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否怕了伊藤博文?如果他在談判過程中自殺可否名留青史不必承受今天這諸多罵名?
3
回覆列表
  • 1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李鴻章如果不籤條約的話,就會有一個張鴻章,王鴻章和劉鴻章。

    李鴻章的作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白李鴻章的作用,李鴻章的整個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輝煌之前、巔峰過程以及巔峰之後。

    在李鴻章的輝煌之前,他是努力的求上進,想盡一切辦法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在李鴻章巔峰的時候,對於大清王朝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可是在李鴻章的巔峰之後,他就只剩下一個作用了,這個作用說起來有些搞笑,但卻是最為悲劇的事情,那就是為大清王朝背鍋。

    因為李鴻章接觸過很多洋人,也知道那些洋人究竟是怎樣想的,所以李鴻章在簽訂各種各樣條約的時候更加的遊刃有餘。

    換句話來說,李鴻章是見過大世面的,他知道該怎麼談判,知道該怎樣減輕清朝的損失,所以在任何一次與國外進行系統條約簽訂的時候,慈禧太后後都會把李鴻章派到前線。

    這其中不單單是馬關條約,包括一些有的沒的,甚至連名字都記不下來的一大堆的條約,統統都是由李鴻章前後操持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儘管李鴻章揹負罵名,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得承認,李鴻章揹負罵名的時候享受了大量的福利,慈禧太后對李鴻章很夠意思,李鴻章的子女以及李鴻章後代的後代,慈禧太后都給他安排好了。

    換句話來說,李鴻章無非就是背一個罵名而已,自己的子孫後代的生活都有了保障,自己的生活也有保障,慈禧太后也不會傷到自己,這幾乎就是一個買賣,而且這個買賣很划算。

    如果李鴻章就是不簽訂這個條約的話,沒有關係,李鴻章直接被撤下去,第2天就會來另外一個鴻章,甭管他姓王、姓劉還是姓李,簡而言之會有更多的人來代替李鴻章的位置。

    李鴻章也知道這一點,如果他不簽訂的話,有其他人去簽訂,保不齊大清還會受更大的損失,當然李鴻章簽訂這些條約也是自己有著某些小九九。但整體來看,李鴻章在簽訂條約的時候,有無李鴻章都是一個樣子,甚至沒有李鴻章比有李鴻章還要慘。

  • 2 # 媚之夭夭

    《馬關條約》假如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會如何?

    《馬關條約》是近代史上不公平的條約之一。李鴻章作為日方指定的中方和談代表,在面對日方苛刻,荒謬的條件時,李鴻章力爭過,甚至是苦苦哀求,就是想日方把提出的條件降低點!但是已經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日方就是獅子大開口!如果,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日方繼續把戰爭範圍擴大,清政府安排其他人去談,不堅持李鴻章的底線外,可以說損失更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戰場上,連連失利,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和派就想用妥協解決!

    公元1894年,隨著日本大量士兵進入朝鮮後,甲午中日戰爭就此爆發!

    從成歡之戰,到平壤之戰,再到遼東之戰,幾乎是日本以全面勝利掌控了戰爭的走向!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日本長驅直入!

    清廷已是無心抵抗!更離譜的是以慈禧太后為首主動向日方求和!

    日方見目的達到了,就同意跟清廷和談!

    地點是:日本馬關!

    日本指定中方談判的代表是:恭親王,或者是李鴻章!最後,慈禧太后拍板李鴻章作談判代表!

    二,面對日本獅子大開口,李鴻章力爭無果!

    公元1895年3月,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前往日本馬關和談!

    自持掌控了戰爭主動場面的日方獅子大開口!

    經過三次談判,李鴻章一直在力爭!就是想日本把提出苛刻條件降低:就是不想割那麼多地出去和不想賠那麼多的銀兩出去!

    面對李鴻章的力爭,日方還是堅持!甚至是對李鴻章羞辱!

    連續三場談判,均是無實質進展!

    三,李鴻章受傷,談判有點轉機!

    在第三到談判後,李鴻章回住所途中遭到日本人的槍擊!李鴻章面部受傷!

    就是這樣,日本談判的囂張氣焰有所收斂!因為他擔心第三方國家的干涉對其不利!

