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工作中總是免不了跟陌生人打交道,現在的我算已經很有經驗了,但一想到明天有什麼事需要和陌生人說話,就覺得溝通壓力很大,很焦慮,為什麼會這麼害怕?
5
回覆列表
  • 1 # wo霸霸

    儘管與陌生人的接觸如此重要,人們仍然認為這件事困難重重、令人焦慮。我問過很多人,為什麼會害怕跟陌生人說話?得到的回答基本可以分為四類:缺乏自信、警惕性過高、缺乏具體的計劃、自我評價失調。

    1.也許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人對向他人展示自己抱有成見,認為做人應該謙虛低調,過於主動的舉止會給人留下不穩重或其他一些說不清的壞印象,久而久之,這類人就喪失了主動與陌生人說話的功能,醫學上叫“廢用性萎縮”;還有就是,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優秀,在人際交往中沒有主見,自閉而且自卑。總之這一類人身上看不到自信的影子。

    2.第二類人在人際交往中曾受過傷害,對外界的負向反饋變得極其敏感,因此產生了很強的警惕心,對別人的走進抱著防衛心理。這一類人中女性居多,她們習慣把自己當受害者,覺得每一個與自己說話的陌生人(特別是男性)都另有所圖或不懷好意,她們寧可抱著手機和500公里外的朋友聊一晚上,也絕不願和坐在身邊的異性說上一句話,因為這太不安全了。

    3.而第三類情況的人一般在陌生人場合會顯得猶豫,他們渴望認識更多人,也試圖邁出第一步,可是由於對人際規則不熟悉,導致沒有頭緒,找不到具體的行動計劃。

    4.這第四類情況恐怕很多人沒想到。那些極度自大、自信心膨脹、得意忘形的人,內心深處也會排斥陌生人。他們自認是“塔尖兒”上的人,別人都不如自己,所以犯不上主動跟誰說點什麼,自己應該被“高攀”才對。由於這類人自我評價失調,一旦同一場閤中出現另一個更強大的人,他們又會立刻變成第一類人,自信全無。

    你有沒有發現,以上四類無法與陌生人溝通的原因,全都來源於我們自身的限制性思維和認知缺失。掃除誤區後,我們就可以輕裝上陣,讓溝通變得簡單。 誤區1:他是大人物所以才備受關注,我是無名之輩所以沒人喜歡和我說話。 大人物或受邀嘉賓成為某個場合的焦點確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人們只有和那些所謂“重要的人”聯絡起來才會顯得自己更重要。

    可是大人物畢竟是少數,想透過結交大人物從而幫助實現我們自己的目標,更是超小機率事件(除非你也成為大人物),所以當你意識到這種“重要感”虛無縹緲的本質後,會轉而尋求那個對我們更重要的核心需求:認同需求。 溝通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方法——事實上,是唯一方法,我們對自我的認同源於我們和他人的互動。

    只有遊在一群魚中間,才能發現自己的個頭到底有多大,如果只是待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每天只滿足於親人朋友間的客套話,你就會慢慢失去對自己的真實判斷。所以忘記那些大人物吧,與其唉聲嘆氣,不如讓自己首先成為一個優秀的傾聽者,給予對方積極的迴應,因為誰也不會拒絕這樣的人。

    另外你有沒有仔細想過,大人物之所以受到外界追捧是因為他的名氣,還是因為他本身就是有魅力的人呢? 誤區2:只有想方設法推銷自己才能獲得陌生人的關注。 職業的原因,我每年都會參加近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比如新聞釋出會、學術研討會、新品釋出會、慈善晚宴、商務酒會、樓盤品鑑會等等。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這些活動上總能看到一類人:他們特別善於推銷自己,或者透過高談闊論引起更多人注意,或者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這類人的確會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但也僅此而已,就像我們會留意一輛巨大轟鳴聲的跑車從身邊經過一樣,隨著跑車遠去,誰還會真的在意它呢? 這些以自我為中心、具有強大攻擊性的表現被美國心靈勵志大師皮克·菲爾稱為“刺”。

