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跟著書影去旅行

    這依舊是一個存在主義的時代。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存在主義的大概。它是誕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一種哲學思想,當時世界大戰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在這種無所寄託的情況下,存在主義就誕生了。

    在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裡面,有一系列對於人生、世界和生命的解釋。譬如人是孤獨的個體,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著無窮無盡的荒誕性,並且人生和世界時時刻刻都充滿著悲劇性色彩。看上去很悲觀是不是?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正能量當道的年代,但其實,在我看來,存在主義的根本在於鼓勵人們向死而生。

    一、存在主義揭露著現實的無意義,這正是讓我們去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的發展,人自我感覺自身力量對社會現實的影響在逐步加大,機會也在慢慢增多,就算如此,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面臨著諸多的煩惱和不可控的事件,例如這次新冠疫情,就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鵝”事件,在自然和生物、醫學和人類整體發生這樣的不可控事件以後,存在主義要教會我們的往往不是悲觀看待,消極應對,而是直面慘淡的鮮血淋漓的事實。

    二、存在主義是抵抗焦慮和虛無的利器

    社會發展的如此之快,但是我們的焦慮卻好似與日俱增,房貸車貸,教育,工作壓力,脫髮、失眠,手機依賴症。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會處於這樣日漸增加的焦慮中呢?

    在現代社會的諸多選擇之下,我們似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們現代人有諸多選擇可以塑造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未來似乎充滿了諸多的可能性。

    這往往是好事,但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常常需要面臨無數的選擇和選擇之前的困惑和迷茫。一旦面臨這種困境,我們就會陷入焦慮。

    另一種原因,就是對於海德格爾所指出的,個體對於死亡的恐懼。

    我們每一個人都將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死亡,正是這種既定的事實,讓我們對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性,我們努力工作,加油奮鬥,結婚戀愛生子養家,卻最終發現身後好像有一道莫須有的鞭子在抽打著我們,那是什麼呢?是焦慮,是內心深處對於時間的匱乏感,對終極死亡的恐懼感。

    意識到了以上的問題,我們就會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譬如慢下來,縮小自己的選擇,深入內心研究和了解自己的心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以上,就是存在主義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 2 # 小蘭愛繪畫

    唯心主義 idealism 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舊譯觀念論。矇昧時代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和萬物有靈的觀點,隱含著精神可以脫離物質的臆想,是唯心主義的萌芽,哲學唯心主義是在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有閒暇專門從事智力活動的時候產生的。 唯心主義可以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型別:主觀唯心主義的特徵,是虛構出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人的肉體的“自我”,並把它當成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感覺、觀念、意志、情感等等的產物,沒有“我”就沒有世界。 如在中國,宋代的陸九淵認為,“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認為,“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心之本體無所不賅”,“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在西方,18世紀英國的貝克萊認為,物質是“不存在的實質”,“感性實物”是“觀念的集合”或“感覺的組合” , “物件和感覺是同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感知”。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的J。費希特認為,“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圍的現實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這些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表述。19世紀30年代以後,主觀唯心主義在西方的主要趨勢是抹煞哲學的基本問題,宣稱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是無意義的問題,而以“經驗”、“要素”、“事件”、“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等“中立”的名詞取代物質和意識的科學概念,自稱為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新”哲學,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 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流派把意志、情感說成是第一性的東西,宣揚非理性主義,如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等。 客觀唯心主義的特徵,是虛構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客觀”精神,並把它當成萬物的創造者。 在中國,西周時代的天命觀是具有初步理論色彩的客觀唯心主義。漢代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是系統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 ,“萬物之祖” ,“萬物非天不生”;三綱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晉玄學把神秘的精神實體作為萬物的本原。王弼認為“萬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在西方,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說是最早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由具體事物構成的“感性世界”則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 歐洲中世紀的托馬斯主義和實在論也是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近代最大的客觀唯心主義代表是G。W。F。黑格爾,他認為“絕對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現象都是“絕對精神”在自我實現、自我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中的外部表現。 現代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爾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等。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者都把虛構的脫離物質的意識當作現實世界的本原,在這一根本點上是一致的,兩者在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內部也往往互相混雜或交錯。 唯心主義能夠長期存在根源之一在於人的認識過程本身包含著陷入唯心主義的可能性。人類最初的、最簡單的抽象中就存在著認識的二重化和唯心主義的可能性。唯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產生、發展還有一定的社會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利益對哲學的存在和發展起最重要的制約作用,它規定哲學家概括現實和利用思想資料的傾向。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心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把精神、意識說成物質、自然界的本原,從根本上顛倒了世界的本來面貌,因而是與宗教同樣謬誤的世界觀。 有的唯心主義本身就是精製了的採取理論形態的宗教教義;有的唯心主義雖然對宗教採取迴避的、存疑的甚至反對的態度,但就其理論實質來說仍與宗教相通。辯證唯物主義不是簡單地籠統地拋棄唯心主義哲學的一切內容,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辯證的批判,具體地揭露其謬誤的性質、程度、根源和影響,並利用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因素。 這樣才能真正不斷地戰勝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唯心主義,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哲學基本派別。它對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作了正確的回答,承認宇宙統一於物質,精神或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客觀物質世界離精神而獨立存在,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唯物主義通常總是反映先進階級或集團的利益的。在中國,唯物主義的代表有戰國時的荀子,東漢的王充,南朝的範縝,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在西方唯物主義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古希臘羅馬的樸素唯物主義;十六—十八世紀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十九世紀以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 3 # 自然法則是真理

