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哈嘿哈
-
2 # 努力衝鴨凜凜醬
作為一個零零後,俺小時候的童年記憶就莫過於一小包的菠蘿豆,字母餅乾,辣條,泡泡糖,乾脆面……(*∩_∩*)
-
3 # ifthecloudsknow
大白兔奶糖,還有長條一個一包裝上邊畫著小女孩嘴裡吹起來的泡泡糖,用四方的油紙包起來的捆著麻繩的核桃酥。還有媽媽曬乾的做熟了發黑的蘿蔔乾鹹菜,冬天爐子上烤熟的鹹鹹的小乾魚。………
-
4 # 霖9996
兒時的味道不單單是一種菜,一種零食,一個水果,一味調料。他是一種記憶,一種感覺,一種情懷,一種回憶,一種思念
兒時的味道可以是媽媽的飯菜,可以是爸爸的汗酸,可以是爺爺的大煙袋,可以是奶奶呼喚,可以是堂哥手裡的饅頭,可以是小夥伴給的餅乾,總之兒時的味道是一種情懷,一種美好的回憶,具體到實際食物,它就是
1,媽媽做的手擀麵
2,媽媽炒的菜,西紅柿炒蛋,紅燒茄子,紫菜蛋花湯等
3,爸爸做的炸面魚,蒸的牛奶饅頭
4,奶奶做的小油餅
都是兒時吃過最好吃的飯菜,現在每每想起這些,都是口水直流
-
5 # 生活壹角
七寶一丁,
有一天我逛超市突然看到有這個泡麵,馬上就勾起我兒時的回憶,就買了兩包,吃的時候還是那種味道!
-
6 # 7DYY
還真不知道書名叫啥,方言叫(pao)。三月pao和空桶pao,茶樹上面叫茶pao和茶片。前天下午公交坐過站了,走回來的路上看到一顆“三月pao”的樹,渾身帶刺的那種。現在開花了,清明節過後慢慢成熟,小時候一群小夥伴特好這一口。那時放著學早,只要不下雨就會去山上找野味。因為這兩種植物都是帶刺的。會刺劃出血了也不覺得疼。還要擔心回家會捱揍!!!如今跟我們一起找野味的小夥伴都各奔東西了,為人妻為人夫。剩我這個帶隊的大姐大堅強的為國家計劃生育做著努力。
-
7 # 石門小胖vlog
作為一個地道的石家莊人,以前生活在農村,過年的時候都會準備年貨,煮臘肉,蒸丸子,蒸饅頭,蒸年糕,等等吧,現在過年的時候很少回去,都是父母做好了,初一回家待幾天就走,母親每次都準備好多年貨,但是這幾年蒸年糕很少了,在超市買的年糕也有那個味道,有一次母親聽說我想吃年糕,特意做了一次,給我送來,我吃吃了一口,忽然就想起小時候在媽媽身後看著媽媽做年糕,一般做年糕都是晚上做,但是每次都睡不著等著吃年糕,一般十點多才會出鍋,母親會讓我們睡覺明天吃,但是做好了以後,等母親睡覺後,我和哥哥一起偷偷的去吃,這個記憶永遠忘不了,這就是我兒時的味道,也是新年的味道!
