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醺醺x
-
2 # 姜衛華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挑選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名馬三寶,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挑選鄭和下西洋?
一是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
二是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曾出使暹羅、日本,有進行外交活動經驗。特別是永樂二年出使日本,透過鄭和的外交活動,使得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在中國沿海的倭寇,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簽訂貿易條約。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滿意,併為下西洋解除了後顧之憂。
三是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鄭和從小就從其父親那裡得到有關的航海知識,熟悉海洋,嚮往航海。在鄭和擔任內宮監太監時,營造宮殿,監造船舶,有造船經驗。
四是鄭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蘭教徒,熟悉伊斯蘭教義、教規和宗教習俗。鄭和又是佛家弟子,他自稱是“奉佛信官”“菩薩戒弟子”,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鄭和下西洋途經的國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蘭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於溝通相互關係。
正是,由於鄭和自身條件和所具備的才能、素質,才為朱棣皇帝所賞識,並委於重任,成為下西洋船隊的統帥。
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朱棣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他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他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朱棣要建立一個天朝大國的思想就更加強烈了。明成祖好大喜功,常常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隨之改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使者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派鄭和下西洋的真實動機:在國外炫耀兵力,向海外各國展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他還想借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
有人猜測說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明成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自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受朝廷派遣,率領規模巨大的船隊七次出海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友好和平交流。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不但具有歷史意義,而且還有許多超出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鄭和遠航比哥倫布達到美洲和達、伽馬繞好望角到印度,要早半個多世紀。所以,鄭和下西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創舉。
-
3 # 知行合一2020
目的有二:威服四海懷柔遠方和尋找建文帝下落一、威服四海懷柔遠方
威服四海懷柔遠方的使命,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傳統。但凡強盛的朝代,必定會有這樣的一些舉動,如漢朝時候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唐朝時眾多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留學生來到我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都是這一傳統的表現。實話實說,在中國強盛之時,雖然也因其勢力的擴大與外國發生過領土爭端和戰爭,如唐與阿拉伯之戰,也曾發生過對鄰近國家的戰爭,如徵高麗之戰。總體而言中國的外交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們慷慨的給予外來者幫助,並將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文化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四大發明就是最大的例證。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中國懷柔四方的傳統和宗旨:以德服人。現在中國又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國家,經過長期的戰後和恢復,以及幾位堪稱勞動模範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時的華夏大地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錢糧充足,是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還有些什麼呢?這是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明帝國四周的陸地區域已由漢唐盛世時的遠征英雄的探明,相比而言,帝國漫長的海岸線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在寬闊大海的那一頭,有著怎樣的世界呢?
二、尋找建文帝下落從建文4年靖難成功開始到永樂年間,一直困擾朱棣的一個問題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是死是活?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也不怕他飛上天去,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蹤,皇帝不見了,那可就麻煩了。號召各地大臣勤王帶兵攻打自己,到時候勝負還真是未知數。
