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立誌
-
2 # 錢幣司令
您好,不知什麼文獻裡對於清朝認為鴉片戰爭無足輕重,清末走向衰敗,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再到清末新政,這幾十年對待國際事務,對外列強的態度與做法都是不同的。沒有統治者,完全點頭哈腰的任人宰割,鴉片戰爭時期清朝還是天朝上國,萬邦來潮的飄飄然,甚至英國在什麼方向都不知道,後來才逐步是知識更新,開始培養洋務人才,雖然總體上落後於世界,但也沒有完全原地踏步。君不見清代第一條鐵路,是被收買後拆除的,足見封建社會頑固派的根深蒂固。
-
3 # 新疆小表哥
說點自觀點我認鴉片戰爭說場自由貿易原則戰戰爭進入19世紀英完第工業革命急需要原料產商品傾銷擁4億口英目標英向推銷商品例呢絨類甚至武器都需要我自給自足農耕文明產茶葉藥材絲綢瓷器歐洲渴求結英反商品傾銷每量白銀流向英美洲印度搜刮財富全都跑讓蛋疼鑑於種情況英扭轉貿易逆差始向走私鴉片沒想種毒品受歡迎說實反映劣根性鴉片流入削弱力白銀外流原幾戰兵道光皇帝支援林則徐虎門硝煙並查封外商行給外商造巨經濟損失憤怒英商鼓華戰維利亞王表示自由貿易原則戰結英議9票微弱優勢通華宣戰4000遠征軍向備軍數量近200萬布全各且裝備落士氣低落雖廣東林則徐嚴密佈防英軍溯海北連戰連捷威脅我東南沿海稅收重進抵津威脅京師震道光皇帝雖依舊真認英討賞面些目睹英軍臣卻明白遠非英手極力主張議兩南京關江面英旗艦達議簽訂《英南京條約》條約內容簡單說割賠款放通商口岸治外權我認鴉片戰爭沒真義落自鴉片戰爭前總欺凌外商完全沒際觀念世界外座孤島英銷售鴉片毒害民雖初衷許賺錢經戰算啟百衰落命運筆賬我該找誰算所說歷史問題要客觀看待我門雖打隨先進制度產關係技術始融入世界市場
-
4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喜歡探討歷史的小青年!
我們在中國歷史學可以瞭解到,很多的史學家將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虎門銷煙也直接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西方列強為了用鴉片在中國牟取暴利,不惜採用戰爭的方式逼迫清政府撤銷進口鴉片的禁令!而我們的清政府居然真的同意的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對鴉片傷害自己的老百姓的現實熟視無睹,還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難道鴉片戰爭真的不夠屈辱嗎?
如果說清政府對鴉片戰爭熟視無睹的話, 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政府,無論它再如何的腐敗無能,也都不希望喪失自己的主權和獨立,也不希望戰爭的失敗。只是在西方列強攻打清政府和主動開放中國市場的兩個選擇下,清政府認為開放市場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們在鴉片戰爭當中立場不堅定,再加上裝備上的落後以及國內的起義動亂,鴉片戰爭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所以在戰爭失敗之後,他們選擇了認為損失比較輕的一種條件,簽訂《南京條約》!
在清政府看來, 相對於英法等的鴉片戰爭不是以消滅清政府政權為目的,他們只是為了錢,而當時的農民起義已經威脅到了清政府的政權,所以他們更加重視平息國內的起義運動,對外國的侵略選擇了忽視!
-
5 # 霧雨雲霰
閉關鎖國的清朝政府應對國際貿易對中國的擴張是百般阻撓與排斥的,鴉片貿易只是貿易戰的一個最為突出的貿易侵略方式,最終以鴉片戰爭為節點清政府簽定了恥辱的戰敗條約,開啟國門,開放口岸,認輸賠款,鴉片戰爭就是貿易戰的一塊遮羞布,它要的是賺錢要的是貿易市場,對付國內的叛亂清朝政府是全力以赴的絞殺,它要的是清朝政府的命。
-
6 # 乾史坤今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大清就被打的一敗塗地,把香港給割讓,再賠款鉅額的銀子給洋人,這還沒完,還要按照洋人的意思開放經商口岸。沒想到過了十幾年,大清又有些好了傷疤忘了痛,自認為家底雄,又跟西方列強叫板,於是1856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從這次戰爭開始,西方列強一頓組合拳打的大清完全找不到北!從火燒圓明園到簽定一系列的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從割地到賠款數量大到天文數字級別的銀兩,都是滿滿的屈辱,滿滿的淚!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唱雄雞天下白!新中國成立了!宣佈所有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一律作廢,華人民站起來了!