-
8 # 山居日記洛小梨
感謝邀請!要說什麼是小時候的味道,那麼做為一名地道的邵陽人,我首推我們那的特產:豬血丸子。簡直就是人間美味,很配服邵陽人在吃食上的智慧,對於邵陽人來說,每年臘月,必做豬血丸子,也必吃豬血丸子,過年送禮更是少不了豬血丸子,沒有它,就會覺得整個冬天似乎少了些什麼,也少了年味。長大後再嘗豬血丸子,除了美味,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是濃濃思念。
豬血丸子又稱血粑或豬血粑,是湖南邵陽地區的漢族傳統名點,屬於湘菜系,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制此品,以供數月之需,做丸子那天,左鄰右舍都會來幫忙,優質丸子味道十分可口,但製作頗為講究
1: 要想製作出上好的豬血丸子,主原料豆腐是關鍵,豆腐必須是純黃豆製作,最好用石磨豆漿,催化劑也必須是用柴火燒的石膏,再用土陶磨碗磨出膏劑,絕不能用其他化學鹼替代。且做出的豆腐必須軟硬適中,不老不嫩
2: 其次是豬血,豬血要用土豬血,必須是殺豬時用盆取的新鮮豬血,藏在腹腔裡的豬槽血不能用,在殺豬前,事先要用盆裝適量水,水裡加些鹽,取到豬血後要適當攪拌,讓食鹽水與豬血均勻相融
3: 再就是豬肉,豬肉一定要是土豬肉,肥瘦相間的上等五花肉最好,較肥的頸項肉也行
4: 製作過程,優質的豬血丸子必須要純手工操作,先把豆腐和豬血充分揉捏,再把剁成肉粒的五花肉(花生米粒大小最好)放入其中充分攪勻,然後團成一個個橢圓的坨坨,再放於兩手掌之間來回拍打,使坨坨里不留下任何空隙,所以做圓子又稱拍圓子。一個個拍打成形以後,均勻有致地擺放在墊有幹稻草或松樹葉的竹篩上面,待涼風吹乾水氣,拿起時已不軟踏時,再移至柴火灶屋的掛鉤上去燻烤。烤時不能太急,不能用大火和濃煙燻,與柴火灶要有一定距離,利用火苗的熱度烘燻。燻烤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很硬,燻到外面乾透,裡面半乾時,就可以取下來儲存了,不像燻臘肉,臘肉是可以燻一整個冬天的,圓子製作的最佳時間段是每年的立冬以後,第二年的立春以前,也想做的朋友,您記住了嗎? 我是“鄉居食錄王小梨”,一位愛研究美食和營養的女醫生,喜歡我的回答的話,可以關注我哦,我們一起探討美食,交個朋友!,沒學會的也可留言
-
9 # 之味食刻
前幾天跟兩朋友去逛跳蚤市場,跳蚤市場除了賣各種各樣的商品外,還有賣小吃的,我跟朋友們經過一個賣酸料的小吃攤就走不動了,聞到那酸料攤的味道就不停的咽口水。
我小時候最常吃的就是酸料,而且全都是自己動手醃製的,各種食材,蘿蔔、辣椒、藠頭、青瓜……,在放點白砂糖或冰糖下去,酸、辣、甜、脆簡直是人間至味,。
現在的酸料食材可多了,白菜水果都變成了酸料。
藠頭做酸料是非常好吃的,酸,是我小時候不可不說的味道,而且所有的酸料都是自己動手醃製,那味道是一生難忘的。
我童年的味道,餈粑也是不得不說的在眾多的餈粑當中,我最喜歡的有兩種,一是粘米餈,二是大肚粑。
【粘米餈】
說來也奇怪,這些餈粑從小吃到大,從沒討厭過,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做,餈粑的餡料做法也沒變,味道也是一樣,卻也從來不會覺得膩,小時候過年過節,最想要最想吃的,除了紅包就是粘米餈了。
【大肚粑】
大肚粑是冬天才做的,吃法有兩種,一是做好直接水煮,二是放鍋裡蒸熟,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做好直接水煮的吃法,我覺得這樣的吃法味道更好,小時候哪怕在外面玩得再起勁,只要說家裡做大肚粑,我都會第一時間跑回家,因為大肚粑對我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現在一年到頭只能是回到老家的那段時間才能吃到了。
酸,餈粑,是我兒時不得不說的味道。
食物入胃,美食入心,來@之味cate,聊生活,聊美食
-
10 # 塞北晨曦
感謝邀請,我覺得最讓我懷念的就是小學的時候在校門口小吃攤吃過的土豆片,煮到斷生的土豆片,串在竹籤上,一串一毛錢,沾著調料水吃,那時候可能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調味料,但是卻做的怪有味道,讓人吃了就忘不了,我到現在都記得那個味道,可是吃不到了,自己在家也償試著做過,可就是做不出來那個味;還有小時候吃過的辣條,一種叫香菇絲,一種叫牛肉筋的,特別筋道,特別好吃,那個味道到現在都忘不了,現在的辣條都沒有那個味道了,長大以後吃過好多辣條,都沒有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真想回到小時候
-
11 # 曉曉私語
非常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以下5種美食,能讓我想起兒時的味道以及味道後面藏著的人、事、物。
一 麻糖
