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新檔案
-
2 # 陽城幹部1
太史公是小說的始祖,只講述歷史太生硬了。一時技癢就來了一段生動活潑精采的橋段,只是說明各個重要人物的顯明性格。如果真的有此宴,就會是這個樣子的。
-
3 # 棲梧鷹
連項羽當年偷偷說了句“彼可取而代之”他都敢寫,鴻門宴這樣必定發生只不過細節不太確定的故事有啥不能虛構的……
-
4 # 老不看三國
還是那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現代人質疑古代史書記載,還是要拿出過硬的東西,比如更加原始的史料以及史書記載邏輯上的硬傷等。
質疑《史記》鴻門宴歷史記載的人,能拿出這樣的證據嗎?
樓主問《史記》為何要虛構鴻門宴,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
怎麼算虛構?是完全虛構還是部分虛構?
是時間虛構還是低點虛構?
是人物虛構還是結果虛構?
我暫且理解為樓主所問乃是全部虛構,即歷史上本來就沒有鴻門宴。
這個問題不用爭論了,歷史上是存在的鴻門宴的,《漢書》也是有記載的,這一點不容置疑。
排除完全虛構,樓主所問就是部分虛構?
那麼請問哪裡是虛構哪裡又不是虛構?
可能樓主認為司馬遷對於《史記》過程記載太過詳細,頗有小說戲說的嫌疑,所以說是虛構。
然而問題在於歷史記載分為主觀事實和客觀事實,在我們後人無法瞭解客觀事實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採信主觀事實。
司馬遷作為漢代人,他的家族世代管理官方檔案,並負責史籍,司馬遷是直接接觸過秦漢史料,他是能夠採訪到當年親歷者後代的人。
比如鴻門宴這段,他就是採訪了樊噲的後代,你想反駁司馬遷的記載,請先反駁樊噲後代,你能證明樊噲後代說的不對,你就可以推翻司馬遷的記載。
你能推翻樊噲後代說的話嗎?你不能啊!所以你沒有能力推翻司馬遷的記載。
司馬遷作為歷史大家,他有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他撰寫的《史記》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抬高項羽,抬高李廣,重視刺客遊俠等等為後世人所詬病的問題,但是這只是司馬遷個人偏好,他就是喜歡這種任俠好義,快意恩仇的人物,這並不代表他的《史記》存在篡改甚至扭曲歷史的問題。
現在人說司馬遷在《史記》中摻雜個人喜好,請問,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存在沒有個人喜好的史學家和史書嗎?沒有個人喜好有民族傾向,沒有民族傾向有政治傾向,有什麼區別呢?
在史學界,對於史學家個人的道德修養以及價值觀取向,是衡量一個史學家作品的重要依據,而不是要求史學家完全放棄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完全放棄個人價值觀的史學家不存在,它的作品也絕對不可能是好作品,這就像一個活人必然有自己獨有的脾氣秉性一個道理!
《史記》固然存在一些為後世人質疑詬病的內容,對於部分記載的真實性有所懷疑也是正常的。
但是,僅就鴻門宴一事而論,我們無法推翻整個事件,或許在某些細節上邏輯有所不符,但這不影響鴻門宴整體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
5 # 豬豬大師
虛構鴻門宴是為了抬高劉邦,貶低項羽,表明劉邦是正統,是上天所授,非人力所能。從細節可以分析出太假。
劉邦稱帝后,對自己和項羽的評價是:“我能力不如張良、蕭何、韓信但能用之,所以取得天下;而項羽有一個范增不能用,所以被我打敗。”是說項羽沒有聽范增的話,在鴻門宴殺了他。鴻門宴是一篇不錯的小說,幾乎沒什麼可信度。鴻門宴的前夕,史載項伯說:“如果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項羽)能夠攻打進去嗎?”是沒有可信度的。劉邦比項羽的軍事能力差遠了。劉當時有十萬人馬,而項的聯軍有四十萬。劉邦攻打入關,證明他比關中的秦軍強,而項羽一下就攻破了劉邦把守的函谷關。
《史記·項羽本紀》「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范增說:“劉邦在崤山以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錢財無所取。”而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使人對項羽說:“沛公想當關中王,使子嬰為相,取盡一切珍寶。”在蕭何傳記中說劉邦進入咸陽後,將領們爭搶錢財珍寶,證明劉邦放任手下。而後來為了離間項羽君臣,他給了陳平四萬斤黃金,秦漢1斤≈200克,8噸黃金,如果劉邦不搶劫搜剮,哪來這麼多黃金?他又不搞生產,還有龐大的軍隊要供養。
《史記·蕭相國世家》「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
《史記·陳丞相世家》「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
劉邦一行就百來個人,去了鴻門大將營帳。賬內宴飲,范增對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意思是項王仁慈不忍殺人,這時項羽還沒稱王。況且他起事的時候殺會稽太守殷通,屠城,殺卿子冠軍宋義、奪兵權,坑秦降卒二十萬,這叫“不忍”嗎?殺一個送上門來的劉邦會手軟嗎?項莊進入營帳不是直接刺殺劉邦,而是“舞劍”,舞是舞蹈,如同唱戲。直接叫幾個士兵把劉邦刺死就可以了,當時裡面就劉邦和張良。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君王為人不忍……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張良出來對樊噲說裡面情況很緊急,於是樊噲進去救駕。沒有進入營帳的命令,就帶著劍、盾闖營,衛士架戟,被他撞倒,隻身闖了進去。大將軍的保衛制度這樣鬆懈,時時都有被殺的可能,荊軻刺秦王之所以把匕首藏在圖裡,就是不允許他人帶兵器接近,軍事首腦的安全一樣重要。樊噲進去怒視項羽,頭髮上指,眼眶裂開(都是小說描寫),項羽竟然還是跪坐著只把手按在劍上。不速之客帶兵器闖入,正常反應是迅速起身,抽出劍。《漢書》就只有“樊噲聽聞事急,直入,很憤怒”,把《史記》的小說描寫都省去了。
