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江西撫州金溪人。

    因長年在貴溪象山講學,世稱“象山先生”。

    他透過《孟子》學說的思考,創立心學,在南宋成為跟朱熹的理學相併立的理學學派。

    著《語錄》、《文集》,後人編成《象山先生全集》。

    1.“心即理”的命題孟子“性善論”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心,它們是人性的四個“善端”,叫做“四端”。陸九淵發覺,正如天下只有一個理一樣,天下也只有一種具備“四端”的,符合天理的“心”。古往今來,四方上下,凡是聖人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宋代儒學公認,理是最高哲學範疇。陸九淵將心與理二者合而為一,這是他的首創。他說:“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不容私而已。”“苟此心之存,則此理自明。當惻隱處自惻隱,當羞惡,當辭讓,是非在前,自能辨之。”修身養性的目的,就要把心提升到理的層面,使心迴歸而合於理。所以,“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2.“切己自反”,“發明本心”孟子說過:“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陸九淵認為反身求取先驗的善端是獲取知識的全部途徑。陸九淵發揮孟子的思想說:“孟子言,誠身之道,在於明善。今善之未明,知之未至,而循誦習傳,陰儲密積,廑身以從事,喻諸登山而陷谷,愈入而愈深;適越而北轅,愈鶩而愈遠。”他反對接觸外界事物,甚至反對讀聖賢書,反對身體力行仁義道德,認為向外求知反而會深陷迷谷,南轅北轍。唯一的方法是“切己自反,改過遷善”,其中包括“保良”和“去害”。“保良”即儲存心中固有的良知,因此又被稱作“存心”。陸九淵說:“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而反戕賊放失之耳。”“將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何者?吾心之良,吾所固有也。吾所固有,而不能以自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去,則心自存矣。”他繼承程、朱的“存天理,滅人慾”之說,只是將“存天理”進一步升格為“存心”。“去害”意味著“滅人慾”,人慾矇蔽良心,要使本來的良心重新顯現,就要叫人慾之蔽層層“剝落”。他說:“人心有病,須是剝落。剝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後隨起來,又剝落,又清明,須是剝落到淨盡,方是。”3.“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陸九淵又發揮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觀點,說:“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由於“本心”萬能萬知,因此“格物”不必求於外,“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向內心去求即可。又由於“不慮而知”,不透過思考就獲取知識,那麼,求知變成一種沒有過程的、神秘的“認識”功夫。他要學生“安坐瞑目,用力操存”,達到“此心已復澄瑩”的境界。他標榜這是一種“易簡工夫”。陸九淵似乎發現人的無比偉大,導致“我”的無限膨脹。甚至把經書丟在一邊,說“堯、舜曾讀何書來?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這不是口吐狂言,而基於以下的“自信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於我,有何欠闕!”

  • 2 # 零點子

    那麼就讓我來講講他吧,一位心學大師,在教育實踐、學術活動中有著特色的思想,他還引導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對以前做出了獨特貢獻。 對於現在的我分下列幾點說明

    1.注重受教育者對知識的學習,高度重視受教育者優良道德品質的培養,首先學會如何做人。儒家教育的宗旨是做人,也是古代教育傳統。但把“教人做人”放在教育第一位,則是他的傑作。

    2.充分去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獨立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學會”自作主宰”。在中國幾千年來依附型人格佔統治地位的文化氛圍,是可貴的。

    3.高度重視實踐活動的作用,讓教育者做到“常踐道”。陸九淵主張透過“常踐道”來確立和堅定“本心”道德理念。需要把道德實踐與認知結合,先“講明”,後“踐履”,去進行道德教育,這些實踐要從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等。,去“發明本心”。

      他的這個思想對於我們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原則進行了很大的改革與創新,讓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的更加最佳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價值。

  • 3 # 庸不易

    人唯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人最怕沒有志氣,沒有目標,只要有志氣肯定能走向成功,和我們現在的小目標、大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要有想法,才能走向成功!