明查不行,這等於告訴天下人,朱允炆還活著。但是又不能不找,萬一哪天蹦出來一個建文帝,真假且不論。號召力那是肯定有的,即使平靜下來,明天后天可能會出來第2個第3個。這還讓不讓人過安心的日子了。
於是朱棣發告示,告知天下建文帝已死。然後派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查訪工作,有兩個人去做,這兩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本土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ying),另一個叫鄭和。
總結:第一點原因,國家強盛才有財力懷柔海外。明朝中後期國家內憂外患,統治者殫精竭慮,無心惦記遠航!清朝採取閉關鎖國制度,並不會大規模出海遠航。第二點原因,建文帝的下落在永樂21年已經由胡濙告知朱棣(此部分史書未記載告知的內容,只能靠後人猜測。),所以就不需要再花錢讓船隊遠航了!! -
4 # 影視掰掰客
一說是為了找建文帝,一說是為了宣揚大眀王朝的國威,從而促進中西,中非文化,經濟交流!在這裡就不說找建文帝的事了,主要說說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個目的。鄭和出使西洋是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開啟封閉、僵化的大明王朝外交大門。大明王朝剛建立之初,周邊的小國經常來朝貢,當時的大明王朝的朝貢政策實際上是交換物產等活動,周邊小番國朝貢,大明王朝的恩賜,往往恩賜常大於小國的朝貢。要知道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經濟上還是比拮据的,於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制周邊小國朝貢的次數,由一年一次朝貢改為三年一次朝貢。比如“泡菜”北韓國就是被限制三年才能朝貢一次,還有些國家我大明天朝國給予特殊的照顧,如小日本等國被限制為每十年才能朝貢一次。在大明王朝的這種政策下,大明王朝與 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貿易也幾乎停頓不前。在物資匱乏的生活條件下就容易崔生走私活動,而當時的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幾乎成風,同時大明王朝的聲勢日漸下行。明成祖朱棣上臺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明成祖朱棣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大明天朝政府與 海外番邦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政治任務的。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將長期盤踞在三佛齊剽掠的海盜陳祖義一夥捕捉歸案,為溝通海道掃清了道路,提高了大明王朝政府的聲譽。為以後的促進中西,中非的文化,經濟交流奠定了基礎!其實它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原始版!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5 # 醇醪情感閱讀
野史上說是去找建文帝,但個人覺得那只是次要原因。朱棣所建立的永樂盛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強勝的時期,有永樂之後再無勝世一說
首先是弘揚國威和加強對外交流,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分析,朱棣有好大喜功之嫌,明朝當時的強大完全可以碾壓周邊各勢力,朱棣是要把這一勝世向海外勢力宣傳,傳遞我天朝的儒家文化和盛世壯景,引導萬朝來貢,有點向今天所說的文化軟實力輸出。
其次是控制江浙財團和勢力。消耗他們,就像突然收編數量巨大的降兵,需要發動戰爭消耗降兵和舊勢力,當然也可因此整合他們。
再有就是流傳甚廣的威加海內說,這一點也是有點靠譜的,公元1405年首次航海時,北元事實上仍然苟延殘喘,越南陳朝滅絕之事暴露,貼木爾帝國已經達到強盛的巔峰。在這種背景下,為防止蒙元餘孽串聯,進行這種示威性的行動是有必要的。
最後才是順帶找一下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以上是個人觀點,勿噴!
-
6 # 津城沐雨
真正目的很難說,正史上記載是為了彰顯國威,萬國來朝,野史上有的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第一,尋找建文帝。
燕王朱棣發動反抗朝廷的戰爭,以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京,攻陷南京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說是逃到了海外。為了徹底消除隱患,朱棣借宣揚國威的名義派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
第二,宣揚國威。
這個目的是直接的目的。當時朱棣國內平定越南地區擾亂,幾次北伐打敗蒙古,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盛,為了彰顯國威,使四方朝賀,派鄭和多次下西洋,與西洋諸國互通有無,使萬國來朝。
-
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目的大概有3個,其一明成祖朱棣皇位得之不正,有傳言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現實是朱棣也確實沒有見到建文帝的屍體,為了查明驗證這一想法,派遣鄭和下西洋。
其二我們都知道朱棣為了彰顯大明的國威,曾經搞過一次大閱兵,這次閱兵除了彰顯明朝的強盛之外,也是為了震懾周邊宵小,那海上也有許多國家不知大明的強盛,鄭和下西洋就可以向他們展示大明的強盛,結果目的也達到了,在永樂時期,先後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於明朝。還有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還帶回來了16國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大明強盛自不必言。
其三拓展海外貿易,當時中國沿海的貿易發展十分繁榮,為明朝帶來了許多經濟效益,既然有利可圖,發展貿易就順理成章了。
結果鄭和也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這些要求基本上都完成了,可惜最後一條因為朱棣的去世,海外發展貿易也戛然而止。否則照此發展下去,一切猶未可知!