《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
「瞋目視項王,頭髪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
《漢書·高帝紀上》「樊噲聞事急,直入,怒甚。」
樊噲“救急”後,宴會上劉邦尿遁。劉邦出帳說:“如今沒有辭行就走,怎麼辦?”表現劉邦很講禮節,和他的性格不符,他為了保命,父親子女都可以不要,後來項羽要把他父親烹了,劉邦說:“我們結拜過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要烹了父親,就請分我一杯羹。”鴻門(今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鎮東鴻門堡村)到劉邦駐紮的霸上(今西安市東灞橋區,灞河東岸)直線距離21公里多一點,史書記載是四十里,並說走小路才二十里。難道還有比直線更近的路?劉邦快馬加鞭也要半個小時以上(馬速最高達每小時40公里,但只能短時間狂奔),劉邦要張良估計他已到自己軍營才入帳,難道這麼長時間不見人項羽沒有察覺?並且劉邦等一百人隨意出項羽的大營沒有阻擋,也沒人彙報。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柰何?」
「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宴會前劉邦的左司馬(武官名)曹無傷使人給項羽報信,但是宴會上項羽竟然說出了是曹無傷說的,所以劉邦回去後就殺了曹無傷。如果曹無傷是項羽的內應,那麼就廢了埋在劉邦身邊的眼線,項羽不至於這麼糊塗。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羽當時沒必要殺劉邦,因為諸侯聯軍40萬,這些部隊不都是項羽的,項羽兵馬估計10萬。並且齊國田榮沒有跟著入關,大概有3到5萬兵馬,遊擊將軍彭越也沒入關,估計也有2到3萬兵馬。況且劉邦也有10萬兵馬,項羽殺一個劉邦就會引起諸侯聯合抵抗,所以沒必要殺。重要的是項羽缺糧,所以才與章邯妥協盟約。
《史記·項羽本紀》「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
-
6 # TonyDeng
不是司馬遷虛構,而是採風根據民間傳說寫成。漢初資料不完善,司馬遷寫這段時期的歷史,基本上是靠周遊時道聽途說而來。相比之下,像先秦各國史,有史館檔案,反而好寫不容易錯。西漢初期沒有後世那樣的記錄制度,武帝始設,此前的資料也是不完善的。
《漢書》西漢部分,由於漢初無史館,武帝之前部分,多數是抄《史記》的。鴻門宴這類故事,班氏覺得荒唐,沒有抄得那麼詳細。
其實歷史記載是不應該創作的,尤其是涉及細節部分。細節越生動、越具體,假的成分越多。嚴謹的史學家不會取證這種史料。文學性強,是指把艱澀深奧的古典文辭翻譯為通俗易懂,並非指虛構創作,讀《史記》要把這點搞清楚。
-
7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太史公一時技癢,在乾巴的歷史中加了個花絮,沒承想成了一道風景線。其實是最早的一部小小說,只為了鮮明地顯示各個人物的性格,為將來歷史發展留下合理性。
回覆列表
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鴻門宴發生的時候是公元前206年,也就是當司馬遷成年了開始記錄這個故事的時候,鴻門宴都已經發生快100年了。100年前的事,是虛構的不是很正常嗎!
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根據記錄方的傾向不同,其記錄的結果也往往是不同的。就像鴻門宴,也許這次宴會是發生過的,可發生的細節,難道真的是史記裡說的那樣精彩了?司馬遷本人又不在場,他怎麼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絕對客觀的歷史記載是不可能存在的,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因為人本身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立場和價值判斷。
同樣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記敘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後人只能透過各種記敘對比和分析,總結出對某段歷史史實的基本認知和共識。
《史記》由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合著,這兩位都就職當朝太史,掌握國家典籍文獻。
也就是說,司馬遷父子掌握了當時天下所有的文獻資料,進而才可以寫作史記,其準確性和真實性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因為歷史的侷限,和皇權的考慮加大對劉邦的誇大也是在所難免的,那麼也就不要太苛責歷史人物了。
《史記》還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
比如漢初的詩人陸賈在其著作《楚漢春秋》裡曾經提到過鴻門宴,其片段與史記記載如出一轍。
陸賈雖然是漢初的大思想家,可早年追隨劉邦,深得劉邦信任,為劉邦出使過趙高、項羽。所以陸賈的敘述可信度也值得懷疑,作為經常接觸劉邦的人,自然要在著作中偏袒自己的主子。
此外,司馬遷為了寫鴻門宴,還特意去沛縣採訪過樊噲的孫子。要知道,樊噲本人可是在鴻門宴上大放異彩,連項羽都稱讚:真壯士也!鴻門宴上很多是來自樊噲視角的記載,再從樊噲的孫子口中敘述而來,其中真實度可想而知。
所以說鴻門宴根本就是虛構的,所有的情節都是後人的回憶,大家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