-
7 # 半份天空
就是仇恨教育。鴉片戰爭,本來是貿易爭端。誰都不想逆差,滿清以天朝上國自居,武力不足,對世界形式,缺乏正確認識。戰敗正常。
-
8 # 周財元
因為,總認為清朝做的不夠好,但是你想想,世界上哪個民族,用200萬人,控制著4億人口的國家,300年以上,而且是直接控制,不是英國和蒙古帝國那種控制方式,如果是我們現在,相當於,一個少數民族控制咱們整個中國,都屬於哪種必須聽話,留改頭型,改很多方面,不可想象,只能說,清朝太厲害了。
-
9 # 山不在高677
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英國只是要求通商自由,未動搖清朝國本,再加上資訊閉塞,甚至很多地方官壓根不知道此戰爭,以至於後來清廷答應的通商條件,在地方執行的時候也推諉扯皮,拒不履行條約。讓英華人對清廷大失所望,否則也不會有第二次鴉片戰爭。
-
10 # 東南史官
鴉片戰爭不夠屈辱?為何說清朝認為鴉片戰爭根本無足輕重?在幾乎所有的戰爭史當中,都有兩部分,一個內因一個外因。所以這個問題要分成兩部分來回答,一個是內部因素,一個是外部因素。
從1765年英華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開始,西方社會開始進入工業革命。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前,列強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正式進入工業時代。工業化帶來的是生產力大規模擴張,已有市場完全不能夠消化現有的生產能力。那麼列強只能夠開拓新的非工業化地盤來消化這些生產力。這也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外因,也是根本原因。
內部因素來說的話,清政府迂腐落後,自稱天朝上國,坐井觀天,不思進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民間甚至高層無法看見外界的成長。封閉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也給清王朝統治者自我良好的感覺。種種原因導致封建社會長時間無法發展。在槍炮面前,刀劍自然只有捱打的分。
總結以上兩點,清王朝是因為缺少工業化能力,無法造成與西方世界相抗衡的武器,導致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但就這個論題而言,鴉片戰爭只是入侵滿清政權的一個開端而已。就算無鴉片戰爭,希望列強依舊可以尋找其他的理由入侵,這是當封建社會邁向工業化社會的必然。
之所以清王朝認為鴉片戰爭無足輕重,很重要的一點是清王朝的統治根基依舊穩定,列強的侵略沒有讓清王朝走下歷史的舞臺,相反只有內部的革命和起義能夠威脅到清王朝的統治。
-
11 # TonyDeng
第一次鴉片戰爭確實如此,除了割地屈辱。經濟上只是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但那沒有撼動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模式,西方工業品仍然競爭不過中國傳統手工業品。令中國經濟真正被破壞走向崩潰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引起的資本入侵,後面那一系列失敗和條約才是。
-
12 # 只道天涼好個秋
熟悉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鴉片戰爭共有兩次。
第一次鴉片戰爭於1840年6月爆發,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於1856年10月爆發,以1860年10月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結束。
但是,從狹義上來講,“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的起因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南京條約》以及《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之際,英、法、美等國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曲解條約內容,強迫清政府修改條約,被清政府拒絕後,發動的又一場侵略戰爭。因此,可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
再者,比如說工業革命,人們一般說起工業革命就是指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的一場技術革命,即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個道理。
我們常說,歷史不只是史書上的一個個文字,而是由無數個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事件組成,歷史上每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有它的前因後果。那麼,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都有哪些?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隨後,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完成,使其從一個弱小的國家逐漸成長成為後來的“日不落帝國”,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掠奪更多的工業原料,英國開始了它對外擴張的道路,為此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
大清帝國作為當時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著無限的市場潛力,英國資產階級希望將自己的工業產品銷往中國。但是,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產品在中國的銷量並不理想,相反,中國出口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奢侈品卻在英國相當受歡迎。(這就有點尷尬了!)
