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一世界
-
2 # 書燈幽見
禪宗一枝獨秀,是因為有佛法的智慧,藏在文字裡面。這就是所謂的文以載道。
禪宗不立文字,但是,最終卻是文字流傳最廣最多的宗派。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智慧的力量,在吸引人心,引導人性。
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師尊雲: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奠定摩訶迦葉尊者禪宗初祖的地位。《景德傳燈錄》記載,禪宗在印度,到達摩祖師已經是第二十八祖。
達摩傳法到震旦(中國),與南朝梁武帝不契機,後“一葦渡江”,後傳法慧可大師,是為我們中國禪宗的二祖。
禪宗,若要傳承需要兩個條件。
一:祖師在世,得到祖師的印證。
二:需要與祖師,有甚深的緣法。
要修禪宗開悟,需要上上根人的根基,所謂“以手指月,指非月”,又云“說似一物即不中”。可見禪的智慧幽深,可體會,卻難以言傳。
而禪宗之所以,能被廣為流傳,能有大量的文字記載,就是因為它裡面所含的智慧無窮,可以令後世的眾生受益,所以傳頌。
《法華經》裡面說,佛法是法雨,大樹吸收大樹吸收得到的法雨,小草吸收小草能吸收到的法雨。
禪宗的故事裡,傳下來的文字裡,富含了很多佛理,佛法智慧,根基不同的眾生,都可以從裡面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智慧的養分,而這些智慧可以滋潤我們的思想和心靈,我覺得這是它能得以一枝獨秀的原因。
一點淺見,希望得到善知識們的教導。
-
3 # 尋道底呢
這種語言!收起來吧!!造口孽,是要把舌頭留在地獄的!!!懺悔吧!!!佛教一切法門!都在為眾生覺悟服務呢!!!
-
4 # 無名草2020
禪宗不立文字,言語道斷,達摩西來未
帶一字來,請他講經,他無詞可遣!
此處無聲勝有聲!
禪存在於萬事萬物中,連喝茶也可品出那
茶裡的禪中一味。喝出茶文化中的禪意來。
禪是既存在又能超越一切,超越一切卻又
活在當下!讓你悠閒自在地過日子。
禪讓你覺醒,教你頓悟!直指人心,明心
見性!笑傲生死!
禪是璀璨的般若智慧之花!
禪就是佛的心印!
讀讀下面這首宋代雙嶺化禪師的禪詩,
你會有所悟。
-
5 # 只愛潘多拉
傳統的佛教講究的是兩個內容,一個是修,一個是證,修就是要多讀佛經,多聽佛法,多悟佛理,證就是要在實踐中把自己從佛經上看到的,從高僧那裡聽來的,和平時自己思考的,結合起來,去踐行佛教的道理,這是一個讀書和實踐結合的過程。
傳統的佛教,還要講求次第,就是成佛是一個過程,要一點一點的來積累資糧,讀佛經來增加自己的智慧,佈施做善事來積累自己的功德,就跟我們從小學讀到中學,再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博士生一樣,修行的過程不但苦,而且長!
但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讀大學不用從小學開始,你只要夠聰明,高考也不用考了,我給你來個面試,你就可以進大學了,研究生、博士生畢業也不用寫論文了,你只需要寫點段子,大家覺得你明白了道理,就可以畢業了,這是多麼好的事啊!而禪宗就是這樣的。
禪宗第一個目標是不立文字,這樣實際上是不需要讀佛經,也不需要做佛學的研究,聊聊天就把佛教的修行全做了,用禪宗的話說,就是行住坐臥、說飯睡覺都是修行,不必讀書,也不必搞什麼佛學的研究。
玄奘為什麼要千難萬險的去西天取經,因為他在讀佛經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佛經之間有些說法不一樣,要把所有的佛經的說法整理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間有許多自相預先矛盾的地方,所以他懷疑唐代流行的一些佛經可能有問題,所以才要去印度搞清這些佛經本來的樣子。這是一種學術研究的探索過程。
而禪宗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出來後,玄奘西天取經就成了沒有意義的事了。事實上也是,禪宗在唐代中期流行以後,玄奘這一派就真的失勢了,他從印度取回的真經,也基本上沒人讀了,他的著作也好,翻譯的佛經也好,也沒人看了,這一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佛學《圓覺經註疏》,甚至在中國都失傳了,直到近代才在日本發現了再翻譯回來。
禪宗的高僧都是段子界的高手,你去看《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這些禪宗段子彙編,全是很輕鬆活沷的故事,沒有正兒八經地講經說法,禪宗的高僧,從不講大道理,全是腦筋急轉彎式的小故事,這多麼地讓人喜聞樂見啊!你是願意去啃大部頭的《三國志》、新、舊唐書呢?還是願意去聽聽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之類的評書呢?至少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
這就是禪宗一枝獨秀的原因了。
自題小像:書生白麵瘦矣乎?秋風讀卻費工夫。憑君更著漢裝貌,畫入五陵走馬圖。 -
6 # 中後所明
禪宗祖庭少林都已經是淨土宗了,你何來的一枝獨秀?