    我認為科學實證就是為了認清存在的存在,認清真理。科學研究是最正確的道路。事物只有提高到科學的高度去認知,才能清晰明白。

  • 4 # 應家老大697

    解鈴還須繫鈴人的不管科學叫什麼主義?實證與存在於自然侍人選擇對錯法則的存在與對比選擇存在與實證的同在。按古華惡魚莊的《毒心經》解惑這個事,是叫與、或、非、是、否、存、在、靈的認識與理知中得理性,都是人類的認識智規生得適道生的證實主義與存在主義的物信與質息得必須同在所,實證拿什麼作對比選擇與對錯法則中的存在與應用告。問有沒有一的概念基點理學得道理學據理學的存在於邏輯推理項固絕對障的存在於自然的存在知。否則,這個問問題的人思維中出項固絕對障得怎麼樣了問?這時當實證離開了存在兩個字的境圖是,實證還需要不需要是否還要存在靈所理性,而這時的所謂實證只是人頭腦是的虛想答案而難人問?如反問想答案比,人靈魂離開了這個物人還活著嗎?人你問的問題庫得存在,只能告訴你,要按古華惡魚莊的告先問問自己就可!謝謝寶貝老師這個問問題的存在!活浩哥又被別人欺負了,還難本人謝謝老師的存在這個問題的課人們索要素的存在要!以上本人有釋出過,人你覺得多一總綜合要的概念基點理學主要素過程的存在,請你代名……697輸入查詢。謝謝老師了!

  • 5 # 月照瀟湘

    最新的認識和探討

    英國著名學者查爾默斯力圖為科學實證主義進行辯護,他對科學的定義是:科學是從經驗事實中推匯出來的知識。

    他認為哲學要追問的是關於“事實”的本質,即科學家是怎樣判斷出來的?經驗都是可靠的嗎?即使獲取了事實,那麼科學知識是怎樣從事實中推匯出來的?這些時哲學所要努力的方向。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查爾默斯又這樣界定了科學家與哲學家各自之間的工作關係:科學家本人是最有能力從事科學的實踐者,而且不需要哲學家的建議,但是,科學家並非特別擅長脫離他們的工作而對那種工作進行描述和表徵。在推動科學進步方面,科學家們通常是很出色的,但在闡明那種進步由什麼構成方面,他們並不是特別出色,他們並不能完全把其中的整體性構成說清楚。這就是科學家並不是特別善於進行有關科學的本質和地位的爭論的原因。