同時,由於清政府使用白銀作為結算貨幣,而英國卻使用黃金作為流通的貨幣,因此,為了同清政府貿易,英國需要用黃金來兌換白銀,交易之後,再重新兌換成黃金。如此一來,金銀一買一賣之間,使得英國商人的利益受到了很大損害。
並且當時清政府對英國進口的商品還要抽取百分之二十的高關稅,這也使得英國方面大為不滿。
英國政府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剛開始採取了外交交涉,但卻未能達到效果。於是,便採取了一種“毀滅人種”的方式,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
鴉片的大量輸入,使清政府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引發了嚴重的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同時,鴉片的輸入還嚴重敗壞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摧殘了百姓的身心健康。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最終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從1821開始到1834年間先後頒佈了八次禁令。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1839年6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
這一訊號,使得英華人意識到清政府禁菸的決心,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更大的損害,英國最終藉口“虎門銷煙”事件挑起了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結果:1842年8月29日,南京,清政府被迫在英國的“汗華“號上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看到這一結果,西方列強不滿英國做大,於是紛紛與清政府簽訂了更多的不平等條約。
但是,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卻未能使清政府從此發奮圖強,反而像沒有發生一般,很快就被清朝的統治階級所拋諸腦後。
這裡,我們以《南京條約》為例,來看看這些不平等條約對當時的清政府而言為什麼會無關緊要:
1、五口通商。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地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同時允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我們知道,從清雍正帝下令禁止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到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下令除廣州外,停止其他港口的對外貿易,即“一口通商”政策。清政府所頒佈的一系列閉關鎖國的政策,都嚴重影響了西方列強對中貿易的最終利益。
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方國家迫不及待的強迫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影響。所以,這一條對當時以農為主的清政府而言,感覺並沒有多大影響,開放就開放吧,我們大清帝國地大物博,還在乎開放這幾個通商口岸麼?不就是為了一點銀錢麼!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等共計2100萬銀元。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2100萬是銀元而不是白銀。
2100萬銀元摺合當時的白銀約1491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有4000多萬兩。這點錢,對於當時的清政府而言,還是能夠接受的,不算多。想想當初,平定白蓮教叛亂,歷時9載,耗費了約1.95億兩白銀,這點錢還真不算什麼,至少能花錢買平安不是?
3、海關進口關稅應與英國協商確定,清政府不可自主決定。
對於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政府來說,這一點就有一點過分了。英華人要同我大清朝進行貿易,但卻不准我們自己決定關稅稅率,還得要和他們商量,真可謂是可忍...但是想一想英國戰艦上的大炮,算了算了,我大清不與爾等蠻夷小國斤斤計較。
4、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
這一點同第三點一樣,都是英華人為了保證自己的貿易利潤而定。華夏大地自秦朝開始,所有的封建制王朝的核心政策都是重農抑商,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在當時的清政府看來,不過是損失了一些稅收而已,只要國家的根基沒有動搖,一切都可以談。
5、結束戰爭,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南京條約》中說最不能讓清政府忍受的,我想一定是這條,畢竟自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清朝的地盤就一直在擴張,割地求饒,這還是第一次。但,如果說最不會讓清政府感到意外的,我想也是這一條。
因為自秦開始,歷朝歷代都會發生戰爭,是戰爭就會有輸有贏。打仗打輸了,割地賠款,可以說是天經地義,就像殺人償命一樣,走到哪都是可以說的通的。況且,當時的香港,本就是大清朝版圖上的一個蠻荒之地(至少清政府是這樣認為的),因為英華人最初提到香港時,清朝許多官員甚至不知道香港在哪。何況當年雍正帝也曾送給越南四十里土地,而香港與整個華夏大地比較,簡直是不值一提。
所以,雖然感到有些屈辱,但是,清政府還是選擇接受並簽訂了《南京條約》。如果英國像白蓮教一樣,要推翻大清朝的統治,我想,清政府一定會拿出拼命的架勢也要再戰上幾回合的。
鴉片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是短時間來看,它的影響又是很有限的。一百多年後我們回首歷史,鴉片戰爭使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是對於當時的統治階層,他們對於鴉片戰爭又是什麼樣的反應呢?
