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玖阿寧

    依著我看,現在的京劇演員多半都能開宗。不信你看:

    於魁智,歌派老生。流派特點:真水無味,大巧不工。

    趙葆秀,大嗓青衣。流派特點:擅長扮演嬌俏的老太太形象。

    遲小秋、張火丁,小嗓老旦。流派特點:聲音粗啞洪亮,擅長扮演更年期怨婦。

    朱強、朱寶光,木馬派老生。流派特點:粗憨、愚鈍的棺材瓤子。

    譚正巖,票友派鬚生。流派特點:相聲是本工,京劇是副業。

    陳聖傑,言派老旦。流派特點:聲韻婉轉,有氣無力。

    孟廣祿,吶喊派勾臉老生。流派特點:擅長技術革新,巧用小蜜蜂。

    王珮瑜,T派老生。流派特點:政治正確。

    您看吧,信手一舉就能舉出這麼多來。。。

    其實我也不是對各位演員老師有多大的怨念,更不是說他們多差多差(除了某位年近四十的大少),而是作為一位普通戲迷,對京劇藝術發展現狀的愛之深、責之切。姑且作為在網路虛擬社群上開的一點過分的玩笑吧。

    大家心裡都也明白,當一個行業過分虛高的時候,它就瀕臨死亡啦,唉!

  • 2 # 最美如初

    現在要想在京劇界開宗立派已不太可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戲曲已經衰落,這是一個大的趨勢,是很難改變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各種網路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能滿足各個年齡段的需求,人們的娛樂生活不再單一,以前京劇界的名角兒換成了當今的明星巨腕,人的精神食糧不再空虛,京劇難有一統天下的局面。拋開這大的環境不說,如果開宗立派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要有獨特的行腔方式,做功要異於他人,但這必須要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第二就是要有自己的拿手戲,行內不會的,說是專利也不為過,像老前輩四大名旦,前四大鬚生後四大鬚生,每一位都會個二三百出戲,而且都有拿手戲。拿奚嘯伯先生的《范進中舉》和程先生的《鎖麟囊》來說,別派人根本就演不了,觀眾也不認可,這儼然就成了專利。就算你的表演風格獨特,有本子沒有,以前的京劇本子都是如老舍,田漢,吳祖光,汪曾祺等大文學家創編的,極具藝術價值,現在的人有幾個能和這老幾位比肩的,即便有這個頭腦,還不如寫幾個影視劇本呢,那樣來錢快呀,誰都會在利益面前妥協的。主要就是現在京劇不掙錢了,都看過電影《霸王別姬》,擱過去成角兒成腕兒後那風光無兩,一個月少說幾千現大洋,堂會更不算在內,梅先生人稱梅半城,馬連良在上海有別墅,京津兩地有房產。但解放後進了體制,掙工資了,前後落差之大令人心寒,有的人就不願下苦工了,這也是京劇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厲慧良先生說的很對,為什麼京劇衰落,因為整體衰落,不光主角兒,包括配角兒,龍套,腦門兒,舞美,道具等等,因為觀眾看一齣戲是一個整體,哪方面出紕漏都不行,光你一個人在舞臺上耍單就稱不上是京劇藝術了。解放後能立派的只有裘盛戎先生和張君秋先生,老二位的藝術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像袁世海,李少春,趙燕俠等,雖然玩意兒非常的地道,但畢竟也是步前輩後塵,欠點東西,又加上特殊時期的耽誤,多方面原因所致,沒有成為一代宗師也並不冤枉。

  • 3 # 源源13624

    說明現在不學流派就沒有出路會受欺負別人看不起現在應該說幾個院團有不少好老生苗子嗓子很好扮像也很帥自己應該創出路子自成一派

  • 4 # 想要看書的lena

    開宗立派得有市場啊,現代社會,電影大行其道的時候,導演都能分出第幾代來。現在不是京劇的鼎盛時期,當然發展很緩慢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文化自信加強,年輕人就會慢慢喜歡傳統文化了。

  • 5 # 肖申克的救贖154319992

    京劇是國粹,不是普及大眾的東西,昇華成了高大上的東西,除非世家傳承,現狀是連已有的流派傳承都成了問題,更別說在目前的中國民間成立新的門派了!