    日方自動宣佈休戰後,又繼續和談!

    雖然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削減,但條件還是苛刻!

    4月中旬,最後一輪和談,李鴻章不再力爭,而是哀求對方再削減,無果後才簽訂了不公平的《馬關條約》!

    由此可見:在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下,就算是李鴻章殺身成仁也對和談之事沒有什麼意義!只因為對方掌控了戰爭的主動權和提條件的主動權!如同不籤和談條約,日方會繼續擴大戰爭範圍!

  • 3 # 老球評

    憑什麼苛求古人

    為什麼讓人家殺身成仁,人家是補鍋匠,還說自己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捱了日本浪人一槍,給國家減少賠款一個億。

  • 4 # 使用者3280411426471

    “聽海夜讀”只知其一 未知其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經過甲午海戰,一系列侵華戰爭,國力已接近崩潰邊緣。上至天皇,下至普通民眾,一日只食一餐,以維持戰爭的運轉。直至馬關條約的簽訂,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的賠款到手,這才緩過勁兒,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面侵華戰爭墊定基礎。如果《馬關條約》拒不簽定,日本已成強弩之末,根本無力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那麼歷史必將改寫。

  • 5 # 一尾藏海

    多死一個姓李的而已.李鴻章去籤這個條約只不過相當於一個有實權的外交部發言人的身份。你籤與不籤各國的條約,瓜分計劃就拍在那裡,你籤與你籤列國搶掠的腳步都不會停下,除了挨刺殺能讓日本少的利益就已經是最大的努力了.不過不得不說那個時代的清朝官員真是無知的可以,就是林則徐、曾國藩這類當時大家,名臣也是弱智的很好,怪不得別人閉關鎖國太久都傻了.比如林則徐就相信歐洲人天生反關節,膝蓋不能彎.曾國藩他們則認為西洋器具都是小玩意,英吉利彈丸小國不堪一擊及黑狗血可以破洋人妖法,好在開戰後這些人反醒的快

  • 6 # 洛水清風

    馬關條約是晚清簽訂的眾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之一,他讓讓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據後人估算,清朝的賠款足以建100個寶鋼,清朝也因為這筆鉅額賠款加速滅亡步伐。

    做為談判的中方代表李鴻章也算是受命於為難之中,風燭殘年的他知道這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無論結果怎樣,都要背上千古罵名。當時,腐敗無能清政府怕日本打到北京,給李鴻章談判的底線就是:只要不割地一切都可以談。弱國無外交,日本這次是獅子大開口,要求清政府賠償3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等。真理永遠在大炮的射程之內,戰敗國哪有談判的資格!伊藤博就毫不掩飾對李鴻章說:日本提出的條件,討論可以,但結果只有允與不允三個字。這哪裡是談判,分明是逼迫李鴻章無條件簽訂城下之盟。

    李鴻章明白:自己一旦在條約上簽字,必將成為千古罪人。此時清政府也從李鴻章發的電報中知道了日本開出天價,讓李鴻章不要輕易簽字,能在談判桌上爭取多少就儘量爭取多少。雙方的談判因此陷入僵局,三輪談判下來,也沒有談出一點眉目。

    1895年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李鴻章在回到住所時,被日本刺客開槍打傷左臉,險些要了李鴻章的老命。世界列強開始指責日本,同情清政府。日本天皇震怒,派御醫親自給李鴻章療傷,並告訴伊藤博文3億白銀賠償可以降為2億兩。許多人說李鴻章挨著一槍,清朝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太划算了,其實遠非大家想的這麼簡單。

    甲午戰爭日本是舉傾國之力,就連日本皇室都開始過節衣縮食的生活,日本的老百姓日子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日本雖然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但已是強弩之末,即使能勉強佔領北京城,列強為了自己在華利益,絕不會坐視不管的。就在李鴻章談判時,日本的政局已經出現動盪,小規模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如果談判一直僵持下去,最先完蛋的一定是日本。減少一億兩白銀的賠償,不是因為李鴻章挨著一槍,更不是日本天皇大發慈悲,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日本比清朝更希望早日結束談判。

    只可惜清政府訊息閉塞,沒有洞察到日本國內的局勢變化。而清政府與李鴻章的電報往來都被日本截獲破譯,日本對清政府的底線是瞭如指掌,因此,才敢在談判桌前耀武揚威,肆無忌憚。

    假如李鴻章在受傷後打道回府,或者因為自己傷情拒絕簽字,歷史也許就會改寫。日本就不會有憑空掉下來兩億兩白銀,用以發展教育和軍事,更不會迅速崛起為世界強國!