    聞善而慕,知過則懼: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些思想都是很端莊的正能量,鼓勵所有人向善,知道錯誤會造成的後果,如果每個人都信仰真善美,那麼世界和平繁榮發展指日可期!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跟腳,學人言語:這句話我最喜歡,應該也與現在鼓勵自主創新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教育孩子我們也會說,希望她能做自己,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不經思考就去模仿別人,泯然眾人矣!那麼科技進步、社會進步也沒有了指望!

    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用在現在所有工作的細節決定成敗上尤為合適,關注細節,細節做好,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產品做精做細,才有了精緻、精巧、高精尖這些形容詞,差之毫釐,則泯然眾矣,甚至南轅北轍。

    學能變化氣質:這句話也可以用活到老學到老來呼應,人任何時候都需要不斷學習,唯有學習能充實人的內心,讓人更自信更內斂更有禮數,自然這個人看起來氣質就與普通人不同,社會也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來營造生機勃勃的景象!

  • 4 # 紫天雲

    陸王學派,也稱“心學”,由程顥開創,由陸九淵、王守仁完成。陸九淵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認為 “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

    陸九淵哲學思想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拓展了儒家“良知”“良能”的內涵

    陸九淵認為,人求知的關鍵在於“發明本心”,而不應一味的向外面去尋求,主要應靠自我的“頓悟”、覺解,所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於我,有何欠闕!”(《象山語錄》)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去除內心私慾的障蔽,覺解到宇宙至善之本體,那麼,六經等典籍都要反過來闡明我的思想,至此,天地萬物皆可齊備於我本心之靈明。這一論斷,充分的發揚了“本心”的主觀能動作用,有力的拓展和豐富了儒家“良知”“良能”的內涵。

    02 糾正了理學割裂“理”“氣”的偏向

    《象山語錄》雲:“《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危’。解者多指人心為人慾,道心為天理。此說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我們說,陸九淵與朱熹是朋友,但是他們的哲學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他們圍繞重大哲學問題,進行了口頭的、書面的爭論,爭論的核心在於:朱熹主張“性即理”,陸九淵卻認為“心即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其中存在著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在朱熹的系統中,認為心是理的具體化,也是氣的具體化,所以心與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朱熹所見的實在,與陸九淵所見的實在,迥不相同。在朱熹看來,實在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具體的。而在陸九淵看來,實在只有一個世界,它就是心(個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今天看來,雖然我們不能妄斷孰是孰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陸九淵的哲學思想,畢竟對程朱理學割裂“理”“氣”的主張起到了補偏救弊的作用。

    03 開啟了陽明心學集大成的序幕

    陸九淵的心學自成一派,之後陸九淵心學經過王陽明的發展,得到了系統詳盡的闡述,並且創造性的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觀念,使得“心學”最終成為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重要哲學流派,這就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哲學精神,對於提升個體道德修養、培養理想道德人格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最終積澱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鮮明文化基因。

  • 5 # 小回愛書籍知識

    陸九淵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陸九淵之學,學者一般認為是家傳。而家學其實只是創造了這一學說形成的氛圍和條件。對於陸氏心學,陸九淵曾自稱是“因讀《孟子》而自得之”(《語錄》下),以為孔子之後其學“自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乃得其傳者”(卷一《與李省幹》)。陸九淵對於伊洛淵源,也不否認自己思想與他們的聯絡,他曾說:“韓退之言:‘軻死不得其傳。’固不敢誣後世無賢者,然直是至伊洛諸公,得千載不傳之學。但草創未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幹當甚事?”(《語錄》下)他以為“伊洛”雖得儒家正統,但二程子之學只是理學的草創階段,有待於“我”來進一步發明。陸九淵的這些說法自然包含著理學的道統觀念及自詡為承擔道統的意識,卻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即陸氏心學與孟子思想及伊洛淵源的關係。陸九淵思想是自得於孟子,但他是受孟子思想的啟發,用孟子“先立乎其大”、“心之官則思”,以及“求放心”等命題,來闡發二程理學中“心性”的層面,而與道德踐履的思想趨於邏輯上的統一的,這也就是陸九淵在理學中的理論貢獻。

