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1.文學最早的體裁——詩詩歌是人類最初的文學體裁。早在文字產生之前,詩歌作為口頭創作的語言藝術,載著知識和情感,突破時空限制,流傳於人群中間。文學選擇詩歌作為其源頭絕非偶然,這是因為人們對自己創造使用的語言的發音中某些美聽成分引起關注和興趣,進而利用和設法強化那些美聽的語音,編織起富有音樂性的藝術語言——詩的語言。同時,在文字發明之前,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基本上依靠口頭語言作媒介,口訣式的或者便於傳唱的體裁理所當然地被優先採用。《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基本上說明了詩發生的情感緣由。情、詩、歌三者關係為:歌是語言聲音的拉長,所唱的話就是詩,詩是心中感情的表達。再進一步,如果歌還不足以表達情感,那就不由自主地要跳舞了。《墨子·公孟》說:“誦《詩》三百,歌《詩》三百,弦《詩》三百,舞《詩》三百。”在《詩經》時代,詩、歌、樂、舞關係密切。2.《詩》六義《周禮·春官·大師》說:“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到了《毛詩序》裡這六個要點總稱“六義”。六義之中,風、雅、頌是詩的類別,《詩經》一書就是按此排列編輯的;而賦、比、興為表現手法。《詩經》中詩的類別跟這些詩所配的音樂類別有關係。風是帶有地方風味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15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多數是民歌。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統治的京畿地區的音樂,雅的意思是正,京畿地區的音樂標榜為正聲雅樂,共105篇;雅有大小之分:大雅31篇,用於諸侯朝會;小雅74篇,用於貴族宴享。頌是統治者舉行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全書總計收入詩歌305篇,故《詩經》又有“《詩》三百”之稱。《詩經》中所用表現手法,賦即鋪陳,直言其事;比即比喻;興似乎是《詩經》表現手法中一個特殊的概念。朱熹解釋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比如《秦風·晨風》的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頭兩句是起興,跟下文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絡。它的作用只是為了引出下文,給不知何從寫起的詩開一個頭。一如現代童謠中的“你拍一,我拍一”,“一壟麥,二壟麥”之類,跟所唱內容沒有關係,只是起引發的作用。不過,像這種純粹的興出現得很少,一般它在引發下文的同時,兼有某種比喻意義。比如《詩經》第一篇《關雎》,開頭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雎鳩既是為了引出君子淑女的內容,又是男女愛情的比喻;據說雎鳩雌雄相伴,相愛甚篤。所以興通常兼有比而稱為“比興”。3.《詩經》的成書《詩經》所收集的詩篇是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作品。當時還沒有創作署名的意識,所以作者都不可確考。據說,周天子時有“採風”的制度。“風”就是民間的詩歌。專門負責採集民歌的官員稱“行人”,他們搖著大鈴走鄉過村徵集歌謠。徵得的歌謠從鄉到邑,再到諸侯國,逐級上報到中央。朝廷的太師(樂師)給詩配上樂曲後,叫人唱給天子聽。這是天子瞭解民風民情,考察政治得失的一種途徑。同時,周朝還有獻詩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種場合要給天子獻詩,《詩經》裡雅、頌的大部分詩歌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獻。這些詩歌是由誰編輯成書的?《詩經》的編者也不可確考。司馬遷有孔子刪訂《詩經》的說法,《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孔子刪詩一事基本上不可信。從詩篇內容看,產生年代最晚的當數《陳風·株林》,作品諷刺陳靈公,當作於公元前599年之前,沒有跡象表明全書編成於孔子出生以後。再說,《論語》不止一次記載孔子說過“詩三百”的話,可見他所看到的《詩經》版本從來都是“三百篇版”而不曾有過一種“三千篇版”。《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魯國樂工為他所奏的各國風詩的次序也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那一年孔子才8歲,不可能已完成刪詩之舉。當時編書也沒有署名意識,很有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4.《詩經》的語言特色《詩經》隔句用韻,以四言詩句為主,節奏形式為“二二”,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整齊但並不呆板,常也使用二言至八言的句式,間或也用一言、九言。長短詩句的夾雜非但不覺拗口,反而感到錯落有致,節奏靈活自由。詩篇中的小節稱為“章”,善於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抒發感情,以收到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效果。這種情況在國風和小雅的部分詩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的通篇重疊,各章只換幾個對應部位的字,如《周南·芣苢》,全詩三章十二句,中間只換了六個動詞;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疊,如《周南·漢廣》,每章的末四句重疊;有的隔章重疊,如《周南·關雎》,重首又重尾。《詩經》民歌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於形象性。特別是根據漢語語音聲韻相合的特點,創生許多有勃勃活力、新鮮好聽的雙聲疊韻詞;如“參差”、“踟躕”,由兩個聲母相同的字組成雙聲詞;又如“窈窕”、“崔嵬”,由兩個韻母相同的字組成疊韻詞。還有疊字詞,如“夭夭”、“灼灼”、“依依”、“霏霏”,狀物摹聲,描景言情,語言極具藝術表現力。5.《詩經》的影響《詩經》在當時政治、社會的生活中就發生過重大影響。孔子時代在外交場合,引用《詩經》語句可以提升辭令的高雅程度,所以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對於莘莘學子來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詩經》對後世的影響莫過於它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國風、小雅中的不少作品相當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包括周代的經濟和生產發展、政治狀況,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各種社會矛盾,以至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等。作品大多用生動樸實的畫面,反映當時人民的生產、生活、鬥爭,表達出喜怒哀樂的真實情感,既有對剝削壓迫者的血淚控訴,也有對美好愛情的歡樂歌唱。這種“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 2 # 馮墨卿書法

