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可以說項羽的翻盤機率為零!

    過去,許多文人騷客對項羽當年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選擇烏江自刎深感惋惜。甚至認為勝敗本就是兵家常事,只要項羽能渡過烏江,返回江東重整旗鼓,還是有和劉邦一決雌雄的機會的。

    然實際上,項羽烏江自刎,英雄般的結束自己的一生,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經過垓下一戰,項羽敗局已定,再無資本與劉邦爭奪天下!這一點,項羽和他身邊的人都很清楚,所以他最珍愛的虞姬才會先他一步離去。

    其實,我們只要簡單分析下當時的形勢,就知道為何項羽翻盤的機率為零了。

    楚漢相爭期間,雖然項羽的楚軍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取得了對劉邦的漢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三番四次壓著漢軍來打。但在大戰略上,項羽卻一敗塗地。

    劉邦的戰略是,一方面以本部漢軍的弱勢兵力死死拖住項羽的主力楚軍;而另一方面則讓韓信四處征戰,先後拿下魏、趙、齊、燕等諸侯。

    如此一來,到垓下之戰前夕,劉邦的勢力除了本部的根據地漢中、巴蜀、三秦(雍、塞、翟)外;還包括韓信拿下的魏、趙、齊、燕等地;以及之後倒向漢軍陣營的樑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大司馬周殷、衡山王吳芮。而項羽的勢力,則僅剩自己的封地西楚和臨江王共尉的封地而已。也就是說,當時的天下,大部分都已落入劉邦手上,而漢軍也完成了對西楚的戰略包圍。

    不僅如此,此時項羽的後方也不穩了。項羽陣中雖不乏季布、龍且、鍾離昧這樣的驍將,但卻缺少蕭何、張良、陳平這樣的治國能臣和謀臣。因此,幾年征戰下來,原本的西楚基本上已筋疲力盡,已無力再支撐楚軍;而劉邦的後方在蕭何的管理下卻井然有序,源源不斷的給前線漢軍補充糧食和兵員。

    就正如張良和陳平對劉邦所說的:“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再說,項羽當時不僅人馬疲憊、缺衣少食,而且還以寡敵眾。垓下之戰,劉邦漢軍各路兵馬合計有五六十萬之眾,而項羽的楚軍撐死也就只有十萬,處於絕對的劣勢。所以,垓下之戰打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項羽失敗的。

    關鍵是,垓下之戰前夕,西楚的很多地方也已被漢軍給攻下了,最終就連項羽大後方的軍政重臣大司馬周殷也都叛楚投漢了。與此同時,項羽最後的軍團也在此戰中被打光了。所以,即便項羽真的渡江回到江東,又能怎樣呢?到頭來還不是被劉邦的漢軍追著打。要知道,劉邦可不同於項羽,他不會給項羽有翻身的機會的。

    綜上所述,項羽即便真的渡江,也壓根就沒有翻盤的機會!

  • 2 # 豹眼看歷史

    我認為項羽即便渡過烏江,但翻盤的機率很小,跟沒有差不多。

    理由有二:

    第一,天下大局一定,項羽渡江以後沒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垓下之圍後,項羽一路逃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

    但這時的天下局勢已經不是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渡江西進的時候了。

    秦朝已經滅亡,豪強及六國的貴族勢力已經分化、剷除,已經全部歸附了劉邦。具體的勢力是:

    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

    看一下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除了樑王彭越和韓王信之外,基本都是跟隨過項羽的。韓信首先投奔的就是項羽,因為得不到賞識轉投劉邦;閩越王亡諸,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本來跟隨諸侯討伐秦朝,但項羽沒有封他為王,於是轉投劉邦,被封閩越王。

    江東主要是吳越之地,劉邦封亡諸為閩越王,基本上斷絕了項羽的後路。可見劉邦及其謀士的高瞻遠矚。

    項羽回到江東,既不能依附亡諸,也不會得到亡諸的扶持。而且必定是項羽的競爭對手,必然依靠劉邦與之對抗,劉邦也必然聯合亡諸牽制項羽。

    除此之外,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都投靠了劉邦。

    在這種格局下,項羽即便回到了江東,重新崛起的希望不大。

    第二,項羽單槍匹馬,沒有人輔佐。

    此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找不到有誰會輔佐他東山再起。

    此一時,彼一時也。

    看一下,項梁、項羽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漢書·項籍傳》記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代理太守殷通素知項梁賢能,召集他前來商議反秦的大事。項梁與項羽叔侄就把殷通殺了,召集過去熟知的豪吏,徵得八千子弟精兵,在吳中起義反秦。

    當時,項氏祖先世代為楚國名將,在當地很有威望。因此才能一呼百應。

    兵敗後的項羽回到江東,八千子弟兵無一生還,項羽如何跟江東父老解釋和交代?又有多少人還會相信他,繼續追隨他呢?