我們說鴉片戰爭的失敗,反映出當時的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科技以及軍事力量上的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也促使當時士大夫當中一批開明志士發出了“開眼看世界”的呼籲之聲。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社會上陸續出現了一批介紹世界歷史、地理、科技等方面的著作。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林則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地《瀛環志略》等等。透過這些書籍的發表,促使當時思想較為開明計程車大夫開始擺脫“中國獨居天下之中,東西南北皆狄夷”的傳統世界地理觀,同時也認識到西方人也並非古之夷狄,開始承認西方文明。
但總體觀之,這時期計程車大夫階層及其他華人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仍然很膚淺。雖然有了對外部世界的初步認識,也承認西方文明的先進,但中國計程車大夫依然固守文化上的傳統世界觀,其內心深處的華夷對峙的情節依然沒有消除。
仔細翻看鴉片戰爭時期這些先進士人的著作,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並沒有將西方文明看作是與華夏文明對等的關係,也沒有視西方國家為真正平等獨立的國家。華夏文化的優越感、“天朝上國”的意識仍根植於他們的文化思想中。
例如魏源在《海國圖志》第七十四卷《釋五大洲》中,對世界中心問題進行了考辨,他先是否定西方圖說把地球分為歐、亞、美、非、澳五大洲的說法,而是認為世界分為四大洲。接著又論證了在這四大洲中,亞洲是最優越的,最後又論證了中國在亞洲是最優越的,從而得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優越於其它民族和國家的說法。無獨有偶,徐繼在《瀛環志略》第一卷中,仍標榜中國為“倫物之宗祖,而萬方仰之如辰極”,並說“坤輿大地,以中國為主”。同時,對中國外部的世界仍然以“海國”、“瀛環”、“四裔”之類的老名稱,對西方先進科技還是以“百工技巧”、“藝技”、“奇器”等稱謂。
這一點,從《南京條約》簽訂後,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反映最強烈的不是割地賠款,而是條約簽訂時夷婦的稱謂(指的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居然與大清皇帝的稱謂(指道光皇帝)並書一事,便可見一二。
並且當時這些介紹世界的著作在國內的流傳和影響也十分有限。
《海國圖志》問世後不僅未能及時得到社會認同而廣為傳播,相反地更是遭到清政府的無端非議。據有人推測,《海國圖志》在戰後20年間五次印刷,僅印了1000冊左右;而《瀛環志略》則只在1850年重印過一次,還被時人指責、詆譭“頗張大英夷”。直到19世紀下半葉,《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介紹世界知識的著作才開始在國內受到重視並流行起來。
看看這些清朝的統治者們,面對鴉片戰爭的失敗,雖然有一少部分士大夫有了些許的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並沒有喚醒他們的錚錚熱血,這場戰爭失敗所敲響的警鐘也沒能喚醒這些人。
鴉片,帶給清朝統治者們不止是肉體上的摧殘,最大的還是精神上的麻痺。麻痺的這些統治者們依然以“君臨天下”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只要刀沒有架在他們的脖子上,這些人就天真的以為西方蠻夷只是希望同清朝進行貿易,掙些“蠅頭小利”爾爾。
正是由於這種盲目自大的思想,使清政府浪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最終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以及其後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失敗。
我們常說:痛定則思痛。所以說,不是鴉片戰爭不夠屈辱,而是鴉片戰爭打得清政府不夠痛。不痛,所以不在乎!