    因為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到了漢代被尊稱為儒家經典,側面說明了其重要性。其次,詩經內容豐富,其中包括:戰爭與徭役、勞動與愛情、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動物、地貌、植物等方面。

    感謝採納

  • 3 # 無邪的書單

    1、透過詩歌可以瞭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景。(對應風雅頌)

    2、陶冶情操,增長知識。《詩經》中的詩歌詞藻優美,朗朗上口,經歷了時間的沉澱,千秋萬代都覺得很經典(。ì _ í。)現代創作也可學習(對應賦比興)

  • 4 # 半個南山人

    《詩經》又稱詩三百,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305篇民歌、廟堂宴飲樂歌和祭祀樂歌。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精典,稱《詩經》。

    為何要學習《詩經》?因為它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也是現代人瞭解中國的文學傳統和民族特色形成的重要視窗。

  • 5 # 巢湖半島

    謝謝邀請!詩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流之一,是儒家的五經,除了文學上的意義,風俗文化,史學,國情上的史料價值,更有政治學使用價值。在春秋時期,詩經外交作用非常明顯,政治家與會或宴飲,通常要賦詩,據此相互表達感情與願望,所以儒家說它是“詩言志”,《左傳》裡,這樣的例子特別多。此外,諸子的文章裡,引用詩經的地方也多,讀好詩經,便於更好的閱讀古詩文,更多地瞭解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

  • 6 # 潘大地

    回到我們曾經的樸素,曾經的至美

    可惜不可能了……

    做精神的追憶而已

    我們得以獲得最美的養分

    而更好前行

  • 7 # 青之藜

    學不及一車,談詩論經已是大謬,粗言村語難登雅堂。

    «詩經»乃是吾先之大成,風土人情味面面皆俱,為何學?知本也。

    不識根由怎談現在?泱泱五千年,文化之積累,所存便為經,學則知根本,否則不知由來。為何學?不為否極,只為前路。

  • 8 # 魚悅龍門

    《詩經》——中國文化的源頭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古老的歌謠一響起,濃濃的煙火氣息迎面撲來。《詩經》——這中國先民的歌唱,從春秋一直唱到了今天。從沒有哪一部經典像它一樣,在人們的歌唱中流傳至今。

    有人或許要問,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學《詩經》?《詩經》有什麼獨特的價值值得今天的人們不斷吟誦?