    這是最新的對科學的定義和思考,查爾默斯如此熱衷於為科學辯護,甚至把科學奉為信仰,這是我們現如今的思想者需要努力反思的。

    人類的生命(動物和植物被排出在人類的視野)追求普遍性和永恆性的東西,這並沒有錯。或許人類確實是這樣一種存在,他有思想,有靈魂,有情感,有邏輯判斷,有對自由的渴望,更有對信仰的堅持。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要警惕將一個學科作為信仰而凌駕於其他學科的危險,即把這種學科當做認識世界,樹立價值的唯一主義,這一定是不合理和不恰當的。哲學詩畫斷言:如果一旦這種趨勢上演,形成科學和哲學上的獨斷,那麼人類的生命長河將可能會大大縮短,人類的求知慾望也將會被大大壓制。人類的這種探索固然是好的,但是絕不能陷入一種獨斷論中,正如文化一樣,各自有各自的特點,我們正處於多元的全球化融合之中,而肯定自己,否認其他一切,這本身就是一種思維設限。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興起,讓我們不得不注意和警惕。

    科學主義思潮不能代替人本主義思潮,邏輯實證主義不能替代存在主義,反之亦然。任何一方形成絕對壟斷,都不是科學的,合理的。

    西方哲學中科學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兩大思潮,不僅是現代西方哲學所談論的問題,而且也是從西方傳統哲學的歷史淵源中所演變而來的問題。不僅牽涉到橫的因素,而且也關涉到縱的問題。從方方面面來看,生命所延伸出來的問題是極其複雜而豐富的,我們終其一生也只能求證到部分真理,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望著大海的潮汐一籌莫展的原因,也是康德所說的“人類無法全部認識物自體”的真實反映。在東方的宗教看來,生命不僅有著獨特性,而且又有著圓融性和慈悲性,如果加上這些,我們對於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本質思考,就會變得更加通透、廣博,我們會重新估量哲學和科學的關係,而在這重新估量的過程中,或許一種全新的對生命的自我理解將會被我們發現,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人類的又一進步,世界的又一福祉。

  • 6 # 質躍

    薩特曾說,“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那啥啥,這一句話就肯定了存在主義。最起碼在當前社會,即便將來的一定社會都是大有存在的意義的。相對於不人道的社會形態的存在,人道主義的呼籲當然是有它的巨大的價值滴。即便它不能從本質上得以解決根本矛盾。但它自有它的一定的存在的意義。

    因為無論如何說,實證科學研究的再精細,研究發展它的主體是人,而且研究發展它的目的也是為人類服務。如果實證科學的研究違揹人道人性,那是人類的危機,是自掘墳墓,比如、各國競賽式的研發核武器、生化武器,這都是很不人道的,這些東西意味著什麼?戰爭、殺戮、毀滅暴力,二戰時,希特勒納粹集團也注重實證科學發展研究,不少邪惡的玩意毀滅了多少人命,給人類帶來多少創傷,人類基因編輯,毀滅式的涸澤式的發展,等等,相對這些,此時人道主義是被極力呼籲的呀。

    再說,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散,精神頹廢等普遍現象,存在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現象具有一定彌合作用,存在主義是關注人自身的哲學,著重關注人存在的意義的哲學流派。分支也不少。但主旨核心都是研究人的存在意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自我塑造、自我發展。因偏向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的社會形態恰起到彌合人的自身精神狀態的作用。當然,就是因為過度誇大強調人的主觀意識性,所以也有它的弊端。比如,尼采,太過於強調人的自我意志,提出了不合實際的超人概念,他本人卻也因為各方面原因瘋掉,被歪曲的尼采的學說思想也助長了不少納粹集團的精神力量,起到巨大毀滅作用。