    清政府和李鴻章自以為在談判桌上少賠一億兩白銀,見了個大便宜。其實,他們是誤判了形勢。後來在簽字時,李鴻章低三下四懇求再少賠2000萬兩白銀,做為回家的路費,被伊藤博文毫不客氣的拒絕了。就這樣,李鴻章帶著恥辱、心酸回到國內,從此誓死不再踏上日本國土一步。

  • 7 # 滿舟de背影

    李鴻章太老實,只管不籤,不用自殺。看對方能奈何。就是告狀到聯合國,也是可以找律師辯解的。字一簽,那就不同了。

  • 8 # RaymondIT

    從國家層面來說,李鴻章不籤,還是有其他人來籤。這是代表國家政府簽字,並不是代表個人簽字。不可能因為每個人不簽字,日本就放棄要求,反而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從個人角度來說,華人罵他賣國,也是有問題的。誰願意籤這種協議?如果戰爭勝利,需要這樣簽字嗎?甲午戰爭的決策權、指揮權、國家動員權在他嗎?不是李鴻章,而是慈禧太后,李鴻章只能負一部分責任,但是主要責任是清政府決策者慈禧。李鴻章作為總理大臣,是替慈禧、清政府、中國負責戰敗談判和簽字。甚至因為李鴻章被刺殺的一槍,日本還免掉了中國大量賠償。

  • 9 # 誰是我知心

    當然可以,但是當時清朝已經氣數已盡,他不籤也會有其他人籤的,李鴻章也是為了大清朝鞠躬盡瘁的人,至於他賣沒賣國還是放在當時的環境考量吧,他比大炮強,賣國的人被粉飾成了民族英雄,為國操勞的人被汙衊成了賣國賊

  • 10 # 書劍漂零

    領導給你安排的工作,你覺得這事不對就不幹?

    如果李鴻章這樣做,要麼好名而不務實,慈禧不派他去談判就是了,這種人清政府多的是。

    要麼違背清政府整體意志,割據一方,奮發圖強,最終打敗日本人,

    後者李鴻章肯定做不到,前者李鴻章不屑於做,李鴻章就是清政府的一條狗,異常的忠誠,清政府這一點相比崇禎好,想我大明多少忠臣良將,要麼被皇帝殺了,要麼死後不得撫卹,而清政府無論外界怎麼攻擊李鴻章,對李鴻章還是維護的。戰爭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想爭回來,太難了。

  • 11 # 萌歷史

    我的觀點是:就算沒有李鴻章,馬關條約還是照樣會簽署的。

    從政治的觀點來說,日本發動的甲午中日海戰,是計劃好,又準備的,目的就是要向清政府獲取不平等的權益,所以李鴻章不簽字,清政府迫於壓力。也會找人代替他來簽署。

    從軍事的觀點來說,清政府的北洋艦隊因為軍費匱乏,戰鬥力大大下降,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是有先頭原因的,日本發動戰爭也是需要成本的,而這必定從戰敗國奪取,所以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軍事上優勝國所必取得的利益。

    從國際的觀點來說,一次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俄國侵華等等,清政府由於落後,無力抵抗,所以只能透過簽署許多的不平等條約來緩解西方列強的進攻,給後來入侵的發達國家提供先例,如日本,紐西蘭,義大利等,而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就是如此。

  • 12 # 灰狼人

    如果清廷和李鴻章拒籤,時間一長日本會撐不下去的。畢竟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是傾全國之力,背水一戰。沒有清廷的賠款,日本是活不下去的。唉,清政府無能啊。