  • 6 # 孟婆H再盛一碗L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京劇雖是國粹,但日趨勢危也是事實!娛樂的多樣化也分化了人們對京劇的喜歡!造成京劇的褪化。京劇大師生長的土壤很不好。還有人們往往對以前的老一輩藝人比較推崇,年齡大了就是藝術家了,活著的時候往往不如死了地位更高!美術界,音樂界,曲藝界,武術界都存在這個問題!個人這麼認為,不代表任何人

  • 7 # 祈福平安11

    能夠自成一派是因為市場需要,是因為要靠演戲求飯吃,如今都是國家養著,沒那個壓力,再說學和繼承還沒搞懂呢,哪有可能自成一派。

  • 8 # 魏青衣

    我們可以看到,在民國時期,京劇出現了各種流派,出現了許多開派祖師。不僅是京劇,就連其他地方戲也是這樣。

    比如豫劇的常香玉、陳素真、唐玉成、唐喜成等人,也都是民國時期就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那為什麼現在出不來自成一派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學戲的目的不同

    在民國以及再往前的時期,學戲最初的目的就一個,那就是先餬口再說,等到能賺錢了,再考慮開宗立派的事。在以前,學戲是為了養家餬口。而現在,學戲是為了找個鐵飯碗,似乎都是為了賺錢,但是又好像有區別。

    在當時的環境下,學戲必須要不斷的鑽研,因為那時候學戲的人很多,觀眾的口味也很挑剔,出現了兩場車禍,基本上觀眾就不要你了,戲班也不捧你了,這就意味著營生的東西沒了。

    所以那時候他們拼命學習,拼命鑽研,為的就是不被淘汰。在這種狀態下,他們越來越受觀眾的喜歡,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他們也總結出了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方法,於是開宗立派。

    而現在,大部分的演員都是在劇團混飯吃,只要不犯錯,就能一直待到退休,再拿個退休金,誰還有心思拼命去學戲啊,沒有優勝劣汰的法則,是很難成就一代大家的。

    二、學戲的經歷不同

    在以前,學戲要麼是到科班集體學習,要麼是拜入名師的門下專心學習,不管是哪種,日子都不好過。科班學戲一般是十年,坐科七年,出科三年的時間要為科班對接的劇團效力三年。

    而現在,雖然很多京劇演員從初中就開始學戲,直到大學畢業也是十年。但是這十年跟以前的十年差了太遠。

    在科班時代,藝人們在學藝的期間,一年365天每日都要練功,還要經常隨著劇團走穴演出。一個不好,動輒就要捱打。而現在學戲的學生們,沒有體罰,沒有什麼演出,還有寒暑假、週末以及各種節假日。

    在這樣的學戲環境下,先天條件就比不上前人,又如何能夠刻苦鑽研,去想著形成自己的流派呢?

    三、學戲的心境不同

    古人學戲,更多的是以改善家庭環境,改變命運為目的的,以這樣的心態去學戲,學不好才怪。而現在的藝人們,大多數是以獲取這種職業為目的,這樣的心態去學戲。

    另外,現在的藝人們大部分對以前的名家,產生一種崇拜的心境,覺得自己能夠將某個流派全盤繼承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想著開創自己的流派。

    我們看看現在京劇界比較出名的一些演員,張火丁、李勝素、遲小秋、於魁智、宋小川等等,在介紹他們的時候,是不是前面都要加上某派傳人?

    別說是他們,就是他們的師父那一輩,李世濟、王吟秋、梅葆玖等人,也是這樣稱呼。崇尚前人沒什麼不對,但是妄自菲薄的話,那就不太好了。

    四、時代的環境不同

    其實這個和時代變遷有關,文化這個東西,在鼎盛時期最容易出大家,比如詩在唐朝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詩人,但是到了宋朝,就沒幾個詩人了,變成了詞人。

    戲曲的鼎盛期應該是清朝中期到建國初期。在這個時間段,只要好好學戲好好唱戲,很容易出現戲曲大家。而出了這個時期,就很難再出現能夠開宗立派的人了。

    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那麼多思想家,換個時代試試?即便是有,那也是鳳毛麟角。京劇最鼎盛的時期可以說就是清末民初的時候,這是開宗立派最好的時期。

    過了這段時間,再想要從前人沒有涉及到的地方,去打造自己的領域,那就很難了。

  • 9 # 追求一句中的

    為什麼現在京劇沒有出自成一派的大藝術家?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不過其中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班主制度的改變。

    清末民初的京劇班子都是班主私人的產業,多家班子之間的相互競爭,使得編劇、舞臺、唱腔不斷創新,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京劇。在一每個班子裡,班主負責帶領大家掙錢養活家人,每個人都要向班主負責,做不好就要被趕出班子。