文章最後,我們來說說清政府不把鴉片戰爭當回事,那麼它究竟在乎什麼呢?同所有的封建制王朝一樣,清政府最怕的就是自己的統治被推翻。
按理來說,這個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從秦朝統一中國開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可以長長久久的統治下去。為什麼唯獨清政府會格外的在意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不光是清朝後期的執政者擔心,而是從清朝建立開始直至清朝滅亡,這個擔憂就一直縈繞在清朝統治者的身上。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面對無數倍於他們的漢人百姓,他們自然會非常緊張。
從順治到康熙,剛剛入主中原大地的清王朝,就被民間一個個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造飯勢力所困擾著。英明如“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吳三桂的叛亂,臺灣鄭經的獨立,以及著名的民間組織“天地會”,抗清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到了乾隆後期,土地兼併的情況日益嚴重,大批流民陸續聚集於川、楚、陝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地區謀生,民眾數百萬計。加之當時清政府貪官汙吏橫行,欺壓百姓,百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日益加深。此時,白蓮教以“官逼民反”的口號相號召,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援,促使教眾得以迅速發展。
嘉慶元年正月初七,湖北的白蓮教率先起義抗清,隨後,四川、河南、陝西各地的白蓮教也紛紛響應。這場起義一直持續到嘉慶九年的九月才得以平息。白蓮教這次大規模起義耗費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力,導致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階武官及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約1.95億兩白銀,相當當時清政府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然而,就在白蓮教起義平定幾年之後,天理教暴亂以及新疆張格爾叛亂相繼發生。雖然在清政府的全力圍剿下,這些叛亂最後都被鎮壓,但是,這些發生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內亂,直接導致了清政府方面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巨大損耗。
而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為了彌補鴉片戰爭及賠款帶來的財政虧空,清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的開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各種稅目層出不窮,加重了民眾的負擔。鴉片戰爭後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反清起義多達100多起,最終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十九世紀中期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回顧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一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我們稱這段時間為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
《史記 項羽本紀》中提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論“康乾盛世”如何輝煌,也不論晚清時期如何屈辱,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奔湧而去,一直不曾停歇。
我只願,不論多少年過去,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中華兒女永遠都能挺起脊樑,勇敢面對一切困難挑戰,直掛雲帆濟滄海!
-
13 # 宇宙無敵扎馬斯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自古王朝之滅亡多是內憂,少有外患,(注意用詞)。對於,大清而言,洋人入侵乃是纖芥之疾,國內的農民起義才是心腹大患,
回覆列表
如果從一個西方商人的個人角度來看,鴉片戰爭是另一個樣子。在19世紀,歐洲商人只要遵守本國法律,就不受政府的具體管制。但他們到中國來做生意時,清政府卻要求他們充當番邦使臣,透過一套朝貢禮儀,以貢品和回賜的形式來完成交易。
他們覺得:這既不像商業,又不像禮儀。追求金錢利益本來是人的天性,可以大大方方地進行,這些中國人是在壓抑本能。他們還抱怨,清政府開放的港口都遠離原材料產地,給他們增加了昂貴的運費成本,這個古老帝國好像天生對貿易有反感。
英國政府也同樣頭疼,他們需要中國的陶瓷和絲織品,但想要賣到中國的產品,中國人卻壓根就不想買,這造成了讓他們難以容忍的貿易逆差。他們既然能靠海盜起家,當然也不在乎販賣鴉片了。
鴉片戰爭不只是軍事上的不對等,也是觀念上的不對等。可以說,一直打到最後,道光皇帝和他的重臣,始終不知道西方人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南京條約》中不平等的地方,主要在於割地賠款。但清政府最不願意接受的,反倒是英國要求建立平等外交關係的內容。
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皇帝以天朝上邦自居,一直不肯把西方列國作為平等交往的物件。清政府雖然在戰敗中喪失了威嚴,但卻還是不肯從這個迷夢裡醒來。
至於《條約》裡關於通商的條款,其實才是西方人最本質的目的。藏在軍艦後面的是資本,資本要的是更低的成本,更大的市場,是持續的交易和獲利,而這就是清朝人完全看不懂的了。
戰爭失敗以後,道光只覺得自己用錯了人,對其他教訓概不承認,連建議仿造西洋槍支的奏摺都不批准。他選擇的策略,既不是學習西方,也不是對抗西方,而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新事端,可以稱之為是順著西方。