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應作如是觀
-
2 # 他們說叫什麼名字
不認同,小別離中的媽媽太強勢了,基本什麼都要按照她的意思來,孩子有想法都不怎麼敢給她說。對朵朵控制慾很強,這也體現出來了她的不安全感。其實看完這部電視劇,媽媽是很愛朵朵的,每次為了朵朵,最後都妥協了。這裡面媽媽給我的感覺就是太誇張了,過分焦慮,其實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是做個平凡人,普通人,而他們太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了,可是這也沒錯,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的環境,不是你把別人踩下去就是被別人踩。因為媽媽十幾歲父母都不在了,她懂得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是多麼的辛苦,她希望朵朵有個好的未來。其實在我們還比較小的時候,有人幫你做出規劃還是挺讓人羨慕的(前提是父母要尊重我們的意見做出規劃)。
-
3 # 喬姑娘的元氣販賣館
不認同。我可以理解一個母親千方百計想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好的心理訴求,但是不能認同一個母親一切以自我的認識為中心去決定孩子的所有事情。
《小別離》中朵朵媽媽對朵朵充滿了不信任感,不相信她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寫小說,比如和男同學之間的情感等等,與此同時也使朵朵對媽媽產生了疏離感,甚至使是逆反的情緒。朵朵媽媽的強勢也使得朵朵的壓力與日俱增,比如在英語的補習這方面,朵朵媽媽自作主張為朵朵找了一位所謂的名師,然而這一切都是作為孩子的朵朵所不接受的。最後朵朵出國留學其實是為了規避國內應試教育的壓力,在出國這一點上朵朵是按自己的意願決定的。
不認同。
孔夫子很早之前就講過要因材施教。撇開一部分人崇洋媚外不說,出國未必適合每一個孩子。
《小別離》中朵朵和張曉宇出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逃避在國內中考的壓力。但考試這個東西哪個國家都會有,而且命題方式也大有不同。國外從很小就開始培育孩子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國外飽受應試教育多年的孩子,出國未必就能接受並適應國外的教育模式。國外的考試,更注重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創新的能力,中國的學生在這方面是很嚴重的短板。加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留學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一點不會比國內少。曾經筆者有個專業課的老師,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究生,每天英語的環境讓在內地上大學的她苦不堪言。她必須十分努力才能跟上課程的進度,而且,她本身就學的英語專業。所以,非英語背景在國外學習的壓力可想而知。
再說一下劇中的琴琴,她出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她媽媽把自己當年未實現的願望付諸在孩子身上,一廂情願地認為出國才能有出息。筆者也不是認為琴琴不能出國,只是感覺大可不用這麼操之過急。以琴琴的成績,考上國內前幾的大學應該不成問題。基礎這麼好,在大學依然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到大學會有很多出國留學的機會,比如交換留學,比如進一步深造。真的沒必要砸鍋賣鐵,甚至不惜過繼這唯一的血脈,弄得雞犬不寧,甚至琴琴的媽媽誤服安眠藥進院。
如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果家庭條件有實力支付出國留學的費用,大可綜合孩子的意願自由選擇。如若離這個目標很遠,也不必捨近求遠。國內競爭固然激烈,只要還會回國發展,早晚也會面臨這些壓力,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世界那麼大,可以出去看看。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也要考慮自身的經濟情況。環境只是孩子成長的影響因素之一,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還是為人父母者。倘若父母做不好,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有父母的烙印。砸鍋賣鐵未必去留學就能培養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也可能只是一個六親不認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
可憐天愛父母心,但有時也是可恨天下父母心。還是喜歡《小別離》朵朵爺爺送給全家的那番話,出自紀伯倫,在此也送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