    八千精兵不敢說是江東的全部精華,但有想法,有能力的,經過秦末、楚漢戰爭,差不多都出來了。那些觀望、等待時機的投機分子,還能在這個時候出來撞大運嗎?

    起義後,項梁接受陳勝部將召平的建議,渡江西進,陳嬰率領二萬人歸順。渡過淮河後,英布、蒲將軍也率軍歸順,項梁軍隊達到了六、七萬人。

    這時候劉邦也從沛縣趕來投奔項梁,居巢人范增已經七十歲了,也出來遊說項梁,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並且說陳勝之所以失敗,就是不立楚王后裔的原因才不能長久的。

    項羽命人殺死了楚義帝熊心,徹底得罪了楚國貴族,還能再取得江東上層貴族勢力的擁護嗎?

    項羽一生英雄無比,但卻令江東貴族和父老們很失望,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已經失去了江東父老的信任和支援。

    此時,再追隨項羽,對抗的就是已經得到天下的劉邦了。

    劉邦平定三秦,約法三章,雖然不能說仁德已經遍佈天下,但起碼不再是秦朝的暴政。普通百姓最大的願望是過上安穩的日子,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不會起來造反的。

    能夠支援項羽的群眾基礎已經失去。

    唯一的一線希望,項羽未必能夠抓住。

    儘管大局已定,但劉邦集團並非鐵板一塊。

    鴻溝和議之後,項羽東歸,劉邦突然撕毀協議,約定諸侯王們一起出兵進攻項羽,但勢力最大的韓信、彭越卻沒有來。劉邦稱帝后首先剷除的就是韓信、彭越。

    之後,韓王信、英布等也相繼起兵造反。

    留給項羽唯一的希望就是劉邦所分封的諸侯王叛亂,趁機東山再起。

    這個可能有多大哪?

    韓信所言“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項羽不死,韓信也不會這麼快就被殺掉。就一個韓信恐怕項羽也對付不了。

    如果韓信借攻打項羽之際,帶兵謀反,與項羽聯合對抗劉邦,是否有這個可能呢?

    不能說絕對沒有,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韓信要造反,恐怕早就反了。

    儘管我不很喜歡韓信,也認為韓信不可留。但我認為韓信被殺,還是很冤枉的。

  • 3 # 楊朱學派

    把一手好牌打爛的項羽即使過了江東。捲土重來、重新翻盤的可能為零。

    項羽剛愎自用,屠城殺降。最典型的是殺田榮降卒。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齊地被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因田榮數次背叛項梁,又沒救趙擊秦,故不封。田榮大怒,在齊地謀反,攻齊王田都,田都奔楚。田榮又誅膠東王田市於即墨,殺濟北王田安。陳餘又聯合田榮,在趙地謀反,陳餘、田榮合兵攻張耳,張耳敗走歸漢。陳餘重新迎趙歇為趙王。項羽聞齊、趙反叛,大怒。出兵齊地平叛。戰於城陽,田榮大敗,走至平原,平原之民殺之。項羽燒齊城郭室屋,盡坑田榮降卒,虜其老弱婦孺。

    田榮在齊地謀反,不得民心。項羽平叛本是正義之舉,但坑殺降卒,至齊北海,所過多殘滅。齊人原本盼望項羽這位救星,但卻盼來了一個災星。

    至此,項羽在齊地徹底失信於民。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橫收攏昔日殘兵敗將,繼續抵抗楚軍。

    項羽用武力在齊地平叛,結果是消滅一支叛軍,又出現兩支。二十萬楚軍主力被牽制在齊地。使楚軍在戰略上陷入被動。

    民心盡失的項羽最終垓下被圍,自刎於烏江。 打敗項羽的不是劉邦。而是他自己。

  • 4 # 微寶唯愛

    劉邦的政權尚且不穩固

    霸王烏江自刎以後,劉邦就沒有了最強大的敵人。但是各地的諸侯王還有很多。天下還沒有真正的統一。特別是北方草原上匈奴人的崛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這期間,如果霸王能在江東組織起一支軍隊,很容易能夠翻盤的。

    結語:如果霸王沒有烏江自刎,而是過江東,積蓄力量捲土重來,一定可以東山再起的!