    解放後,政府將戲劇做為宣傳機構養了起來,演員們有了溫暖的保障,但也喪失了發大財的機遇,由此,京劇進入了一個沒有個性只有共性的時代。政府投大錢,則京劇繁榮;政府稍有收縮,京劇就跌入低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京劇演員很難組成一統,不要說劇本唱腔,能將角色演員調教得如臂使指亦不可得,這才是難成大家的最關鍵的因素。

  • 10 # 霜葉初紅54287318568

    隨想隨說。一是時代不同了。京劇興盛創派之時,華人文娛消遣的形式比較單一,聽戲是一種時尚,各種文藝形式相比,戲曲最引人注目,京劇更是一家獨大。因此吸引了不少文人為京劇的傳承、推廣、發展起到鞍前馬後的烘托作用。文字的堆積和梳理以及鼓吹,便逐漸歸整出表演門派和生旦的頭牌陣容(如幾大名旦、幾大鬚生等)。現在是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新時代,有電影,有電視,有網際網路,有自媒體,文娛消遣形式多樣開花。曾經叱吒風雲的戲曲卻日漸式微。許多人的目光寧可關注傻子一樣的什麼秀,也不再關注"聰明的戲子”的演出節目。而更少有文人在戲曲的發展上下功夫。故對戲曲的宣傳決非同日而語。無人搖旗吶喊,主管部門又不組織評介活動,哪會有新的藝術門派出現。二是戲曲行業的自我禁錮。確實老藝術家們的門派珠玉在前,後輩人達到他們那樣藝術水準的人數不多。而就有藝術上某些方面已超前人的現象存在,也不敢妄自稱大,更不願背忘師敗道的罪名。何況當今戲曲不景氣,又何必自惹麻煩。三是一些戲迷的幫倒忙。平心而論,現在有些中老年演員的造諧不在乃師之下。可在有的粉絲贊譽之時,有的粉絲就大倒其貶。說句僭越的話,現在就是年過古稀的戲迷,又有多少聽過或看過門派開創者原湯原水的表演的呢?所以本在狹路,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四是將創立門派神秘化。所謂派,就是根據己有的藝術條件,學習相適應的藝術表演方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優美的藝術作品,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美的藝術享受。堅持下去,贏得口碑,所謂派就會形成。如同是學譚,不同條件的學者,便形成了以後的餘派、言派、高派等。餘叔巖曾對馬連良說"不要學我,你要根據自己的條件走下去"。之後馬透過“獨樹一幟"激勵自己,這才有了馬派。今天一談到創派,就認為高不可及,這是需要糾正的。我們應當以發展、創新的眼光看待後來者,認真總結他們的藝術造詣,宣傳他們的藝術成就,期待新的藝術流派創立。

  • 11 # John8690

    看看春晚就知道,最好的化妝間是給趙本山用的,京劇演員每年出來,基本是急吼吼唱幾句就下臺,臺上人海戰術,一看就是個雞肋節目。沒有又不行,人家說你不重視國粹,說白了就是擺設。

  • 12 # 季寶田

    京劇輝煌時期己過,早己進入低潮期,各個行當很難再出現新的流派。當前京津滬各大京劇院團的主演們,一個月內都上演不了一齣戲的演出率,還能創出新的流派?

  • 13 # jimmy51

    陶醉以虛名的“藝術家”滿天飛,華而不實,譁眾取寵;寫了一點東西,就以“北X南X”自翊,居然夠膽寫出“xxx傳”為自己立碑之流大有人在;本來音配像是天大的好事,出了個不倫不類的像配像。可以說,當今京劇界無一人能說超越前人,除了努力以外,還有什麼能賣弄的!從以張春華,尚長榮為代表的老一輩身上還能看到一些當年京劇盛世的影子。隨著凋零,只能說是夢了。

  • 14 # 使用者6554327472397

    這要從兩方面來說。客觀方面新媒體層出不窮,收音機、錄音機、錄影機、撮像機、電視、電腦、手機等等,戲劇及其表演舞臺受到極大衝擊,戲劇衰落在所難免;主觀方面體制機制不同以往,根本沒有戲劇創新發展競爭的土壤、環境和條件,沒有合格的編創人員,沒有合格的戲劇科班,沒有合格的舞臺導演,也就是沒有“巧婦”沒有“米”還沒有灶臺,想出流派大家比登天還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意攝影,“小雨淅淅瀝瀝,地上沾沾溼溼,路上行人匆匆過,地上花葉稀稀落”如何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