-
8 # 那年花開YX月正圓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追捕海外逃亡的建文帝朱允文,打探他的蹤跡,因為朱棣靖難成功取得皇位後,建文帝無辜失蹤,而朱棣又是一個疑心深重的傢伙,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基於此等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才派鄭和下西洋。
-
9 # usb20
建文帝之類的只是幌子或者附帶目標。找個把沒有割據勢力的人不可能帶上2萬人的武裝大部隊。綜合看起來有主要目標是肅清南海,為控制海貿和朝貢政策奠定軍事基礎
1 以肅清海盜的名義把南中國海的武裝商人團伙全部剿滅或收編,在南海獲得壓倒性軍事優勢。元末亂世,南海有大把華人控制的亦盜亦商的海商武裝集團,比如陳祖義之流。這些人挾眾數萬,壟斷海貿,巧取豪奪,攫取大量利潤,無視朝廷法令。
2 有軍事後盾,披著朝貢外皮的貿易特許制度和禁止私人貿易的海禁才能有效執行,中央政府才能獲得大量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
3 這個是傳說,是要尋找色目人傳說中的白銀產地,並搶佔下來。這個沒實現
-
10 # 獨立寒秋218615201
上述兩個回答,我還是傾向於第一個usb20的,覺得比較靠譜。反叛者朱棣,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卓爾不凡的軍事才能,生生的讓自己慮事不周的侄子逼上了皇位,這實在是怪不得誰。
那麼朱棣上位以後,確實也是個開明的君主,可以說文略武功,編撰了永樂大典,平定了蒙古動亂,修內攘外,開創了大明盛世,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至於說,朱棣修造寶船,派鄭和下西洋是出於什麼目的,有很多人說是為了找小侄子朱允炆,防止死灰復燃,以便斬草除根,我認為這完全是謬論,實在是大可不必,真的沒必要這樣做。
為什麼呢?兩個原因:第一,朱棣在那麼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能把一個九五至尊,號令天下的小皇帝打成了一個旅行者,況且自己現在已經是威加海內的大皇帝?換你你也不會把這個朝不保夕,亡命天涯的逃亡者放在眼裡。第二,如果是真正找到那就有點麻煩了。找到了,怎麼辦?讓位?不可能。老子終於把你打跑,怎麼可能讓位於你?殺掉?更不可能。想當初你剿滅老子的時候,還著實安頓了手下:皇叔罪不至死,輕勿傷性命。這讓老子怎麼下的了手?判刑或軟禁?萬萬不可能,這會讓有些心懷叵測的人搞政治投機的。道德戰輿論戰老子可不內行,而且頭疼的很。出於這兩個原因,朱棣派遣鄭和出海,絕對不會是因為朱允炆。
那麼鄭和下西洋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好奇。別以為帝王就不好奇,不好奇那是你沒思想沒能力,好奇也是需要能力的。明朝國力強盛,透過開疆拓土版圖已經很大,但是外界又是什麼樣的呢?元朝善於陸攻,從北到南向西,掃平一片,對外界所能接觸的地方都有了一個認知。那麼大洋彼岸又是哪裡?有沒有人居住?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這對朱棣來說都是一個很渴求的問題。所以說,鄭和下西洋,就相當於一次科考行動。
第二,威懾。這個科考隊可不簡單,不是一般的科考,它凝聚了大明朝的科學技術和綜合國力,而且還是全副武裝,直接就是武裝到牙齒。除了應對一些海盜之類的,打通海上貿易通道,最重要的就是彰顯我大國的威儀和實力,讓一些異域統治者不敢小覷。
第三,展示。朱棣充分展示了大明朝的風範。我們出海,不是為了侵略誰,而是為了加強了解和溝通,為了貿易,這麼多的商品我都帶來了,說明了我們就想做生意的誠意,就像現在的一帶一路,達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這麼一種友好的外交姿態。
-
11 # 阿夜劉
《明史 鄭和轉》裡這麼記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這裡明確的說了,找建文和炫耀國威,跟明顯第一個沒有辦到,第二個德效果達到了
-
12 # 八面楚風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充套件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絡,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援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
13 # joni偉
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2、歷史作用:
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充套件。
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回覆列表
鄭和下西洋在正史和如今歷史課本的描述中是件非常偉大的事情。
事實上這也確實是件偉大的事情,畢竟要做這件事是要舉國之力來做的,燒錢燒得很厲害。
那麼鄭和下西洋到底有哪些目的呢?
我們結合正史和野史來看
彰顯國力、宣揚國威
那是的中國是世界強國,每到一地便冊封國王送上外國人每件過的天朝上國的特產,順便帶點奇珍異寶回國,比如長頸鹿什麼的
2.尋找朱允炆
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個迷,同時也是朱棣心中最大的一塊結。
3.鄭和尋找聖地麥加
鄭和本姓馬,是色目人,也就是外國人,是個穆斯林。所以鄭和七下西洋是有私心的,為了尋找伊斯蘭聖地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