判斷是不是禪宗很簡單,禪宗不念阿彌陀佛,更不會做法事。。。。
-
7 # 聖度文化
因為禪宗與其他宗派都不同。其他宗派,大多數都有基本固定的經典,比如淨土宗的阿彌陀經等幾部經典,其他流派中,幾乎都有固定的經典,而禪宗不同,沒有固定的經典,甚至禪宗連文字都不立,禪宗破除了一切與悟道無關的外在形式,並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見性成佛。這為大多數成佛者開闢了一條成佛的捷徑。
禪宗不依附於任何經典,任何形式,因為本來就無一物,因為一切本就清淨。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這也是很多學佛者喜歡禪宗的地方,因為禪宗自見性頓悟為目標,不寄希望與來世,也不求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修禪的人,境界悟慧根都很高,禪宗也最容易產生悟道高人,所以才能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一枝獨秀,影響深遠。
-
8 # 悟空凡人68
禪宗,頓悟,少了常年唸經的煩惱,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沒有門檻的事情,誰都可以試試啊,所以受眾太多了
-
9 # 拈花一笑2791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佛說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10 # 輪迴人間經年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有智慧,禪宗這個專案就是為他(她)們設立的VIP佛菩薩速成班。至於效果如何,見仁見智了。畢竟喜愛談空說無的聰明人也沒有誰願意承認自己就是二師兄吧!
有一門生意,不需要投入成本,只要你有極高悟性,頃刻間就能收穫成千上百個小意思,登上福布斯封面,你做不做!
有一門武功,不需要勤學苦練,只要你天姿過人,會突然間就內力大增,成就無上絕學,進入兵器譜排名,你動不動心!
以我淺薄的見聞,這樣的生意與武學只存在於桂林合肥城中村的講堂上。
達摩祖師在印度多年苦修,在中國又有9年面壁。慧能大師東藏西躲的日子至少有5年之久。
向你你宣傳一夜暴富的,不是壞就是蠢。
當然,拆遷戶可以表示不服!
-
11 # 花語真心
您想多了,禪宗早已有名無實了,只是人們認為禪宗高大上,都說自己明心見性而已,實則沒有幾人見性,都是鸚鵡學舌。
-
12 # 剛日讀史
起始
禪宗起於七佛十五祖,在天竺國一共印證三十五位祖。 第二十八位祖系菩提達磨
達摩師從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達摩告般若多羅尊者曰:我既已得法。應當往什麼國家去傳播佛事呢。尊者曰:你等我寂滅六十七年後。去東土震旦(古印度對中國古代的稱呼)點化上根人。
達摩又問:那邊有人能傳佛心印嗎?尊者回道:你所傳播的地方明心見性者不可勝數。我寂滅六十餘年後,你就去震旦,那邊的南方不要久住。因為那邊有個特別喜歡做有為法而不見佛理的皇帝。你即使到了那邊亦不可久留。聽我作首偈:
路行跨水復逢羊 (暗指坐船渡海到廣州羊城)
獨自悽悽暗度江 (指偷偷摸摸一葦渡江跑路)
日下可憐雙象馬 (此句學生未曾參透)
二株嫩桂久昌昌 (暗指前期人才凋零後期昌盛)
達磨大師從天竺出發,坐船三年,剛到廣州,地方官刺史具主禮迎接。把此事上奏梁武帝。梁武帝派使者帶詔書迎請達摩入朝面見。到了金陵(今南京市)。
梁武帝問達摩:朕登基繼位已來。建造佛寺,編寫佛經,勸人出家為僧很多很多。朕有何功德啊?(此時梁武帝應該是沾沾自喜等達摩誇他)
達摩答:並無功德。梁武帝問:為什麼無功德?達摩又答:這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世俗的積福德),只是福德並不是功德。
梁武帝又問:怎麼樣才是真功德?達摩答曰。自己心性。這樣的功德不以做世事求到的。梁武帝又問:什麼樣才是做聖人的終極道理。達摩答:那就是沒聖人。梁武帝疑問:那現在對著朕的,是誰?達摩答:不識。梁武帝不領悟(此時達摩在開悟武帝,可惜武帝沒領悟——不應以分辨心見相)。達摩心知此時不是傳道的契機。於是偷偷渡江過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