  • 13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謝邀。“弱國無外交”啊!李鴻章不過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統治集團派到日本求和免戰的棋子而已。甲午一戰,日本徹底消滅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大戰,滿清統治者被打軟,打怕了。只要能維持統治,繼續過著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不管是什麼樣喪權辱國的條約,滿清政府都是會答應的。假如李鴻章在日本真的會殺身成仁,也不會有任何的實際意義,滿清政府還會派“王鴻章”、“張鴻章”們來,賣國條約一樣還是會簽署。

    另外,需要說個史實。李鴻章到日本求和免戰,一開始日本鬼子要價賠償軍費三億兩白銀,李鴻章是軟磨硬泡也不能少一文。後來一個日本好戰分子行刺李鴻章,給了老李頭一梭子。也正是這個日本愣頭青,讓世界輿論關注到這個可恥的賣國行為,紛紛給日本施加壓力。李鴻章趁機也把三億兩白銀磨到了二億兩,一槍換了一億兩白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心裡直滴血,嘴上直罵娘,白花花的一億兩白銀就被“二愣子”一槍搞沒了。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當下的國際時局依然動盪不安。如今的我們必須時刻振作精氣神,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 14 # 新知傳習閣

    關於李鴻章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有爭議的一個人物,前好些年是公認的賣國者,最近的這些年,又有不少人為他翻案,認為他是一個勇於任事的人,實際上是在為清政府背黑鍋。

    具體到《馬關條約》簽訂之前的中日兩國的大背景,我們可以放一下馬後炮。1895年前後的日本跟30多年後的日本相比,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反過來我們看中國,應該說1895年的中國和抗戰初期的中國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但抗戰時期的中國依然能夠浴血奮戰14年,最後迎來了勝利的一天。儘管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但是也換來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也讓中國成為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

    也就是說在1895年前後,如果清政府堅決和日本打到底,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清政府,這個結論是毫無疑問的。那為什麼清政府一定要簽訂買過的投降條約呢?這是有當時的多種因素決定的,既可笑也可悲。

    對於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肯定是不情願的,並且態度也不積極。態度最積極的是日本天皇,因為再不把這個條約簽訂下來,可能天皇就要下臺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日本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相當落後。日本人為了準備對清政府的戰爭,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全國上下都在為海軍賺錢,日本天皇也節衣縮食。

    正是在日本國內上下一心的情況下,才換來了甲午戰爭的勝利。但是清政府是一個疆域非常遼闊的國家,想擊敗清政府就要在陸地上決戰,當時的日本陸軍並不是特別強大,雖然也把李鴻章的淮軍打的七零八散。

    首先打不下去的是日本人,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年多。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國內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甚至還爆發了農民起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需要迫切的儘快接觸戰爭,從清政府這邊拿到賠款,趕緊去挽救奄奄一息的日本經濟和社會。表面上日軍發起了強烈的攻勢,實際上不過是強弩之末,逼迫清政府早日達成協議。

    當李鴻章在日本遭到槍擊的時候,日本天皇自殺的心都有了。李鴻章已受傷,中日雙方的談判就要延期,從清政府這邊拿到大量賠款的時間也只能向後順延。

    日本天皇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擔心在日本政府拿到賠款之前,日本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就已經崩潰了。所以日本政府就給李鴻章提供了最好的醫療條件,甚至逼迫他儘快達成協議。

    也就是說,李鴻章只要耍耍賴皮,在日本再耗上個一年半載。甚至李鴻章可以躺在病床上,說自己頭暈,什麼也做不了,估計日本政府很快就垮臺了。

    寫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只要李鴻章不簽訂《馬關條約》,說不定清政府利用日本內亂的機會發起一個大反攻,就能把日本變成中國的一個省。

    但可悲的是,當時的清政府是一個非常落後腐朽的組織。對外的情報工作非常滯後,在甲午戰爭前對日本的戰略意圖一無所知,導致全面被動。在甲午戰爭後,對於日本國內的形勢,依然是一無所知,所以才會稀裡糊塗的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如果李鴻章知道這一切,根本就不用殺身成仁。只要利用談判的規則把時間拖延下去,日本國內就會打亂,經濟上大破產,農民起義的怒火就會把日本摧垮。