    首先,《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其次,《詩經》開創了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創作的先河。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從《詩經》中,我們得以窺見周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者,《詩經》優美的形式,極大地影響了後代的詩歌創作。

    一、重章疊唱的結構樣式。

    因為《詩經》中所有的詩都是配樂歌唱的,所以,為了方便人們歌唱,很多詩都採用了重章疊唱的結構方式。《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的方式讀來顯得迴環往復,節奏舒捲徐緩。

    《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語言具有音樂美,且形象生動,豐富多彩。

    配樂歌唱的特點決定了《詩經》的語言要具有音樂美,所以,《詩經》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感特別強。你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讀起來是不是節奏感很強?

    至於語言的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在《詩經》裡更是比比皆是。你看《采薇》的結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戍邊將士出發時楊柳依依的情狀,回來時大雪紛飛的場景,彷彿歷歷在目。這樣的表達效果,都要靠語言來表現。

    三、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則主要是賦、比、興,放在一起,稱為“六義”。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

    所謂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比喻。

    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開頭。

    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透過以上的分析,你會發現,不論是從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從內容、形式對後世的影響,《詩經》的價值都無可替代。

    如果說中國文學是一條河流,那麼《詩經》就是它的源頭。

    今天的我們,聆聽中國先民的歌唱,腦海中映出的是一幅幅依舊美麗動人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9 # 孝容可舉

    我們為何要學《詩經》?

    《詩經》之義在於“務德”。能夠理解明白這個問題,對我們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詩歌自從有傳承以來,就是屬於“德”的範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由此可以看出,“詩”所傳載的主要就是“真善美”的道德。劉勰曰: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開創了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創作的先河。《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優美的形式,極大地影響了後代的詩歌創作。

    一、重章疊唱的結構樣式。《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語言具有音樂美,且形象生動,豐富多彩。

    三、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則主要是賦、比、興,放在一起,稱為“六義”。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

    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以上對@魚躍龍門文化致以敬意)

    通讀《詩經》,我們首先會發現其內容的確豐富,其中包括:戰爭與徭役、勞動與愛情、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動物、地貌、植物等方面。

    透過現象看本質。《詩經》是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反映“風華雪月”、販夫走卒、乃至王侯將相生活的文學作品,更是弘揚美德的典範之作。

    任何事物都是受其所在發展階段限制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理解《詩經》中“賦"的意境、“比”的意象、“興”的情懷。只要上升到“德”的層面,學習《詩經》,對我們就會有莫大的收穫。

    正所謂“詩書傳家久,仁德繼世長”。透過學習《詩經》,我們可以修心養德。讀詩、學詩、寫詩,有利於培養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挖掘《詩經》的“務德”之義,於個人求“慎獨”而“悟德”,於社會則助力中華民族的復興。

  • 10 # 一顆松果子

      

      那是遠古的歌聲,它穿越了秦始皇焚書的熊熊火焰,從一代一代人的心裡、口中得以流傳至今,並凝結成文字,留在一本厚厚的書裡,它就是《詩經》

      開啟它,我們不期與一個沒被一絲塵垢汙染的世界邂逅了。沿著一行行古老的文字,我們會驚歎先民們純淨的內心,那時,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還處於天真爛漫的年華。

      如果不讀《詩經》,我們就不會知道先民如何戀愛;如果不讀《詩經》,我們也不會知道他們如何在溫柔的夜裡遙望燦爛的星空;如果不讀《詩經》,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們在初秋的土屋裡凝聽秋蟲的吟鳴。

      

      

      這本厚厚的一本《詩經》讓我們這些久處俗囂中的人,隔著三千餘年的時光,去聆聽祖先們用他們的語言和聲調,一首一首地歌唱。那來自十五國的風,盪滌了我們靈魂的積垢,濯淨了我們被混亂資訊塞滿的腦子,讓我們變得異常單純,樸素,讓我們生命漸漸地注滿了悠長的情誼,它使我們穿越現代文明的霧靄,走向一片遼閱的淨土,在那裡,我們伴隨著先民在篝火旁翩然起舞,在那裡,我們同祖先們用古老的語言對話,將久積於胸襟中的感動吐而為歌,並讓歌聲在風中飄蕩。

      《詩經》使我們精神得以滋養,《詩經》使我們狹窄的生活得以在想象中得以無盡的拓展。那是甘美之流,從古老的《詩經》中涓涓而來,我們如果不伸出手,掬起它暢飲一番,那不僅辜負了《詩經》也辜負了我們的此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可以拍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