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一世界
-
2 # TiandirenisAmituofo
墨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生卒年不詳) ,名翟(dí),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華人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兼愛,就是博愛的意思,也就是說,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父子平等,老少平等,熟人和陌生人平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非攻,就是反對戰爭,崇尚和平。尚賢就是,選賢與能,任用賢達和有才能的人。尚同就是思想統一,天子的思想與天道統一,所有各級官吏和百姓的思想與天子相統一,這樣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天志就是要建立健全“兼相愛,交相利”的法律制度,實現人人公平公正公開,用法律規範所有人的思想和行為。明鬼,就是明確承認鬼神的存在,以及鬼神能夠監察人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頭上三尺有神靈,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的規律,從而自覺地做善事,杜絕做惡事。非命,就是肯定和強調人定勝天、事在人為的生存態度,鼓勵人們強力從事、改變現世中的不平等狀態,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非樂,就是禁止音樂,反對人們從事音樂活動。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人們從事各種官方活動的時候,都會舉行歌舞等禮儀活動,墨子認為這是對財力、人力和物力的浪費,要求人們節約這方面的花費,將開支用於利國利民的事情上。節葬,就是對喪葬事宜一律從簡,厲行節約。節用,也是節約使用的意思。從以上的墨家思想來看,墨子等墨家人物,都是從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凡是利國利民的事業就贊成,凡是勞民傷財的事情就反對。反對不合理的等級森嚴的制度,強調人人平等。
總之,墨家文化除了以上所述的“以人為本”,“以國為本”,人人平等,和諧友愛,選賢任能,依法治國等思想之外,墨家文化的核心還有以下幾點:1)崇尚科學技術。墨家在軍事技術、力學、光學方面都有自己的新發現和發明。2)強調邏輯學。要求人們按照嚴密的邏輯進行學術辯論和思考。3)要求人們以大禹為榜樣,為了普天下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大公無私,天下為公。“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
-
3 # 好好好萬好億好
墨家文化許多人不知道,是因為儒家過度宣傳,從孟子就開始打壓墨家,歷朝歷代都打壓,淡化墨家,也是統治階級的愚民需要,儒墨階級立場不同,經常有儒墨之爭,都是儒家和獨裁者吹枕邊風,有墨家思想的忠臣都被殺,或被排擠。
-
4 # 明心真人
默契心通,兼愛非攻。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道隱無名,默化潛移。
乾元用九,天下大吉。
我認為墨子既有良心又懂科學,
是一個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人!
回覆列表
1.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名翟(dí),魯國人。木匠出身,製造器械的技藝跟當時的著名工匠魯班齊名。有學者認為由於長年室外勞動,曬黑了面板,故稱其為“墨”;也有人推測木工操作離不開墨繩,故以“墨”冠其名。據說他早年學習過孔子的儒家學說,覺得儒家的禮過於繁瑣,特別是厚葬辦喪事,浪費錢財,致使百姓貧窮,對國家對人民有害;所以拋棄了儒學,自創一派。一直到戰國末年,跟儒學並稱為兩個“顯學”,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墨子有眾多的弟子,並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紀律嚴明的幫會團體。《墨子》一書記載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2.墨家的主要觀點墨家的主要觀點可歸結為十大主張:“兼愛”:不分親疏地相愛。儒家鼓吹的仁愛是第一愛父母,第二愛兄弟姊妹,然後再按師、長等排下去。墨家愛得一律平等,被孟子斥為“無父”。“非攻”:反對戰爭。當時各國爭相兼併,給無論哪一方的人民都帶來災難,墨家要用愛來消滅戰爭。“尚賢”:推舉有德有才的人到官位上,排除出身、地位這些等級因素。“尚同”:統一是非標準,並在統一的標準下賞善罰惡。“節葬”、“節用”、“非樂”: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注重節約,節制奢侈的慾望。辦喪事提倡不分貧富貴賤,一律用較簡樸的棺木,反對守孝期過長而浪費大量時間。墨子還反對儒家繁縟的禮樂和王公貴族的享樂生活。“非命”:反對命運確定一切的說法。貧富、賞罰、壽夭、治亂等等都不是命中註定的,可以靠人的努力加以改變。“尊天”、“明鬼”:墨子把兼愛和非攻說成是天的意志,而天或鬼就充當著賞善罰惡的執行者。3.後期墨家的邏輯學貢獻墨子以後,他的繼承者有三派,對墨子的學說作了不同的解釋和發展。今存《墨子》一書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共六篇文章,論及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邏輯知識的探討;是墨子的某一派後學者們所寫,後人統稱上述六篇文章為《墨辯》或《墨經》。一般認為後期墨家是戰國末期非一人一代的學者。在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直接從事手工業生產實踐,所積累的經驗有提升創立為一門學問的要求。《墨辯》力圖用定義法界定一些幾何概念和物理概念等。例如:“圜,一中同長也。”“景(影),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影)也。”“夢,臥而以為然也。”《墨辯》還力圖從概念、判斷、推理各環節全面總結思維的規律。它把表達概念的“名”細分為“達”(物名)、“類”(種類名)、“私”(專用名詞)。它還涉及直言判斷中的周延與不周延問題:“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有失周愛,因為不愛人矣。乘馬,不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也;有乘於馬,因為乘馬矣。逮至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後為不乘馬。此一週而一不周者也。”至於推理,《墨辯》概括出“闢”、“侔”、“援”、“推”等方法,類似今天所說的論證、演繹、援引、歸謬等說理形式。在諸子百家中,《墨辯》所創立的這套邏輯科學體系達到了當時最高的抽象程度,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