    除此之外,《宋元學案》中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陸九淵思想是繼程門謝良佐之後,經由王蘋、張九成、林季仲發展而來。此一說根據大體有三:

    其一,《宋元學案·象山學案》表在陸九淵名下有王梓材注:“庸齋、梭山、復齋弟。艾軒講友,上蔡、震澤、橫浦、林竹軒續傳。”以為陸九淵之學,除得自家傳,尚可由林季仲(竹軒)、張九成、王蘋、謝良佐溯源至程顥。

    其二,《宋元學案·震澤學案》全祖望案語說:“洛學之……入吳也以王信伯。信伯極為龜山所許,而晦翁最貶之,其後陽明又最稱之。予讀信伯集,頗啟象山之萌芽。其貶之者以此,其稱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學,本無所承,東發以為遙出於上蔡,予以為兼出於信伯。蓋程門已有此一種矣。”象山之學黃震以為“遙出於上蔡”,全氏以為“兼出於信伯”,綜合兩方面,全氏肯定“程門已有此一種”。其實正點出陸九淵心學與程氏學說的內在聯絡。

    其三,全氏於《艾軒學案》又曰:“愚讀艾軒之書,似兼有得於王信伯……且艾軒宗旨,本於和靖者反少,而本於信伯者反多,實先槐堂之三陸而起。”此條又補充了林光朝(艾軒)與陸九淵的關係。

    陸九淵之學出於家傳是確切的,而與謝、張、林等並無師承關係。就思想上看卻不無相通之處。從陸九淵對二程的態度來說,亦確有褒貶之不同。如《語錄》中說:“二程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而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後來明道此意卻存,伊川已失此意。”(《陸九淵集》卷三十四)此段為傅子云所錄。又《語錄》同卷嚴松所錄曰:“元晦似伊川,欽夫似明道。伊川蔽錮深,明道卻通疏。”這都說明陸氏思想與程顥更為接近。宋代理學自二程之後,程頤之學由楊時、羅從彥、李侗而傳朱熹;程顥之學則由謝良佐、王蘋、張九成、林季仲傳至陸九淵,由此分成兩大支流。此說法中,朱熹一支尚有師承關係可考,而陸九淵一支學者認為多出於推斷或臆測。其實內中亦包含著學術思想發展的某種必然因素。因此全祖望在《象山學案》序錄中對於陸九淵學系做了這樣的結論:

    程門自謝上蔡以後,王信伯、林竹軒、張無垢至於林艾軒,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

    這個結論當是可信的。

    附:宋元學案論陸象山的學術淵源,有如下一些記載:

    “象山之學,先立乎其大者,本乎盂子。……程門自謝上蔡(良佐)以後,王信伯(蘋)、林竹軒(季仲)、張無垢至於林艾軒(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宋元學案卷五八象山學案全祖望語)

    “黃東發(震)曰:復齋之學,大抵與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為主宰,復齋就天賦之形色為躬行,皆以講不傳之學為己任,皆謂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掀動一時,聽者多靡。……(復齋)遂與象山號二陸。”

    “梓材案:黃氏(宗羲)本從梭山為金溪學案之一,復齋為金溪學案之二,謝山則並稱之曰梭山復齋學案。”“黃氏本以是卷為金溪學案之三,謝山則稱為象山學案。”(宋元學案卷五七、五八)

    “宗羲案:(象山)先生之學,以‘尊德性’為宗,……同時紫陽之學,則以‘道問學,為主。……宗朱者詆陸為狂禪,宗陸者以朱為俗學。兩家之學,各成門戶,幾如冰炭矣。”(同上卷五八象山學案)】

    陸九淵的心學,並未用“心”取代理學最高的的“理”。他的心學思想史透過解說孟子的言論闡發的。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不僅如此,心還是社會道德原則的本質,是一種倫理性的實體,道德行為乃是它的外在表現。