    在菲爾博士看來,“這些刺是一種警惕與偏見同流合汙形成的心理壁壘,來自那些或深或淺的不安全感、防衛心理、自卑、自負以及傲慢與偏見。” 在一次新品釋出後的小型答謝酒會上,端著香檳杯的CEO並沒有與現場嘉賓一一道謝,也沒有介紹團隊成員的努力,而是大談自己在這個產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知道上個月有多少投資人要急著見我嗎?有的直接把支票放在桌上了,我根本不會心動啊,我又不需要錢!” “我當年在美國不要過得太舒服啊,如果不是某某去美國請了我三次,我不可能來啊!” “我敢說國內99%的公司根本不懂流量怎麼變現,忽悠完使用者忽悠廣告商……”

    這幾年,網際網路公司風起雲湧,廝殺慘烈,為爭搶使用者營銷方式五花八門、怪招頻出,而像以上這種口吻的自我推銷,也逐漸蔚然成風,似乎認為只有抬高自己才能壓低對手。如何與他們最在意的陌生人——使用者——建立起穩固的情感紐帶,是每個創始人都該認真思考的課題。

    誤區3:我身上沒什麼可利用的價值,這是我和他人溝通失敗的原因。 社會學家們相信,所有的關係都建立在“社會交換理論”這個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與對方相處帶給我們的收益大於或等於要付出的成本,我們就更願意建立和維持這段關係。

    簡單地說就是,當我們與某人的交往“無利可圖”的時候,這段關係就會走向終結。 與陌生人對話,尤其適用這個理論。多數人不願意主動和陌生人建立話題,正是因為還“看不到”預期收益,甚至擔心自己“血本無歸”。

    因此,當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的時候,他會反過來想,“我對別人而言沒什麼可利用的價值,所以不會有人想認識我”,這種觀念會導致這種局面愈加嚴重,進而又反過來強化他的這一觀念,於是就進入了“死迴圈”。 事實上,社會交換理論中的“收益”,既指有形收益也包括無形收益。

    所以每個人的價值,必然包含了能為他人提供的無形收益,比如理解、尊重、同情、喜歡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友誼或愛情。所以,“你竟然那麼理解我的處境,並聽我傾訴,你一定是個不錯的人”這種想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建立自身價值是件挺容易的事,它有時僅僅取決於你多麼在意對方。

  • 2 # 心理諮詢師四四

    和陌生人說話,是很多人每天都需要做的一件事,但總有些人對於陌生人生來恐懼,害怕和他們面對面的說話。這種恐懼是有原因的。

    一、害怕失敗

    只要是交往,人們都是充滿期待的,面對陌生人亦是如此,我們都希望自己待人友善,他人也能待自己友善,但微笑並不是總能換來笑臉。友好也不一定每次都會有友好的迴應,所以面對陌生人是有失敗風險的。

    害怕和陌生人說話的人,正是因為內心對於自己社交失敗的恐懼大過了自己的社交自信,所以對陌生人說話這件事產生了恐懼心,害怕自己去說話得不到想要的迴應,害怕被人冷言相待,同時擔心自己事情沒做好,反而被人在感情上傷害。

    二、過去體驗太差

    害怕和陌生人說話的人,在之前的經歷中很可能擁有很差的體驗,比如TA之前也是充滿信心的和陌生人說話,但是換來了別人並不熱情的迴應,或者是更差的態度,這讓一個敏感的人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社交信心,讓他對下一次主動和陌生人說話心存顧忌,擔心自己再一次遭受到這種失敗的體驗。過去經驗給他的內心造成了一定的創傷,所以他們會產生害怕和陌生人說話的事。

    三、性格害羞且內向

    個性本身是一個害羞且內向的人,從來沒有主動去爭取過什麼,在社交上也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就很難打破自己的社交邊界,主動去和陌生人建立聯絡,這是因為你的行為習慣使然,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情都是令人忐忑不安的。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機為什麼要分L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