    但可悲的是清政府是一個非常落後腐朽的組織,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一無所知,就像是一個聾子瞎子。我們現在經常說: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了。當時的清政府就是那個大傻子,只會被西方列強當做一個玩偶踢來踢去。

  • 15 # 逸美軒居士

    其一,在李鴻章死後清廷另派大員,與日本簽約,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其二,清廷放棄與日本簽約,日本人與漢族地方政權合作,提前推翻滿清朝廷。

    事實上,在把太平天國邪教起義鎮壓下去以後,滿清中央已經失去了對漢族大員掌控的地方政權的掌控。

    好在當時掌控地方政權的漢族大員,多是悲天憫人的文人儒將,都在極力避免使老百姓陷入到新的戰亂中去。

    李鴻章奉滿清朝廷之命到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不簽約的話戰爭一定會漫延到全國。而當時革命黨均在日本,而且聯合生活在日本的炎黃子孫,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旗號下,打擊滿清政權易如反掌,但滿清垮臺後,由誰來主持中國,則足以引發另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所以,李鴻章被迫代表清廷籤暑馬關條約,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最有利於清廷的選擇。

  • 16 # 觀景說史

    自從清廷閉關鎖國之後,國勢日漸微弱,導致了西方列強先後不間斷的侵略,使得清朝末期更是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最為糟糕的是清朝政府與侵略者們簽訂了無數不平等條約,其中和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是清廷所簽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條約中危害最大的條約之一。

    馬關條約讓清廷給日本人賠款白銀2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日本國民收入總合的4倍,並割讓了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日本人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擴充軍備,軍國主義開始抬頭,隨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對東亞地區進行不斷的侵略,甚至叫囂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李鴻章是清廷委派負責簽訂《馬關條約》的負責人,這個黑鍋也是清廷讓他背的,如果當時他拒絕簽訂,還會有張鴻章、馬鴻章等來籤,除非是清廷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下令拒絕簽訂。假設清廷拒絕籤《馬關條約》,歷史會是如何走向?清廷和日本誰會先倒下?

    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這裡包括武器裝備、後勤給養、人員素質等因素。當時清廷在武器裝備方面要比日本先進不少,清朝的武器裝備大部分是從西方強國採購,而日本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中國產貨。在水師總噸位上清廷也是比日本的大,噸位大就不一定意味著能贏。清廷的三大水師只有北洋水師戰力勉強可以。

    當時清廷已經腐敗不堪,本該花到北洋水師的100萬兩白銀,卻被慈禧拿去修繕頤和園去了,再加上清軍各級長官貪汙受賄、吃回扣等風嚴重,以至於水師戰艦發射的炮彈有那麼一部分啞彈出現。

    反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內經濟、政治迅速升溫,為了不斷的增強自己的國力,日本把目光看上了閉關鎖國的清朝,為了打敗清廷,日本的國王明治只吃一頓飯,這和過著奢侈生活的清廷統治者有著天壤之別。當時日本的軍事素養很高,為了打贏對清廷的戰爭,他們可謂是軍民一心。

    而當時的慈禧太后為了操辦自己的60大壽不想打仗,正所謂上行下效,清廷的軍人也都是拿軍餉混飯吃,真正願意賣命的沒有幾個。這樣一支毫無戰鬥力、貪生怕死的軍隊,豈能不敗?

    如果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選擇繼續跟日本人周旋,最終崩潰的將是日本。

    論國家綜合實力,清廷是要比日本強很多的,清朝人口是日本的10倍,財政收入是日本的5倍,國土面積更是日本的40倍,但偏偏就是有個軟弱無能的女人當政,才會有這麼多的磨難。

    自從旅順和威海衛相繼失陷後,日軍通往北京和天津的大門已經開啟,這個時候軍事上日本是比清廷強的,他們可以以旅順和威海衛這兩個地方為跳板發起對北京的攻擊。這個時候擺在清廷面前有兩條路:遷都繼續抗戰或者割地賠款。很不幸的是,清廷選擇了後者。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主戰派,他們請求清廷抗戰到底。

    張之洞提出了“遷都、勤王”的主張:“彼孤軍遠征,糧彈皆靠海運,分兵守則軍勢弱,不守則接濟斷,彼時一敗即不能支。”

    如果清廷採用張之洞的策略,又有多少勝算呢?