  • 6 # 明師旨錄

    前言:有價值,也有侷限。

    兩者都認識到才能真正發揮象山先生思想的價值。

    陸九淵,字子靜,世稱“象山先生”,被譽為宋明心學的開山老祖,與南宋大儒朱熹齊名,多次論辯,史稱“朱陸之爭”。

    據史料記載,其發語常直指人心,使聞者感同身受,或歡呼雀躍,或悲慟落淚,足見其可取處。

    但既然有論辯存在,也說明其仍有待深究處。如此方能真正客觀認識象山先生的思想價值,同時儘量規避其侷限。

    一、先說價值:1.廣大的胸襟

    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此言誠有吞吐天地之氣象。

    在當時,天下書生為了實現讀書考功名的夢想,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越來越小家子氣。

    故那時提出這一觀點,可謂振聾發聵,足以開闊讀書人的胸襟,不只汲汲營營為利為名,也要將“宇宙事”視為自己“分內事”。

    2.簡易的工夫

    陸九淵認為“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那時讀書主要是讀“聖賢書”,即儒家經典。而儒家思想的本質在於德性修養,這是件需要做的事,不是隻寫書、發論文、開辯論會就能搞定的事。

    於是象山先生提出學人要注重德性的實踐,德性的修養,此謂“易簡工夫”,這本是很簡單的事情,而非終日在概念裡繞來繞去,轉說轉糊塗,搞得那麼複雜。

    畢竟生活不止概念的苟且,還有真實生活的田野。

    3.明心的法寶

    在時人迷迷糊糊,面對好多“30天包過科舉輔導班”、《5年科舉,3年模擬》輔導講義,不知道選哪個而一臉懵逼時,陸象山振臂高呼:“先立乎其大者!”

    就是說:“孩子們啊!報哪個班買哪本練習冊什麼的先往後稍稍!你先靜下來想想,假如你現在要死了,回首一輩子,你覺得怎麼活最有意義?班可以報,練習冊可以買,這件事不可以不想清楚。”

    二、再說侷限:1.偷懶的藉口

    歪嘴和尚念不了真經。儘管提倡“易簡工夫”意在解放讀書人被概念思辨糾纏的思想負擔,但難免被別有用心的懶漢利用,書也不讀了,反誣讀書人為“支離”。須知陸象山先生本人在讀書方面可未曾懈怠過。此侷限,當戒之在勤。

    2.放縱的理由

    “心”是個別人把捉不了的東西,過於強調“心”人們就會失去一個客觀標準的衡量,開始跟著感覺走。然而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終究是需要社會秩序的,只問“自心”,不顧他人,將滑向自私放縱的深淵。此侷限,當戒之在慎。

    3.空疏的風險

    象山先生雲“先立乎其大者”而非“隻立乎其大”,在“立乎其大”之後還是要去“親細務”的,要在具體事物上磨練。如果誤解為“隻立乎其大”,便會空疏自負,凡事不入眼,但自己本身又做不了實際的事情。此侷限,當戒之在謙。

    三、總結:

    一陰一陽之謂道。認識到了象山思想的價值和侷限,他的思想才會真正對我們有價值,而非重蹈覆轍的歷史迴圈。

    此短文也只是我們在理論上簡單說了說,至於象山思想在實際生活中對後來的明代有過哪些真實的影響,我會在我正在寫並預計會寫很久很久的《明師演義:教育要走心》中一點一點努力呈現出來,“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也真心歡迎各位師友切磋交流,批評指正。

  • 7 # 雨樓說

    在陸九淵的"心學"理論中,"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其獨立型人格思想最集中的體現.這裡的人格不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與尊嚴,而是指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個性.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歷史程序中也存在一種消極的依附型人格,陸九淵獨立型人格思想的提出正是對這種依附型人格思想的衝擊.陸九淵的獨立型人格思想,時至今日,對培育國民人格具有主體意識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學與理學的本質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