時有僧人神光,聞少林寺有達摩大士隱居。前去拜訪。來到達摩跟前,大雪漫天,淹沒過膝,神光在雪地裡站了一晚上,達摩心中憐憫他,問:你來我這裡,想做什麼?神光哭求達摩:願和尚傳道給我。達摩講:道是多少聖賢參透天地,多麼難得到,你就站一夜雪地,就想得到?神光聞言,拔出自帶的刀,一刀砍斷自己的胳膊。達摩心知他求道意志堅定無匹。隨收為徒,改名慧可。慧可問達摩:我心不安,師傅能幫我安心嗎?達摩答: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聞言,左右思量,道:到處找了,不見心在哪裡。達摩答:我已經給你安心了。慧可即時開悟。這就是有名的二祖風雪斷臂求道的典故。
達摩到華夏後屬於華夏禪宗初祖。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及至六祖,終於發揚光大。
盧慧能本是砍柴賣的樵夫,嶺南人,一日,路過飯店聽到有人念金剛經,隨即開悟。聽聞江西蘄州黃梅縣有禪宗大師收衣缽傳人。安頓好家中老母,就隻身前往黃梅。五祖問慧能:你從什麼地方來?慧能答:從嶺南來。(古時嶺南屬於犯人流放之地,未開發地區)五祖問:來我這裡想做什麼?慧能答:想做佛。五祖故意刁難講:嶺南人都沒有佛性的,怎麼能成佛?慧能答:人分南北,佛性也分南北?五祖一聽,便知道此人不簡單。隨安排他去錘米。
慧能在鍾米房幹了大半年,一日,聽寺裡的僧人到處在唸誦神秀法師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撫掃,不使惹塵埃。
慧能嘆道:這首偈子還可以,就是未見性。那個僧人就罵慧能:你這個庸俗的人,懂什麼,胡說八道?
於是,慧能走到了神秀偈子處,叫一個當官的居士幫他寫了一首偈子在旁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僧人念後頓時覺得不可思議。五祖知道慧能已見性,怕有人害他,就擦掉了慧能偈子,並說:也是無見性的。晚上就五祖就派了個心腹僧人去踵米房請慧能來。並傳授金剛經,以印心。亦把衣缽袈裟傳給了他。
慧能歷盡坎坷,終於趕回廣東,傳揚佛法。以曹溪作為道場。傳授如來正法眼藏。點化無數禪宗大德。且作了唯一一本華夏的佛經——六祖壇經。正應了達摩那首偈子: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宗有云:不見心,修法何益?就是說沒有明心見性,就沒有一條修行明路,修法總是離心外道,實在無益。所以很多漸修的法師僧人居士,都以求明心見性為第一追求。見性起修,以修證果,終成正覺。及至今日,禪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人人以談禪參禪為高雅。更有歷朝歷代文人騷客附庸推崇備至。
-
13 # 離相如如
在中國,禪宗發於達摩,盛於惠能!禪宗與淨宗之所以盛行,主要是不需要研究太多的經典,也沒有嚴格的次第!所以隊伍龐大,人多勢眾!
禪宗講究不立文字,實際是以達摩三論與《六祖壇經》為主!兼修《金剛經》《圓覺經》等,直接從心上修,知幻即離,不著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達到離無所離的狀態,即是真如,即得真我!不離一切,不著一切!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禪宗主要講求悟後起修,但都修而無修,得無所得!事相上認認真真,心中卻不染一塵!般若是其主要方便!下邊這首詩可以助人瞭解禪宗!
修習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
14 # 孫妙彤
極善吹噓的佛教徒為了把佛教吹捧上天,虛構了無數神話,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佛教徒竟敢編造謊言將大羅金仙呂洞賓描述成禪宗法嗣,實在太荒唐。中國禪宗祖師除了二祖慧可外,後面的祖師全無實際功夫,根本沒有能力了生脫死,有何能力度大羅金仙?