    從中國的戰略縱深來說,遷都抗戰是可行的,用空間換時間,和敵人進行持久戰。例如二戰中的蘇聯和中國都成功證明了遷都抗戰是可行的。

    當兩國之間進行持久戰,最終是在比拼兩國的國力,在當時的日本並沒有現在那麼強大,他還算是個小國,也沒有二戰日中雙方差距那麼大,當時清廷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當時日本的侵華戰爭打了8個月,以日本小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根本難以繼續支撐下去。雖然日本人在戰爭中傷亡不大,但由於水土不服,非戰鬥減員就高達3萬多人。

    日本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面對事實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因此對於清廷提出來的議和,日本當然是很樂意接受,他們抓住清廷急於議和的心裡,威逼清廷割地賠款。也就是日本人看到慈禧太后等人的軟弱無能,才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到頭上。

    《馬關條約》的簽訂,不但讓李鴻章揹負罵名,也讓清朝這艘腐朽不堪的破船,不堪重負即將沉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 17 # 家是最小國

    結果只有兩個,一是被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勢力頑固派罷官奪爵,進而逼死。二是殺身成仁,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18 # 濱城老王

    首先李鴻章是不會自殺的,因為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心裡清楚,他到日本談判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國家,他的生死存亡,不會對這段歷史程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如果李鴻章以死殉國,殺身成仁,能夠換來國家安寧的話,他會不會去做呢?每個人會有每個人的答案,我願意相信他會殺身成仁,以身報國的。這樣一來,今天李鴻章在華人心目中的形象會更加光輝高大。李鴻章雖然沒有殺身成仁,但他在日本馬關談判時,春帆樓前日本二楞子小青年的一聲槍響,讓李鴻章有理由把日本三個億的要價,砍價為二個億,為大清國省下了一個億,這一槍也算捱得值了,李鴻章的血沒有白流。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受到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和打擊,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李鴻章縱然沒有殺身成仁,我們也會理解他的,畢竟在國與國的博奕中,弱國無外交啊。

  • 19 # 馬金駒

    馬關條約,李鴻章不籤他行嗎?他在香港擔任總監時,150年前,就安裝了電話電報,修建的鐵路,工廠,而到了武漢,有親手締造了漢陽鋼廠,漢陽鐵廠,漢陽兵器廠,直到進了北京,又修建了中國第一條京漢鐵路,但這被小人,太監李蓮英鑽了空子,據史料記載,為了拿掉他,李蓮英暗暗使壞,用慈禧做了斬將臺,讓他籤手馬關條約,而且,既史料記載,李蓮英籤手條約時,把自己的姑娘叫到了跟前,並對姑娘說,他將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個罪人,執筆簽完,馬關條約後,口中吐血當場死亡;

  • 20 # 80後遠去

    不說李鴻章殺身成仁的事,因為他不能自殺也不會自殺,我們就說李鴻章不籤條約會怎樣,

    其實條約簽署與否不是李可以決定的,是慈禧太后,光緒決定的,當時光緒還是有實權的,只是老佛爺影響巨大,所以,是否簽訂李左右不了,李只能說爭取最大價值,爭取損失最小化。所以即便李死了,也不會決定條約是否簽署。

    那麼我們來推算下清政府如果不簽署條約,結果會如何。

    這可能是個歷史的玩笑,如果清政府不簽署馬關條約,中國歷史一定會改寫,而且只要清政府抗爭到底,那麼日本很可能不會贏得甲午戰爭。理由如下

    一,甲午後期,日本的財政已經到崩潰邊緣,而大清卻沒有

    二,基於第一條,日本必須速戰速決,如果中國空間換時間拖死日本,日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三,日本如果當時如果大面積入侵,那麼列強必然干預,要知道,日本的國際地位在甲午前是排不上號的,也沒有得罪列強的能力

    但是換句話說,清政府一定會簽署馬關條約,因為腐朽的制度和愚昧的領導者,

    最後結論是,李鴻章當時死不死,他殺自殺都不能決定條約,只能左右條約部分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牛座對比帕薩特,哪款更值得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