學嗎?所謂的“叛逆”無非是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了,不像小時候那樣言聽計從了,當有意見相悖的時候,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的問題,是孩子變了,是跟家長對著幹,是錯誤的不可取的。但事實是,這是孩子身心發展的一個階段,是自我認知構建的一個過程,跟走路吃飯是一個道理,孩子在正常發展,家長卻跟不上孩子發展的節奏,還用幾年前的思維對待孩子,這是癥結所在。
那麼怎麼正確的和孩子溝通呢?
一是我們要尊重孩子,要把他看做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對於他的言行舉止要給予支援和肯定,這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基本前提,試想下如果有人在跟你說話的時候,總是把你看得低人一等,你還想和他說話嗎?
二是在溝通時要微笑平和,這是建立高質量對話的有力保障,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作為父母的你如果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一副憂心忡忡,苦大仇深的表情,換做誰都不想面對是不是,更何況還要朝夕相處呢。
三要相信孩子,要給予百分百的信任,當他的行為舉止和你的觀念相違背的時候,多問問自己,“孩子有錯嗎?為什麼要給彼此添堵呢?”,這裡不是要家長放任孩子不管,相反,要科學合理的引導孩子,在以上兩條的基礎上進行。要知道人都是天然趨利避害的,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自然會找到父母尋求幫助,家長更多的是要解決自己焦慮的心態。
希望“叛逆”的孩子越來越少,智慧的父母越來越多。
-
10 # 極客數學幫
1、注意傾聽,不要命令
比如,孩子說:“媽,XXX今天和我打了一架。”
“為什麼?”
“因為他要抄我作業,我沒給他。”
“那你怎麼不告老師呢?
我不是教過你,人家欺負你就去告訴老師嗎?
而且你也可以跟他說,
”抄作業是很不好的行為啊!我不是跟你說過嗎?”
如果是採取這樣的交流方式,
那麼肯定話題就此戛然而止。
此時不妨這樣問:“你是不是很不開心?那接下來你打算怎麼辦?”
這時,你就會聽到他真正的想法:“還好啦,打完之後事情就過去了,我還給他講題了,然後他也學會了。”
你看,這樣的聊天,是不是更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所以,小極建議家長們每週和孩子至少進行交流一個小時,只需陪伴跟傾聽。要讓孩子在輕鬆的氛圍下,放心地說出心裡話。
2、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感受到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說,你想要孩子幫忙做家務,可以這麼說:“寶寶,媽媽上班有點累了,能不能幫媽媽把菜洗了?”
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看看你,就知道看電視,這都幾點了,快去,把菜摘了洗乾淨!”
雖然,孩子對於你的命令也會聽,但是在他心裡對你的責備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3、用信任代替嘲諷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所以在跟孩子聊天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比如說,孩子拉小提琴,但總是拉不好。
你就要用信賴的語氣說:“可以的,媽媽相信你,只要你努力學,認真學,總有一天可以拉出好聽的曲子。”
這就無形當中給了孩子信心,也讓孩子明白了堅持才能成功。
而不是說:
“就你這樣的三分鐘熱度拉得好才怪呢!”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並且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
11 # 初豫葡萄酒美學
很重要的一點是爸爸媽媽要做好一面鏡子就可以了,所有的父母在聽到孩子在跟我們溝通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聽完,我們的腦海裡是我們要怎麼樣回答他的問題,我們要怎麼糾正他的問題,我們要怎麼樣告訴他什麼是對的,可是,除非我的孩子問我說怎麼辦,不然我聽他見完以後,我千篇一律的回答都是,哦~ 我剛剛聽到你講的是什麼什麼,這樣對嗎?他說,對。我說,那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要跟我們溝通的話,我們要把嘴巴關起來,這可以讓他允許他犯錯跌倒受挫折,然後問他說,ok,我認同你剛才講的是這個這個…對嗎?那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我們可以討論,爸爸知道的也不見得是對的,我相信你比我還要聰明,你有你的智慧可以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這時候我的女兒就會說:你很煩呢,我就想聽你的意見嘛。我說,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陪伴你一輩子,你只能找到你自己的答案和方法。我就會很狠心地這樣告訴她
回覆列表
非常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家有中學生的家長,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從人性的角度講,首先我認為叛逆這個詞是不存在的。其實孩子只是想做自己而已。就是因為以前對家長百依百順,現在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了,是家長不習慣孩子以前對自己俯首帖耳的,所以給孩子貼上叛逆這個標籤。
在我們儒家文化浸潤的地方,一般不存在家長跟孩子從人性和心理上的真正平等。家長總認為:我生了你養了你,我就對你有生殺大權,我說什麼都是對的。(當然現在。隨著社會的開放,大家不這麼明著說了,但是潛意識還是這麼想的。)你想:你跟同事跟朋友都有意見不統一的地方,人家要是不贊同你的觀點,你為什麼不覺得人家對你叛逆呢?
在瞭解了“孩子是一個獨立於家長之外的完整的個體”,的基礎上來看,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和探討很多事情,包括孩子自己的學習和他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只要家長積極上進,不退縮,努力生活著,孩子一定也會成為你這樣的人。那些性格變態習慣惡劣的孩子,通常是家庭教養環境出了很大的問題和偏差。
孩子永遠是看著父輩的背影長大的,他們不會聽家長說的很多話,但是會學習家長的很多行為,所以家長是什麼人比做了什麼更重要。所以我認為跟孩子平等尊重,開誠佈公的探討,互相商量,放下對孩子的高期待,很多問題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