雖然很多人一輩子盼望能參禪悟道,但這種悟道根本抵不住生死業力。大家知道這些禪師死後在哪裡嗎?我明白告訴大家,這些禪師每一位都留在地球上,包括六祖在內,這種悟道要他何用? (更多真像可以檢視新浪微 博:靈芝師姐)
當代佛教內憂外患,分崩離析,只剩下表象的禪宗、密宗、淨土宗,禪宗早已流於空談,密宗則是荒誕不經,淨土宗更是彌天大謊。卻有很多道場打著禪淨密三修的名義,誆騙無知的學佛人。佛教界巧立名目、荒腔走板的”天方夜譚”不勝列舉。
回覆列表
1.禪宗豔壓群芳的原因中國人崇尚實用理性,儒家學說就是一個典型。那些無關日用的、抽象的、繁瑣的理論,他們不感興趣。比如法相唯識宗,透過繁瑣的心理概念分析,論證客觀世界不過是人的主觀意識的派生物,從而否認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它除了沿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具有見、聞、嗅、味、覺、知等辨別作用)與外境直接聯絡外,還提出第七識(末那識),能夠起思考作用,是連線前六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紐帶。第八識意為“根本依”,是前七識的共同依據,它包藏著形成外境的有漏種子和佛性種子(無漏種子)。只有從根本上消除有漏種子,才能免於輪迴之苦,使無漏種子通往佛國。玄奘在印度參加大辯論,利用《唯識論》這一套思想武器戰敗論敵,載譽而歸。後來他把“唯識論”一套在國內照搬出來,結果是對牛彈琴。法相宗只流傳三十多年就衰落了。佛教是世界宗教中經書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只一部《聖經》,伊斯蘭教只一部《可蘭經》(一譯《古蘭經》),而佛教的經書可充斥“經藏”一庫。浩繁的佛經跟簡易的實用理性在中國人面前顯示出巨大的反差。禪宗就在這時站出來否定佛學的繁瑣哲學,廣受中國人的歡迎。它豔壓群芳,一枝獨秀,以至“禪”最終變成中國佛教的別名。2.惠能與《六祖壇經》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以來,傳到第五代便是唐朝的五祖弘忍。弘忍有得意門生神秀和惠能。一天,他叫弟子們各做一偈(講解佛經的韻文)來考考他們對禪的見解。神秀寫道: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讀罷這首偈,旋做一首反唇相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見解透徹:人人皆有佛性,凡俗身心本來空有;悟道成佛者有何塵埃可染?於是弘忍將衣缽傳給惠能,惠能當上禪宗六祖。唐高宗儀鳳元年(676)惠能在廣東曹溪寶林寺講法,韶州刺史韋璩命惠能的弟子法海將其話語記錄下來;這個記錄本就是著名的《六祖壇經》。《壇經》先交代該書緣起,隨後,惠能從自己的身世說起,講述參學佛法的經歷,闡發禪宗“頓悟”的教義。中國的佛教著述稱之為“經”的,就此一部。同時惠能成了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神秀一派盛行北方,主張“漸修”,稱“北宗”;惠能一派盛行南方,主張“頓悟”,稱“南宗”。中唐以後,惠能的弟子神會等人在辯論中擊敗北宗,獲取禪宗正統地位。而這部由別人記錄,帶語錄性質的《壇經》,不料開禪宗語錄一發不可收的先河。3.從《古尊宿語錄》到《五燈會元》禪宗標榜“不立文字”,但是人畢竟是語言的動物,禪宗不寫佛學專論,卻產生出一大堆另類的禪學文字——語錄,語言就這樣給禪宗開了個大玩笑!宋代,隨著一位又一位禪師的語錄大量出現,產生了集眾多禪師語錄之大成的綜合性彙編。宋僧賾藏主集輯的《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就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編著。佛門稱僧眾中德尊年長者為“尊宿”。該書收錄上自惠能的弟子南嶽懷讓,下至南宋佛照禪師,總共四十餘家唐宋禪師的言論,既錄散體的口語,也錄韻文的偈頌;還有禪師簡歷、塔銘等。“語錄”還記禪師簡歷,以後就發展成一種新的體裁——以傳記形式收錄禪師一生的重要言論,此種文章體裁為禪家所獨創,叫做“燈錄”。北宋景德元年,東吳道原編撰《景德傳燈錄》三十卷,開禪宗一系列“燈錄”的先聲。爾後,北宋李遵勖的《天聖廣燈錄》、惟白的《建中靖國續燈錄》、南宋悟明的《聯燈會要》、正受的《嘉泰普燈錄》等紛紛仿效,“燈錄”的陣容愈發壯大。南宋淳祐年間,靈隱寺的普濟把上述五“燈”刪繁綜綴,擷取精要,編集《五燈會元》二十卷。“燈錄”按照禪宗的師承法嗣的源流脈絡編列章次,每位禪師列一單篇,每篇記該禪師的簡歷與語錄。所以說,燈錄的文體介於傳記與語錄之間。由於編排原則相當於世系宗譜,因此可以看作是禪宗的一種修史方法。“燈錄”的字面意思正是如此,是“傳燈錄”的簡稱。道原宣稱:燈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傳人,譬猶傳燈。“燈燈相續,派別枝分,同歸一揆”。也就是禪宗思想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