  • 5 # 弋北談古今

    當項羽自刎烏江卻不肯回到江東的時候,留下給世人無數的嘆息與遺憾。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令人驚歎。如果當初項羽願意坐上那條船回到江東,項羽還可以捲土重來打敗劉邦嗎?我認為是不能的,請聽我如下分析:

    在秦末的歲月裡,天下苦秦久矣,無論是民眾還是貴族,全部都想擺脫秦朝的統治。在大勢所趨下,先前六國貴族以及一些社會精英或者投機分子紛紛起兵反秦。而項羽跟隨叔父一起在吳中地區召集八千人響應起義軍的號召,發動對秦朝的叛變。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行動,也是一場得到了大多數民心支援的行動。所以起義軍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或者是其他部隊,前期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但是項羽在垓下之圍以前便已經失去了民心,天下諸侯民眾轉而支援劉邦,項羽的舊部下不是戰死就是叛變。就算項羽回到了江東,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江東父老的支援,重新拉起一隻隊伍。

    項羽在經歷了垓下之圍後,手中的最後一支部隊被消滅殆盡,項羽已經沒有兵力可以與劉邦競爭。不僅如此,此時的項羽孤身一人,沒有謀士沒有將軍,沒有團隊。而反觀劉邦人才濟濟,光是謀士就有張良、蕭何、陳平等一眾大臣,還有韓信、樊噲等等武將。光憑項羽一人,用什麼去擊敗擁有這麼大規模忠臣良將的劉邦。

    楚漢戰爭中項羽曾多次擊敗劉邦,但是項羽婦人之仁也屢次的放過劉邦,這直接給了劉邦成長的機會。而劉邦肯定不會犯項羽相同的錯誤,待項羽前腳抵達江東,劉邦勢必會後腳帶領部隊圍剿。江東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不比蜀中。當年劉邦在戰敗後便是逃亡蜀地,才得以保全性命。而江東地區除了一條江,便再無天險。而一條江如何抵擋劉邦的大軍呢?

    雖然項羽與叔父項梁在吳中江東地區起兵,並且拉攏了江東弟子八千人作為軍隊的首批士兵。但是這卻是一種僱傭關係,並沒有上下之間牢靠的忠心。項羽和項梁也並非是江東人,項羽在奪取天下後也沒有回到江東。在項羽死後,劉邦只是派遣了一隻小部隊抵達防止騷亂。而江東地區一直平靜如常,沒有絲毫的異動。由此可見項羽對江東沒有很深的感情,而江東父老對項羽也談不上有多忠心。

    在以上所有的條件下,項羽就算回到了江東也無法奪回天下的控制權。換句話說,在這次的戰爭失敗後,項羽失去了所有,已經沒有能力反擊。劉邦成為新一位一統天下的君主已經是大勢所趨,項羽怎麼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天下的趨勢。項羽只能在烏江自刎,將他們的愛恨情仇留在風中。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 6 # 大國布衣

    後人敬佩霸王的才略,對他自刎烏江一事備感惋惜。宋詞人李清照曾寫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世人對項羽的認可。

    然在項羽滅秦主力入主關中時,劉邦先一步攻下咸陽,此時劉邦兵力不足,范增進言說此時滅劉邦是最佳時機。而項羽叔父項伯卻背叛了項羽,反被劉邦拉攏。他向項羽進言,說劉邦拿下咸陽有功,此時誅殺,會給項羽帶來凶殘的惡名。

    於是項羽打消了滅劉邦的念頭,致使劉邦得以養精蓄銳,以至強大到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

    (范增劇照)

    劉邦出而反而,乘勝追擊,就在鴻溝和議後,劉邦要一舉殲滅項羽。項羽因糧草不繼,技不如人,敗給了劉邦,走投無路在烏江自刎。當時項羽並不是沒有過烏江的機會,只是他自己心高氣傲決定自刎烏江。

    憑藉項羽此時的兵力,再加上江東的兵力,也抵不過劉邦。劉邦能滅項羽,全憑他的計謀,這些是項羽學不來的。

    想要翻盤,機率真是少之又少。在烏江的項羽早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也知道即便回到江東,也沒有能力再與劉邦抗衡,於是自刎烏江,省去生靈塗炭。,總體說來,項羽敗,敗在了他缺乏政治謀略。

