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掌上歷史

    張芾(1814~1862),是同治皇帝的老師之一。

    張芾,名黼侯,字小浦。陝西涇陽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庶子,值南書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四月王鼎自縊後,張以門生至王家,與陳孚恩"共勸王沆",同意由陳代改遺疏,得穆彰阿賞識,超遷內閣學士,督江蘇學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滿仍值南書房,旋調吏部;二十九年(1849)督江西學政。

    張芾,1835年進士後離開陝西,1860年才回陝西,其仕途一直在北京和江西,尤其是1850年代,基本在江西,可以肯定,江西期間沒有回過陝西。期間53年被罷官,54年再啟用,因為其母早去世數年,他都沒有回陝西,得到清重視,才逐漸升官,60年回陝西,補服母喪,61年任團練,防捻軍,62年回人爆亂,張芾被回人大卸八塊。這也就是“張芾事件”。

    所以說張芾算一位歷史人物,其書法造詣也是很高的(見圖)。如果你淘到他的字,那恭喜你了。

    整理不易,求贊

  • 2 # 文仰山人

    張芾是道光嘉慶年間的一個官員,陝西人,做到江西學政、巡撫、吏部侍郎等職,後在陝西回民起義中被殺死。張芾天資聰穎,讀書極其刻苦,24歲就中進士,他的書法在清代書壇只能屬一般水平,有一定的藝術性,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衡量書作有無價值,一般有二個基本因素:一是它的藝術性。分析一個書家、書作風格形成,須瞭解一個時期書風的一個演變。書法發展到明末,產生了董其昌這位書畫大師,他把傳統帖學的灑脫風流、意蘊韻味、溫潤中和等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又因為他地位很高,門生眾多,尤其是在清初康熙皇帝非常喜歡他的作品,一下子整個清代都學懂,到了乾隆年間,他非常喜歡趙孟頫,使得書風又向趙體傾斜。不過,不管是趙還是董,都是帖學代表人物,因為皇帝的喜好,天下讀書人如蟻相附,首先是把書法作為科舉、從官的一個工具,再加上處在康乾承平年代,再沒有明末社會急激動盪,各種思潮迸發,產生了王鐸、倪元璐、黃道周、溥山等一批用筆奇崛,激宕不羈,風格獨特的人物,再加上朝廷對讀書人思想的鉗制(文字獄),所以讀書人和從政者基本是寫這種館閣體的字,就是端正、飽滿、黑亮、中和,缺乏創新,缺乏個性,缺乏打動人的東西,從藝術價值而論價值不高。二是字外價值,。因為張芾畢竟是一個省的巡撫(相當省長),從他身上也可以瞭解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的一些資訊,從歷史文物價值來講,是具有一定收藏價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髮洗後嚴重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