    當然,不論如何說,就此問所言所限的條件是,在實證科學麵前,那麼可以說,實證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在方便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不少災難,這也是存在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也就是說,存在主義是隨著實證科學給人類帶來的諸多問題而同時要解決這些問題而一道應運而生的,主要就是起源於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全球的高度發展,全球繁榮,現代性現代性社會,尼采一聲斷喝,上帝死了。人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的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但突然,同時也發現自己好像無家可歸的一般。也就是有人說的,上帝死了,人類也死了,人類陷入一種精神的迷茫、空虛、離散、冷漠等等各種現代化帶來的人性危機的問題。人感覺自己不但不是豐富了而且感覺變得一無所有,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支離破碎的存在物。社會異化,自己將自己異化。如何解決異化社會帶來的這些問題,如何化解個體的異化感覺,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但是一如心靈雞湯總是有一定的精神安慰的鼓舞的作用,而存在主義相對於異化社會形態下的實證科學恰是具有這樣的一種一定的彌補作用的。

    僅供參考。

  • 7 # 尋寶問玉

    英國著名學者查爾默斯力圖為科學實證主義進行辯護,他對科學的定義是:科學是從經驗事實中推匯出來的知識。

    他認為哲學要追問的是關於“事實”的本質,即科學家是怎樣判斷出來的?經驗都是可靠的嗎?即使獲取了事實,那麼科學知識是怎樣從事實中推匯出來的?這些時哲學所要努力的方向。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查爾默斯又這樣界定了科學家與哲學家各自之間的工作關係:科學家本人是最有能力從事科學的實踐者,而且不需要哲學家的建議,但是,科學家並非特別擅長脫離他們的工作而對那種工作進行描述和表徵。在推動科學進步方面,科學家們通常是很出色的,但在闡明那種進步由什麼構成方面,他們並不是特別出色,他們並不能完全把其中的整體性構成說清楚。這就是科學家並不是特別善於進行有關科學的本質和地位的爭論的原因。

    這是最新的對科學的定義和思考,查爾默斯如此熱衷於為科學辯護,甚至把科學奉為信仰,這是我們現如今的思想者需要努力反思的。

    人類的生命(動物和植物被排出在人類的視野)追求普遍性和永恆性的東西,這並沒有錯。或許人類確實是這樣一種存在,他有思想,有靈魂,有情感,有邏輯判斷,有對自由的渴望,更有對信仰的堅持。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要警惕將一個學科作為信仰而凌駕於其他學科的危險,即把這種學科當做認識世界,樹立價值的唯一主義,這一定是不合理和不恰當的。哲學詩畫斷言:如果一旦這種趨勢上演,形成科學和哲學上的獨斷,那麼人類的生命長河將可能會大大縮短,人類的求知慾望也將會被大大壓制。人類的這種探索固然是好的,但是絕不能陷入一種獨斷論中,正如文化一樣,各自有各自的特點,我們正處於多元的全球化融合之中,而肯定自己,否認其他一切,這本身就是一種思維設限。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興起,讓我們不得不注意和警惕。

    科學主義思潮不能代替人本主義思潮,邏輯實證主義不能替代存在主義,反之亦然。任何一方形成絕對壟斷,都不是科學的,合理的。

    西方哲學中科學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兩大思潮,不僅是現代西方哲學所談論的問題,而且也是從西方傳統哲學的歷史淵源中所演變而來的問題。不僅牽涉到橫的因素,而且也關涉到縱的問題。

    從方方面面來看,生命所延伸出來的問題是極其複雜而豐富的,我們終其一生也只能求證到部分真理,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望著大海的潮汐一籌莫展的原因,也是康德所說的“人類無法全部認識物自體”的真實反映。

    在東方的宗教看來,生命不僅有著獨特性,而且又有著圓融性和慈悲性,如果加上這些,我們對於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本質思考,就會變得更加通透、廣博,我們會重新估量哲學和科學的關係,而在這重新估量的過程中,或許一種全新的對生命的自我理解將會被我們發現,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人類的又一進步,世界的又一福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丈母孃、老丈人,還有一個懷孕的小姨子一直住在我們家,怎麼辦?說又不好意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