麻糖是我們東陽的特產之一。過農曆新年之前,我們這邊都會在自己家切麻糖。一吃麻糖我就會想起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切麻糖時忙碌的身影;大鍋裡的糖油咕嚕咕嚕地冒泡;土灶裡的火又亮又溫暖,驅散了冬天的寒冷。
二 油炸饅頭
小學旁邊有一家早餐店,賣包子、饅頭和油條等。我最喜歡油炸饅頭了,一個星期要買上3、4回。那時候的饅頭又大又甜,經過油炸之後變得又脆又甜,特別好吃。價格是白麵饅頭的2倍。現在,早餐店已經看不到油炸饅頭的身影了。每當看到飯店裡的油炸小饅頭,我就特別想念小時候吃過的那種。
三 娃哈哈
我五六歲的時候,爺爺就給我買娃哈哈喝了。那時候爺爺在義烏上班,每次回家他都會給我帶一板娃哈哈。小夥伴們都很羨慕我。娃哈哈酸酸的,甜甜的特別好喝。喝娃哈哈就讓我想起小時候那無憂無慮的時光。
四 大大泡泡糖
小時候後的我很羨慕同學們吃泡泡糖的時候會吹泡泡。媽媽知道後,就給我買了一盒大大泡泡糖。一下午,我就在家練習吹泡泡。一顆泡泡糖吃得不能再吹時,就換下一個。記不清自己吃了多少顆泡泡糖,後來一成功就向媽媽炫耀。
五 山核桃
你有沒有吃過山核桃?它圓乎乎的身子,小小一個,是浙江臨安的特產。過年時,我家裡就會買一袋回去啃。小時候的山核桃可沒現在那麼好剝,純靠牙齒咬。過新年那段時間,地方臺白天會從早上8點開始連播好幾集電視劇。電視劇開始的時候,我和媽媽就會坐在暖乎乎的床上,一邊啃山核桃,一邊看電視劇, 特別享受!
-
12 # 露營美食旅行
“吃什麼讓我想起兒時的味道”這個話題瞬間勾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少年記憶。
那時候每到冬季普通家庭的副食就是白菜、土豆、蘿蔔、酸菜這幾樣易於儲存的蔬菜。我母親則是燉白菜的高手,她可以把最普通的白菜燉出極其鮮美的味道,而這並非我母親的精湛廚藝的全部!
每當週末,母親會將白菜多燉出一些留著。等到第二天她會把燉白菜裡面剩下的白菜幫和葉子挑選出來放在案板上切碎後放在盆裡,再打入倆個雞蛋打散,然後放入剩下的白菜湯攪拌均勻之後放入麵粉和適量的清水、精鹽、白糖攪拌成可以塑形的麵糊。
豆油倒入鍋中燒7成熱,左手抓起一些麵糊輕輕一擠,虎口上面就會出現一個半圓形的面球。此時用右手的大拇指挑一下,一個丸子就成型了,放到鍋邊食指一捻丸子順勢掉入油鍋中,此時滋.滋.滋.炸丸子的聲音極其美妙悅耳,堪比莫扎特的鋼琴曲!
如此反覆,不一會的功夫就有一鍋小丸子在鍋中翻騰,小炸3-5分鐘外酥裡嫩的白菜丸子就出鍋了。小小的丸子不僅僅是難忘的兒時美味,更代表著母親對我們的疼愛,她是最溫馨的、家的味道。
-
13 # 萍易潤
玉米麵做的發糕。這是兒時的味道。現在就是山珍海味和玉米麵發糕二選一,我會選擇玉米麵發糕。因為它是兒時的山珍海味。真的很好吃,味道好極了,但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是最難吃的了,他們感覺太粗糙扎嗓子。現在經濟條件太好了,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吃粗糧,吃的太精細其實也不好,應該多提倡吃粗糧對身體有好處。記得第一次吃發糕是父母把我從老家接到省城上小學,以前孩子多一般家裡都是三四個,四五個或者五六個孩子的,父母在城裡都是雙職工沒時間照顧孩子,上幼兒園又沒錢。大多數都會送回老家讓奶奶或者姥姥照看,到了上學的年齡領回來到城裡上學。我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經濟條件差,吃飽穿暖就足矣。沒有可挑剔的。我們在西北農村那時候水利工程不發達,農民靠天吃飯,雨下的多收成就好些,白麵很少,土豆,玉米,黑麵饅頭,玉米麵糊糊,玉米麵散飯這都是當時的糧食。父母在大學當老師,校園裡有教職工食堂和學生食堂,當時把我從農村接回來來不及做飯,父母就領我去教職工食堂吃飯,好大的蒸籠裡放著玉米麵發糕,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塊,可能是孩子當時也餓了,聞著那個香呀,又是第一次見把玉米麵做成這樣的,就對爸爸說要吃這個,爸爸就買了一塊,狼通虎咽的幾口就吃完了,就聽爸爸在旁邊說慢點吃慢點吃,吃完摸了摸嘴說還想吃,爸爸又買了一塊,這次才一口一口的在嘗味道,哦。原來裡面加了糖,底下放了苦豆子還刷了一點油,這是西北人特有的吃法,怪不得這樣好吃。在當時就這個還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就相當於去飯館吃飯一樣。不能天天去食堂吃飯,以前都是在家裡做飯吃,大家很少出去吃飯,經濟條件不允許。不像現在年輕人工作忙多數在外面吃飯,倒是很少在家裡吃飯。顛倒過來了。怪不得一到節假日就喊想吃媽媽做的飯。時代進步了。一切都在變。
-
14 # 蔥油餅不帶蔥
提到鍋包肉,小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老家東北,在東北這可是一道家喻戶曉的名菜,不管是大小宴席還是家庭聚會這都是比不可少的名菜,今天小蔥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道東北名菜!