  • 7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烏江邊的項羽有點懵,最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讓他非常疑惑。

    當初,劃鴻溝為界,項羽的計劃就是要回到江東(彭城已失),重整旗鼓。那時的他,認為自己只是暫時的退卻,憑藉自己的能力,他早晚可以拿回他失去的一切。

    眾叛親離,人心盡失

    比起長期不講信義的劉邦,項羽更感到傷心的,是他曾經最信賴的兄弟們。

    不久前,他的大司馬(相當於總司令)周殷,居然背叛了他,與劉賈一起攻下下了九江,會合了英布等人的勢力。

    就在他整肅部隊反擊劉邦取得勝利穩定局面時,他的令尹(約相當於後世的丞相)靈常也背叛了他,並反手打起了鍾離昧這些自己兄弟;

    他最信賴的人,政治、軍事的高階官員,都背叛了他,這是為什麼?

    就在前一天的亥下,一直以來陪同他英勇奮戰的子弟兵們,在四面楚歌下,已經完全沒有了鬥志,這,哪裡像是當年的項家軍?

    高層背叛,將士離心,連老百姓也開始故意糊弄我,看來,天命人心,都已經歸了劉邦那小子了!

    給項羽最致命打擊的人,正是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英布等人

    眼前的這位老者不是”浪裡白條“,會不會在江中把他生擒了?這些不去管他,說起打架,項王一輩子沒怕過人,更不會害怕這個老者。

    已無理由發動抵抗

    可是,回到了江東,我又能幹什麼呢?

    幾年前,我和伯父帶著八千子弟兵開始起事。那時,我告訴大家,我們是為了”反秦大業“,暴秦無道,國恥家仇,小夥子們眼神中閃耀著楚人的仇恨和驕傲。我們承諾大家,我們會讓所有的兄弟們光宗耀祖,成為家鄉的驕傲!

    可是,現在,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回去,能幹什麼呢?我如何面對當年那些兄弟們的父母鄉親?難道,我告訴他們,暴秦已經沒有了,現在的劉邦愛民,可是,他再愛民,也是我的敵人,你們和我一起去打敗他?可能嗎?

    好吧!沒有機會了!天下,已經是劉邦的了。

    項羽征戰一生,不負此生,夠了!

  • 8 # 優秀的米老鼠96

    垓下一戰,可以說劉邦已經取得楚漢之爭的決定性勝利,項羽被圍,英布、彭越、韓信全面合圍,項羽殺退韓信追兵後又數次被圍,最後退到烏江自刎。那麼,當時如果項羽不自刎而單槍匹馬渡過烏江,是否能夠東山再起,也是史學界千百年來爭論的焦點。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來說,項羽如果撤退至烏江以東地區,勝算還是很大的,項羽垓下之戰並不是全域性性的戰役,而是中了韓信的奸計所致。項羽戰敗之時,江東仍有項羽殘餘力量,如果他渡過烏江收拾殘局完全有機會組織力量。當時韓信是用激將法誘騙項羽被圍,只是在垓下以及安徽的周邊集結優勢兵力,而江東地區情況如何,韓信並無把握。一旦戰火燒到江東,戰局走向並不明確。

    第二,彭越、英布、韓信並不是真正臣服劉邦。劉邦稱帝以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離心離德,相互利用,為造反準備時間。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與彭越、韓信、英布聯手反劉,憑藉項羽的軍事才能以及各個異姓王的號召力,完全可以擊敗劉邦。

    第三,項羽如果堅持持久戰,變數很大,有戰勝劉邦的可能性。即便是項羽短期不能取勝,只要堅持持久作戰的戰略,劉邦一方必會出現內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只是合作關係,特別是韓信,不會久為人臣,甚至會出現劉、項、韓三足鼎立的局勢,那時,項羽對韓信可以採用攻心戰術,取勝的機會會大大增加。

    第四,劉邦白登山被圍以及平定各個異姓王均是項羽的機會。劉邦稱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所圍,由此可見,劉邦對全國局勢的變化並未全面掌控,各個異姓王武裝割據很可能形成,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時,完全有機會利用亂局以亂取勝。從時間上看,劉邦到死之前才平定英布叛亂,可以看出劉邦在位期間的政局混亂,作為軍事才能極為突出的項羽來說如果能堅持到這個時候,一舉消滅劉邦勢力並不是沒有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國家的名字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