鍋包肉歷史由來:
鍋包肉原名鍋爆肉,是一道東北菜,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臺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
鄭家祖籍遼寧省建昌縣,鄭興文從小家道殷實,良好的家庭環境讓鄭興文逐漸對飲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菜餚的製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並能對菜餚的色、香、味、形加以點評,被人們譽為“小美食家”。
作為當時北方重鎮的府衙,道臺府裡經常會宴請國外的賓客。由於外華人喜歡吃甜酸口味,北方的鹹濃口味令外賓們很不適應。為了討好外國使節,道臺杜學瀛就命府內廚師變換菜餚口味。幾經冥思的鄭興文就把原來鹹鮮口味的“焦燒肉塊”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這一改也就出現了新的菜餚,鄭興文按照菜餚的做法稱它為“鍋爆肉”,可能是洋人在點菜的時候發音有問題,到了現在就被叫成“鍋包肉”了。
鍋包肉傳統做法:
食材
豬裡脊肉300克,土豆澱粉150克,白糖100克,醋100克,醬油、鹽、香油、蔥、姜、蒜、香菜適量。
做法
1.首先把豬裡脊肉切成3毫米厚的大片,用適量鹽抓勻、入底味,澱粉加水泡透,待澱粉沉澱,把水倒出。
2.把澱粉放到裝肉的碗裡,抓勻,蔥姜切絲,蒜切片,香菜梗切段。
3.鍋上火,加入3斤油,待燒至七成熱時,逐片下入掛好澱粉的肉片,炸至3分鐘左右,外表挺實、敲時有清脆聲撈出。
4.待油溫上升至八成熱,再下入肉片復炸,把糖、醋、醬油、香油調勻,肉炸脆用漏勺撈出。
5.鍋留底油,放蔥、姜、蒜炒香,放入炸好的肉片,烹入糖醋汁,顛翻均勻,加香菜梗,出鍋裝盤即可。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道東北名菜不再是隻屬於東北,隨著越來越多東北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道名菜也隨著東北人來到全國、來到世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菜,城市成為了東北菜的代表。
現在,越來越多的開始使用簡便做法,超市也可以買到原料直接製作,不過不管時代怎麼發展,鍋包肉這道名菜終將會伴隨每一代東北人成長,都將是東北人必不可少的家鄉味道!
如果你腋下請嘗試這道名菜,為什麼不自己親手做一份呢,親手做一份吧,加油哦!
回覆列表
不同年代的人兒時吃的零食有很大的差距,作為90後的我們,是否還記得這些伴隨了童年的味道
沒有辣條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大刀肉一毛錢一個,小時候沒什麼錢,吃個大刀肉都得省著點吃,有時候,玩的好的幾個小朋友會聚在一起分,現在想想,還是以前好
周扒皮
“周扒皮”是以前的地主,尖酸刻薄,認識他還是在辣條的包裝帶上,之後回家問奶奶:周扒皮是誰啊?才知道他的故事
大長今
豬寶貝
現在小學附近都還有賣
唐僧肉
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哦
一毛錢一個
咪咪
鹹鹹脆脆的,一包裡面有很多
雪人冰淇淋
貼紙泡泡糖
泡泡糖外面有各種圖案的貼紙,以前買來貼在手上,貼在書上裝飾,碰到自己喜歡的,就收集起來,夾在書裡。現在誰還有心情去幹這些
童年的味道,抹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